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江苏当代出版业初探

2023-06-26 15:29陈欣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初创大众化专业化

【摘要】解放初期在打破旧制度的同时,江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迅雷般的速度进行新文化体系的建设。江苏出版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对旧出版机构的接管与改造,重新创建了各区新华书店、各地人民出版社及各国营印刷厂,推出了一大批以服务人民、启迪心智、以文化人、传播新思为任务的崭新出版物,基本实现了建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的中国社会主义当代出版事业体系的目标任务。

【关键词】解放初期 江苏当代出版业 初创 专业化 大众化

1948年11月,中共中央给各解放区分别发出《关于处理新解放城市中中外报刊通讯社办法的指示》《关于对新区出版事业的政策的指示》两个纲领性文件,拉开了中国当代出版业的序幕。

当时,中共华中地区工作委员会宣传部已成立华中新华书店,并以华中新华书店为依托,组织人力、物资等诸要素统筹推进苏北、苏南各地出版事业,江苏当代出版事业由此起步。

华中新华书店跟随解放大军步伐,每解放一座城市,立即进行接管和新建工作;1949年5月江苏全境解放,“新华书店”的招牌挂遍苏南、苏北各大小城市,江苏区域内新华书店网点体系基本成形。

根据中央对新老解放区工作的不同要求,江苏境内划为苏南、苏北行政区公署与南京市人民政府三个行政区。在此期间,华中新华书店调整建制转为苏南新华书店总店,省内相续建立了苏南、苏北两个总店和南京新华书店。

1950年1月,苏北、苏南新华书店总店改称新华书店苏北、苏南分店,南京新华书店改称新华书店南京分店,统一归属新华书店华东总店领导。

1951年,苏南人民出版社和苏北人民出版社先后成立,出版、印刷、发行分业经营,江苏当代出版业大戏开始登台亮相。

1953年1月,江苏境内三个行政区并为江苏省人民政府,随后,苏南、苏北人民出版社并为江苏人民出版社,苏南、苏北、南京新华书店分店合为新华书店江苏分店。自此,江苏当代出版业得以创建。

一、江苏当代出版事业的开启

(一)起源——华中新华书店的成立始末

1947年12月,中共华中地区工作委员会宣传部决定:原苏中韬奋书店(在原苏中一分区、二分区、三分区、四分区活动)与原苏北新华书店(在原苏北五分区、六分区活动)合并,重新成立“华中新华书店”【1945年冬苏皖边区成立了华中新华书店总管理处,在边区所辖的七个分区都设立了新华书店的分店。1947年年初我军战略转移,华中新华书店北撤山东与山东新华书店合并。参见唐俊荣:《建国前后新华书店建店历史地图——一部店史也是一部革命史》,《中国图书商报》1997年4月25日。】,总经理由华中工委宣传部副部长徐进兼任;该店下设编辑部、营业部与直属印刷厂,是江苏新老解放区出版事业的主要领导机构。

华中新华书店成立初期,在盐城及阜宁以东(今射阳县地区)设立书店本部。后来,苏北不少城市相继解放,华中新华书店及所属的各部门和印刷厂都迁移到板闸镇(淮阴东、淮安北),结束了多年来“打游击”的生活,有了一个较安定的工作环境。

华中新华书店成立之后,一方面直接接管、创建苏北、苏南区新解放大城市的出版事业,另一方面,指导坚持在各地农村和某些集镇上工作的县新华书店接管旧有出版资源,创建新的出版机构。

在苏北区,1949年1—2月,华中新华书店派丁裕、新华印刷厂薛振连、九分店罗扬等同志随军入城,分别接管了扬州、南通国民党办的出版机构,主导了扬州新华书店的筹建、将《扬州报》印刷厂并入华中新华印刷厂,以及开设九分区新华书店门市部新建等工作。

在苏南区,1949年4月24日,华中新华书店决定给全套人马配解放军军服,由靖江随军渡江,经江阴到无锡进行接管。次日,在无锡公园路31号成立苏南新华书店总店。徐进(此时担任苏南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转为兼任苏南新华书店总店总经理。华中新华书店的经理以及编审科(部)、出版科的工作人员,除少数外,都来到苏南新华书店工作,还带来了原华中新华书店的纸型、样书;原华中新华印刷厂的业务骨干,也有不少来到了苏南。苏南新华书店总店早期的图书出版工作,基本上是华中新华书店的延续。这些为苏南新华书店图书的出版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外,原華中新华书店的王纪祖、张泽民、丁裕等同志分别随军进入苏州、常州、镇江,在三市建立了新华书店分店,并担任经理,领导各分店的工作。

华中新华书店成立之时,集中了苏中韬奋书店与原苏北新华书店的人、财、物等所有出版资源,其影响覆盖苏北六个分区;相继在华中工委宣传部(1949年4月撤销)、苏南区党委宣传部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领导了扬州、南通、无锡、苏州、常州、镇江等重要城市新华书店分店的筹建。在苏北、苏南行政公署成立之前,华中新华书店是苏北、苏南当代出版事业的领导核心。

随着苏南新华书店总店的成立,华中新华书店的建制由此撤销,原华中新华书店的人马整建制划入苏南新华书店总店。华中新华书店从成立到撤销建制前后不到一年半,但从对江苏新解放区党的出版事业所起的作用与实际贡献来看,可以说“华中新华书店”是江苏当代出版事业的源头。

(二)创建——江苏当代出版事业的接管、新建与初步成形

解放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在5万以上人口的新解放城市都建立了军事管制委员会,实行军事管制。

根据中央的接管政策【《中央关于处理新解放城市中中外报刊通讯社办法的指示》《中央关于对新区出版事业的政策的指示》,江苏省档案馆藏。】,在各地军管会的领导与指派下,苏北区先后接收了国民党办的《徐报》《正义日报》《新生日报》《群力报》、《徐州晚报》(筹办未出版)、大陆印刷所等六单位的设备与人员,并很快正式出版《新徐日报》,同时还建立了新华社徐州分社【李大坤:《徐州报业春秋》,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接管原国民党在扬州办的建国书店,筹建扬州新华书店;接管原国民党的《扬州报》印刷厂,将该厂并入华中新华印刷厂;接管国民党的“通报社”,并在其原址上开设了九分区新华书店门市部。

苏南各地军管会先后接收了国民党在无锡办的《江苏民报》《大锡报》《锡报》、苏州的《苏州早报》、常州文化服务社、常熟的《新生报》《青年》等报刊印刷厂。苏南区党委以原华中新华印刷厂南下人员为主,加上集中接收的人员和设备,筹建《苏南日报》印刷厂和苏南新华书店印刷厂。

南京市军管会接管了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南京市委很快出版了其机关报《新华日报》。国民党的《和平日报》、“中国文化服务社”、“正中书局”等单位由华东财办干部南进总队工作组接管。《和平日报》被接管后,在原有的基础上成立了南京新华印刷厂【吴克明:《参加济南和南京的接收工作》,《江海激浪》(五),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国民党的“正中书局”“中国文化服务社”“新中国出版社”“拔提书局”“鸿业图书馆”“建国书店”“独立出版社”等七家出版发行机构被接收后,在“中国文化服务社”的旧址上,成立了南京新华书店【《南京日报》1989年5月12日。】。

