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现代化视角下乡村工匠培育的可为、难为与应为

2023-06-25 19:14林克松曾亭
职业技术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人才培育路径选择新时代

林克松?曾亭

摘 要 现代化是新时代发展的重要议程,人才是影响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乡村工匠是掌握传统技艺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育乡村工匠能够推动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乡村乡风建设、盘活农村人才资源,为农村现代化建设奠定物质基础、提供文化支撑和人才资源。实践层面,乡村工匠培育成效受到培训对象、培训体系、制度环境等因素制约。新时代,要发挥乡村工匠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作用,应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效整合资源,强化农村职业教育主体作用;完善工匠培育体系,发挥体系的保障作用。

关键词 新时代;农村现代化;乡村工匠;人才培育;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6-0038-06

新时代开启了中国走向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农村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村现代化,而高素质人才则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乡村工匠作为高素质技能人才,是农村建设的主力军。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再次强调,“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要扶持培养一批农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2022年,乡村振兴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建立和完善乡村工匠培育机制,挖掘一批、传承一批、提升壮大一批乡村工匠,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重要人才支撑”。由此可见,培育乡村工匠已经成为我国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然而在实践层面,农村建设面临基础设施不完善、制度环境较差以及培养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制约着乡村工匠培育成效。新时代,为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振兴传统工艺,应将培育乡村工匠作为农村建设的重点战略任务,认真分析梳理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找顺应现代化发展的培育路径,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新时代乡村工匠培育的可为之处

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村现代化内涵较为丰富,涵盖了农村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五个方面的现代化[1]。技能人才是强化农村创新驱动力、构建农村产业现代化发展新格局的核心力量。乡村工匠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培育乡村工匠能够推动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乡村乡风建设、盘活农村人才资源,为农村现代化建设奠定物质基础、提供文化支撑和人才资源。

(一)培育乡村工匠能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支柱,乡村工匠作为乡村经济的主要建设者、农村致富带头人,能从以下两方面带动当地产业发展。

一是乡村工匠作为当地传统技艺的专业人才和特色文化人才,能够带动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是依托乡村独特地理风貌、乡风习俗、特色建筑等自然、人文资源,运用市场运作方式,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种产业形态[2]。乡村特色产业是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突破农村“同质化”发展的关键,更是打造农村特色产业链的重点。乡村工匠作为乡村传统特色文化产业的经营者,通过宣传传统习俗、生产文创产品和手工艺品等具有区域特色的产品推动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同时,乡村工匠凭借其掌握的技艺技能,能够结合县域布局的特色资源、优势资源,打造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品牌,通过品牌力量,健全乡村特色产业链条,实现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培育乡村工匠能够发挥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打造集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结构是农村产业现代化的重点任务。人才是优化农村结构的基石,培养现代化农业人才,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实现农村产业体系化目标的关键。乡村工匠能够凭借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依据农村实际情况,调整产业布局,发展当地特色文化产业,从而打破以农业为单一产业的发展结构。

(二)培育乡村工匠能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农村现代化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是由落后农村变为发达和富美乡村的过程。乡村文化是支撑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灵魂,优秀的乡村文化能够为农村现代化建设培育良好的环境。乡村工匠作为传统文化传承者,具有挖掘和创新乡土文化的潜力,能够推动乡村文化建设。

其一,培育乡村工匠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农村是传统乡土文化的发源地,积累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农耕文明。农村现代化包含农村文化现代化,即认同和肯定乡土文化的价值,从而培育和塑造乡村的主体性和文化价值,这需要对传承乡土文化的村民进行发掘。乡村工匠是我国乡村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人。工匠们传承的传统手艺能够将乡村的文化特色、传统艺术和民俗风情进行创新和创造,最终通过传统建筑、手工艺品等作品表现出来[3]。不同地域形成的乡村文化,通过乡村工匠的手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和民间艺术特色,也成为乡村独有的文化符号。因此,乡村工匠的培育有助于传承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以及特色文化,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其二,鄉村工匠的培育有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现代化建设是由落后乡村变为美丽乡村的过程,具体包含了农业、农村文化、居民生活环境以及乡村治理的现代化[4]。作为文化支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乡村工匠作为具有一技之长的高技能人才,受到了乡村文化的浸润,具备吃苦耐劳精神、工匠精神等特质,契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的农村文明建设主题。培育乡村工匠能够发挥其模范作用,通过宣扬乡村工匠蕴含的工匠精神、吃苦耐劳精神,促进乡村社会风气整体改善、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三)培育乡村工匠能有效整合农村资源

