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

2023-06-26 16:31高爽
课外语文·上 2023年6期
关键词:贾瑞赵姨娘贾雨村

高爽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通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乡土社会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表明了乡土中国“地位差等”“界限模糊”的特点,我们称之为“圈子”,具有“圈子”这种特点的社会结构,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差序格局。

乡土社会中的亲属关系、地缘关系都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这个波纹如同一个蜘蛛网,在亲属关系中,“自己”位于这个网的中心,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不同于他人的、以亲属的亲疏关系布出去的网,不同的“己”呈现不同的“差等”。 比如“五服”,是死者亲属在居丧期间穿的五种丧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其中斩衰是最重的丧服,由儿子穿着,服丧三年;缌麻最轻,由较远的亲属穿着,服期三个月。这种通过不同丧服、服丧时间体现血缘上的亲疏远近关系的制度形象地说明了亲属关系中的差序格局。在这个圈子里,死者为中心,亲属关系就如向外推的水波纹,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愈推愈薄。

在地缘关系中,“自己”或者“由‘己构成的家庭”位于这个网的中心,外围圈子的大小以“己”或“家”的财富和权势伸缩不定,不同的“己”或“家”呈现不同的“界限”和“差等”。 同学们来看《红楼梦》第四回中“贾雨村判案”一节,冯家和薛家为买一个丫头英莲发生争执,英莲为贾雨村故交甄士隐之女,薛蟠命手下打死冯公子,贾雨村正欲发签抓捕薛蟠,门子制止了他,并拿出了“护身符”,“护身符”里面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权势,贾雨村向冯家说薛蟠已死,多赔了一点银子给冯家,官司就此罢休。这个情节直观体现了差序格局伸缩性的特点:中间的势力越雄厚,外圈就越大,连与外圈毫无关系的贾雨村也想借这个判案的机会成为这个格局中的一员。俗话“人走茶凉”,便可用这种具有伸缩性的社会圈子会随中心势力变化而改变的道理去解释。贾雨村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讲人情,讨好薛家,又体现了差序格局中以“己”为中心的特点,故儒家提倡“克己”思想。

除“克己”思想外,儒家思想中,对于差序观念还有其他表达。如《礼记》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也符合以“己”为中心的特点,从克己复礼的“修身”开始,由己到家,则为“齐家”,由家到国,则为“治国”,由国到天下,则为“平天下 ”,由己到天下就是这样一圈一圈推出去的。孔孟思想中的 “伦理纲常”也是一种差序格局,“伦”字即为有差等的次序,其主张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亲亲”“尊尊”“长长”讲究尊卑秩序、差序人格。那何謂差序人格?“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在乡土社会中,每个人都要遵循“年少侍奉年长”“地位低下侍奉地位高贵”“不贤者侍奉贤能者”的原则,每个人会因为自己的身份地位特点,被差序化对待,“少事长”与“贱侍贵”也有差序之别,在“贵与贱”面前,“少事长”似乎就不奏效了。如《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中有这样的描写,“茶已三献,贾妃降座,乐止。退入侧殿更衣,方备省亲车驾出园。至贾母正室,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不迭”。贾母为元妃的祖母,按照“少事长”的原则,元春应给贾母行礼,但是元春进宫为妃,地位上比贾母尊贵,故贾母反而需要给元妃行跪拜大礼,这便很好地解释了礼法社会的差序原则,“贵贱”要远在“少长”之上。《红楼梦》中体现的嫡庶之别也反映出差序格局,从葬礼之差异来看,秦可卿为宁国府重孙媳、贾蓉之妻,书中描写秦可卿的葬礼可谓盛大、隆重,“择准停灵七七四十九日,三日后开丧送讣闻,单请一百零八众僧人在大厅上拜大悲忏……另设一坛于天香楼,是九十九位全真道士……灵前另外五十众高僧、五十众高道,对坛按七作好事”。而作为贾家庶出之子的贾瑞的葬礼则寒酸太多了。“当下,代儒料理丧事,各处去报。……一时贾家众人齐来吊问,荣府贾赦赠银二十两……其余族中人贫富不一,或一二两、三四两不等。……代儒家道虽然淡薄,得此帮助,倒也丰丰富富完了此事。”贾瑞为贾府义学塾贾代儒的长孙,而贾代儒是与贾代善等大将军同辈分的庶出兄弟,按照辈分,贾瑞应为贾蓉的长辈,但是贾蓉为嫡出,贾瑞为庶出,按照礼法社会的差序原则,贾瑞的葬礼远逊色于贾蓉之妻的葬礼就合情合理了。嫡庶之别反映差序格局,还可以从权力分配上来看,比如在《红楼梦》第五十五回中,贾探春被嫡母王夫人安排协理大观园时,她的生母赵姨娘希望她能拉扯一下自己的亲戚,多给亲舅赵国基一些安葬费,赵姨娘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我们可以利用前面的亲属关系来做解释,赵姨娘希望探春网开一面,是因为她认为探春应该基于血缘关系,根据“长幼”“亲亲”的差序原则,多给母舅赵国基一些安葬费,那么,赵姨娘如愿了吗?探春笑道:“原来为这个。我说我并不敢犯法违礼。”“这是祖宗手里的旧规矩,人人都依着,偏我改了不成……这原不是什么争大争小的事……他是太太的奴才,我是按着旧规矩办。”探春是赵姨娘之女,相比于嫡出的元春、宝玉,言辞足见其庶出身份在贾府中的尴尬处境。所以,赵姨娘虽然是探春的生母,但地位低贱,王夫人是探春的嫡母,地位尊贵,遵从“贱事贵”的原则,礼法规定必须执行,所以探春不肯让步,赵姨娘未能如愿。

