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臻美”语文教育主张的自我追问与价值重塑

2023-06-26 03:36李屹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10期
关键词:语文教育核心素养

摘要:教育主张的建构与实施是一个不断丰富优化的过程。“大道臻美”语文教育主张历经两年多实践,在主张表达、价值内蕴与实施路径等方面有了更深的理解:语文教育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基本规律,以人的德性丰富与成长为目标引领,师生共同抵达合乎大道、臻于至美的精神境界。对教育主张的自我追问与价值重塑不仅是教师个体的成长历程,也是师生携手走向臻美人生境界的道德旅程。

关键词:语文教育;大道臻美;核心素养;自我追问;价值重塑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10-0045-05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课程方案”)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课标”)的出台,立足新课程理念,聚焦新课程实施,发挥课程育人导向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焦点与重点。2022版课程方案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这不仅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相呼应,即“正确的价值观、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更进一步坚定了“大道臻美”教育主张指向德性成长的育人旨归[1]10。重新审视两年前提出的主张,我们发现原先“行之大道”与“臻于至美”的表达似乎割裂了人的德性之最高境界——合道与至美,也人为剥离了这一对本应相融相生、互为补充的育人愿景。再次思考“大道臻美”主张的表述、价值内蕴与实施路径,不仅在自我追问中加深了对教育主张的价值解读与重塑,更是在实践中完成不断反思与内化升华的成长历程。

一、“大道臻美”教育主张表述的追问与审思

(一)“道”是否可“行”?

原先的“大道臻美”教育主张倾向于将“大道”作为一种方式或者途径,但所言之“道”,本是来源于《道德经》中“道乃万物之源,万物因道而生”[2]12,其实质是难以名状甚至无法言说的一种抽象而无形的存在,显然不可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可行之“道”相提并论。因此,“行之大道”的表达与“道”的哲学意蕴有所背离。但是,我们再琢磨推敲,发现“道”完全可以作为一种与“美”并存的育人愿景,能“顺应道、合乎道”的人生与“臻于美”的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大道臻美”的“道”完全可以与“美”互文补充,“道”与“美”都应成为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德性生长的方向。因此,重新审视主张的表述,尽管依然保留“道”,但其指向有了根本调整,从“行之道”到“合乎道”的变化,是对“道”在哲学意蕴层面的纠偏与重构。

(二)“道”何以为“大”?

以“大”形容“道”,是为了突出“道”的永恒性、独特性与超越性。但是,原先的“大道臻美”教育主张没有突破“大”在形式意义上的藩篱,“大”与“道”的合体似乎只是迎合了表达习惯,“大道”的内核还是比较模糊。“大道”二字究竟如何落地而不陷入教育主张“形而上、虚而空”的表达误区呢?

回归实践,自我反躬,教育主张应当是个人教学风格的呈现与凝练。细致梳理近20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教学实践中的“大”之风格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从“大语文”的视角处理教材、驾驭课堂。教师努力拓宽教材与课堂的半径,将学生语文学习的圆画得大一点再大一点。因此,在课堂中,教学设计多从大处着眼,大刀阔斧、抓主干、舍末节,打破学科、学段壁垒,呈现出的语文课堂样态往往是开放包容、博采众长、大气纵横的。二是以“大情感”的投入感染学生、点燃课堂。全情投入、激情洋溢的课堂源于对语文教学的钟情、对学生的真情,不仅能感染和鼓舞学生,而且在长期实践中,师生的和谐共鸣造就了师生之间的大认同、大融合、大超越。三是以“大洒脱”的个性为学为人、延伸课堂。为人做事亦如上课,教师干脆爽直、落落大方的“大气”的行事风格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往往能绽放出更多的育人智慧,也引领孩子们走向更幸福的人生。因此,立足于个人教学风格的“大”使得“道”这一育人愿景有了依托与支撑,“大道”二字的表达亦有了可视可感的实践源头。

(三)“道”与“美”能否表达育人旨归?

“大道臻美”教育主张的立足点是育人,那育人的根本目标又在何处?一个人的成长标尺究竟在哪里?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反复强调的“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给出了最鲜明的答案。育人之基在于立德,“道”与“美”能否作为“德”的旨归与表达?

“德”和“道”常是一組对应词,“道”是对“德”的一种升华。从概念上讲,“德”是指言行符合社会的行为规范,做事符合客观规律;“道”本义指“路”,可以引申为“理”或者法则,或者事物的本原,泛指人们对世界、人生及价值的一般认识。

“道”与“德”相生相应,“德”是“道”的显现,二者均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抽象之感。《道德经》中,作为万物宗主的“道”作用于人生,便成为“德”,其言“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2]176。《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3],《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4],《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5]337,《论语·八佾》“尽善尽美”[5]125,都将真、善、美作为“德”的最高境界。因此,在“道”与“德”、“德”与“美”这两组关联统一的核心概念中,“道”与“美”成为主张表达的育人愿景。“大道臻美”其实质是一种指向人的德性成长的美好愿景。“大道臻美”相互对应又互为补充,既指向立德树人的学生精神成长目标,又呈现出语文教育合于学生德性成长的生命样态。