农村现代化是一个全面的、全方位的进步过程,是一项涉及农村产业、乡风建设、农村基层治理等多领域多环节的系统工程。深化农村供给侧改革,凝聚农村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主体资源和人才资源等资源要素,有利于推动农村现代化顺利进行。培育乡村工匠能够有效整合农村资源,形成资源合力,助力农村现代化。

一方面,乡村工匠培育工作能实现主体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的有效整合。培育乡村工匠能够调动社会不同群体,有效整合文化、土地、人才等要素资源,实现农村内外部资源聚集。工匠培育工作离不开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的支持,政府颁布优惠政策、提供财力支撑为农村建设带来了政策、资金支持,企业为工匠培育工作提供资金、技术服务、企业骨干专家等为农村建设提供了经济资源。同时,培育乡村工匠本身也是在发现和挖掘乡村文化、特色文化、传统艺术文化的过程,为农村现代化凝聚了文化资源。由此,培育乡村工匠能够调动社会不同群体力量,有效整合文化、土地、人才等要素资源,促进农村内外部资源聚集。

另一方面,乡村工匠的培育能为农村建设提供人才资源。人才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目标的根本依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在教育、医疗、文体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老龄化、空心化及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出现。大力开发和培育面向农村的技能人才,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是破解农村人才瓶颈的关键。社会互赖理论视角下,培育乡村工匠可以充分有效联合政府、农民学院、行业企业等主体,通过协同培育、共享资源等方式,为乡村发展培育优质人才[5]。因此,培育乡村工匠能够有效挖掘农村技能人才,优化农村人才存量,提高农村人才质量,为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二、新时代乡村工匠培育的难为之因

基于系统理论,新时代农村建设与乡村工匠培育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农村发展为乡村工匠培育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资源、技术等要素,乡村工匠培育为农村现代化提供了人才资源。目前我国农村现代化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距离真正的现代化仍有差距,还面临着人才、资金、制度、思想观念等方面的障碍[6]。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培训对象、培训体系、制度环境三方面分析乡村工匠培育面临的实践障碍。

(一)培训对象:生源危机与弱培训意愿

乡村工匠自身的认识水平、素质能力、知识结构、年龄等是影响工匠接受培训以及培训效果的关键因素。相比于城市,农村经济水平、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较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将老弱病幼留在农村,使得农村老龄化、空心化问题严重。日益加重的老龄化问题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制约农村现代化进程,也制约着工匠培育成效[7]。

一方面,乡村工匠培育工作面临生源危机。随着城镇化、市场化的发展,为寻求更广阔的发展机会,部分工匠离开农村前往大城市,继续留在农村的工匠数量较少、年龄偏大。据统计,约60%的乡村工匠年龄在50岁以上[8]。同时,目前乡村工匠培育主要面向已掌握某些手工艺技能的农民,对其进行技能提升和产业化转型,并没有覆盖各个年龄阶段的农民,尤其是对青年乡村工匠的培育工作尚未开展。农村技能人才流失与培育对象覆盖范围狭窄导致乡村工匠培育面临生源不足的困境。

另一方面,农民参与乡村工匠培育的意愿较弱。农民接受教育年限偏短、综合素质整体较低。2017年全国农业普查显示,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31422万人,其中初中以上学历仅有8.3%[9]。教育程度较低导致农民自我提升意识、自主学习意识较差,影响了农民的思维水平,降低了农民参与工匠培训的能动性。并且,农村开展培训工作只承担部分培训费用,有些还需要农民自身支付全部培训费用。受资金、时间等条件限制,农民参与工匠培育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二)培训体系:培育内容和方式不契合需求

