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空间错位解读法”的三种类型

2023-06-25 15:22廖聪文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2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类型

廖聪文

摘要:在孙绍振教授“错位解读法”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空间错位解读法”。这种解读方法有利于设计独特的基于学习任务群的专题学习。文章以经典文学类文本为例,细分了“空间错位解读法”的三种类型。

关键词:“空间错位解读法” 类型 文本解读

孙绍振教授是文本解读的专家,孙教授在解读大量文本的基础上,归纳出了“错位解读法”。[1]在孙教授看来,“错位解读法”可以分为三类:心口错位、真善美错位、打出常规与情感错位。然而,笔者在研读大量文学类文本的基础上,还归纳出了“空间错位解读法”。“空间错位解读法”具体包括哪些情况?每种分类适用于哪些文学类文本?“空间错位解读法”如何用于具体文本的解读?这是一线教师的疑惑。下面,笔者以经典文学类文本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一、精神空间错位解读法

所谓“精神空间错位解读法”,是指文学类文本中的人物在物质空间重合,但是在精神空间却存在错位。所谓物质空间,是指物象生活的空间、客体空间。所谓精神空间,是指物象的主觀空间。为什么会出现物质空间重合,但是精神空间错位的情况?因为人们经常生活在同一物质生活空间中,但是不同的人的感情、独特的经历存在不同。

任何一种文本解读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读者也只有明确这类文本解读方法的适用范围,才能更好地利用这种文本解读方法去解读具体的文本。经过笔者的研究,发现“精神空间错位解读法”主要适用于散文和小说。

(一)精神空间错位解读法在散文中的应用

比如,在史铁生的《合欢树》中,涉及的人物有“我”、来访的记者、好心的邻居、孩子。“我”与这三类人物虽然在物质空间是重合的,但是在精神空间却一直存在着错位,只是错位的幅度不同而已。

假如“我”的精神空间是一个圆,来访记者的精神空间也是一个圆,两个圆重合的面积约为百分之十。来访的记者只知道“我的不容易”,但是却不知道“我”对母亲独特的感情,不知道“我”与母亲独特的经历,不知道“我”对母亲的怀念,不知道“我”对母亲的愧疚,“我”觉得母亲未能看到我闯出一条文学路的遗憾。采访的记者对“我”的母亲知道得很少,因此“我”与采访的记者在精神空间那里存在着严重的错位。“我”也不可能给采访的记者补充背景知识,把母亲的事情一件一件去说起。因此,“我”觉得心烦,情愿在街上瞎逛,也不情愿回家,为的是避开采访的记者。

假如“我”的精神空间是一个圆,好心的邻居的精神空间也是一个圆,两个圆重合的面积约为百分之五十。好心的邻居知道“我”对母亲独特的感情,知道“我”与母亲独特的经历,知道“我”对母亲的怀念,知道“我”对母亲的愧疚,也知道“我”对母亲的遗憾,甚至知道合欢树的来历。好心的邻居对“我”的母亲知道得比较多,因此“我”与好心的邻居在精神空间既有重合的部分,也存在着错位的部分。作者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可见作者的心情是矛盾的,一方面不敢和邻居提起自己的母亲,一方面又希望邻居提起自己的母亲,希望好心的邻居在精神空间上与自己重合。只是,作者终究觉得在精神空间中,自己与邻居并不是完全重合的,并没有与邻居倾诉自己对母亲独特的情感。