与此同时,在江苏5万以下人口的新解放城市,各地根据华中新华书店的要求,由坚持在各地农村和某些集镇上工作的原县新华书店,在当地地下党的配合下,接管旧有出版资源,同时创建新的出版机构。

在此期间,苏北区、苏南区党委宣传部分别任命了苏北、苏南新华书店总店领导班子【汪庆普任苏北新华书店总店经理。徐进(苏南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任苏南新华书店总店总经理,周天泽任经理,张良任副经理,华骏、陈一清任副经理参见《江苏出版史志》第1—18期,江苏出版史志编辑部1989—1996年。】,完成了内部设置【苏北店分编审科、秘书科、发行科、会计科、门市科;苏南店分编审科、出版科、发行科、服务科、财务科、总务科和直属门市部。】。苏北新华书店总店还明确规定泰州、扬州、盐城、淮阴、南通五家分店受当地党委宣传部与苏北总店的双重领导。至此,江苏完成了新华书店的组织架构与领导班子建设任务,各项工作得以逐步展开。

至1949年年底,各地军管会接收了原国民党创办的所有出版机构,并依据国家有关接管政策,新建了《苏南日报》《新徐日报》、新华社徐州分社等新闻机构,创建了苏南、苏北新华书店总店以及南京新华书店,全省新建了54家新华书店支店、2个直属门市部、3个门市部和1个分销处等图书出版发行网点;此外还筹建了南京新华印刷厂、苏南新华书店印刷厂及《苏南日报》印刷厂等印刷机构。这批新建的出版机构,初步形成了江苏当代出版事业的出版印刷发行体系,为日后江苏当代出版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保供——解决供给短缺问题的早期江苏新华书店

1948年12月,毛泽东主席在西柏坡重新题写了“新华书店”四个大字。北平解放以后,新成立的北平新华书店及全国各地新华书店统一用这次题字作为店招。

随着解放大军的步伐,江苏各新解放城市的接管小队接管后首先就是把“新华书店”的店招挂出来;至江苏全境解放,“新华书店”的招牌已在各地醒目亮相,成为新解放城市的群众了解共产党及其政策的一个重要的沟通渠道。新华书店开业以后,上门的读者从早到晚络绎不绝。书店主要陈列发售毛泽东、朱德的著作及宣传资料和新解放区需要的课本;此外还要接待众多读者,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然而,“新华书店”的店招刚刚亮相,马上就面临图书供给不足、图书用纸紧缺且纸张品质无法保证的严峻挑战。

由于解放大军势如破竹,新建的各新华书店分、支店接踵成立,最初新建的几家店还能用上从苏北老区带来的图书陈列或出售,但很快无论是品种还是数量都跟不上广大读者的需求了;很多新华书店尤其是苏南区的书店,多以新书陈列为主,只有个别图书有少量复本可供读者选购,总体上面临图书严重供给不足的问题。

苏北、苏南两个行政区立即采取了多种措施,首先是着手翻印急需图书;但由于书店印刷力量不足,他们便团结私营同行,联合应对图书供给不足的挑战。

苏北新华书店總店在南通图书文具业公会的帮助下,联合南通18家私营书店参加了印刷革命书刊的工作。从3月下旬至6月,由南通翰墨林印书局等五家印刷厂,翻印毛泽东著作单行本《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持久战》《反对党八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怎样分析农村阶级》《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青年运动的方向》《论解放区战场》等10种,每种1万册,永盛阁、丹凤阁、甘朝士三家小厂负责翻印一些宣传小册子。这些书籍印成后运抵松江,转发至苏南各地新华书店,有力地支援了新解放区的建设工作【崔木三:《江城第一家新华书店》,《南通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1981年,第91—95页。】。

苏南新华书店总店面对从华中新华书店带来的有限图书很快销售一空的局面,立即组织苏、锡、常等地的私营印刷厂印制图书。第一批重印10种毛泽东著作(单篇本)、每种1万册,还印刷出版了《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思想方法与学习方法》《怎样过民主生活》、《被开垦的处女地》(节写本)、《雪山草地行军记》《解放区短篇创作选》等书,共79000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著作由中央和各大解放区一级书店统一印刷,苏南新华书店就不再出版了。参见《江苏省志·出版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这批图书主要供应苏南地区,也有少部分供给其他新解放区新华书店,以缓解兄弟省份书店同样供不应求的状况。

另一方面,华东新华书店总店成立后,立即从上海地区运来了更多的新书;同时苏南新华书店总店在上海设立办事处,主要任务是帮助苏南各地分支店购买上海版图书,督促上海出版的中小学课本及时发运,为苏南总店采购出版用纸,扩大苏南版图书在上海的发行。这样,苏南各地的书店门市部开始丰富起来,图书能够分门别类地陈列,书店经营逐渐走上正轨。

南京新华书店开业后,书籍一样供不应求,南下时所带的部分书刊,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刚刚创立的新华印刷厂的印刷能力又有限,因此,南京新华书店利用南下时带来的纸型和可印书样本,以及接管的印刷器材,组织“大业”“新生命”“旺华”“志宏”等私营印刷厂和作坊,印制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大众哲学》《新人生观》《评中国之命运》《中国四大家族》《蒋党真相》等书籍近百种,数百万册【参见俞洪帆、穆纬铭、柯光勤主编:《江苏出版大事记(1949—1992)》,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还印行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等活页文选,大大化解了开业之初新书告急的不利局面。

其次是苏北、苏南总店都开始承担编辑出版工作,以解决新书品种跟不上的问题。

苏北总店提出了“配合苏北地区当前的生产建设的总任务,与适应各个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主要编辑工农青妇的大众读物与干部学习丛书”的编辑出版方针;出版了连环画《白毛女》《火线入党》《冬学课本》《工人识字课本》等通俗图书,此外还在一个多月里完成了223万册的小学各年级各类课本的印制任务。

苏南新华书店总店在全国新华书店第一次出版工作会议召开之前,既翻印其他地区出版的图书,也出版自己编辑的图书;1949年10月之后,根据全国会议精神,则不再翻印其他地区出版的图书。

为广泛组织书稿,苏南总店一方面组织苏南区党委宣传部、区青委、总工会,《苏南日报》编辑部、苏南军区卫生部等单位编写,另一方面安排书店编审部自编,同时还从作者来稿中筛选:这些图书既有马列主义著作、学习教材、苏联和东欧国家情况介绍、革命前辈故事的书,又有关于学习和工作方法以及政治、哲学、历史、艺术的书。从1949年5月开始到1950年4月止,共出版新书约110种(重印不计)。此外,苏南新华书店还出版《新华周报》《苏南文艺》《苏南教育通讯》《苏南大众》等4种期刊。

