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

2023-06-23 07:07瑶瑶
阅读(高年级) 2023年3期
关键词:袁绍关羽刘备

瑶瑶

臣①本布衣②,躬耕于南阳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④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⑤,猥⑥自枉屈⑦,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⑧。

1.臣:指诸葛亮本人。

2.布衣:平民百姓。

3.南陽:东汉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市。

4.闻达:闻名显达。

5.卑鄙:身份低微,见识浅陋。

6.猥:辱,一般用作谦词。这里指主动降低身份。

7.枉屈:委屈。

8.驱驰:驱车追赶。这里指奔走效劳。

本文节选自诸葛亮的《出师表》,也是成语“三顾茅庐”的出处。刘备曾三次登门拜访诸葛亮,请教天下大事,并邀请他出山为自己助力。第三次拜访时,诸葛亮被刘备的真诚打动,答应了他。几十年后,刘备早已去世,诸葛亮在给刘备儿子刘禅的《出师表》中提起了这段往事。一千多年后,明代的罗贯中根据这段记录,在自己的《三国演义》中加以合理的想象和艺术加工,创作出“三顾茅庐”这一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

刘备被曹操打败,逃往荆州,被刘表收留。为了图谋大业,他日夜寻访名士,渴求人才。荆州名士司马徽和曾为刘备效力的徐庶都向他推荐一位号称“卧龙”的高人,此人便是诸葛亮。

刘备听闻此人在隆中结庐隐居,便和关羽、张飞一同去拜访。谁知造化弄人,前两次去都没能见到诸葛亮。刘备第三次准备前往的时候,关羽和张飞都劝他自重身份,不要为一个道听途说的人委屈自己。刘备便拿齐桓公和周文王敬贤重士的事迹来举例,表明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决心。

到了草庐后,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便毕恭毕敬地守在堂下。诸葛亮醒来后,二人谈起天下大势,诸葛亮第一次提出“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使刘备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在刘备的再三恳请下,诸葛亮答应出山为刘备效力,并凭借一身才学和不变的忠诚,逐渐成为刘备集团乃至日后蜀汉政权的核心人物。

这段君臣相得的佳话告诉我们:当有求于别人的时候,真诚和耐心的态度是必不可少的。刘备的行为表明了他求贤若渴的决心,对于那些淡泊名利的人来说,只有这样的真心才能打动他们。

纵观中国历史,凡是英明有为的君主都有一个共同点——重视人才。在身份差异明显的古代,礼贤下士是君主的必修课,然而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多。而那些行事狠辣,争议较多的“枭雄”,却有不少人能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比如同在汉末三国时期的曹操——

身为三国时期最出名,也是最富个人特色的军阀之一,曹操在后世的评价是较为复杂的。一般认为,许劭对他的点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是比较贴切的。曹操出身官宦之家,有一定的财力和名望,他本人的军事素养和政治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然而他能先后打败吕布、袁术、袁绍等实力强大的军阀,占据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三分天下有其二,这样的成功离不开他对人才的重视。

在曹操戎马一生的征战中,官渡之战无疑是他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此战曹操以弱胜强,击退了占据四州之地、实力远胜于他的袁绍,奠定了之后反攻冀州、消灭袁绍的基础。而这场战争的胜利,与一个叫许攸的人有着密切关系。

许攸是袁绍的谋士,年轻时与袁绍、曹操等贵族子弟都很熟悉,他也随军出征官渡。双方相持不下之时,许攸留在后方邺城的家人犯了法,被袁绍手下留守邺城的审配抓了起来。熟悉袁绍性格的许攸又惊又怒,权衡之下,连夜投奔了曹操。曹操此时正躺在床上忧虑着战局,听说许攸来投,大喜过望,披散着头发,光着脚跑出营帐,拉着许攸的手说:“子远来了,大事就可成了!”许攸为人张扬自傲,因此对曹操这番姿态很满意,于是为他献上了奇袭乌巢、火烧袁军粮草的计策,帮助曹操奠定了胜局。

就在官渡之战前不久,曹操打败刘备,生擒了关羽。曹操十分想让这位威震华夏的武圣改投自己。但他知道关羽秉性骄傲,重视恩义,且对自己印象很差。于是他没有亲自出马,而是让与关羽同为并州出身的手下张辽出面,劝关羽以“留有用之身报效国家”和“保护刘备的家眷”为由,暂时投靠曹操。张辽与关羽是好友,一番话果然打动了关羽,让他暂时栖身曹营。

从这两个例子不难看出,曹操与刘备的相同点是重视人才,愿意放低姿态来换取别人的效忠;而他们的不同点在于,刘备每每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真诚的态度来打动别人,曹操则更擅长针对别人的性格特点来作文章。但无论如何,这两位在汉末三国搅动风云的传奇人物,都将人才看作发展壮大的核心要素,所以他们的成功既有历史的偶然,更有他们自身的必然。

猜你喜欢
袁绍关羽刘备
“关羽”去世
读懂刘备
华容道
闲话关羽护嫂
刘备与徐州
袁绍其实不无能
袁绍其实不无能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下)
关羽大意失荆州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