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场景教学中传统美术元素的视觉叙事研究

2023-06-25 12:14方睿李拜天
艺术科技 2023年9期
关键词:叙事重构数字化

方睿 李拜天

摘要:文章针对动画场景设计教学中,传统美术元素难以融入影片叙事,容易停留在装饰性表达层面的问题,首先梳理传统美术元素在动画场景中的视觉叙事意义,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在动画场景设计过程中,传统美术元素当代转化的难点。其次,基于数字技术思考新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对传统美术元素进行灵活的重构,并使之有效参与到影片叙事中。再次,提出在动画场景教学的多维象限结构中,可以采用以“叙事”为基石、以“问题”为导向、场景理论结合数字技术的数字化重构式教学方式,辅助学生将传统美术元素与数字化方法作为时空并置的物质性基础,并将传统美术元素与当代动画场景表现作为动态组合的结构性框架。最后,结合教学实践,探讨教学思路、教学设计及可行性,以期为民族传统动画的设计和教研提供参考。

关键词:动画场景;教学;传统美术元素;数字化;重构;叙事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9-00-04

0 引言

自中国动画发轫以来,传统美术元素一直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为动画提供活力和养分,形成了特有的传统美学风格。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和时代精神的变迁,国产动画必须在保持民族传统性的基础上,表现出当代审美的艺术特色[1]。近年来,《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一系列动画影片对传统文化和美术元素的运用,结合了传统美学和时代特征[2]:一方面,影片中大量的传统美术元素保留了传统美术精神的纯粹性,获得了显著的文化认同;另一方面,其契合了当代人的思维模式和审美趋向,更接地气,继而体现出独特的当代东方美学意义。

由于动画场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影片的整体美术风格和气质,所以在场景设计中提取和使用传统美术元素对动画影片展现民族性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传统风格动画场景教学的难点是,传统美术元素因为特定的历史气质而难以真正融入影片的叙事结构,容易失去契合当代价值判断和真实体验的内在感染力。因此,如何对传统美术元素进行物质化与非物质化的价值提炼,与动画影片相得益彰,是目前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3]。

1 动画场景的视觉叙事思维范式

回归动画场景本身,对中外传统题材的动画影片创作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动画影片的场景和道具构建存在潜在的叙事逻辑,使传统美术元素能够嵌入当代动画电影的叙事框架,营造观众的现实体验感。

早在20世纪90年代,迪士尼出品的动画片《花木兰》中花木蘭见媒婆的场景,就使用了典型的中国器具——折扇、茶壶与茶炉作为道具,准确地贴合了叙事推进的功能需求。茶壶和茶杯既有中国韵味[4],又具有盛水的功能,能够弄花媒婆的妆容,激怒媒婆;折扇一开始被花木兰用来遮挡“小抄”;茶炉正好在媒婆摔倒的位置,能直接烧到媒婆。于是,在有限的影片时长内充分运用场景内的元素搞砸了相亲,为花木兰可以自由地从军进行了铺垫,同时也暗合当代女性的自我觉醒和反抗意识。弄花妆容和“小抄”,直接唤起了观众现实中对脱妆、作弊事件的尴尬、紧张感。这类场景和道具构建在内容叙事层面有效推动了事件发展,并通过传统元素与现实生活细节的相似性,勾连起观众的经验和记忆,进而产生对历史故事与人物的移情,与情节、故事及情境有效共情。

这种场景构建方式亦见于其后的《功夫熊猫》系列。比如,在《功夫熊猫3》中父子在熊猫村露台聊天的场景,在叙事节奏层面强化了观众的心理体验。这一片段场景选择了脱胎于渝东南的干栏式建筑和类似悬空寺的建筑样式,并通过留白的处理表现出传统的桃花源式出世意境。然而,紧接着的镜头却采用中景,仅刻画了父子两人和露台(见图1),这极大地削弱了建筑的惊险感,也消解了传统元素的陌生感和沉重感,取而代之的是角色趴在露台栏杆上的闲适,能让观众迅速代入在露台休闲聊天这种舒缓的当代生活情境。随后,主观镜头的场景引导观众一起观察村民们玩耍的祥和气氛。观众的心理节奏从之前的欢快中缓下来,转入沉静舒缓的叙事节奏,由此引出后续的影片内容。在这里,传统美术元素融入了当代的物质空间构成[5],拟合了观众日常休闲观景的心理经验,从而塑造出和影片叙事节奏同频的心理体验和代入感。

近年来,动画影片的场景叙事和道具构建更表现出沉浸感。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山河社稷图片段,叙事重点在于太乙真人与哪吒之间的第一次情感互动,充分凸显了哪吒对太乙真人忽而新奇叹服、忽而轻视叛逆的心理上的快速变化。影片以典型的当代游乐场空间构成方式组合传统山水画元素,而场景角度的选择、高速的场景转换模拟了角色的视角,从而唤起了观众对游乐场刺激感受的回忆。观众跟随哪吒视角,在惊险刺激时感到惊讶佩服,在惊险过去的间歇又觉得不过如此,进而心生轻视。如果删掉这一幕神来之笔,以传统模式组合传统美术元素建构电影空间,那么即使观众从中找到了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元素,也只能停留于对经典的理性致敬,无法借由沉浸式的游乐场视听体验产生情绪代入感。在这里,传统美术元素参与到当代空间的沉浸感叙事营造中,使观众能够感同身受地融入传统场景的叙事结构[6]。

