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一流课程建设探析

2023-06-26 18:32苏琼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17期
关键词:以文化人中国古代文学寓教于乐

苏琼

[摘 要]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现如今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教学内容丰富但课时安排少、教学方式单一但学生获取信息渠道多元、学习主体对教学内容的价值存在质疑、学习主体缺乏学习兴趣等。为解决以上问题,“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重视文学作品在课程教学中的中心地位,突出课程的人文属性,加强思政元素,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在教学方法上打破单一讲授的教学方法,达到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体现“寓教于乐,学用并重”课程价值,通过多方位的改革使得“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价值达到最大化。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建设;寓教于乐;以文化人

[基金项目] 2019年度中国古代文学区级一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宁教高办〔2021〕7号)

[作者简介] 苏 琼(1986—),女(回族),宁夏银川人,硕士,银川科技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17-0117-04[收稿日期] 2022-11-30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不仅对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也对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历来受到大家的重视。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固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针对课程存在的问题,必然要对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多而教学时数有限的问题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相当丰富,包括时间跨度上从先秦到清末长达3 000多年的各种文学体裁,在讲授过程中既要以中国文学史为基础又要融入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解读。在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时代背景下,该课程的讲授课时明显有所缩减,仅有4个学期的192课时进行教学。在如此紧张的授课时间面前,难以做到对课程知识深入、详细、完备的教学。

(二)教学方式单一与学习渠道多样之间的矛盾

一直以来该课程大都是以教师讲授的形式为主,教学方法单一,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部分教师未能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仍然坚持用固有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老师的固守己见不利于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其次,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教师因为对新教育技术的不熟悉,导致课堂教学方法呆板单一。

(三)学习主体对课程内容的当下价值产生怀疑的问题

在重功利、尚实用思想大潮的影响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价值大部分都属于内在性,不易立竿见影地显现。同时,由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所涉及内容时代久远,导致学生对课程价值产生疏离感和隔膜,厌学现象比较突出。针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二、“中国古代文学”一流课程建设路径分析

(一)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

教学理念是教学方法的基石。近年来,高校课程的设置逐步由基础型、理论型向应用型、实践型转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也在注重实践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下,必然要做出相应的改革。长久以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全方位地实现课程目标,而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的教学方法的应用也是必然趋势。诸如情境教学法、参与表演法、研究性教学法及分类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校效果显著,并且通过反复实践,已初见成效,具体就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说明。

1.情境教学法。该教学法是把课文讲述的场景再现在课堂上,通过具体场景的营造感染学生的情绪,进而较好把握教材内容。情境教学法不仅使原来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还有助于學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情境教学法有助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通过音频视频图画的结合,将历史背景、作品描绘的图景及作品呈现的人物风情形象地带入课堂中,从而带动学生理解和体会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和深厚意蕴。例如,在讲到优美的诗歌时,可以借助经典诵读曲目带入课堂。如讲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开课前先播放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让优美的旋律在教室里荡漾,为学生营造意境,学生通常会被优美动听的乐曲所感染,从而更加容易理解作品的情感。又如,在讲解古典小说《水浒传》时,可以通过播放《好汉歌》和播放《水浒传》影视片段引导学生走进梁山好汉的世界,从而进一步解读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作品中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

2.表演法。中国古代文学的众多文体中,除了以抒情为特色的诗词外,还有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戏曲等文体。而小说、戏曲等文体又以突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见长,用表演法演绎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讲元曲和明清小说时可以借助表演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融入作品中,借助表演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及作品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比如,在讲解《红楼梦》时让学生任选一个片段,通过表演了解主要人物的艺术形象,进一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表演法的恰当使用能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独立的和创造性的学习能力,达到知识的活学活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思维,使得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入。

演绎文本的初期阶段需要对文本进行细致的阅读,阅读过程中需要细细品读语言,多次的阅读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知,还能够使其加强对文本人物形象及其主题思想的深入解读。要在短时间内将故事演绎出来,必然需要通过对原文本进行改编,改编文本的过程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些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学生不仅知识丰富了,知识面也宽泛了,从而也将所学课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作为应用型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文本的演绎,不仅能够让参与表演的学生得到相应能力的培养,还能够让观看的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文本内容,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以《红楼梦》教学为例,在开始讲解的前几周,教师将演绎内容布置下去,学生进行分组。首先让学生阅读文本的演绎片段如“林黛玉进贾府”;其次对文本内容进行加工编写成表演剧本,紧接着在固定的上课时间段,让相关参与表演的学生进行演出,通过表演形式对文本内容进行精彩呈现。其他小组的学生针对该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等进行讨论。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3.研究性教学法。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围绕课程讲授的核心内容,将与课程内容相互关联的知识进行提炼,形成相关“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相关的教材及学术资料,并经过分析“问题”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课堂中讲到《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时,给学生布置问题:《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与《左传》的战争描写有什么异同?让学生课下查找相应的学术资料,仔细阅读这两本名著,并将二者结合起来对知识进行深入的阐释,同时了解学界对相应问题的研究角度,掌握学界研究动态。研究性教学法有利于拓宽课堂知识信息量,拓宽知识学习平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达到学用并重的效果