第三是印制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像。过去在老解放区因为没有彩印设备,只出版过木刻版的单色像。苏南总店美术编辑苍石根据木刻版的资料加工,绘成彩色像,通过苏南新华书店上海办事处在上海找彩印厂,各印制了5万张对开彩色像。这是新中國成立前全国唯一的一种彩色领袖像。印好后发行,得到大众的普遍赞赏【这两幅画像只印了一版,因为中央出版委员会不久发布了领袖标准像。参见《江苏省志·出版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在图书数量与品种供应有所改善之际,各地新华书店又面临纸张供应短缺的问题。

全国解放前,新闻出版用纸主要靠进口;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我国经济进行封锁,书店用纸只能向纸商零星购买,而纸商心存观望,常常是几令、十几令地分次出售。

面对省内纸张供应短缺的问题,苏南新华书店派出以前在上海工作的丁裕到上海建立办事处,主要任务就是购买纸张和印刷材料。无锡市的利用造纸厂当时只能生产有光纸。1949年秋,书店向银行贷款,一次性向其预订白报纸2000令,促进该厂改进生产工艺。但开始时该厂供应给书店的白报纸,仍然是一面光、一面毛。1950年年初,书店又向无锡市百货公司批发部订购到苏联白报纸3000令,才初步解决了用纸的紧张局面。

纸张的保供以及书籍的出版,一方面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另一方面使人们了解到共产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同时使人们认清国民党政府反动统治的本质,具有巨大的宣传作用。

至此,新华书店招牌不仅在全省各大小城市得以顺利亮相,并成功站稳了脚跟,赢得了口碑。面对图书短缺、纸张匮乏的不利局面,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与支持下,新华书店依靠自身的图书出版发行印刷能力,联合私营印刷业,历尽了从挂牌到正常运转的艰难,化解了开局时的困难,展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出版事业从业者的锐气与担当;原国民党主办的旧出版业急速退出历史舞台,省内各新华书店因此一役,迅速成为稳定民心的坚强阵地,成为解放初期江苏当代出版事业的主体与核心。

二、江苏当代出版业的专业化、企业化

(一)建构——省内新华书店的统一建置与发行体系建设

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的革命出版部门虽说都有“新华书店”的名号,但实际上还处于分散状态,没有建立完善的统属关系,所以江苏全境解放后建立的苏南、苏北新华书店总店和南京市新华书店也是相对独立的【《江苏省志·出版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948年8月,党中央在西柏坡就决定建立全国出版工作的统一集中领导机关,考虑全国新华书店的统一工作。其后,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委员会拟定了《出版工作计划书》《中央出版局组织大纲(草案)》向中央汇报、请示,周恩来指示:“出版工作需要统一集中。但是要在分散经营的基础上,在有利和可能的条件下,有计划地、有步骤地走向统一集中。”【引自方厚枢、魏玉山:《中国出版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页。】1949年10月,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11月,国家出版总署正式成立,完成了对全国出版工作统一领导的顶层设计。

自1949年12月起,江苏省内三个行政区均归属中共华东军政委员会领导;遵照上级指示,从1950年1月起,苏北、苏南新华书店总店,南京新华书店均改称分店,归属新华书店华东总店领导。从此,江苏省内新华书店实现了统一领导。

苏北、苏南分店分别于1950年1月、2月召开第一次支店经理工作会议,着重讨论加强发行工作的统一领导、实行企业化管理的要求和办法。苏北、苏南分店均做了“只出版地方性的通俗读物,大部分外版书由上海出版;下属各支店兼发货店,负责外版书转发任务”的决定。

1950年3月,出版总署公布了《关于统一全国新华书店的决定》,明确了“全国新华书店必须迅速走向统一、集中,加强专业化、企业化,以担任国家的出版任务。发展人民的出版事业”的方针,并提出在北京设新华书店总管理处,管理全国各地新华书店的业务;全国各大行政区设新华书店总分店,直接受新华书店总管理处领导;新华书店总分店下设分店,原则上设于省会或交通方便的大城市,分店下设支店,设于省属市、县或重要集镇;新华书店总管理处设出版、厂务、发行三个部门,分支店一般只做发行业务。

江苏随即展开了分店以下新华书店的集中统一管理,并以发行为核心主业开展体系建设的工作。

1950年5月,新华书店华东总分店下发通知,各分店从7月起不再承担编辑出版任务。

于是,苏南分店多次召开下属支店会议,传达学习全国新华书店第一、二届工作会议精神,统一思想。会议通过了建立和整顿城乡发行网计划和开展以增产节约为中心的爱国主义竞赛运动方案,制定了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制度,做出了加强农村和工矿发行工作、改进统一管理与统筹统支工作、调整公私关系开展发行工作、开展读书活动与读者服务工作等多项决议。

1950年7月,苏南分店进一步停止了自编图书的工作。1951年2月在将有关编辑出版要素划归刚成立不久的苏南人民出版社后,又于当年7月与苏南人民出版社签订了图书产销合同,按图书定价六三折计算出版社向书店的发货。

同期,苏北区党委发布《关于苏北各级新华书店统一集中走向专业化企业化的决定》,规定原有各级新华书店资产、财务统一由苏北分店集中管理,现有干部原则上不转业,由苏北分店统一调度;南通、泰州、淮阴三个分店改为一等支店;各支店一律无出版任务;书店不足资金由当地政府拨给。

苏北分店随即对辖区各支店确定了“集中领导,统一管理,分散经营,以城镇为重点、同时注意农村发行”的经营方针。苏北区内各支店开始执行《实行统筹统支方案》《开展图书发行的实施方案》《课本发行实施方案》《建立小型图书室的实施方案》《工作人员奖惩条例》等制度措施,并重点落实包括“健全发行领导机构,整顿与建立县(市)区发行委员会;整顿现有发行网组织,支店成立农村发行组;撤销原有的发行干事,分别予以吸收或转业;运用区中心文化站作为农村发行工作的助手,与农村代销社、邮局建立代销、寄销关系;运用集镇私营同业的发行力量”五个方面内容的《苏北地区农村发行网整顿方案》。

此外,苏南、苏北、南京三大分店还与新华书店以外的机构建立图书发行业务合作,苏南、苏北分店分别与无锡市、苏北代销合作总社确定图书寄销办法,签订农村书刊代销协议。南京分店按照华东总分店的决定,明确图书发行专营机构定位,接受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新华书店随军分店移交的图书发行业务,与部队四个单位签订图书代销合同。自此,全省各基层书店与基层代销普遍建立了书刊代销关系。

