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深入调研中挖掘地方“三农”重大题材亮点

2023-06-28 04:06潘登
新闻潮 2023年5期
关键词:调查研究党报三农

潘登

【摘 要】党报应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做好深度报道和调查性新闻,这既是新时代发挥纸质媒体优势的主要武器,也是提升主流媒体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重要法宝。《广西日报》在报道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重大题材中,坚持“三贴近”原则,认真开展调查研究,锤炼作风打造精品,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以其实践为例,分析党媒就“三农”重大题材在不同时期内的形态和特点变化中,如何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创作有深度的新闻,为主流媒体创新报道提供借鉴。

【关键词】党报;重大题材;调查研究;三农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大兴调查研究成为我们党创造百年伟业的重要法宝。作为党报,更应深化将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和实践调研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传播党的声音,讲好百姓故事。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下简称“产改”)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自我完善。2017年至2022年,《广西日报》先后就深化“产改”的热点问题进行持续深入报道,从全国第一批29个“产改”试点县(市、区)之一的梧州市长洲区,全国第二批100个“产改”试点县(市、区)的合山市、河池市金城江区切入,到自治区“产改”项目现场推进大会顺利召开,再到“产改”在广西的全面铺开,最后基本完成“产改”阶段性任务,以扎实的调查研究、深刻的新闻精品受到广泛关注,形成良好传播效果。

一、深入持续调研地方“三农”工作的现实意义

当前,如何解决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问题,激活人、土地、产权等要素,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必须把农村改革放在突出位置,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当年5月,经中央深改组、国务院同意,全国29个县(市、区)作为第一批试点,启动了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

此次在全国性开展的大规模农村改革备受关注。如何破旧立新?如何不断激活生产要素和劳动力?如何为农村供给侧改革提供可复制的模式?这些都是党媒重点关注的热点。从2017年4月至2022年8月,《广西日报》精心策划,持续深入采访,从不同政策方向和角度,以消息、通讯等形式先后刊发60多篇极具影响力的稿件。其中,《醒了,沉睡的资源——梧州市长洲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与启示》获2020年度广西新闻奖二等奖。

“产改”的“长洲模式”“合山模式”“金城江模式”,为广西乃至全国“产改”和农村“三农”改革树立样板。经过党报深入报道后,各地纷纷前往学习取经,有效推动自治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现场推进会召开,加快全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产改”在广西的全面铺开,促进了土地规模化、规范化流转和产业发展,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各地推进农村改革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二、调研“三农”工作发出最强音的方法与策略

(一)准确判断以小见大,让报道站位更高更准

要做好地方重大题材报道,党报不应只停留在“说文解字”,必须准确判断新闻价值,进而开展深度挖掘,并抓好典型,以小见大,引导读者更全面、深入、适时、正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工作部署。[1]

对“产改”的报道,《广西日报》从两个方面来突破和定位:一是立足于“高”的站位,充分发挥其深耕“三农”的专业优势,不断传递国家方针政策,打开了公众了解、认识、关心“三农”的一扇窗;二是凸显了“活”的力量,在全媒体时代,通过选取大家关心的故事,以小见大,发出“三农”报道的清越之音。

例如,2017年,《广西日报》围绕中央一号文件提到的农村供给侧改革,选择全国第一批29个“产改”试点县(市、区)之一,也是广西唯一试点的梧州市长洲区进行深入调研。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记者走访了20多个村屯,发现农民遇到两种截然相反的烦恼:一种是城中村,随着城市的开发,虽然让村子富了,但是由于村民们过去不知“家底”,难以“拧成一股绳”齐发展,烦心事不少;另外一种是远离市区的山村,靠山吃山,少技术、愁销路,看天吃饭的村民们穷得心烦。这也是广西各地农村所面临的问题,长洲区如何做,大家都期待着其探索出新模式。因此,《广西日报》于2017年4月推出《村民变股东转身大不同——农村股改试点长洲区调查》报道,受到各大媒体和全国各地关注。