依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需求决定供给。贴合工匠需求的培育内容和方式是提高培育工作质量的关键,健全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培育体系是提供有效供给的核心。就农村现代化现状而言,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尚未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出现农民培训内容与需求不匹配的现象。

一是培育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出现培育目标同质化现象。进入新时代,随着农村产业结构多元化,新兴旅游业、智慧农业等新业态发展,要求农村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因此对工匠培育目标的制订要根据农村产业发展,结合工匠种类,分类型、分层次进行。由于工匠培育体系不完善,相关工作人员对农村实际情况不熟悉,对乡村工匠主体不了解,以至于缺乏对培育工作的整体规划和培育对象的分类设计,使得工匠培育的定位不清晰,培育目标趋同。

二是农村现有培训内容与培训需求匹配度不高。农村现代化既包含了以科技化、产业化为核心的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以知识化为核心要求的人的现代化[10]。因此,其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农民的内涵由此拓展,要求农民整体素质水平、思想观念都具备现代化特征,也要求工匠培育工作需依据现代化特征和工匠发展需求制订培育内容。调查发现,大部分乡村工匠都有学历和技能提升意愿,70.2%的被调查者希望提高技能水平、增强技艺;约1/3的被调查者希望通过培训获取证书、提高学历[11]。但目前常见的技能提升方式一般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举办的零散短期的技术培训,以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广为主要内容,无法满足工匠综合素质提升的要求[12]。培训内容的单一化无法满足接受培训对象的多样化需求。

三是培育方式和手段較为固定,灵活性不够。由于农村农民自身流动性较大,并且需要结合农忙要求,使得农村培训工作在时间、地点等方面具有不确定性。目前,乡村工匠培育工作培训形式僵化,授课方式以传统讲授法为主,不能适应培育对象的学习习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培育成效。传统师傅带徒弟是乡村工匠的主要传授模式,在目前乡村传统技艺学习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手艺习得途径上看,拜师学艺为主要模式,占比约41%;38%为家族祖传;仅有4%的工匠通过职业院校学习手艺[13]。社会在不断发展,传统单调的培育模式、固定的培育方式、单一的培育主体是影响培育成效的主要原因。

(三)制度环境:体制机制不健全

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由传统农业生产者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相应的政府角色也由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和培育者[14]。因此,在乡村工匠培育过程中,政府要发挥好服务者和培育者的功能,协助传统工匠身份转型。而现实层面,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导致农村基础建设薄弱,未能培育良好的制度环境,使得乡村工匠培育的外部动力不足。

第一,上层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整体规划。首先,政府层面缺少对工匠培育工作的整体规划。政府对乡村工匠的分类管理与指导不足,对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目标不清晰,导致目前的培育工作只停留在短期的、零散的培育阶段[15]。短期培育加上缺乏后期的职业规划、晋升通道、等级认定等降低了农民参与培育的积极性。其次,缺乏统一管理,使得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性较差。乡村工匠培育涉及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农村农业部等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跨部门协同育人能够整合多方资源、资金,对人才培育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使得乡村工匠培育工作陷入分割状态,降低了协同育人效果。

第二,中层各培育主体合作机制不完善,无法形成育人合力。乡村工匠培育主体是以政府为主导,职业院校为主体,社会培训、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组成的。但由于合作机制和沟通机制不完善,导致各培育主体之间缺乏沟通和协商,各方利益难以协调,培育目标、方式、内容未形成统一标准。如职业院校开设与乡村工匠培育有关的专业数量不足,相应的师资团队建设滞后;行业协会对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资金投入、技术服务与培训支持度不够[16]。各培育主体的“碎片化”行动,容易降低培育效率和质量。

