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化的裹挟:以比较视野看 新时代中国动画电影

2023-06-23 04:34汪乐桐
文化产业 2023年16期
关键词:民族化动画电影动画

汪乐桐

动画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别,承担着传播中华文化的民族使命。现聚焦中国动画电影近年来对民族元素的应用,基于比较视野,从纵向的历史维度进行分析,发现民族化不恰当,与时代特征的结合不当,思想内核不清晰是当前中国动画电影存在的问题。中国动画电影需要在保留民族化特征的基础上注重情节的流畅、内容的丰富和精神内核的塑造,不被民族化裹挟,进行适度的创新。

自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执导的影片《火车进站》通过大银幕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后,电影不仅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娱乐休闲活动,更成为一种具有话语权的传播媒介,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21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做好电影产业的相关工作,不仅能可以起到引领、凝聚、警醒国内民众的作用,更能通过对外传播的路径塑造民族形象。

在电影产业中,不同于真人电影,动画电影通过设计虚拟人物、创设虚拟场景等方式展现故事。它不仅是一种电影类别,更是一门“兼容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2012年,文化部发布《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把“国家动画振兴工程”列为文化产业重点发展内容。随着动画电影的全龄化发展,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会受到独特的影响,这有利于弥补真人影片宣传效果有限的不足。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国动画电影的作用,助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中国动画电影,乃至整个电影领域需要探索的课题。

当代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特性

目前,我国的动画电影正处在复兴发展时期,拥有较为优良的发展环境。2017年,文化部发布了《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21年,国家电影局发布了《“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这些文件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能够不断优化资源,扩展平台,扩大观众范围,加强思想传达。

2015年后,除了部分完全儿童向的电影,越来越多的国产动画电影主打民族化背景,神话、民间传说、传统文化等成为国内动画电影市场的“流行色”。但民族化不恰当使动画电影在创作中忽略了故事性和情节性的塑造,无法真正吸引观众。

因此,本文围绕民族化与中国动画电影的关系,基于比较视野,将我国过去动画电影中民族元素的应用与当下的动画电影进行比对,探索如今动画电影中的民族化裹挟问题从何而来,并为新时代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化寻找可行的出路。

比较视野下的动画电影民族化分析

中国动画电影史可以分为卡通电影时代(1923—1946)、美术电影时代(1947—1998)和动画电影时代(1999年至今)三个阶段。本文分别分析三个阶段中国动画电影的选题背景、制作方式、观众接受度以及出口情况,并与现阶段的新时代动画电影进行比较。可以说,在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不同阶段,民族化的特征贯穿始终,有所起伏。

卡通电影时代的民族化

卡通电影时代,中国动画电影尚处在萌芽和探索的阶段。从选题背景的角度来看,中国动画电影由民族传统文化孕育而成。万氏兄弟受美国动画艺术家麦斯·福乃克兄弟制作的动画影响,运用中国传统绘画元素创作了《大闹画室》(1926)、《纸人捣乱记》(1931)等动画电影,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这些电影虽然故事简单,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后,万氏兄弟创作的《铁扇公主》(1941)同样以中国传统故事为选题,不仅融入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音乐、绘画等元素,还结合全民族抗日的主题,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日。这些动画电影的创作灵感基本来源于创作者对国外优秀作品的学习与借鉴,而后创作者在中国本土化的语境下重新组织架构,创作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

从制作方式来看,中国动画电影的制作技术在当时较为落后,比较注重画面的流畅性和故事性。如长城工作室最初以山水画动画为制作目标,其出品的每一部动画基本上都融入了山水画、戏剧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同时与欧美动画的叙述语言相结合,较好地做到了故事性的呈现。

从观众的接受程度和出口情况来看,卡通电影时代的中国动画电影受到了国内外众多观众的喜爱。对于国内观众而言,这是中国动画电影最初的呈现。当时,中国民众尚未完成国际化视野的转变,大部分民众仍然固守传统的生活方式。以独特的民族文化作为切入点能够拉近这种新形式电影与中国观众之间的距离,成功完成动画电影的本土化,获得民众的认同。而在海外出口方面,万氏兄弟创作的影片让世界看见了中国动画电影,而且其通过对国外优秀动画电影的借鉴增强了中国传统故事的趣味性,在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反响强烈。

美术电影时代的民族化

美术电影时代可以说是中国动画电影最为辉煌的时期。从选题背景的角度来看,20世纪50年代,中国动画电影曾尝试模仿国外动画的风格,如在第八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获奖的《乌鸦为什么是黑的》(1955),其叙述方式、音乐风格以及元素都借鉴了苏联动画的创作方式。然而在后续的创作中,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动画电影为代表,中国动画电影仍然以民族文化特色为创作重点。如《小蝌蚪找妈妈》(1960)借鉴了齐白石先生的水墨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大闹天宫》(1961)取材于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大部分影片依然以儿童受众为主,但剧情较以往更加复杂,开始向全龄化的方向发展。

从制作方法来看,动画作为一种舶来品,“其制作方法、画面逻辑、视觉风格等一整套体系无可置疑地带着国外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动画电影的国际视野逐渐扩展,开始融合更多不同的动画创作方式。但那些以木偶、皮影、剪纸、水墨画等中国传统美术资源为主要元素的动画电影,是创作者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对民族化元素进行合理应用的产物。

从观众的喜爱程度和出口情况来看,美术电影时代的中国动画电影一定程度上依靠其民族性在国内外广受好评。被誉为中国动画电影巅峰之作的《大闹天宫》不仅在当时家喻户曉,甚至后来的电视剧《西游记》(86版)也是对其形象塑造的传承。对外,如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功夫熊猫》以及日本著名动画大师宫崎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大闹天宫》等影片的影响。这些动画电影的风格被统称为“中国动画学派”,至今依旧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国外的优秀动画影片被引入国内,其较高的制作水准以及更加符合市场审美的剧情故事深刻改变了中国观众的审美取向以及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走向。1988年,《山水情》成为“中国动画学派”的最后一部经典。