二、“大道臻美”教育主张价值内蕴的整合与融通

经过追问与审思,我们修正了原先主张中将“大道”与“臻美”分为途径和目标两部分来阐释的误区。“大道臻美”其实质是想表达“尊重生命、遵循规律,合乎大道、方可至美”这样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育人愿景,因此需要对主张价值内蕴的阐释再做整合与融通。

2022版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6]放在更大视野中,语文教育绝非止步于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课程独特的人文价值以人德性的丰富与成长为目标,师生共同过一种有道德意义的教育生活,抵达一种灵动的、开放的、诗意的“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合道臻美的人类至高的道德空间与精神境界。

(一)以语言运用为根基,绽放学生个体思想之美

作为核心素养内涵之一,語言运用是学生走进语文天地的奠基石。一方面,教师需要和学生一同徜徉文本,深情吟咏,反复诵读,在优秀文学作品中品味语言,奠定素养“输入”的基础;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文字“输出”的方式,鼓励学生用富有个性的语言讲述真事、表达真情、呈现真意。美的表达不仅是文字优美,语句唯美,更应该是思想纯美、立意达美。语言是灵魂的载体,格局高远是“大道臻美”语文教育追求的一重境界[1]11。

“大道臻美”语文教育主张特别强调“以生为本”的育人根本,教师心中有人才能看见每一个学生,才能顺其天性,启其智性,扬其个性,充分激发不同学生个体在语言鉴赏和运用中的独特性,引导学生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表达自我、绽放自我。唯有在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个体的创造力才可能被唤醒、被尊重、被激发,学生独立的思想之光才得以绽放。

(二)以价值判断为准绳,闪耀学生创新思维之光

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内涵之二。培育“大道臻美”语文学习者,着力点不仅落在提升学生鉴赏表达的能力,更需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视角与批判自觉。“大道臻美”语文课堂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本之后,理性地审视、删选、过滤和消化信息,经过分析推理,并结合已有认知、亲身经历等做出最终的分析和判读[1]11。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角度出发,“大道臻美”语文教育主张强调学习最本原的发生是整体学习与意义建构。大处着眼、整体架构是“大道臻美”语文课堂的显著特征。教师在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板块时更提倡从宏观落笔,大刀阔斧、抓住主干、突出重点,不瞻前顾后,不面面俱到,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构建简洁明晰的体系,学会整体学习。学生只有真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拥有了整体的学习力、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鉴赏力、正确的判断力,才能在伴随终身的阅读中甄别优劣,养成真正的核心素养,也才有可能闪耀出创新独到的思维之光[1]11。

(三)以文化自信为取向,铸就学生文化传承之魂

文化自信是核心素养内涵之三。重视文化传承是语文教育的应然取向。“大道臻美”语文教育主张植根于先哲智慧,充分挖掘蕴藏在诗词歌赋、典故典籍中的文化资源,在实践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秉持正确的文化态度,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敏感度、感知力,在赓续中传承与创新,努力培育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继续书写奇迹的时代新人[1]12。

语文课程本身就蕴含着灿烂的历史文化与中华文明,利用好课程资源是语文教师的不二使命。而“大道臻美”语文教育主张则强调教师在挖掘课程资源的同时更应该将自己化身文化传播的使者,引领学生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人类杰出文明的新时代使者。从这个意义而言,教师应当追寻一种“大气”:第一,拥有大格局。教师应该胸怀宽广,厚德载物。对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文学、文化秉持兼容并蓄、守正创新的态度;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家长更懂得包容尊重,学会欣赏、真诚褒奖。第二,拥有大情怀。教师应是“性情中人”,在课堂激情澎湃,对学生真情相待,对教学热情不改,对教育钟情常在。第三,拥有大境界。教师要有“大语文”的育人意识,不仅能够在学科中、课堂内左右逢源、自然融合,更应努力建立课内外、学科间的联系,如此方可以高远的大境界引领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

(四)以审美创造为路径,师生共抵合道臻美之境

作为核心素养的内涵之四,审美创造是学生在品读、鉴赏、感悟、理解、评价等一系列语文活动之后,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体验与经验,初步具备了对美的感知、洞察、应用与创造的能力。“大道臻美”语文教育引领学生品读美、感受美、书写美、创设美,共同开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个性自由、身心健康、思想独立、同伴悦纳、融合创生的和谐大美新世界。

“大道臻美”教育主张认为,追寻美的历程不仅是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更是师生在语文天地中共同经历、相互成长的一段道德旅程。任何形式或意义上的美,只有在“道”的层面产生出价值、迸发出力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美与至美。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融入人类至高德性价值的美才具有永恒性和张力,这既回归到主张的育人愿景,更是人类共同希冀抵达的至纯、至真、至美之境。

三、“大道臻美”教育主张实施路径的丰盈与补充

在进一步审视教育主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原先提出的几条路径虽然是基于实践的提炼,但是缺乏具体的案例说明,略显空洞和单薄。在原有基础上的案例补充既是对操作路径的注解与诠释,亦是对已有经验的回顾和总结,不仅是自我教育主张的丰盈,或许也能为更多语文教育同行带来启迪与思考。