前文大致理清了场景和道具构建的内在叙事逻辑,以及传统美术元素融入场景叙事和道具构建的三种模式,即叙事内容、叙事节奏和沉浸感营造。由此可见,确立场景和道具叙事逻辑,从场景的叙事性功能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传统美术元素的提炼与融入,是解决传统美术元素融合性问题的有效途径。

2 功能性与体验感——动画场景教学的问题和重点

如何设计和优化动画场景课程框架,使学生能够追随场景的叙事逻辑,展开传统美术风格设计,是动画场景教学关注的重点。在对比了教学内容和阶段性作业后可以看出,由于既往教学仅对传统美术形式创新有所侧重,学生在创作中容易出现以下两个倾向。

2.1 重形式,轻功能

场景中的传统元素能与影片的当代性融合,首先在于这些传统元素能够参与到影片的叙事推进中,与观众观影的心理节奏相吻合。此类场景和道具不仅是呈现传统美术元素的形式,更具备了影片叙事所需的功能性,帮助完成影片叙事基调与内容的确立。以往的教学侧重于从美术形式对传统民族元素进行提炼简化、变形调整等,较少探讨场景和道具对叙事推进的功能性作用。事实上,基于叙事功能的讨论和创作对场景设计达到影片预期至关重要。弱化对叙事功能的拆分和构成训练,会导致学生较难设计出能精准契合影片叙事结构的场景和道具构成。

2.2 重画面,轻体验

场景中的传统元素能否与影片的当代性融合,还在于这些脱胎于传统美术元素的空间构成能否唤起观众真实的物质空间体验。以往的教学往往从美术形式对观众心理的影响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观众体验,比如分析不同的空间形态、色彩、自然现象形成的情绪气氛,较少探讨场景构成和现实物质空间构成的观照,及其对观众体验的触发,比如叙事内容、叙事节奏、沉浸感叙事三个层面的观众体验。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创作更关注画面本身的气氛渲染,而观众观影时将电影空间与现实空间经验相比较所产生的心理体验,是场景叙事和道具构成达成影片叙事需求的情感性依据,在教学中却往往被忽略。于是,这样的场景设计作品较难承托叙事进程中准确的情感变化和节奏变化。

因此,动画场景课程框架的优化重点,一是对场景和道具所承担的叙事功能的拆解分析,二是将场景空间构成与观众心理体验相关联,这两者是提取和融入传统美术元素的功能性和情感性依据。

3 追随叙事功能的动画场景设计——动画场景课程的教学框架构思

基于前文的分析,在教学中以叙事功能为基础构思动画场景课程的教学框架(见图2),并开展实践教学,以期强化学生场景设计作品的功能性和体验感,适应影片的叙事内容、节奏变化和观众沉浸式体验。

3.1 设计内容的选择

叙事功能是场景设计的依据,因此在教学构思上首先要考虑从叙事功能的分析入手开展教学。这里的叙事功能包含设计场景本身承载的叙事内容,也包含如何与前后情节衔接。因此,教师提供一些叙事结构完整的剧本,学生选取其中的部分场景进行设计,而不是只给出场景设计的事件、地点、时间等技术信息。这种设计内容的优势在于有助于学生理解这部分的场景设计在影片叙事中处于何种承接关系,需要完成哪些叙事功能才能有效推进整个影片的节奏,从而增强作品在动画影片中的建构性。

3.2 敘事功能的分析和拆解

在确定了设计内容后,引导学生对所设计场景承担的叙事功能进行分析和拆解。细分叙事推进的几个节点,类似前文所述《花木兰》中的倒茶、溅水、火烧、花妆等,并分析这些道具和场景所达成的叙事节奏,以此作为下一阶段提取相应传统美术元素的依据。

3.3 传统美术元素的解构和提取

在场景设计的绘制阶段,学生根据影片的时代背景,对传统美术中与当代理念有相似性和临界性的细节,进行变形、重组以适应叙事功能。比如建党初期的叙事主题,短片的叙事重点在于表现动荡时局中的坚定信仰,因此选取了红船和快速变化的云作为场景设计重点(见图3)。同时,提取了海水江崖纹和祥云纹作为湖水和云的设计原型。整个场景则提取民间剪纸元素作为美术风格要素,以期用剪纸质朴的气质和鲜艳的红色与红色主题实现色彩上的融合,契合观众的心理认知。这一阶段对传统美术元素的碎片化解构是一个陌生化的学习过程,学生能够重新反思传统美术元素对整个场景的构成意义,并在此基础之上展开联想,注入当代理念和情感。

