准确定位新时代人口国情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2023-06-22 05:56段成荣黄凡
人口与经济 2023年1期
关键词:国情中国式人口

段成荣 黄凡

一、引言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美好向往。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前,无数仁人志士、中华儿女为挽救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不屈不挠、前仆后继,但始终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广大民众的悲惨处境。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从打破旧制度到建立新中国,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对实现现代化的探索坚持不懈、从未停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所总结的: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同时,二十大报告也首次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毋庸置疑,这里的国情必然包括人口国情,因为人口数量、结构、素质、分布状况既是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禀赋条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等基本国情的动态反映。人口问题作为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也使得人口国情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必须要把握好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国情。在人口总量已经达峰、人口结构不断老化、人口素质大幅提升、人口流动愈加活跃的背景下,人口新国情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带来了诸多新挑战,也提供了不少有助发展的新机遇。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一基本特征,并提出了一系列与人口直接相关的重大举措,如“优化人口发展战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积极应對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等。这些重要表述和重大任务安排,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口国情的高度重视,对应对人口问题、实现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深度关切,也为我国未来的人口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凸显艰巨性、复杂性和重要性

在二十大报告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基本特征,其中首先强调的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达到14.13亿人(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202/t20220227_1827960.html);而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世界人口展望2022》,2021年高收入国家人口合计12.45亿人,较发达地区人口合计12.76亿人(数据来源:《世界人口展望2022》,https://population.un.org/wpp/)。换言之,我国人口总量比高收入国家或较发达地区还要多1亿多人。

数据表明,人口规模越大,要实现现代化往往也越艰难。根据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21》,截至2018年,只有包括丹麦、荷兰、瑞典等国在内的28个国家已经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并进入第二次现代化[2]。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2》数据,2018年这28个国家人口合计10亿人,其中,人口最少的爱沙尼亚仅132万人,人口最多的美国有3亿人,而综合现代化指数最高的丹麦仅575万人(数据来源:《世界人口展望2022》,https://population.un.org/wpp/)。如果将观察对象扩大至参与现代化评价的131个国家或地区,可以发现:一是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且人口相对较少,如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见图1);二是人口规模越大的国家往往越难有较高的现代化指数,人口规模和综合现代化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05。可见,要使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其艰巨性不言而喻。

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也使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复杂性大大提高。我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陆地边界长度约2.2万千米(数据来源:《国情》,http://www.gov.cn/guoqing/);认定了56个民族(数据来源:《中国民族》,http://www.gov.cn/guoqing/2005-07/26/content_2663470.htm);截至2021年底,共有省级行政区划单位34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843个(数据来源:《2021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s://www.mca.gov.cn/article/sj/tjgb/)。根据《中国现代化报告2021》,我国各地区现代化进程并不同步:只有北京等5个地区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大部分地区处于第一次现代化,局部地区仍处于传统农业社会[2]。目前,我们已经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使全国832个贫困县摘帽,使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但未来,如何使分布在辽阔领土且情况不同的各地区人口一同实现共同富裕、如何处理好现代化进程中的异质性,将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得不攻克的重要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将为人类现代化进程提供中国特色的宝贵经验。回顾过往,欧美发达国家往往经过了几百年的工业化、城市化历程,方才实现现代化。新中国刚成立时,工业基础薄弱,人民生活水平和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口受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均不高,被称作“一穷二白”。即便如此,新中国也并未选择部分国家所走的现代化“经典”老路:通过剥夺农民土地使农民彻底丧失在农村生存的根本从而大举进入城市的“羊吃人”式城市化,抑或是通过发动战争、压制殖民地人民权利、掠夺殖民地资源的霸权式工业化。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关注的是人类共同命运。我们应当看到,占全球80亿人口近18%的中国,如若成功实现现代化,将对全人类的现代化进程作出可载入人类史册的重大贡献,不仅使实现现代化的人口增长140%,更重要的是,将完全更新现代化国家的版图,将使以欧美为主导的现代化格局发展为亚欧美三足鼎立,甚至是亚洲与欧美各居一半的格局,更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现代化成功范本。