假如“我”的精神空间是一个圆,孩子的精神空间也是一个圆,作者希望两个圆重合的面积为百分之百,但最终知道不过是妄想。“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作者对孩子的不哭不闹感到好奇,对孩子瞪着眼睛看树影也好奇。孩子为什么不哭不闹,孩子是母亲的化身吗?孩子知道曾经做母亲的辛苦,不愿意给他的母亲带来麻烦?孩子为什么瞪着眼睛看树影?他知道合欢树的来历和故事吗?难道这个孩子就是转世后的母亲吗?人是渴望分享的动物,史铁生已经孤独得太久了。他希望这个孩子在精神空间那里与自己完全重合。只是,史铁生终于醒悟,孩子并不是母亲的化身,自己终究是孤独的,没有人能够进入自己独特的精神空间,没有人能够完全理解自己对母亲独特的感情。“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关键词在“他自己的”“但”。孩子想起的并不是作者的妈妈,而是他自己的妈妈,他能完全理解的是他自己的妈妈,并不能完全理解“我”对自己母亲独特的感情。孩子并不知道合欢树是“我”妈妈种下的,也不知道合欢树与“我”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也不知道合欢树蕴含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希望。自己与那个孩子,终究在精神空间不是重合的。

(二)精神空间错位解读法在小说中的应用

例如,在鲁迅的《孔乙己》中,孔乙己虽然一直生活在鲁镇,在物质空间一直和穿长衫的、短衣帮、掌柜、小伙计、孩子等人重合,但是在精神空间,孔乙己却一直与他们错位,只是错位的幅度不同而已。

首先,孔乙己与穿长衫的在精神空间存在错位。穿长衫的是读书人,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可是孔乙己是一个连秀才都没有考到的人,穿的长衫又脏又破,他的身份地位并不能被穿长衫的承认。

其次,孔乙己与短衣帮在精神空间存在错位。短衣帮是体力劳动者,是站着喝酒的人。虽然孔乙己也是站着喝酒的人,可是孔乙己却不是穿短衣的。短衣帮鄙视孔乙己的好逸恶劳,鄙视孔乙己连秀才都没有考到,却自命为读书人。

接着,孔乙己与老掌柜在精神空间存在错位。没有考上秀才,是孔乙己心中最痛苦的事情,可是掌柜见到孔乙己,也总是询问他。当掌柜听说孔乙己的腿被打断了,依旧悠闲地算着他的收支。当断腿的孔乙己出现在掌柜面前的时候,掌柜关心的不是孔乙己的身体,关心的是孔乙己欠着的钱。面对孔乙己这么凄惨的状况,掌柜居然还有心情像平时那样取笑孔乙己偷钱。

再接着,孔乙己与小伙计在精神空间存在错位。孔乙己知道自己与大人在精神空间存在错位,于是只好找小伙计聊天。可是,小伙计却看不起孔乙己的身份地位。

最后,孔乙己与孩子在精神空间存在错位。当小伙计都看不起孔乙己的时候,孔乙己只好找更小的孩子玩。可是,小孩子只是为了吃茴香豆。只能说,相对来讲,穿长衫的、短衣帮、掌柜、小伙计都给孔乙己带来精神上的伤害,只有小孩子还没有完全受到当时的社会思想污染,没有给孔乙己带来精神上的伤害。但是,小孩子并不能理解孔乙己。

二、物质空间错位解读法

所谓“物质空间错位解读法”,是指文学类文本中的人物在物质空间错位,但是在精神空间却存在重合。为什么会出现物质空间错位,但是精神空间重合的情况?因为当感情深厚的时候,两个人的精神可以跨越物质空间的距离,然后在精神空间重合。经过笔者的研究,发现“物质空间错位解读法”主要适用于涉及感情深厚的文学类文本,包括爱情、友情、亲情。

首先,“物质空间错位解读法”适用于爱情深厚的文学类文本。在秦观的《鹊桥仙》中,牛郎和织女因为银河的阻隔,在物质空间存在着错位。可是,他们的爱情非常深厚,他们的精神可以跨越银河的距离,然后在精神空间完美重合。

其次,“物质空间错位解读法”也适用于友情深厚的文学类文本。在鲁迅的《故乡》中,少年闰土被他的父亲带回了家,“我”与“闰土”在物质空间上存在着错位。可是,“我”和闰土的友情非常深厚,他是“我”心目中的少年英雄,他在“我”心中博学多闻,“我”则是少年闰土心目中情深义重的“迅哥兒”,“我”和少年闰土在精神空间是重合的。