至1952年,苏南、苏北大部分市、县在当地党委领导下都成立了书刊(报)发行委员会(后于1953年年底撤销),进一步加强了省内各区的书刊发行工作。

新华书店管理体制的集中统一,提升了江苏省内新华书店的发行能力。以《惩治反革命条例图解通俗本》(华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发行、出版总署布置全国新华书店开展为期1个月的书刊推销活动,以及募集支持抗美援朝书刊活动为例,《惩治反革命条例图解通俗本》发行了198.7万册(苏南、苏北、南京分别为104.7万册、70万册、24万册),而书刊推销活动中苏南、苏北、南京3个分店及所属支店共销售书刊1835640册,募集图书、期刊115.67万册(苏南、苏北、南京分别为42.88万册、33.89万册、38.9万册),超额完成华东总店分配的任务。

至此,江苏完成了境内新华书店的统一建置,发行体系初步形成。

(二)奠基——江苏国营书店、出版、印刷的分业经营

中国历史上的出版业,出版、印刷、发行大多是三位一体,在雕版书时代如此,在铅活字印刷的时代也没有多大改变。新中国成立后,出版总署对传统出版业进行重大改革,将出版、印刷、发行分为三个独立的板块。

1950年8月底,全国新华书店举行第二届工作会议,通过了关于分工专业化和调整公私关系的各项方案和决议草案,随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出版总署分别发布了《关于改进和发展全国出版事业的指示》《关于国营书刊出版印刷发行企业分工专业化与调整公私关系的决定》,提出书籍、杂志的出版和印刷原则上应当逐步实现科学的分工,以及“为进一步发展国营出版事业,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加强计划性,减低生产成本,避免重复浪费,增加工作效能,国营出版印刷发行企业应首先实行分工与专业化。全国各级新华书店兼营出版印刷业务者,从目前起应即着手划分为三个独立的企业单位,即出版企业、印刷企业和发行企业”等影响中国当代出版业的重大决策。

江苏境内三大行政区执行国家决议方案,苏南分店、苏北分店、南京分店的出版、印刷、发行业务逐渐分开;同时,苏南、苏北区党委分别组建地方出版社。

苏南人民出版社的筹办始于1950年冬。中共苏南区党委组织部将中共松江地委宣传部李尊一调到无锡,同时又从新华书店苏南分店调出高野夫、罗扬同志密切协助与配合,以新华书店苏南分店出版科作为经理部门的基础并负责筹措经费,又以才成立五个月的《苏南大众》杂志编辑人员作为出版社编辑部的核心,会集了十余人员,于1951年元旦在无锡市师古河10号正式创办了苏南人民出版社。

同年2月,苏南分店按业务板块进行内部机构调整,分店的出版部门(包括编审科、出版科、资料室)划交苏南人民出版社;分店印刷厂成为独立经营企业,称苏南新华印刷厂(1952年8月又划归苏南人民出版社领导);苏南分店划出10万元作为出版社资金,划出4.7万元作为印刷厂资金。苏南分店原来用于出版方面的库存材料、纸张等,除书店留存一部分外,也同时转拨给出版社。出版社行政上隶属苏南人民行政公署新闻出版处领导,社内仅有编辑部和经理部两个部门:李尊一负责全社行政兼编辑部主任,高野夫为编辑部副主任,编辑部下设期刊、图书、美术、资料等四个组;经理部经理由新华书店苏南分店丁裕兼任。

于是,苏南人民出版社正式营运,苏南新华印刷厂独立经营,苏南分店成为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图书发行企业。

苏北行政区同样采取了分业经营的措施。1951年7月苏北人民出版社在扬州城内北城根东巷9号成立。苏北区党委宣传部报刊处处长李超然兼任社长,副社长吴以京(主持日常工作)、陈一清。编辑部暂设图书、期刊、财务三个组。苏北分店拨出人民币1万元,作為出版社资金。已成立十个月的《人民苏北》杂志由苏北分店移交苏北人民出版社继续出版;建社初期集中力量办好《人民苏北》,同时创造条件,逐步增加以农村基层干部为主要读者对象,以进行思想教育、文艺宣传为主要内容的图书出版。

苏南、苏北人民出版社的相继成立与独立营运,标志着江苏当代出版业迈开了初创期分业经营的步伐。

此外,以原华中新华书店所属印刷厂为主干,将被接管的原国民党办的印刷机构通过重新组合,在省内建立了南京新华印刷厂、苏北日报印刷厂、苏南日报印刷厂、苏南新华印刷厂、南通韬奋印刷厂等国营印刷厂,这些印刷厂亦成为江苏当代印刷业的基础力量。

(三)微观——以国营苏南人民出版社的经营管理为例

苏南人民出版社成立之初,设经理部与编辑部:经理部负责全社一切行政事宜,下设秘书、财务、出版等科;编辑部下设期刊(编辑《苏南大众》杂志,后又分编辑与通联两个小组)、图书(出版通俗读物、识字课本、教材、教學参考资料等)、美术(为书刊设计封面、绘制插图,编辑出版连环画和宣传画等)、资料(负责书刊交换、借阅管理和资料剪辑分类、使用保管)四个组【参见《江苏省志·出版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1951年11月又成立了编委会。

除苏南新华书店分店拨付10万元启动资金外,出版社创办后的经费来源,都是通过编辑出版书刊解决的,每年还小有盈余。出版社按预决算进行经营管理,社里除由经理部财务科负责经费管理外,还成立了预决算编审小组,组长由行政负责人担任,各科、组均选派专人参加,负责编制审核社内月度、季度与年度预算。

苏南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书刊,全由苏南新华印刷厂印刷,新华书店苏南分店发行。所有书刊,一经编辑部编好,送审定稿发排时,须附上简短的内容提要,连同原稿交出版科,由出版科对书稿技术设计进行检查后,发到印刷厂排版,同时根据图书的类别、封面、插图、插页和排版、装帧要求做出估计定价,交新华书店苏南分店编印征订单分发至各支店。苏南分店在一定时间内收回征订单,经汇总后开出订印单给出版社。出版社出版科根据书店订印数加上社内留存样书数,开出付印单给苏南新华印刷厂。待书刊印好装订成册出厂时,印刷厂除将样书送到出版社外,全部书刊均按书店订印数分送到苏南分店及其支店。凡与印刷和发行有关费用,均由财务科统一结账。

苏南人民出版社内部组织设置完整,部门分工明确,财务规则清晰,图书出版节点管控有序,凸显时代特点。全社生产经营流程流畅,对照现代出版社的营运模式来看,其图书生产全过程符合出版专业化、企业化营运的要求。

(四)随变——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苏印刷厂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苏境内印刷业国营、民营并存,其中与出版有关的印刷机构有70多家,国营机构数量上不具优势,只有10多家,而私营印刷机构却有50余家;从印刷能力上看,国营印刷厂初建时印刷能力有限,印刷设备与技术极为落后,手工排字、手工打纸型、手工摆纸、人工操作装订,铅印机多数是一回转凸版印刷机,只有极少量的二回转凸版印刷机(米力机),很多印刷业务都需要联合私营印刷机构合作,方能完成图书的翻印任务。例如1952年华东军政委员会新闻出版局布置印刷发行大量扫盲读物,苏南新华印刷厂难以单独完成,原苏南新华印刷厂厂长殷金寿等人到南京市与一些印刷厂联合完成了印刷任务。