前面我们分析的都是自觉维护差序格局的情况,那同学们可能要问,有没有反抗甚至要打破这种差序格局的人物或现象呢?当然有,这种现象无论是于文学作品中还是于文学作品外,都有存在。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他就是一个走投无路以后揭竿而起试图打破差序格局的人物,只是他的自觉程度还不够,是不得已而为之。林冲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年间,宋徽宗不理朝政,重用贼子,朝廷腐败,高官专权。出身于武官世家的林冲,受忠君报国封建思想影响很深,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富裕、安定的生活。起初林冲对现状满足,对统治阶级维护。故当太尉高俅的干儿子调戏他的妻子时,他认出是高衙内,先自手软了,中计误入白虎堂,被诬行刺,刺配沧州,他逆来顺受,接受了,即使野猪林里险些丢了性命,千钧一发之际被鲁智深救起,也依然是“忍”的状态,林冲为什么要一“忍”再“忍”?因为他是差序格局中的一分子,要遵循“贱事贵”的通则,直到“火烧草料场”,林冲在山神庙中误打误撞偷听到了敌人加害自己的真相,明白了高俅、陆谦从未放弃杀害他,必置其于死地而后快时,终于忍无可忍,毅然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他反抗的便是于他之上的统治者,他要放弃遵循这个差序中的“贱事贵”的通则,君要臣死,但臣要抗争不死,所以林冲想要有活路只能另外选择一种社会模式,完成由“忠北宋报国”到“忠贤主报国”的自我救赎,虽然他的反抗是被动的、局限的,但是他终究没像祥林嫂一样安于奴隶生活直至被迫害致死,林冲成为那个差序社会中的一抹亮色。于作品外,这样的斗士更加普遍,他们相较于作品中的人物更勇敢无畏、更具战斗力,他们的抗争不是被迫的,是自觉主动地扛起了反抗差序格局的重任。我们前面分析的这些作品的作者就是这样一群人,施耐庵、曹雪芹、鲁迅等,他们都是勇于对抗差序社会的斗士,他们以诗文为刀剑,针砭时弊,他们的深刻之处不在于塑造了众多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而在于揭示了这众多人物不幸遭遇的社会根源,即不合时代发展的差序格局。

猜你喜欢
贾瑞赵姨娘贾雨村
是谁害死了贾瑞?
《红楼梦》中小人物的爱情对人性的启示
赵姨娘为什么总是气急败坏?
论贾雨村《口占五言一律》的诗语叙事
《金瓶梅》与《红楼梦》的“色空”阐释——从“子虚之死”到“贾瑞之死”说起
赵姨娘与“我”
别轻易向人诉苦
贾瑞的下半身
贾瑞的下半身
只和土豪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