三、人口国情既是现代化进程的动态反映,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决策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可见国情是资政思考、战略决策、制度建设、政策执行、民生举措等各方面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人口问题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人口国情也必然是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国情。因此,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对人口国情的准确把握。

现代化落实在个体,就是人的现代化;体现在集体,就是人口的现代化。一方面,人口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组成部分[3];另一方面,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各种人口指标的变化往往反映了现代化的动态进程。就人口本身的现代化而言,人口自然变动转向低生育、低死亡、低增长的模式,人口生育模式转变,流行病学转变,人口年龄金字塔向底部垂直型转变,等等,是人口现代化的广泛经验;从现代化进程在人口上的表现来看,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大幅提高(教育事业发展),人口就业行业更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经济结构转型),人口迁移愈加活跃、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化),婴儿存活率和预期寿命上升(健康事业发展)等,都是被普遍用于评价现代化成就的人口或者社会经济发展指标[4-6]。

由此可见,通过透视人口,人们可以获取丰富的社会经济发展信息,这就是人口国情为何能成为基本国情的重要原因。

回顾我国现代化建设以往过程,各时期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与决策几乎都与人口国情密切相关。“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以往对我国基本国情的一个判断[7]。20世纪70年代开始,面对人口快速增长给国民经济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沉重压力,对基本国情的概括转变为“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8]。此后,城乡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推动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9]。在人口转变的过程中,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年轻化、改革开放触发人口流动浪潮,劳动力资源愈加充沛,巨大的人口红利显现。截至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国家统计局判断人口红利依然存在,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10]。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巨大的年轻人队列步入老年阶段,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锐减是必然趋势,这也是“十四五”规划提出“优化人口结构,拓展人口质量红利”的基本依据[11]。可以发现,人口国情始终是计划生育国策、户籍制度改革、经济结构升级、教育制度发展、健康中国战略、积极老龄化战略等一系列体制改革、制度安排、政策出台、宏观调控等的重要依据。

四、准确定位新时代人口国情,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国人口国情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后也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形势变化。在这样一个崭新的时间节点上,在学习领会二十大报告精神的基础上,我们如何准确地把握判断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人口国情,持续及时优化人口发展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需要我们对人口新国情进行深入研究。

一是人口总量已经达峰。国家统计局根据2022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制度和调查数据推算,2022年末全国人口为141175万人,比2021年减少85万人[12]。这意味着我国人口总量增长已经由正转负,出现“人口达峰”。从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到2016年正式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再到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的三孩生育政策,无不体现了党和国家在人口本身积累负增长动能背景下,为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而作出的人口发展战略决策。国家人口发展战略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当我国人口总量进入负增长阶段,如何进一步使人口规模保持在一个适度、合理的规模上,实现长期均衡发展,是需要积极探讨的一个重大的基础性问题。

二是人口素质大幅提升。人口素质主要体现在人口健康和人口受教育状况两个方面。根据《2021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左右,猛增至1981年的67.9岁,此后不断提升,在2010年达到74.8岁[13]。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居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提高到2021年的78.2岁(数据来源:《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gov.cn/xinwen/2022-07/12/content_5700670.htm)。可以看到,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稳步提升的趋势已然十分明显。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未来我们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如何找到健康短板、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流行病学转变、进一步提高预期寿命甚至是健康预期寿命,将是一个重要课题。

与此同时,教育方面,根据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我国人口受教育年限持续增加,从1990年的6.43年提高至2020年的9.91年;高等教育发展迅猛,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在1982年仅615人,到2020年达到15467人,扩大了24倍;扫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文盲率从1982年的22.81%大幅下降至2020年的2.67%。可见,我国人口受教育水平已经迈入了新阶段。相对应地,二十大报告特别提到了三个战略,分别是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何从人口角度为这三大战略打好人口基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应纳入下一步的人口战略优化考量之中。