(一)创设教学相长的语文课程育人生态圈

“大道臻美”语文教育主张植根于学科育人的思想理念,充分利用语文本身的文化特质,完成从“育己”到“化人”的生态循环过程。首先,教师践行终身学习理念,积淀学科素养,终身阅读、终身学习,不断丰富学科的文化优势。其次,教师要彰显示范濡染功能,展现人格魅力,以自己的人文修养、教育素养来指引课堂、涵养学生。再次,教师应当成为学科育人的自觉行动者,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德育资源,建构丰富的语文情境,以文字的魅力打动人,以文学的力量鼓舞人,以文化的使命打造人,最终实现文以载道、以文化人[1]12。

以学习《〈论语〉十二章》为例,讲授前班级统一购置《论语》,教师将“打开《论语》这扇门”作为主任务驱动,要求学生每天诵读和抄录,周末撰写“我与经典有约”阅读感悟;语文课上教师组织学生观看《百家讲坛》中于丹讲《论语》的视频;倡议家长读《跟着〈论语〉做家长》一书。一个月后,班级开展“品读经典”沙龙活动。教师、父母、学生环坐畅谈,千百年前孔子与弟子席地而坐、坐而论道的杏坛场景感染着每个人。平等、自由、开放、民主的共话氛围,恰是“大道臻美”语文教育追求的自然之境。

(二)探索主题任务群下的语文学习模式

“大道臻美”语文教育主张倡导“让教育走进历史、融入当下、走向未来”。教师基于学情,通过课前导学,引导学生用“已知”探寻“未知”,从“兴趣”走向“研究”,将“单一”形成“立体”,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下,完成序列式、阶梯式、螺旋式学习任务,将知识点连成线,将线构成面,再由面升级为立体多維的学习整体,进行大单元主题式的探究。教师创设情境,以大问题、大任务、大观念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能力,形成小话题启动、主问题驱动、任务群联动的课堂教学“三动”模式。

以建党百年主题实践活动为例。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家国情怀”单元时,教师发现学生对长征历史存在陌生感,便与学生共同商议,确定了“回眸长征路,坚定爱国心”的主题。活动之初,教师提出第一个启发性话题:爷爷、奶奶或者亲友邻居有没有经历过长征?顺势给出前置性任务: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途径搜集长征的资料。当学生都感慨长征是一段特别艰难的岁月时,教师抛出主问题之一:找一找《老山界》中最能体现长征之“难”的句段。当学生读到“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时[7],教师乘势提出主问题之二:老山界的困难真的“小得很”吗?这个“小得很”的困难能再现长征精神吗?比起老山界,长征中其他的困难又“大”在何处呢?当学生将长征之“难”作为中轴线,在横向比较、圈画批注、诵读感受时,“难”字背后的长征精神便呼之欲出。教师对教材内容系统梳理后,布置“五个一”延伸性任务群:做一份读书报告、写一篇观影感悟、开一次交流会、做一次主题展示、参观一次长征博物馆。

“大道臻美”语文教育主张所倡导的“三动”教学模式使单篇课文在主题下串联成线、交错成面,渐趋立体;整体化、自主化、项目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以更主动、更自由的方式拥抱语文、热爱语文、运用语文。

(三)构建多元发展的语文课堂格局

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以多元评价为导向,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建立师生共建双赢的合作式、促进式的学习型评价体系。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和巧妙的评价语言等,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根据评价目标达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监测、管理、反思自己的学习[8],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格局。

以毕业班指导学生做好“个人分类精粹本”为例。教师指导学生整理各自错题,按题型剪贴归类,小组内部先尝试相互解决问题。对于普遍存在的典型错误,由各小组领任务,小组成员集体研究、群策群力,逐项梳理常见错误、正确解题思路和破题要点。学生互研、互学、互评后,教师以精练的语言或简洁的思维导图解析或补充此类题型的答题要领,学生及时整理到各自的“分类精粹本”中。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问题、群体解决问题,不仅充分利用了“生本”这个最鲜活的教学资源,而且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建构有效的学习场,帮助学生建构起语文的知识网络。

“大道臻美”语文教育主张,始终未变的是坚守课程育人的初心与使命,尊重生命个体的独特性,看见人、尊重人、发展人、成长人、成就人,引领学生在语文世界里全面发展核心素养,追寻美好德性的养成,教师与学生共同走向“合乎大道”“臻于至美”的“大道臻美”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李屹. 行之大道,臻于大美——指向核心素养的“大道臻美”语文教育主张研究[J].语文新读写,2021(4).

[2]老子.道德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

[3]庄周.庄子[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8:444.

[4]子思.中庸[M].刘强,编译.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520.

[5]孔子.论语[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9.

[7]李屹.让主体性活动推动整体阅读教学——以苏教版《语文》八上第一单元“长征之歌”为例[J].江苏教育,2016(59):29.

[8]周文叶.落实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一体化[J].光明日报,2022-12-06(13).

责任编辑:殷伟

猜你喜欢
语文教育核心素养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