但随着对原国民党印刷机构的接管与合并吸收,尤其是1952年8月政务院颁布《管理书刊出版业印刷业发行业暂行条例》,江苏依照条例对省内书刊印刷厂登记审核,经批准并发放营业许可证后方可接受书刊印刷业务,苏南日报印刷厂、苏南新华印刷厂、苏北日报印刷厂、无锡地方国营人民印刷厂及南通韬奋印刷厂以及私营锡联印刷厂等一批具有书刊印刷能力的企业获准营业。经此过程,国营印刷厂成为江苏当代印刷业的主导力量。

当时国营印刷厂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一是创建时间极短,二是各厂大都在短时间内历经初创、整合(吸收)、迁徙、改名、合并等过程,三是初创的骨干人员基本不变。这其中,苏北日报印刷厂、苏南新华印刷厂及各地方国营印刷厂较为典型。

苏北日报印刷厂起源于华中新华印刷厂【1945年年底由原新四军军部印刷厂和苏北印刷厂为基础在淮阴组成。】,主要承印华中新华书店总管理处编辑出版的各种书刊;1948年年底,华中新华印刷厂合并了遭国民党部队破坏的华中新华书店印刷厂【属中共华中工委领导。1947年年底,由苏中韬奋印刷厂书版部分的人员和设备组成。是当时华中解放区人员最多、设备较全的书版印刷厂,排印过多种马克思、列宁及中共中央领导人的著作以及剧本、宣传材料和小册子,于1948年年底由射阳县董家尖迁往淮阴板闸桥。】;1949年1月扬州解放时,原国民党的《扬州报》印刷厂被接管并入华中新华印刷厂;4月底华中新华印刷厂由淮阴板闸迁往泰州,改名为苏北新华印刷厂;12月下旬,再次迁往扬州甘泉街,不久又改为苏北日报印刷厂,夏玉良、孙亚东先后任厂长,吴谟、张斌先后任指导员。

苏南新华印刷厂也走过了类似的历程,其前身为苏南新华书店印刷厂。1949年5月,苏南各地军管会先后接收了当地的国民党办的报纸印刷厂。根据苏南区党委的决定,以原华中新华印刷厂南下人员为主,集中接收的人员和设备,筹建《苏南日报》印刷厂和苏南新华书店印刷厂。8月,苏南新华书店印刷厂正式建成,以无锡禅寺为厂房;厂长殷金寿,指导员伊克,全厂133人。1951年根据分业经营的政策成为独立经营企业,改称苏南新华印刷厂。

1952年下半年,苏南新华印刷厂划归苏南人民出版社领导。1952年8月,苏南人民出版社经理部人员迁入苏南新华印刷厂合署办公。当时宣布由李尊一兼任苏南人民出版社经理,罗扬仍任副经理,谭苏民任印刷厂厂长。经理部下设三个科:财务科,出版科,工务科。经理部与印刷厂合署办公四个月后,江苏建省,苏南人民出版社和苏北人民出版社合并为江苏人民出版社;之后,苏南新华印刷厂、苏南日报印刷厂及苏北日报印刷厂再次合并为江苏新华印刷厂,为江苏人民出版社的直属印刷厂。经过这一系列的调整合并,江苏新华印刷厂成为江苏省内规模最大、设备最优、印刷技术最好的印刷厂,在省内印刷业中举足轻重。

此外,南京新华印刷厂、镇江前进印刷厂、南通韬奋印刷厂(1951年9月与翰墨林印书局合并)、无锡人民印刷厂、扬州人民印刷厂、泰州人民印刷厂、常州人民印刷厂、盐阜印刷厂等各地方国营印刷厂,大都有过与当地民营印刷机构的合并过程,并成为各地主要的印刷力量。

(五)整合——对私改造与民营出版机构的合并

解放初期,江苏原国民党办的图书出版机构拔提书店、正中书局、独立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均被南京市军管会接管;同时,还对私营出版机构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这其中涉及民办出版机构中影响较大的正凤出版社、畜牧兽医图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南京分馆、中华书局南京分局等。

正凤出版社成立于抗战时期,一度萎缩歇业。1949年南京、上海解放后,在上海恢复成立正凤出版总社,在南京除了保留正凤图书公司门市部,又新建了编辑委员会和编辑部。

畜牧兽医图书出版社由南京大学畜牧兽医系教职工罗清生等人和校外系友于1949年集资建立,主要出版配合国家农牧业建设以及教学、科研所需专业书刊。

1950年1月,经南京市军管会批准,先后经军管会和省文化局批准并发给临时登记证和书刊出版营业许可证,正凤出版社、畜牧兽医图书出版社可以继续经营。

正凤出版社先后出版了《马列主义教育丛书》(69册)、《江南文艺丛书》(21册)等一批通俗读物;1952年秋,正凤出版社的图书全部由新华书店统一经销,门市部撤销。

畜牧兽医图书出版社编辑发行《畜牧兽医》月刊及如《马氏兽医诊断学》《克氏兽医细菌学》《家畜传染病学》《中国绵羊学》《兽医血清制造》《兽医解剖学》等专业类图书;尤为重要的是,1951年10月出版了张文佑编译的李四光著《中国地质学》,该书推翻了国外专家“中国是个贫油国家”的论断,为东北三省地质勘探队发现大庆油田提供了主要理论依据。

1955年起江苏执行国家对私营出版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政策,对这两家民营出版社采取了公私合营及合并转入国营出版社的措施,并分别在1955年、1958年将之并入1953年成立的江苏人民出版社。

1955年12月,正凤出版社南京编辑部并入江苏人民出版社。畜牧兽医图书出版社1955年1月改组为公私合营,除仍由省文化局直接领导外,省农林厅畜牧肥料局也参与指导工作;至1958年下半年,并入江苏人民出版社。《畜牧与兽医》双月刊也由江苏人民出版社继续出版到1960年停刊,共出63期。1950—1958年,畜牧兽医图书出版社共出版图书298种(其中翻译作品160种)。

商务印书馆南京分馆、中华书局南京分局遵照总馆、总局的指示成立联合货仓,经营批发业务,1951年2月,这两家机构合并组成公私合营中国图书发行公司南京分公司,隶属北京总公司;1954年1月根据出版总署的决定,并入新华书店南京支店。

此外,1949年8月苏州市由新华书店发起成立季节性的“教科书联合发行处”,有23家私营书店参加,采取入股分红办法,国营资金占三分之一,之后改为国营占55%,私营占45%。1951年秋,课本由国营书店统一发行后,经过协商,成立具有公私合营性质的“苏州图书联合发行所”,经营图书零售业务,后因经营亏损停业。1952年11月经批准,由苏州新华书店接收,改建为石路门市部。江苏无锡、常州、镇江等城市也有类似的发行机构,经营过程与苏州大体相同。