最后,“物质空间错位解读法”也适用于亲情深厚的文学类文本。在余光中的《乡愁》中,“我”与母亲、新娘在物质空间中始终存在着错位,被海峡阻隔。然而,“我”对亲人的思念却无时不在,无论是“小时候”“长大后”,还是“后来”,“我”与亲人始终在精神空间存在着重合。

三、回环空间错位解读法

所谓“回环空间错位解读法”,包括了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文学类文本中的人物先在物质空间重合,但在精神空间却存在错位;随着时间的发展,却变成了人物在精神空间重合了,但是人物在物质空间却错位了。这种情况,笔者称之为“回环空间错位解读法一”。

第二种情况是:文学类文本中的人物先在物质空间错位,但在精神空间却存在重合;随着时间的发展,却变成了人物在物质空间重合了,但是人物在精神空间却错位了。这种情况,笔者称之为“回环空间错位解读法二”。

第三种情况是:文学类文本中的人物先在物质空间错位,但在精神空间却存在重合;随着时间的发展,却变成了人物在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都重合了。这种情况,笔者称之为“回环空间错位解读法三”。

第四种情况是:文学类文本中的人物先在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都存在重合;随着时间的发展,却变成了人物在精神空间依旧重合,但是在物质空间却错位了。这种情况,笔者称之为“回环空间错位解读法四”。

(一)回环空间错位解读法一

“回环空间错位解读法一”适用于回忆性散文。因为回忆性散文中经常有两个“我”,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2]过去的“我”是年少无知的,经常与描述的人物在物质空间重合,但在精神空间却存在错位;随着时间的发展,现在的“我”变得成熟稳重了,变得思想深刻了,慢慢理解了描述的人物,但是描述的人物却去世了,我与描述的人物在物质空间却错位了。

在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中,20岁的“我”在双腿瘫痪后变得暴怒无常,变得对生活失去了希望,“我”与母亲虽然住在一起,在物质空间重合,但是在精神空间却是错位的。母亲忍受着我的脾气,忍受着儿子对生活的绝望,牺牲了自己的生活和爱好,忍受着自己的疾病,小心翼翼地照顾着敏感的“我”。可是,过去的“我”只是一心想着自己的不幸,从没有想到母亲的不幸,也不能理解母亲。过去的“我”与母亲虽然在物质空间重合,但是在精神空间却存在错位。现在的“我”理解了母亲,理解了母亲的艰难,理解了母亲对自己的牵挂,理解了母亲反复鼓励自己去看花的深意,理解了母亲对生命深沉热烈的爱。然而,母亲却已经去世了,母亲却不能看到“我”的成长,不能看到“我”在文学上的成就,“我”只能留下怀念、愧疚、遗憾。“我”慢慢理解了母亲,但是母亲却去世了,我与母亲在物质空间却错位了。

“回环空间错位解读法一”也适用于小说。因为小说中往往有A人物和B人物。B人物可能存在第一性格和第二性格。B人物在常规情况下,展现的可能是第一性格。此时,A人物与第一性格的B人物在物质空间重合,但在精神空间却存在错位。当极端情节出现后,B人物可能被打出常规,展现出第二性格。展现出第二性格的B人物虽然在极端情节中去世了,但是A人物却与展现第二性格的B人物在精神空间重合了。

在茹志鹃的《百合花》中,存在着小战士和小媳妇。小战士其实存在第一性格和第二性格。第一性格是一个天真的、热爱生活的、腼腆的大男孩。第二性格却是一个勇敢的、伟大的战士。在借被子中,大男孩展现的是第一性格。在这个时候,小媳妇与展现第一性格的大男孩在物质空间重合,但是精神空间却存在错位。在这个时候,小媳妇并没有把大男孩当成战士,只是把他当成一个弟弟一样开玩笑。当战役来临后,大男孩却被打出常规,展现出第二性格,变成了一个勇敢的、伟大的战士。小战士虽然去世了,但是小媳妇却与展现第二性格的小战士在精神空间重合了。

