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现代职业教育的新格局、新目标

2023-06-25 12:12曹晔闫子靖
职业技术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类型化职业教育

曹晔?闫子靖

摘 要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新的目标,集中表现在“十化”,即类型化、体系化、协同化、标准化、制度化、优质化、信息化、绿色化、国际化、现代化。类型化、体系化和协同化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和方向,标准化、制度化、优质化体现了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信息化、绿色化、国际化体现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现代化指出了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目标。

关键词 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类型化;新发展格局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4-0006-06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中国大地,我国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2亿多技术技能人才,优化了教育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有力地支持了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按照类型教育发展的新布局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更加成熟、稳健,更加规范、健壮,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研究、预测或研判职业教育发展变化趋势是构建职业教育新发展格局、实现新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

一、类型化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新《職业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所谓“类型化”就是通过调解个别与普通的矛盾来寻求某一类事物的共性,超越个别的局限,求同存异,追求某种普遍性。“化”体现的是一个过程,类型化就是将个别抽象为普遍。从上面的定义不难看出,职业教育类型化就是把实践中职业教育创新的模式和特色在所有职业院校进行固化,使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具有职业教育属性的东西得到大家的认可并遵循,形成共同话语体系或范式。如国家倡导的职业教育标准如何在实践中落实到位,内化为各职业院校的办学行为。现实中,我国职业教育创造了许多特色,如德技双修的育人模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办学制度、1+X证书制度、“知识+技能”职教高考制度、“双师型”教师、理实一体化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企业顶岗实习制度、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等[1]。这些特色有的落实到位,有的还需要通过实践来完善,有的还需要巩固提高。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类型化就是通过不断优化类型定位,把这些特色在职业院校中固化或同质化。所谓同质化,就是表示不同特征的个体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本质特征逐渐变化并趋于一致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表现为融合和替代两种形式。融合是指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具有教育的共性,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但不是另类教育,所以要强调职普融通;替代就是办出与普通教育不同的教育,否则就没有单独存在的必要。

当然,类型化中的“类型”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要与时俱进。如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过去是职业教育的专利,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所有大中专教育都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体制不再是职业教育的专利。总之,职业教育类型化的过程,与外部其他教育相比,是一个异质化的过程,而在职业教育内部是一个同质化的过程,只有把“两化”落实到位,类型教育才能有效实现。好的类型教育不仅对自身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其他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不仅在职业教育领域,而且在应用科学大学,甚至综合性大学也被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

二、体系化

体系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或同类事物中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体系化包括一个中心和两条主线。所谓一个中心是指组织的核心价值观、使命、战略和领导力等构成的内核,从这个中心出发,形成纵横两条主线——横向体系化和纵向体系化。“横向体系化”是指组织同级单位之间的协同,“纵向体系化”是指组织上下层级之间的一致性和分工协作。

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我国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技术技能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适应这些新变化、新要求、新趋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党的十九大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职业教育法》第二章从三个方面说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是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互通,通过学分银行记录学习培训成果,建立学习成果的认证、累积和转换,达到学分要求就可以取得学历证书;二是横向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学习成果可以融通、互认,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可以相互选择对方的内容进行学习,普通教育学校可以增加职业教育相关内容,进行职业启蒙教育、职业认知、职业体验,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和劳动教育,职业教育也要加强科学文化教育;三是在纵向上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专科高职教育为主体,稳步发展高层次职业教育,并进一步发展研究生教育,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融通、进出有弹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前,本科职业教育成为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国家颁布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系统设计和推动我国本科职业教育的发展,全国32所职业教育本科院开始试点。同时,我国首个应用科技大学——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开创了我国硕士层次职业教育的先河。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职业教育层次不断向上延伸,本科和硕士层次职业教育必将加快发展。同时,现代职业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要建立起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人才成长互通互融的立交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协同化