第三,基层政府认识不足,未形成有效宣传。政府是乡村工匠培育工作政策的主要设计者、执行者和监督者,基层政府作为执行该工作的关键主体,基层领导、工作人员对乡村工匠培育的重视程度、认识深度是影响培育效果的关键。目前基层政府,尤其是乡镇、农村的相关领导把经济建设作为乡村的发展重点,尤为关注农村发展基础建设、资金投入、技术引进等能够在短期之内对本村经济发展带来高收益的要素。人才培育工作是一个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收益效果无法估测的长期过程,但基层政府对乡村工匠培育的关注度较低,宣传工作也不到位。

三、新时代乡村工匠培育的应为之路

目前,我国已逐步构建了“以政府为主导、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现代化农民职业教育培育体系[17]。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工匠的培育路径选择,要以现阶段培育实践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推动相关主体共同参与,为培育乡村工匠探索新模式、新体系、新方法。

(一)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国家是乡村工匠培育的关键主体之一,国家制度与政策是保障乡村工匠培育工程开展的重要支撑。为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程的顺利进行,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体制机制,优化顶层设计。

第一,设置乡村工匠培育的统一管理部门,加强政府对工匠培育的全面领导。政府作为高素质乡村工匠培育的实施组织和监管主体,应根据《乡村工匠人才培育管理规定》建立乡村工匠培育中央专项小组,整合相关部门的职责,负责工匠培育的一系列事务,具体包括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组织实施、经费保障、制度建设、管理监督等方面的事宜[18]。根据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结合农村发展需求为乡村工匠培育制定统一的等级评定标准,优化培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同时在听取专家、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完善乡村工匠培育和资格认定等相关的政策及程序,将乡村工匠等级证书价值法定化,使证书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具有经济价值。

第二,完善监督机制和资金投入机制,为提高工匠培育成效提供制度保障。首先,完善监督机制。省级政府在乡村工匠培育中央专项小组的统一要求下,根据本省市农村发展实际情况设置省市监督小组,制定本省的监督制度,加强对培育主体、培育过程、经费使用等方面的监督。基层政府根据省级监督制度,进一步细化监督内容和职责,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培训师资格等方面的考察,并监督各乡镇乡村工匠培育经费的落实和使用情况,保障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实施。其次,健全资金投入机制。中央政府要明确对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经费投入,规定地方政府必须划分一定比例用于乡村工匠培育、考核、认定等系列工作的专项费用,确保项目资金的专项专用。基层政府利用政策优惠、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乡村工匠培育工作中,拓宽培育资金的来源渠道。鼓励农村企业、机构、农村合作社共同投资参与乡村工匠培育事业。

第三,加强政策宣傳,加深对工匠培育工作的认识。一方面,以基层政府人员为宣传主体,召开乡村工匠人才培育工作会议,结合线上线下、宣传工作手册等手段和工具,提高工作人员对乡村工匠培育的认识,明确乡村工匠的重要性以及培育工作开展的步骤、流程。另一方面,做好乡村农民的引导工作,通过召开乡村工匠人才培训现场宣传会、动员会,邀请农村工艺大师、企业技能名师、学校骨干教师为农民进行答疑解惑,提高农民参与乡村工匠培育的积极性。

(二)有效整合资源,强化农村职业教育的主体作用

作为供给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职业教育具有服务乡村人才培育的核心功能[19]。农村职业教育尤其是工艺美术职业院校在传统手工艺工匠培育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为工匠人才培育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实践基地等。农村现代化发展语境下,农村职业教育要聚焦农村现代化发展所需工匠人才的培育,厘清角色认知、明确角色定位、突破职业教育自身的角色困境,实施有效的角色行为[20]。

一方面,优化专业设置。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因其面向农村、指向农业、聚焦农民的办学属性,在农村现代化转型中大有可为[21]。开设、优化涉农专业、乡村规划专业、乡村建筑专业等是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发展由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表征。农村职业教育应发挥专业育人优势,结合地方发展特色,整合区域资源,以培育现代化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规模化培育乡村工匠专业人才。与此同时,农村职业教育要进一步抓住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机遇,依据农村特色乡土文化,结合院校专业特色,主动与当地政府、民间组织开展合作协同育人,将地方优秀传统农业文化纳入学校专业设置中,如农事节日习俗、农业景观、乡村饮食等[22]。