(六)履职——解放初期江苏的出版管理与公众服务

1949年,江苏的出版事业由军管会管理。1950—1952年,江苏三个行政区划都设立了新闻出版处,处长分别由石西民、刘述周(兼)、徐进等同志担任,其职能是主管所在区“新闻出版事业,指导出版物及广播电台播送节目之审查、新闻公布及其他有关新闻出版事项”。各处均于1952年7月左右,苏北、苏南和南京市合并成立江苏省前夕撤销。

在各区新闻出版处存继期间,各区在推动图书发行网点建设、取缔黄色书刊摊贩、规范报纸刊物的管理、审批出版刊物等方面行使了政府公共管理的职责。

1951年3月南京市新闻出版处召开各区文教干部会议,要求在城区建立图书发行网与图书阅览室。至12月底,在全市工厂、街道及郊区共建立图书室157个,图书发行小组197个,有义务发行员1678人。1951年8月,南京市新闻出版处、文教局联合采取措施,加强对连环画租书摊贩的管理,杜绝黄色书刊的流通,动员全市407户租书摊贩取缔坏书,更换新书出租。这次共收缴坏书14400册,换给新书3600册。

1951年4月,苏北人民行政公署颁布《对苏北报纸及业务刊物统一调整的决定》,其中规定:①在本行政区内,凡有关政策理论指导与全区性的业务或技术指导之刊物,均应由本署所属各领导机构或业务部门统一出版综合性刊物。②各报纸业务指导刊物,概由华东新闻出版局统一出版。工農报纸和市县等报纸,不出版业务刊物,已出版者停办。专署以下不得出版业务刊物。③凡属本行政区内所有之出版物报纸、业务刊物以及通俗或地方性的小型刊物,一律须向本署先行办理登记。

1951年12月,苏南人民行政公署转发《华东军政委员会对苏南出版刊物的意见》,批准《苏南政报》《苏南商报》《苏南农情通报》《蚕桑工作通讯》《苏南卫生》等5种刊物继续出版,并规定了各刊物的出版方向,对《清查通报》《苏南工商通讯》等对内刊物予以停刊。

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了《管理书刊出版业印刷业发行业暂行条例》和《期刊登记暂行办法》两个法令。同年9月,苏北人民行政公署文化教育委员会发出《关于办理书刊出版业、印刷业、发行业核准营业和期刊登记工作的指示》,指定扬州、南通两市先行,并由两市人民政府文教部门办理;明确扬州市的工作包括省一级公营出版社、书店和印刷厂在内,一律由扬州市人民政府文教科办理;在政务院“两个法令”公布前已向出版行政机关或工商行政机关核准登记的书刊出版业、印刷业、发行业,均须重新申请登记、核准营业。

1953年江苏建省后,省人民政府设立新闻出版处管理全省新闻出版业,处长李超然。省新闻出版处重申省内所有出版业、印刷业、发行业均须进行登记审核,经批准并发给营业许可证后,方可接受书刊印刷业务。

三、江苏当代出版业的大众化出版

(一)初心——初创期政治理论读物的通俗化探索

解放初期,面对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普通大众亟须了解我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尤其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但当时社会受教育水平很低,全国各地农村文盲率高达95%。扫政策与识字之“盲”,是当代出版业的主要任务。准确传播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同时,又要让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实为国营出版社初创时的巨大挑战。

苏南人民出版社成立伊始,明确“编辑出版苏南地方性读物和苏南作家的作品为主、密切配合各个时期的政治任务和政策要求”的定位,“以出版工农群众和区以下干部迫切需要的通俗政治理论读物为工作重点,并兼顾教育、文化、工农业生产和医药卫生等书籍的出版和小学教师、少年儿童、知识青年、妇女等读者的需要”为出版方针。

创社之初,为解答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大众普遍关心、迫切需要了解的热点、焦点问题,作为社长兼编辑部主任的李真(李尊一)率先垂范,根据华东军政委员会发布的农村工作政策编写了《农业生产十大政策讲话》,编辑部副主任高野夫则依据新中国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编写了《婚姻法唱本》;同时社里还组织出版了《为什么要镇压反革命》《三麦栽培技术要点》和采用连环画形式出版的套农作物虫害防治等图书。这些书的内容针对性、时效性、实用性非常突出,一经出版,影响范围大、深受读者欢迎。

其次,出版社摸索出以“对话、演唱、评书、讲故事、地方戏、连环画等民间形式灵活融入文本”的策略,以通俗易懂、图文并茂、鲜明地方特色为着力点,以贴近工农兵日常生活、适合读者阅读口味的方式,出版了宣传新人新事、介绍先进模范人物、歌颂志愿军英雄事迹等内容的图书,以典型引领,塑立新风,成风化人。

再次,出版社在图书的开本、页数、价格上下功夫,方便读者。书小本薄价低是出版社对编辑部各组的出书要求,社里提出出版的图书要尽可能做到“可放在口袋里,能随时取出阅读,‘两个鸡蛋一本书”。1951年出版面向工农兵的“通俗文艺小丛书”就有32开、64开两种开本。这一系列努力,得到了大众读者的喜爱,仅1951年上半年,出版社共出新书48种、1828500册,再版书13种、173500册,期刊2种,活页歌选15万份,民校课本4种,成绩斐然。

在此基础上,苏南人民出版社更进一步,成立了编委会,总结出内容生产的三点不足:一是政治读物太少,工人读物少,只占总数的9%;二是质量差,有些书不符出版要求,政治性、思想性、文艺性不高,有几本书还有错误,科学知识读物不通俗,不易为读者接受;三是配合运动的书不及时,有的书出版时,运动已近尾声,成了“马后炮”,发行不下去。针对这些问题,出版社上下从思想上认识到作为党的宣传阵地,配合运动是需要的,但是图书与报刊不同,应该注意到它在使用价值上相对的稳定性和较长的时效性,因此在制订选题、组织书稿时,既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和科学预见,更要有长远打算。

1952年起出版社强调“加强社会调查、制订选题计划、建立作者队伍等方面着力,明确要求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在各类图书中体现出来,坚决贯彻通俗化方针和少而精的原则,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并以此确定了1952年五项出版方针与任务【参见俞洪帆、穆纬铭、柯光勤主编:《江苏出版大事记(1949—1992)》,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页。】。

1952年,苏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品种数、印数、发行数,都较上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质量也有所提高。影响较大的图书有:为了配合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和整党工作,中共苏南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徐进根据党员標准八项条件编著了一本《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累计印数达200余万册,外省市出版社纷纷来租型造货;《谈谈青年团员入党问题》《青年团员修养问题》《谈谈思想改造》《认清资产阶级腐朽本质》等书,发行100多万册;《生产能手陈永康》《西田头丰产村》《邓槐银互助组》《互助合作读本》等书,发行30多万册;《大众防疫卫生课本》、卫生宣传画等,印行34万册;扫盲识字课本和速成识字教材印了40余万册。另外《苏南大众》的两篇连载也很受读者欢迎【即苏南区党委宣传部教育科集体编写的《我们伟大的祖国》和吴天石撰写的《中国现代革命史话》。】。