所谓协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和能力。也就是说,只要有两个及以上的人共同生产、生活,就存在协同的问题。协同泛指组织中多人完成一个或多个事务的行为方式、过程和呈现的结果。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跨越教育与产业、学校和企业、工作和学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培养制度,新《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实行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社会参与”多主体治理体系。当前以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现代企业生产表现为设备大型化、智能化、复杂化,生产过程综合化,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操作程序自动化,岗位能力综合化,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教育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从松散走向紧密,形成命运共同体。

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必须走协同化发展道路。要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加快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行业和城市,为校企合作搭建更多平台;职业学校也要建立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提升重点专业建设和校企合作育人水平。行业是生产同类产品或具有相同工艺过程或提供同类劳动服务的,具有相同竞争性的企业群体,行业在职业教育协同化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应加强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定期发布人才需求信息。

四、标准化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时期,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需要依据标准进行评判,所以质量是有标准的。标准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并经一个公认的机构批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将标准化建设作为统领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完善国家教学标准,发挥标准在职業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明确了当下加强标准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即完善中等、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范职业院校设置;实施职业院校教师和校长专业标准,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制订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认证标准,规范专业办学行为,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更新并推进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仪器设备配备规范)等标准建设。

总体来看,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许多标准建设滞后,有的甚至还没有建立,如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2001年国家制定了普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而新世纪以来中等职业学校还没有制定新的标准;还有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国家为中小学制定了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但目前还没有为中等职业学校制定相关标准。即使出台的职业教育有关标准,其制定时间也比较晚,目前很多标准还处于试行阶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有些教育教学环节还缺乏相关标准,如专业教师标准;有些在实施过程中还缺乏配套性标准或制度进行保障等。现实中,一些职业院校习惯于抓招生、扩规模,争项目、搞竞赛,对具有基础性作用的标准化建设重视不够,致使许多标准并没有落实落地,迫切需要职业院校领导认识到标准化建设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的重要性。标准是一种最低要求,往往是依据大多数人或单位能达到的水平而制定的,各职业院校在遵循国家或省级标准的基础上,应在实践中加大改革探索力度,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制订符合学校自身办学条件的标准。总之,要建立健全教师、课程、教材、教学、实习实训、信息化、安全等各方面的标准,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五、制度化

简单地说,制度是一种行为准则,是某个团体或单位的所有成员共同遵守某些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从而为完成任务或目标提供保证。制度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重要而有力手段,对于社会秩序是至关重要的。职业教育发展时间短,且长期依附于普通教育,许多制度也依附于普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依附于普通高中,专科高等职业教育依附于普通本科教育。如国家建立了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但还没有颁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在实践中参考普通中学标准执行;2010年教育部颁发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也主要是针对普通师范教育的,难以适应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由于职业教育制度的依附性,致使在实践中许多制度难以直接应用,即使应用了也难以体现出职业教育特色。正如原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曾经指出的,职业教育不缺理念缺制度。进入新时代以来,尤其是类型教育的提出,国家在出台教育政策时,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单独进行表述,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都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单独表述。一些专门化的职业教育制度不断增多,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

由于职业教育的跨界性,我国职业教育制度不仅不完善,而且执行难度也较大,如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教师每两年到企业实践两个月,2006年教育部专门出台文件进行指导,但企业认可度低,许多院校没有落实到位。制度是以执行力为保障的。“制度”之所以具有约束作用,是以有效的执行力为前提的,否则制度的约束力将无从实现。当前,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包括三方面:一是落实好新《职业教育法》,使职业教育依法办学;二是制定和完善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职业教育良性发展;三是加强对制度执行的检查力度,推动职业教育有效发展。

六、优质化

质量是指事物、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如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教学质量。优质化,顾名思义就是好质量、高质量或质量优良。我国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能够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大批技术技能人才。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科技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另一方面,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都进入了普及化阶段,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91.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教育从“有学上”进入“上好学”的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经过“十一五”期间的规模扩张、“十二五”以来以示范校建设、教学诊断和改进为抓手的深化教学改革阶段,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近些年来,国家实施高职“双高计划”,培育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立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深化“三教”改革,实施1+X证书制度,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推动职业教育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建设,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使更多的职业学校举办优质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层次和水平。