(二)回环空间错位解读法二

“回环空间错位解读法二”主要适用于小说。因为在小说中往往有A人物和B人物。当物质空间错位的时候,A人物只能看到B人物过去富贵的一面。而B人物富贵的一面能够为A人物带来巨大的价值。此时A人物与B人物在物质空间错位,但在精神空间却存在重合。但是,当A人物与B人物在物质空间重合的时候,A人物有可能发现B人物现在落魄的一面。而现在落魄的B人物可能不仅不能给A人物带来巨大的价值,反而会损害A人物的价值。因此,最后是A人物与B人物在精神空间存在着错位。

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有“我”的父母和于勒。于勒过去曾经富贵过,现在则是落魄潦倒的。当“我”的父母以为于勒还是一个富贵人物的时候,与其在精神空间重合,称赞他是“有办法的人”“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但是,当“我”的父母和于勒在“船”这个狭小的物质空间重合的时候,“我”的父母发现现在的于勒竟然如此潦倒落魄。而现在落魄的于勒不仅不能给“我”的父母带来物质上的好处,反而可能会在物质上拖累他们。因此,最后是“我”的父母和于勒在精神空间存在着错位。

(三)回環空间错位解读法三

“回环空间错位解读法三”主要适用于诗歌,而且主要是适用于羁旅思想题材的诗歌。

古代的游子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经常要外出。当外出的时候,如果诗歌主人公与亲人之间感情深厚,那么他们在精神空间存在重合。当游子回到家中,或者游子在想象中回到家中的时候,就会出现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都重合的情况。

在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现实的情况是李商隐在巴山,李商隐的妻子在长安,他们在物质空间存在错位。然而,李商隐的妻子深深思念丈夫,来信询问丈夫什么时候能够回家。而李商隐对妻子的思念也像巴山夜雨那样,已经涨满了秋池。李商隐并没有沉浸在眼前的悲伤,而是想象将来团聚的喜悦。李商隐想象将来回到长安,在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都与妻子重合,彻夜长谈,追忆过去物质空间错位的悲伤,倍加珍惜今日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都重合的幸福。

(四)回环空间错位解读法四

“回环空间错位解读法四”也是主要适用于诗歌,而且主要是适用于悼亡题材的诗歌。

有些诗人与妻子的情感非常深厚,妻子在世的时候,诗人与妻子在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都存在重合。当妻子不幸去世后,诗人与妻子在精神空间依旧重合,但是在物质空间却错位了。

在苏轼的《江城子》中,苏轼与妻子的爱情非常深厚。他们曾经在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都重合,这样的爱情可遇不可求。可是,妻子却不幸早逝。苏轼十年来,依旧难以忘记妻子,在精神空间始终与妻子重合。虽然苏轼在精神空间与妻子重合,惟其如此,物质空间的永久错位令苏轼肝肠寸断。

综上所述,“空间错位解读法”包括:“精神空间错位解读法”“物质空间错位解读法”“回环空间错位解读法”。“空间错位解读法”适合用于有空间出现的文学类文本。文本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文本解读独特深刻,才能设计出独特的基于学习任务群的专题学习。

参考文献:

[1]赖瑞云.孙绍振从创作角度解读文本的理论及实践举隅[J].语文建设,2017(25).

[2]毋小利.语文教材回忆性散文中的两重叙述视角[J].教学与管理,2019(33):79-82.

[本文系广东省2021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重点课题“基于学习任务群的专题学习实践研究——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阅读与写作单元为例”(编号:2021ZQJK040)的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类型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与脑卒中类型及预后关系探讨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C语言教学探讨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
利用野花组合营造花海景观的技术研究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