同样地,苏北人民出版社确定“以供应工农通俗的书刊图画为主,对工农进行共产主义前途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文化科学教育,提高工农的政治觉悟,推进爱国增产节约运动”的出版方针。1951年由于建社伊始,编辑人员少,组织机构不健全,故遵照区党委指示,集中力量办好《人民苏北》,以此为基础开展出版业务。图书方面,主要出版通俗的工农读物,1952年共出书40种,380万册(内含课本);出版挂图18种,33万张;期刊4种,127.9万册。

总之,解放初期,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南、苏北人民出版社,秉承了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调查研究等我党的优良作风,在出版社成立之初,一心一意从大众读者的需求与可接受度、可承受力等各方面摸索国营图书出版事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出版社的深刻内涵。

(二)渊源——江苏当代期刊的归并与定位

1949年9月,华东军政委员会和中共中央华中局新闻出版委员会相继成立,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接管了江苏的期刊事业,江苏期刊事业迎来了崭新的开端。

1949—1952年,苏南、苏北两行政区围绕出版总署对各省“地方化、通俗化、大众化”的出版方针,创办了10种期刊,分别是《苏南教育通讯》【后改名《苏南教育》。参见储继芳:《“文革”前的江苏教育社》,《江苏出版史志》1994年第1期,第33—38页。】、《苏南农村青年报》《苏南大众》《苏南文艺》《农民画报》《新华周报》《苏北教育》《苏北青年》《人民苏北》《苏北文艺》,这些刊物面向工农兵大众,内容涉及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及综合性文摘等。

1.《江苏青年》的前世今生

《江苏青年》的前身是《苏北青年》与《苏南农村青年报》。

《苏北青年》1950年3月创刊,苏北区团委主办。苏北区团委于1949年9月出版《青年生活》,作为《苏北日报》的副刊,每周一期。1949年10月,苏北区团委正式创办《苏北青年报》,作为苏北区团委的机关报,仍为每周一期。主编顾丕扬。1950年3月,《苏北青年》杂志创刊,半月刊,32开本。主编燕生,副主编顾丕扬。

苏南区团委同期创办了《苏南农村青年报》,主编鲁光。

1953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时,苏北、苏南两区团委合并为共青团江苏省委,两刊合并,创办《江苏青年》月刊,总编辑顾丕扬、高介子。

1957年《江苏青年》停办,1958年改出《江苏青年报》。“文革”期间停刊,1980年《江苏青年》复刊,之后改为《风流一代》,出版至今。

2.《苏南大众》与《人民苏北》的创办

《苏南大众》1950年5月在无锡创刊,创办之初,由苏南区党委直接领导,1951年元月起改由苏南人民出版社继续出版。半月刊,32开本,1952年春刊物改为半月刊,发行量增至万册左右,1952年底停刊,先后出刊40期左右,主编高野夫。

《人民苏北》是1950年10月由苏北区党委宣传部批准在扬州创办的综合性杂志。1950年10月至1951年1月出刊,16开本,半月刊,主编项文阁、夏莱蒂。1951年2月至1952年1月改为32开本旬刊,俞洪帆主编。1951年7月之后归属苏北人民出版社,总出刊41期。

两刊分别由苏南、苏北新华书店分店发行。

《苏南大众》以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为主要读者对象,进行马列主义启蒙教育,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文化卫生知识。刊物设有天下大事、政策讲话、大众课堂、革命史话农事活动、群众文娱等栏目。《人民苏北》以思想教育、文艺宣传为主要内容,其办刊宗旨、读者对象等与《苏南大众》类似。两刊归入后来成立的江苏人民出版社。

3.《农民画报》的创建与江苏当代连环画的开端

1949年4月,苏南行政公署成立,无锡成为当时苏南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南下干部亚明为首的美术工作者,在无锡成立了“苏南人民美术工场”,成为当时苏南美术工作的核心。工场主任就是后来的江苏画家亚明。人员还有吴君琪、陈一中、嵇锡林、徐姺和郭平等一大批有实力的中青年美术工作者。他们依靠政府的支持和经费,配合党的宣传,传播农业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创作了大量的宣传画、漫画等美术作品。这个工场当时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社会各界绘制领袖像和宣传画,还制作过一幅号称是缂丝史上最大一幅领袖像作品。

连环画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自然也成为宣传工作的重要方式。1950年6月,《农民画报》在无锡创刊,周刊。这是一本介于报与刊之间的通俗画报,以农民和农村干部为主要读者对象。编委会书记由《苏南日报》副总编辑高斯兼任,总编辑计泽修,亚明和苍石分别担任主编和副主编。初期为8开二版,从第26期起扩充篇幅,改为横式4开二版,一版为彩画。

《农民画报》以主要篇幅持续刊登宣传画、连环画,控诉地主阶级的罪恶,揭露苏南地主残酷剥削压迫农民的事实,显示土地改革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农民画报》还与《苏南画刊》于1950年9月连续两次联合出版号外,加强土地改革的宣传。《农民画报》把画和文字有机地搭配起来,一版图画较多,二版配合的文字较多,以文字补图画的不足。从“画”来说,一些宣传画带有年画的风味,同时大量使用连环画这一通俗的传统表现形式。文字是浅显的口语,与图画结合得比较好,这对文化水平不高、不识字的农民来说易于接受。苏南行政公署在布置开展冬学运动时,规定将《农民画报》作为辅助教材。

1951年10月,《农民画报》终刊,该报的部分人员调入苏南人民出版社充实《苏南大众》的编辑力量。此时的《苏南大众》已由月刊改为半月刊,刊物通讯员发展到400余人,每期发行量4万份左右。

苏南人民美术工场的画家们,除了在《农民画报》上不断发表连环画、漫画等美术作品,还陆续推出一系列连环画册,涉及题材都是新闻宣传和普及知识方面的,成为这一时期江苏连环画的代表作品,吴君琪、陈一中、嵇锡林等为代表的画家们也成为江苏最早的一批连环画创作群体。《农民画报》停刊后,苏南人民美术工场的工作也仍在继续,并在1951—1952年编绘出版了一系列连环画单行本,拉开了新中国江苏连环画出版发行的序幕。

4.《江苏教育》的由来

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工农教育、大众扫盲教育,新中国成立后,江苏教育期刊以大众教育为主,宣传新知识,普及文化。代表刊物有《苏南教育》(原刊名《蘇南教育通讯》)、《苏北教育》。

《苏南教育通讯》创刊于1950年2月16日,苏南教育通讯社编辑出版。同年12月又改名为《苏南教育》。《苏南教育通讯》的地址在当时苏南行署所在地无锡市,起初是半月刊,后为月刊。这个刊物是由苏南行政公署主任管文蔚、副主任刘季平署名发布决定出版的,由文教处副处长陶白兼任编辑委员会总编辑,副总编辑周承澍专职抓刊物的编辑出版。编委会有宋云旃、朱少香、刘定汉等9人,包括了文教处各部门的负责人,阵容可谓强大。编辑有潘敬所、缪咏禾、邹春云、杨德槱、吴攸之、金民权、乔静予、朱怀真等人。后来自办发行又增设发行科。