职业教育优质化既涉及内因也涉及外因。从外部条件看,主要是办学条件和校企合作。国际经验表明,职业教育办学成本高、投入比较大,且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完善的实习实训设备不仅涉及校内的,也涉及校外顶岗实习企业的。目前,我国部分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还没有达标,地方政府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的经费投入有的省份没有达到教育部的规定,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还难以支撑职业院校优质化发展。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指出“培育一批优质中职学校。实施中职、高职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唯物辩证法表明,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可以更好地支撑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七、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所谓职业教育信息化就是职业教育的师生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来推动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提高管理水平和育人水平,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过程[2]。201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大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等职业教育特色”。《指导意见》还对数字校园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师生和管理者信息素养提升以及增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控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指导,明确了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任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教育信息化发展分为“起步、应用、融合、创新”四个阶段,我国教育信息化已从1.0迈向2.0,职业教育信息化进入融合创新阶段,要加速实现职业教育的三大融合:一是在教育层面上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职业教育深层次改革创新,体现为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二是在技术层面上实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两重世界的融合,体现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三是借助信息化力量,真正实现现代化意义上的校企融合,体现为网络化、远程化、虚拟化[3]。近年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校园奠定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将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改造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开展智慧课堂建设,改造传统教学模式。依托互联网,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依托虚拟现实技术(VR)产生了体验式、沉浸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与学习模式,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解决一些大型设备或难以直观化的问题,如动物的血液循环、心脏跳动等,如果不用虚拟仿真,很难看出其是如何在体内循环和跳动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对于改善职业院校实习实训条件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空中课堂、云平台等先进手段,全方位改革职业教育教与学,推动教育的数字化,更好地适应数字经济的要求。

八、绿色化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并将其与新“四化”并列。“绿色化”既是一种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产方式,也是一种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与此同时,“绿色化”也是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理念,还将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崇尚绿色、培植绿色、享受绿色,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由于经济,尤其是工业的快速发展,全球碳排放量不断增加,带来温室效应,致使全球变暖等重大环境问题。我国是世界能源消耗大国,承诺到2030年达到碳峰值,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经济的“绿色化”发展和向循环经济的转变形成了全面的“绿色”技能需求。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绿色技能或技术。简单地说,绿色技术是指人们能充分节约地利用自然资源,而且在生产和使用资源时对环境无害的一种技术,也指减少污染、降低消耗和改善生态的技术技能體系。绿色技能教育已成为世界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2009年12月,澳大利亚政府委员会批准《绿色技能协议》;2010年6月,澳大利亚公布了《2010-2011年绿色技能执行计划》。欧洲经济和社会委员会(Europea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ttee)于2020年底发布了《提升全民绿色技能和能力的欧盟战略》,呼吁以欧洲理事会建议等形式制订欧盟层面的全面战略,改善绿色技能和能力的教育和培训,发展绿色学校战略,并为工作场所内外的成年人提供保护环境以及促进社会和绿色经济发展所需的技能提升和技能再培训[4]。职业教育每年培养近千万劳动者,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的70%是职业院校毕业生,他们的职业素养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工人的素养,也直接决定了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随着国家对企业碳排放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选择绿色战略,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生产绿色产品,提高员工绿色生产意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应积极开设绿色技能专业或课程[5]。

九、国际化

简单来说,教育国际化就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和国际教育贸易市场开放的前提下,教育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教育资源在国际间进行配置,各国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采用等方面不仅要满足来自本国、本土化的要求,而且要适应国际间产业分工协作、国际贸易互补等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势。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能力不断提升,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和培养具有国际适应能力的职业人才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配合“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企业走出去,促进国际产能合作,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快,除了招收国际留学生外,走出去到国外办学的实践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天津的海外鲁班工坊,已在亚非欧三大洲19个国家建成20个,成为除孔子学院外对外交流的另一重要窗口、“一带一路”国家本土化人才培养的新动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新典范。鲁班工坊的国际化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国际化不同,是与企业一起走出去主动服务沿线国家、培养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的国际化,是按照“五共”原则,发展中国家援建发展中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与发展中国家共享中国经济和职业教育改革开放 40 多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发展中国家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化[6]。