三是人口年龄结构老化。以往谈到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往往是讲年龄结构年轻,劳动力资源充沛,人口增长压力大。但是现在,我们的人口年龄结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历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和《2021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即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从1982年的4.91%大幅提高至2021年的14.2%,即将进入中度老龄化(注:《2021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6/content_5721786.htm);根据学者预测,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是我国人口未来发展的确定性趋势,并且在整个21世纪都不会逆转,预计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甚至能达到30%以上[14]。所以这也是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要推进积极老龄化国家战略。

四是人口空间流动性愈加活跃。根据历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计算,我国人口流动参与度从1982年的0.7%大幅提升至2020年的26.6%。我国的人口空间运动已经从过去低流动性的“乡土中国”形态,实现了向高流动性的“迁徙中国”形态的转变。下一步的社会经济发展、制度政策制定,也要立足于这样一个流动性不断提高的基本特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相较于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劳动力、人才流动的表述——“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有了三个重要发展:第一,删去了“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中的“社会性”三个字。这相当于去掉了对流动的维度限制,劳动力、人才流动不仅是社会性的,也必然是地理空间意义上的。在劳动力规模逐渐减少的态势下,劳动力、人才的跨区域配置将变得越发重要。第二,将要破除的“体制机制弊端”改述为“体制和政策弊端”,这是一种更落地、更具体化的表述,彰显了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障碍的决心。第三,新增了“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和“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業歧视”,体现了我们党对“最大的民生”——就业的关注和关心。

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简要概括为“总量达峰、质量提高、结构老化、迁徙活跃”。这些新人口国情是我们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人口条件,把握好这些条件,顺应好这些条件,以这些条件为出发点和决策依据,可以更好地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这四个方面也大致勾勒出未来一段时期我们人口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把这些领域的重大问题研究好、解决好,既是我们人口学科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体现,也是建构中国人口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2-11-20]. 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何传启.中国现代化报告202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170-196.

[3]邬沧萍.转变中的中国人口与发展总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23-25.

[4]查瑞传.人口现代化问题[J].人口与计划生育,1994(3):4-9.

[5]人口研究编辑部.中国人口现代化:挑战与展望[J].人口研究,2001(1):24-33.

[6]何传启,刘雷,赵西君.世界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11):1373-1383.

[7]何祚庥.对“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再认识[J].中国社会科学,1996(5):44-51.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164.

[9]中共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谱写新时代人口工作新篇章[J].人口与健康,2022(8):6-9.

[10]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EB/OL].(2021-05-11)[2022-11-20].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5/t20210511_1817274.html.

[11]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2022-11-20]. 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gov.

[12]王萍萍.人口总量略有下降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EB/OL].(2023-01-18)[2023-02-10].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2301/t20230118_1892192.html.

[1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1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21:233.

[14]杜鹏,翟振武,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J].人口研究,2005(6):92-95.

Conversation by Writing on Optimizing the Popul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Advancing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LU  Jiehua, WANG  Jinying, DU  Peng, HAN  Wenting, DUAN  Chengrong, HUANG  Fan

Editors Note: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is a meeting of great importance. It takes place at a critical time as the entire Party and the Chines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embark on a new journey to build China into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ll respects and advance toward the Second Centenary Goal. The theory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first proposed in the report of the congress provides new guidelines to fully advanc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era. In order to study, publicize and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s will first set up a “our special column: study the spiri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and elaborate the theory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from 2023. Considering that one of the primary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that “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the modernization of a huge population”, the population problem is always an overall, strategic and basic problem, and the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erefore, in this issue of the journal,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s specially publishes academic conversations,jointly completed by several renowned Chinese demographers, on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as popul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future,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s will further publish academic conversations on the topic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Keywords: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report to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population strategy;balanced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 方 志]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迁移流动与民族互嵌格局形成研究”(20&ZD172)。

作者简介:段成荣,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凡,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国情中国式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中国式民主
家国情 诗词魂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推广生物乙醇汽油:迫切且合乎国情
中国式失败
地理国情监测知识支持库初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