3.4 场景空间的数字化重构

学生在软件中对前一阶段设计的场景元素进行重构,形成具有空间关系的场景,并模拟摄影机运动和镜头组接,测试传统美术元素能否融入整体的场景空间构成,场景和道具设计能否完成预期的叙事功能和观众心理体验。比如,《中华天梯》(见图4)的选题是“中国航天”,首先提取明代建筑元素作为历史构成要素,并进行科幻化变形,象征古老的梦想。随后,在软件中将这一元素和当代航天员形象、飞行器等元素的多种空间组合进行对比,最终形成航天员坐在天台上面对古建筑冥思、飞行器在空中飘过的空间关系,形成和历史、宇宙的时空对话感,将写实性与科幻性有机结合。在这一阶段,教师力图引导学生在数字空间中对传统美术元素进行创意性重构,实现叙事氛围与心理体验的传达。

4 动画场景课程的教学特点和作业案例分析——以动画短片《飞天》场景设计为例

通过前文所述的教学框架构思和实践,力图基于场景叙事功能,引导学生探索传统美术元素提取和重构的多种可能性,一方面针对场景设计方案能否满足影片叙事需求进行拆解分析和数字化检视;另一方面,期望在大量元素的组合重构可能性中,获得对传统美术和民族文化更灵活多样的阐释。

其一,面对“重形式、轻功能”的问题,将以往场景设计要素的讲授和练习模式,转变为基于场景叙事功能解构传统美术元素、重构场景叙事空间的教学模式。课程设计逻辑从知识点讲授转变为场景设计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最终获得能够推进叙事内容、叙事节奏和增强观众体验感的设计方案。

动画短片《飞天》的选题是“中国航天”,影片叙事侧重于万户的梦想和中国航天成就的古今呼应。其中,有一段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展现万户多次构想、多次失败的叙事内容。学生设计了图纸和现实两种场景对应构想和失败,通过这两种场景的多次快速转换交代这段叙事内容和节奏。在传统美术元素提取阶段,选择了传统的卷轴形式和青绿山水画元素作为设计灵感(见图5左、中)。最后,在软件中对这些元素进行空间重构,通过角色和道具的同构实现快速转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传统元素的提取更具有针对性,也更注重传统元素与叙事功能之间内在逻辑的梳理,用传统元素和当代元素共同构建场景叙事框架,在统一的叙事框架内实现风格的整体性和融合性,形成可用的设计方案和整体化的动画思维。

其二,解决“重画面、轻体验”问题的教学思路,一是引导学生思考传统美术元素与日常经验的关联、与当代空间构成的关联;二是由静态画面设计转变为在软件中动态观察和比较场景元素的空间构成,从影像的角度而非绘画角度创作场景,以检视能否达到预期的观影体验。

比如在动画短片《飞天》中,情感的高潮段落是万户把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上面,利用火箭的推力终于使自己冲向天际。而今天中国航天跨越了600多年,终于实现了这一飞天梦想。通过对这段叙事功能的拆解,学生把场景叙事和道具构建的重点放在了观众体验感的营造层面。在软件中反复调整火箭椅和航空舱各层场景元素之间的空间关系之后,将火箭椅和航空舱空间设计成同构关系(见图5右),形成了传统元素和当代空间之间的关联和情感体验,如同万户欣慰地看到了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也表明每个航天人都是勇往直前的万户。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打破了静态的场景设计思维框架,转而关注传统美术元素融入空间构成,形成情感体验的多种可能性。于是,传统元素和当代空间构成被统一在特定心理体验下,传统美术元素脱离了装饰性内涵,通过电影语言实现了从文化性到现实性的价值回归。

5 结语

以往的动画场景课程中,学生的传统题材场景设计作品存在流于装饰化背景、传统美术元素和场景空间构成欠缺融合性、难以融入影片叙事和营造观众体验感等问题。对此,本文构思了追随叙事功能的动画场景课程教学框架,主要由设计内容选择、叙事功能分析、传统元素提取和场景空间数字化重构四个教学阶段组成。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探索后发现,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引导学生挖掘传统美术元素在当代空间构成中的潜在活力,实现对影片叙事的承托。而如何进一步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创造性转化,实现传统题材场景空间全过程数字化重构,是未来教学研究的重点方向。

参考文献:

[1] 郑鹏.中国动画电影传统与现代元素的结合[J].电影文学,2017(8):108-120.

[2] 王蕊.《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工匠精神铸就影像神话[J].电影评介,2020(10):60-62.

[3] 聂欣如.中国(大陆)动画理论述略(1950—2010年代)[J].艺术百家,2021(9):153-161.

[4] 杨明.好莱坞动画电影中的东方审美意蕴[J].电影文学,2018(5):117-119.

[5] 钟鼎.传统文化元素的动漫化整合设计研究:以“醒狮”为例[J].装饰,2021(6):138-139.

[6] 郑乃丹,张玉萍.科幻电影的场景叙事与道具构建[J].四川戏剧,2021(2):145-148.

作者简介:方睿(1980—),女,安徽合肥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动画与绘本设计。

李拜天(1991—),男,湖北武汉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三维动画设计。

猜你喜欢
叙事重构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数字化制胜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