另一方面,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师资力量。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高质量乡村工匠的培育需要高质量教师队伍作为支撑。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须凸显类型教育属性,体现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性、职业性、教育性“三性”融合特征[23]。换言之,农村职业教育要培育“双师型”教师,引进乡村身怀绝技的技能大师、非遗传承人、企业工匠进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培育一批能够将经验性技术上升为理论性技术的现代乡村工匠,通过挖掘、收集传统艺术相关材料,归纳总结传統工匠技能形成规律,寻求符合其职业成长逻辑的培育模式,为乡村工匠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探索进阶之路。

(三)完善工匠培育体系,发挥体系的保障作用

体系保障是乡村工匠培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在工匠培育实践中,要构建以农村现代化为导向,回应农民提升需求的乡村工匠培育体系,确立培育理念、优化培育目标和培育内容、创新培育方式。

首先,树立分层分类培育理念,提高工匠人才培育的针对性。针对乡村工匠人才培育的特殊性、需求多样化、学习能力多层次等问题,应树立分层分类的培育理念,强化培育的针对性。在该理念指导下,建立乡村工匠人才资源库,结合农村现代化实施要求、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依据工匠等级、实践需求、技能掌握情况,按照技能提升类、学历提升类、创新创业类等类别对工匠资源库进行分类整理。坚持精细化、多元化的培育原则,以传统工匠向现代工匠转型为重点,在培育工作开展之前,进行广泛调研,充分了解工匠的实践需求,按照行业的职业理念、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工匠设置多层次的培育目标并制订多样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其次,精准定位培育目标,科学设置培育内容。一方面,坚持需求导向,精准定位培育目标。培育目标的定位精准,对培育工作起着定向作用,有利于乡村工匠差异化发展。依据国家人才战略需求和个人发展需要综合设置乡村工匠培育的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根据乡村振兴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的“乡村工匠主要是为县域内从事传统工艺和乡村手工艺,能够扎根农村,传承发展传统技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技能人才”[24],乡村工匠培育的宏观目标是培育面向农村、扎根农村的综合素质水平较高的技术人才。乡村工匠培育微观目标则需要依据工匠的不同领域、发展方向制订具体详细的培育目标。另一方面,根据工匠培育目标,细化工匠培育内容。科学、合理的培育内容是提高工匠参与培育积极性和培育质量的重点。在培育内容设置上,根据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结合乡村工匠自身的职业发展需要,选择合理、符合需求的培育内容。具体而言,在充分了解乡村农业发展的市场需要和农民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基础建设、产业发展等特点,针对不同领域的乡村工匠设置针对性的培育内容。同时,将培育内容划分为农业理论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创新创业知识、技能提升知识,设置基础公共课程、技能培育课程、综合提升课程三层次递进的模块化课程,促进乡村工匠综合素质的提升。

最后,贴近实际需求,打造多样化培育方式。与新型职业农民不同,乡村工匠不仅是传统技艺的重要传承者,还是地域特色文化、乡村文化的承载者。因此,在乡村工匠培育过程中,要着力打造集技艺精湛的匠技、无私奉献的匠品、精益求精的匠心于一体的专业化人才。由此,乡村工匠培育内容要结合乡镇特色、地域特色,培育地点不能脱离乡村、脱离实践,而要结合生产生活需要、农民需要、农忙需求,探索多样性、灵活性的培育方式。一是进一步探索现代学徒制,开展“以老带新”结对式培养。师徒制是传统技艺传承路径的重要方式,师徒秉持共同价值理念、原则标准、发展目标,以共生结成学习共同体,共享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互通的人际交往以及遵守共同的职业道德规范[25]。社会现代化发展中,探索现代学徒制要继承传统师承制的优良传统,摒弃“传男不传女”“以家传为主”等落后思想,依据当地区域情况、双方意愿、师傅专攻方向等,进行科学匹配,双方互选确立师徒关系。结合合同制,师徒双方签订契约,通过契约、法律等约束双方行为,提高育人成效。二是贴合生产实践需要,开展送教下乡。乡镇政府、村干部要发挥农村职业教育、企业行业在乡村工匠培育的主体作用,依托农村合作社、乡村培训等平台,组建由企业技能大师、传统技艺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实施“送教下乡”“送教上门”活动。与此同时,职业院校要定期组织骨干教师深入乡镇、农村及偏远地区,对乡村工匠培育进行技术指导。