《苏南教育通讯》创刊当年出了13期(总1—13期),翌年1月改刊名为《苏南文教月刊》,也出了13期(总14—26期)。1952年1月,改刊名为《苏南文教》,为半月刊,每月15日及30日出版,共出了8期(总27—34期)。7月,《苏南文教》再一次更名为《苏南教育》,仍为半月刊。到该年10月,共出刊12期(总35—46期)。在总45、46期上宣布“苏南教育社结束”,与“苏北教育社合并,出版《江苏教育》”。

关于《苏南教育》的办刊宗旨,在1950年1月发布的《苏南行政公署关于出版〈苏南教育通讯〉的决定》中,有“推动新民主主义教育理论与实际的研究,阐明政府教育方针、计划,并介绍学习材料,沟通各方面意见,交流经验教训,以加强教育行政机关与广大教育工作者相互间的联系,进一步推进苏南新民主主义教育建设工作”的明确描述,一年后《苏南文教月刊》1951年第1期在《本刊一年来的工作检讨》文章中再次重申“苏南……由于解放不过一年多,师生思想尚有待于继续不断的改造,本刊的使命仍应以政治思想教育为主,同时适当地结合业务学习材料。……业务的钻研虽属必要,刊物的重点尚未能偏重在这一方面”的出版方针。

苏北教育社办的《苏北教育》,创刊于1951年1月20日,地址在苏北行署所在地扬州市。《苏北教育》负责人由苏北文教处督导室督学张人俊兼任,后由孟君孝负责。编辑有王亚梅、骆众亲、杨汝熊、葛德生、何孝华等人。《苏北教育》是月刊,创刊当年出刊12期,到第二年10月停刊,共出21期。1952年《苏北教育》副册(二)刊有《紧要启事》:“兹决定《苏北教育》二月号停刊,不拟补出。”故办刊一年零十个月,出刊21期。《苏北教育》总21期(1952年10月)上刊有“重要启事”:“本社工作,将有新的部署,目前暂时停收稿件,此启。”

《苏北教育》创刊号在《发刊词》中明确提出其办刊宗旨,“出版这一刊物的目的,在于遵循毛主席所指示的方向,根据人民政协共同纲领新规定的文化教育政策,从苏北地方的实际情况出发,反映一切有关文化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研究具体问题,交换经验,加强上下联系,提高理论、业务与技术水平,以达到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政策之贯彻执行”。

从两刊的读者对象看,主要是初等教育工作者,包括工农初等教育、扫盲教育、扫盲业余教育工作者,兼顾中等教育工作者。《苏南教育》发行科除发行本刊外(有据可查的最高发行量为13100份),还发行活页教学参考资料;《苏北教育》由新华书店苏北分店发行,有据可查的最高发行量是15000份。两刊发行积累了一笔资金,为后来迁到南京创办《江苏教育》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1953年1月,与《苏北教育》合并为《江苏教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对照两刊办刊宗旨,共同特点是注意配合当时形势,刊载重要文件、文章,如毛泽东的《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苏南教育通讯》1950年第8期)、土改学习文件、“三反”学习文件、“反细菌战”的宣传教育等。《苏北教育》创办时,抗美援朝已开始,因此第1期中心是“各地学校开展抗美援朝卫国保家教育”。针对中小学实际情况,还刊出了“政治思想教育特辑”“时事特辑”等。在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方面,转载了加里宁的《论教师底任务》、徐特立的《各科教学法讲座》、吕叔湘与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等,还介绍了一些优秀教师事迹,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乡村小学教师史瑞芬(《苏南文教月刊》1951年第2期)。两刊还经常介绍教学经验,寒暑假或开学后的几期登載《小学各科教学参考资料》。工农教育、扫盲业余教育占的篇幅也不少。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刊物不时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文章出现,如《一个官气十足的校长》(《苏南文教》1952年第4期)、《我认识到对儿童施行体罚的错误》(《苏南文教》1952年第3期)等,体现了民主、活泼、富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的社会风气。

江苏各行政区创办这些期刊的单位,大都分属两行政区的相同部门或单位,所办刊物刊名相似。比如苏南、苏北两区都以行政公署的名义发布创办的《苏南教育通讯》及《苏北教育》,也同时安排两区的文教处负责人作为总编辑负责出刊;两区的团委分别主办了《苏南农村青年报》与《苏北青年》,两区的新华书店分店还分别主办了《苏南大众》与《人民苏北》,莫不如此。

随着1952年8月政务院《期刊等级暂行办法》和《管理书刊出版业印刷业发行业暂行条例》的颁布,以及江苏省三个行政区的合并,江苏省内的同类期刊相互合并。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成立,再一次推动了江苏当代期刊的归并整合,《江苏教育》《苏南大众》《新华周报》《人民苏北》《农民画报》等期刊最终均归入江苏人民出版社。

这些期刊,在其后的发展中或更名、或壮大、或停刊,但从发展历程看,它们在国家期刊事业规范发展的政策方针指引下,随着江苏行政区的合并与变迁,在新中国成立的大时代背景下,担当了历史的使命,无疑是江苏期刊事业纳入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轨道的杰出代表。

从华中新华书店重新成立起,到苏北、苏南及南京新华书店的相继创建,再到新华书店江苏分店的统一建置,江苏逐步形成了当代出版业的发行体系;从苏北、苏南新华书店的图书翻印与供应,到苏南、苏北人民出版社的大众图书与期刊的大量出版,江苏完成了由混业经营到出版业分工的专业化与企业化的转变;从民营印刷厂占大多数,到以苏南新华印刷厂、苏北日报印刷厂等国营印刷厂占据江苏当代印刷业的主导地位,江苏实现了书刊印刷业的时代蜕变。

这期间,江苏出版人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寓教于乐、推陈出新,出版、印刷、发行了许许多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读物,使党的大政方针深入人心,大大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与文化水平,更为江苏当代出版业的发展与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陈欣,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版部副编审〕

A Survey of Jiangsus Contemporary Publishing Industry in 1950s

Chen Xin

Abstract:In the 1950s, Jiangsu Province followed the guideline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bolished the outdated system, and rapidly developed, wihle a new cultural system. Back then, Jiangsu publishers took over the old publishing institutions in a very short time, and transformed them into Xinhua Bookstores,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s and state-owned printing factories located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province. A large number of new publications were published to servpeople the public readership, to pass on knowledge, to offer education services and to spread updated ideas. Those efforts helped develop a modern Chinese socialist publishing system guided by Marxism-Leninism and Mao Zedong Thought.

Keywords:the 1950s, contemporary publishing industry in Jiangsu, early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ism, popularization

猜你喜欢
初创大众化专业化
“初创”杯喜剧大赛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如何渡过初创瓶颈期
和初创企业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