动画电影时代(前期)的民族化

进入动画电影时代,影片的质量以及国际认可度受到市场开放以及部分外国优秀影片的影响,中国动画电影陷入低潮,多数电影逐渐偏离了“中国动画学派”的道路。在选题背景上,1999年的《宝莲灯》是最后一次根据中国传统神话改编创作民族化动画电影的尝试。2000年以后,中国动画电影整体转向低幼化。其中,部分动画电影情节有趣,故事较为完整,但更多追求商业价值;还有电影主打“合家欢”的概念,对游戏IP、热门电影IP进行改编,但艺术价值相对较低。

从电影制作方式的角度出发,这一阶段的中国动画电影制作受西方的影响较大,倾向于创作迪士尼类型或日本类型的卡通形象,水墨画、皮影戏等传统元素应用较少。如《梁山伯与祝英台》(2004)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就与迪士尼动画中的花木兰十分相似。

这一时期,中国动画电影的受众基本以儿童为主,部分动画电影家喻户晓,传播度很高。但从对外出口的角度来说,相较于国外同期的动画电影,这些动画电影相对低幼,且艺术水准不高,很难获得较高级别的奖项,中国动画电影的风格不够明显,且故事很难获得国外观众的认可。

新时代动画电影的民族化对比

如今,随着对民族性特征的再次强调,越来越多的中国动画创作者重新将目光聚焦于传统神话故事和民间文化。且在对西方技术进行学习后,我国动画的制作技术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能够利用3D、建模等较为高级的技术手段将中国古典神话中辉煌的场景创造出来。

然而,民族化发展带来了裹挟市场等一系列问题,必须与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化进程相结合进行分析。

1.对民族化的过度刻画

从以上三个时期动画电影的民族化历程可以发现,民族性是中国动画选题内容的灵魂和标志。不论在哪个时期,优秀的动画都离不开鲜明的特色风格,且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能够实现趣味性与思想性的融合,并隐喻当时的社会现实。

然而如今的电影选题有时过于关注场景细节和故事背景,存在通过深奥的话语和复杂的情节故弄玄虚的现象。或许是动画电影时代前期我国过多地忽略了民族化在电影中的重要性,导致如今民族化的“反弹”,超过了其原本应该产生的效果,进而导致如今我国的动画电影产业受到民族化的裹挟。

2.与时代特征结合的不当

如今我国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思维方式更加开放,这也导致根据传统神话构建的动画有时会出现内容过于晦涩的问题。一些影片尝试将新时代思想融入传统神话的故事框架,塑造出一些打破传统桎梏的英雄人物形象,但对时代特征的把握和对故事逻辑性的呈现仍需进一步加强。如在以中国古代社会为背景的影片中加入具有现代特征的元素,虽然是一种创新的表达方式,但其世界观的呈现有时不够清晰,导致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

3.思想内核的不清晰

不仅如此,鼎盛时期的中国动画电影能够从画面、情节等多方面入手,让海外观众直接感受到影片想要表达的深刻内涵。如《大闹天宫》展现了人物對自由的向往,对压迫的反抗,对恶势力的打击,孙大圣不畏强权、肆意张扬的人物形象以及酣畅淋漓的情节让观众热血沸腾。反观如今这些受民族化裹挟过重的动画电影,它们往往更多关注故事的背景、民族特性、民俗细节,从而忽略了对电影精神内涵的表达。虽然此类影片能够对国内观众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并引发一些读者对这些民族性细节的追捧,但大部分影片在国外反响平平。真正优秀的动画电影需要有清晰的内核表达,过于追求传统符号的外在展现不仅会使国内受众看不懂,翻译出口后也难以让海外观众接受。

中国动画电影民族化的可行性路径

根据上文对中国动画电影民族化问题的总结与分析,本文结合当代实际,提出一些可行的动画电影民族化路径。

以思想为基础的民族元素运用

纵观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史,民族性的意象、风景、音乐等元素能够为故事情节和人物增添独特性,存在一定的必要性。这些具有民族风格的意象包含着较为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够让动画电影更有深度。然而,过度追求民族化元素的复杂性可能会导致影片空有神秘的外壳,甚至可能会因为内容过于生涩而降低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的观看欲望。对于一部电影而言,对民族文化元素的应用是必要的,但寻找电影的精神内核往往更能打动观众。因此,中国动画电影应该在保持思想内核的基础上适量增加对民族元素的应用,不喧宾夺主。

以时代为前提的适度情节创新

就目前而言,国产动画电影学习西方动画制作技术,并尝试融入新时代思想的做法,能够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但这需要创作者对时代特征有着更加准确的把握,做到创新有度、创新有效。如今的中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电影作为输出价值观的工具,要对人民群众进行正确的引导。动画电影创作者要关注时代变化,分析国际形势,从正确、客观的视角出发进行动画电影创作,这也是当下动画电影创新的前提。动画电影创作者要重视故事情节的流畅、故事内容的通俗有趣,关注传统文化,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创新。

总体而言,如今的中国动画电影已经开始走上民族化、全龄化的正向发展道路,但民族化裹挟的问题应该得到解决。新时代,中国动画电影如何对民族性元素进行有效利用,值得动画电影创作者进行深入的探索。其不仅要结合历史探究缘由,更应该在打开国际视野的同时精准了解国内现状,不断创新,不忘本,创作出高质量的中国动画电影。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民族化动画电影动画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电影大导演养成记
动画发展史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动画电影
我的动画梦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没有一位观众曾看过这样的动画电影!
我是动画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