传统讲授法的教学模式,课堂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而学生较少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学生大部分选择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课堂内容之后,学生普遍存在不能将知识灵活运用的问题。教师必须由课堂主导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引导者的角色,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举行相关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诗词诵读、诗词鉴赏等相关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意愿组成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参与,一起学习。每个小组就自己所选诗词进行诵读或者鉴赏,最终提交一次完整的诗词诵读或诗词鉴赏作业。学生可以借助多种形式提交活动内容,比如以图片、音频、文字、视频等单一形式为主的提交,也可以是多种形式的融合。

同时,也可以开展“我要当老师”活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多以教师为主,在就业趋势的驱动下,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然要掌握的,因此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题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讲课。例如,“三曹诗歌的异同”等相关问题。小组集体备课、讲课既是知识的相互交流也是方法与能力的提升,课堂的讲授更是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内容讲授能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种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能活学活用,将课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技能。

(三)“以文化人”,将课程思政元素紧密融入課程教学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学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是潜移默化的,是影响深远的,它引领着一个社会群体的价值导向和人文情怀,引领着社会正确的价值观。因此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以文化人”的意识,将课程思政元素紧密融入整个的课程教学,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判断,培养爱国的乐观积极向上的有用人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体现了许多课程思政元素,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1.爱国主义的教育意义。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撒在了祖国的大地上,这些爱国者的英勇事迹都被记载在史书及诗词等各种作品中。因而作品中到处流淌着爱国主义的热血。如: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的为民为国的热忱,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的英雄气概,再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等爱国情怀的闪耀。通过“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内容中爱国诗词文的学习,将爱国的种子种在中华儿女的心里。

2.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长期爱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也就是在中国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那些基本思想和观念,它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含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我们认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中尚和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1],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精神文明的积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与源泉。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优秀文化的介绍,使得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能够勇于担起传承文化的责任,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人文教育意义。人本精神就是以人为本,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这种以人为本的传统精神影响下,中国古典文学从上古神话就开始关注现实人间的人本精神[2]。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内容不仅体现了文以载道的文学观,也在一定意义上对不同时代的人性、人情都有所阐释。同时,古代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杜绝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颓废主义、虚无主义等不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得自我拥有健全的心理品质。《红楼梦》在封建礼教严酷的时代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爱情的赞美,同时讴歌了人性中的真善美。总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并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门课程的人文教育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4.理想信念的引领意义。中国古代文学中彰显着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人格,通过对古代文人士大夫高尚人格的讲解,进而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信念。例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济世情怀;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横渠语录》)的使命担当;王阳明“读书做圣贤”的高尚追求。如此高尚的人格追求是新时代青年必须具备的素养。

整體而言,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将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达到很好的融合,不仅使得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扎实,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

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建设的目的在于使课程发挥最大的价值,课程的实施必须依托课堂教学。经过近三年的努力与探索,课堂教学中我们改变了以往讲授式的教学方式,丰富了教学方法,并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演绎法、研究法、表演法等,不仅使得课堂充满了活力,还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建设中紧紧围绕寓教于乐、学用并重、“以文化人”的理念,将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价值的引领结合为一个整体。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5.

[2]赵鹤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0(1):108-110.

An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irst-class Curriculum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U Qiong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Yin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inchuan,

Ningxia 750001, China)

Abstract: The cours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s faced with many problems in the new era, includ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ore teaching content and less class hour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ingle conservative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complex and diversified information channels, the doubts of the learning subject to the value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learning subjects lack of interest in learning. The above problems should be solv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entral position of literary works in the course teaching, highlight the humanistic attributes of the course,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chieve the effect of “educating people with culture”, change the method of single teaching,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embody the curriculum value of  “teaching through entertainment, learning and application”. The valu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curriculum can be maximized through the reform in various directions.

Key words: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each through entertainment; educate people with culture

猜你喜欢
以文化人中国古代文学寓教于乐
新形势下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创新的几点改革
“寓教于乐”理念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边缘化背景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