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疫情信息需要净化

2023-06-27 00:57明嘉严
老年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毒株专家公众

□明嘉严

真假难辨的海量信息,让处于疫情之下的人们感到无所适从。尤其是自从2022年12月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以来,谬误信息的“产出量”猛增,其中有不少内容还打着“××医生”“××内部会议”的招牌,导致公众对权威信息也产生了怀疑。

疫情下的信息乱象

面对新冠病毒这种医学领域的问题,普通公众与专业人士之间必然存在着认知差。这道鸿沟给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极大“便利”,也由此衍生出诸多类型的谬误信息。

微信群的“善意提醒”前不久,一条声称来自“××市红十字会”的通知在微信群中广泛传播,其提醒公众“将红糖、生姜、大葱白、大蒜等熬水喝,感染病毒的概率几乎为零”。但有关媒体经过核查后发现,该截图自从2020年初就已经在网上传播,该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早已对外辟谣,从没有发布过以上信息。世界卫生组织官网的公开信息也显示,没有证据表明生姜、大蒜等能够预防新冠病毒。

朋友圈疯转的“专家说”朋友圈转发的各种与疫情相关的消息中,不少都言之凿凿宣称“来自某专家或某医院的内部会议”,最终却被证明均为假消息。比如,2022年12月26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王广发的实名认证微博“北大呼吸发哥”发布了一则辟谣公告:“近期有人散布谣言,说本人认为北京流行的新冠不是奥密克戎,而是导致死亡率第二的德尔塔系列7型。在此我特别申明,本人从未在任何场合做过此种表述,请广大网友切勿相信!对于冒用本人名义散布谣言,扰乱公众视听,损害本人名誉的行为,本人予以严厉谴责,并保留追究造谣者法律责任的权力。”

以偏概全的“身边即世界”很多时候,“我的朋友”或微博“大V”发布的个别案例,就可以影响普通公众对疫情防控的认知。比如,在德尔塔毒株流行期间,不少人以“我的朋友在国外感染两次新冠,一点事儿都没有”为依据,便自以为感染德尔塔病毒不严重,反而不相信权威医学期刊发布的研究结论。

媒体报道中前后矛盾的“专家建议”仔细梳理前一阶段的各种消息,不可否认,不同专家给出的建议和研判,确实存在前后矛盾之处。比如,有的专家建议,不管“阳”了还是没“阳”,都可以多喝一些电解质水;但也有的专家说,普通人生活中没有必要喝太多电解质水,还不如吃水果。还有专家建议,可多吃些柑橘类水果以补充维生素C,提升免疫力,预防新冠;同时又有专家认为,补充维C对预防新冠用处不大。再比如,有的专家说“阳康”后二次感染率更高,又有专家辟谣称,“阳康”后很难被同一毒株二次感染。关于二次感染后的症状究竟更重还是更轻,不同的专家也有各自不同的说法。

社会与心理多因素叠加效应

实际上,疫情谣言的困扰并非我国独有,纵观世界其他国家,各种各样的虚假消息也同样没有停止过,以致于普通公众对于专家学者的说法抱有疑惑、不敢尽信。这种现象的存在,显然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方,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外界客观因素影响之外,人们在辨别信息真伪时还往往受到心理因素的左右,存在着一定的倾向和个人偏好,进而给本就复杂的信息选择又增加了混乱。

医学局限性的客观存在在对于新冠病毒的研究中,医学局限性体现得尤为明显。3年的时间,病毒变异已达到数千种,其速度之快,远远超过了医学研究的步伐。科研领域中,常常是前一种毒株的研究结果尚未出来,主流流行毒株就已经变成了另外一种,由此导致了专家研判的误差及多种说法前后不一。

政策调整期的不适应从2020年初开始,我们经历了3年疫情的严格管控。当管控政策调整之后,病例数迅速增加,人们在心理上难免会有些接受困难,因此也给了谬误信息以滋生的沃土。由于疫情早期病毒比较凶猛,各方面信息都给人留下了“病毒可怕”的第一印象。人们通常对第一印象的记忆更为持久,而当政策调整后,大部分人短期内依旧留有恐惧心理,从自保的心理角度出发,就会不自觉地选择相信负面消息,客观上削弱了辨别真假的能力。

个人体验导致的认知偏差新冠疫情关乎个人健康,是每个人的切身大事。正因如此,与“高高在上”的专家相比,人们往往更倾向于相信普通人的说法,或依据周围人的遭遇来选择和判断。在时间和空间上越接近,人们就会越相信,这几乎是一种心理本能。比如,自己感染新冠病毒后症状比较严重,就会觉得“轻症”的说法不可信;如果有亲朋熟人染病去世,也会对毒株致病力不强的说法表示质疑。对更多人来说,医学上的“概率”概念远不如身边的案例可信。

官方引导的力度不足与疫情相关的信息具有关注度高、确定性低的特点。无论是为了扩大自身流量,还是出于满足公众需求考虑,各种自媒体都加入疫情信息传播中。但作为非专业媒体,其“把关人”的作用很难落实到位,导致虚假消息频发。而与此同时,官方权威信息发布的速度又落后于各种平台推送的速度,无法在第一时间以正视听,于是给公众造成信息混乱之感。

权威信息要及时

心理学上有个“塔西陀效应”——当失去公信力时,不论说真话还是说假话、做好事还是做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疫情信息的传播需要警惕这种趋势,特别是在政策调整适应期过后,必须加强官方引导。

早在十几年前,相关科研团队在汶川大地震后研究发现,受灾群众创伤后的应激障碍(PTSD)发病率与政府的承诺呈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如果政府给出更多承诺,PTSD发病率就会相应降低。同理,如果政府和相关机构能够及时发布与疫情和病毒有关的官方信息,对消除公众的无所适从会有不错的效果。鉴于各地毒株流行情况不同,除了国家权威机构外,当地政府也应当及时做出基于本地疫情形势的指导和建议,从拉近空间距离方面入手,增强公众信任。

新冠疫情说到底是一个科学问题,只有去除其他因素的影响,让疾病回归到科学,才能最终达到“净化”信息的目的。发布相关信息的媒体平台应当如此,接收信息的公众也应当主动向此靠近。

猜你喜欢
毒株专家公众
致谢审稿专家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请叫我专家
广西鸭圆环病毒流行毒株遗传变异分析
专家面对面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V/JZ06-3基础毒株毒力返强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