参 考 文 献

[1]贺艳.加快农村现代化的难点与路径[J].人民论坛,2022(10):66-68.

[2]王玉玲,施琪.破解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困境[J].人民论坛,2022(4):82-84.

[3]伍慧玲.农业供给侧改革下高职院校培育乡村工匠研究[J].农村经济,2018(2):111-115.

[4]杜志雄.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辨析、问题挑战与实现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1-10.

[5]赵彦彬,桑路娟.社会互赖理论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运行机制及路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24-131.

[6]李小云.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问题和振兴路径[J].贵州社会科学,2022(1):143-151.

[7]李志平,田小坤.中国特色农村现代化未来演变趋势与对策思考[J].统计与决策,2022(11):5-10.

[8][11][12]汪慧琳,温杰.高职院校融入乡村工匠技能提升的协同发展路径研究[J].山西农经,2022(3):151-153.

[9][18]赵璐迪.农业现代化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育理论逻辑与实践理路[J].成人教育,2022(12):42-50.

[10]陆佳妮,陆树程.中国农村现代化研究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述要[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2(9):43-50+108.

[13]郑叶慧,李珂靓,余婷,华忆迪.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乡村工匠的现代转型与培养探究[J].当代经济,2019(8):119-124.

[14]刘西涛.现代农业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实困境与制度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6(13):60-64.

[15][16]李潘坡,李萌,周福芹,等.城乡融合发展视域下邢台市乡村工匠的培育策略[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6):63-67.

[17]路新華.后扶贫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探析[J].农业经济,2022(10):71-73.

[19]彭洪莉,朱德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多维演进与未来图景[J].教育发展研究,2022(19):31-40.

[20]林克松,刘璐璐.后扶贫时代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角色困境及行动策略[J].职教论坛,2021(11):36-42.

[21]林克松,袁德梽.人才振兴:职业教育“1+N”融合行动模式探索[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6-20.

[22]杨儒雅,唐智彬.职业院校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逻辑与发展路径[J].职教论坛,2022(6):101-108.

[23]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论纲[J].教育研究,2022(8):20-30.

[24]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八部门.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22-11-18)[2022-12-28].http://www.nrra.gov.cn/art/2022/11/18/art_50_197677.html.

[25]张书菲,李敏.基于传统技艺传承的师徒共同体构建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1):23-27.

What can be Done, Difficult to be Done and Should be Done to Cultivate Rural Craftsmen:

A Perspective on Rural Modernization

Lin Kesong, Zeng Ting

Abstract  Moder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agend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and talent is the key factor affecting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Rural craftsmen are high-quality skilled personnel who master traditional skills, and cultivating rural craftsmen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stoms, revitalize rural human resources, lay a material foundation, and provide cultural support and human resources for rural modernization. At the practical level, the effectiveness of cultivating rural craftsmen is limited by factors such as training objects, training systems a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In the new era, to 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rural craftsmen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modernization, we should establish and improv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give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government, effectively integrate resources, strengthen the main role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mprove the craftsman cultivation system, and give play to the guarantee role of the system..

Key words  new era; rural modernization; village craftsmen; talent cultivation; path selection

Author  Lin Keso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Faculty of Education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Zeng Ting, postgraduate of Faculty of Education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猜你喜欢
人才培育路径选择新时代
浅析新常态下高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培育探究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营口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探析
营口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