培养国际通用的职业人才,关键在职业技能的评估标准与资格认证上与国际接轨。我国从2006年开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6年加入《华盛顿协议》,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有力提升了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建立和完善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也是我国职教国际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悉尼协议》于2001年成立,是对工程技术师及工程技术专业进行认证的协议,其认证的规则程序与《华盛顿协议》基本相同,但认证的适用范围是完全不同的,它是侧重于技术人员与技术专业[7]。我国应尽快加入这一协议,并在高职院校开展认证工作。总之,作为政府,应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能标准和职业资格质量标准,逐步实行评估标准国际化。这样可促使职业院校学生培养与国际接轨,从而获得在国际化企业中的就业资格。《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中指出,到2025年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这将进一步加快与国际标准的接轨。作为职业院校,应从办学理念的国际化、管理模式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课程内容的国际化等方面着手。当然,我国职业教育已走过了70多年的历程,在国际职业教育中越来越具有话语权,如我国建立职业院校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依托这些专业标准和高精尖实习实训设备在海外建立鲁班工坊,鲁班工坊的建立成为中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举办鲁班工坊高职院校的许多专业培养方案被国外采纳,在国际化进程中为世界职业教育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中国方案、中国模式、中国标准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十、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培养能够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当前,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必将推动教育现代化加速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适应国家现代化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职业教育现代化需要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尤其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体制机制方面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综合性和历史性的概念,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

职业教育现代化包括办学条件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总的来看,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一些职业院校仍需进一步加强,尤其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民族地区,国家要加大投入力度,使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能够达标。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中职实施“双优计划”,高职实施好“双高计划”。教师的现代化是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教师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加快以“双师型”教师为核心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按照新《职业教育法》的要求,应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培养培训体系,鼓励行业组织、企业共同参与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教师队伍建设也要从上好一节课向育好一个人转变,从个体能力的提升迈向教学团队能力建设,从外聘兼职教师、教师企业实践到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双向互聘,从单一培养到结构化培育,建立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专业领军人才梯队等。

上述十个方面,从四个维度对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发展格局进行了描述,类型化定位、体系化建设和协同化推进指明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标准化建设、制度化规范、优质化发展明确了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信息化支持、绿色化技能、国际化人才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现代化指出了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

参 考 文 献

[1]曹晔,等.学习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的几点认识[J].职业教育研究,2021(5):4-9.

[2]范如涌,项晓乐.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模式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3(9):25-29.

[3]陈琳,王钧铭,陈松.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8(12):70-74.

[4]张宁珊,阚阅.欧洲经社委员会呼吁将绿色技能融入教育[J].上海教育,2021(11):46-47.

[5]刘育锋.高职院校应关注和开发“绿色技能”[J].中国高教研究,2014(1):35-37.

[6]曹晔.“鲁班工坊”,共享中国职教改革成就[N].中国教育报,2019-01-29(4).

[7]刘文华,徐国庆.《悉尼协议》框架下高等職业教育发展策略探析——论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6(1):16-19.

On the New Pattern and New Objectiv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Cao Ye, Yan Zijing

Abstract  In China,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It is building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which is concentrated in the“ten trends”, that is, type, system, synergy, standardization, institutionalization, quality, informatization, green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ype, system and synergy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way and dire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tandardization,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quality reflect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greening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reflect the dire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modernization points out the new goa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new era;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type development;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Author  Cao Ye, professor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Tianjin 300222); Yan Zijing, master candidate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猜你喜欢
新发展格局类型化职业教育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我国警察盘查行为类型化分析
行政诉讼类型化之批判——以制度的可操作性为视角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