随后,《广西日报》每年均紧扣当年的一号文件和政策精心策劃一系列有分量的“产改”报道:2018年至2019年初刊发的《经济收益 股东共享》《摸清家底 股权量化 盘活资产》,分别讲述合山试点、金城江试点的亮点,为中央深化“三农”改革提供了经验样本。2020年刊发的《一改带三变 越变越富民》,介绍广西一些地方通过改革激活人、土地和产权等沉睡的资源,将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的成果转化成推动乡村振兴繁荣发展的有益探索。2021年刊发的《改革不停步 发展无止境》,反映来宾市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交”出土地流转权,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创新举措。2022年刊发的《广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讲述全区各地通过“产改”等改革集成,让村美民富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故事。

(二)蹲点调研以微见著,让报道视角更广更远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深度持续挖掘重大报道,视角一定要广。作为党报记者,需要从常年从事地方报道的工作惯性跳出来进行深入观察研究,变“近视眼”为“广角镜”和“望远镜”,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将当地经济建设的现状放到国家及地方大格局去研究、去分析。

知微见著才能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这也是真实调查研究的基础。“产改”是近年来的“三农”工作重点,《广西日报》组织记者深入农户、田间地头、产权交易中心进行蹲点式报道,在不断学习中实现报道创新,增加新闻的厚重感,为地方“三农”工作提供了借鉴。

广西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广东省接壤,比较容易接受先进的理念并学习效仿。据了解,梧州市长洲区早年就吃过农村改革的“螃蟹”,如广西首个产改村新兴村,轰动一时的竹湾社区……这些都给全面“产改”积累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经验,也为报道加分不少。《广西日报》了解相关政策和现状后,从全国第一批农村“产改”试点切入,并向广东的佛山市南海区开展学习,进而采写出反映全国第一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调查报告《农民变股东 转身大不同》。

地处桂中地区的来宾市,泉南高速两边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是广西的大粮仓。其如何推动“产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广西日报》派记者深入村屯,采写了《改革不停步 发展无止境》一文,通过与外地发展快速农业的地域横向相比较,以及该市时间跨越的纵向比较,从43年前农民主动“包”下土地的故事说起,再谈到心甘情愿“交”出土地,深入探讨如何解放思想,通过流转土地,激活生产要素,推动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农业现代化、智能化发展等问题。

随后,全区铺开的“产改”,直接牵动着“三农”各项工作,而农村土地确权、地籍确权与登记注册发证等管理工作是全方位推动农村改革、促进农村所有权制度改革的“先行手”,该如何推进?《广西日报》就此问题派记者深入走访南宁、梧州、贵港、来宾、河池等地市,深入研究全区对乡村用地进行确权的情况,刊发了《土地确权推动产业开花》《广西统一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找准突破口 增收路更宽》《广西“1+N”一键激活全盘》《摸清家底 盘活资产 振兴乡村》等文章,讲述当地通过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做大做强粉葛、八角、砂糖橘、六堡茶等优势产业,有效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全区乡村用地市场化、专业经营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故事。这些系列报道,为广西的经验总结提供了很好的借鉴。2021年9月,广西在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部署视频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平南县、荔浦市被评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典型,向全国推广经验做法。

(三)多维研究以思促行,让报道深度更透更实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这么一句话:“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一针见血地提出了深度思维对文学写作的重要性。同理,开展大调研,持续挖掘创新重大主题报道也离不开运用深度思维,可以说,有无运用深度思维的习惯,是鉴别一名新闻记者能力强弱的关键标尺,更是研究调研问题更透更实的根本。

根据中央的决策部署,2017年,广西全区范围开展“产改”,如何大规模改革?如何整合农业发展的各种资源,调动各种生产要素?如何推进此项改革工作迈向深入,让改革成果释放出更大的红利?已完成“产改”哪些模式能提供成功经验?就着这些问题,2020年至2022年,在前期做了很多积累的基础上,《广西日报》分派记者走进先开展“产改”并完成较好的梧州、河池、南宁等地调研,先后推出《金城江区“三变改革”为乡村振兴助力》《一改带三变 越变越富民 ——我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沉睡资源扫描》《醒了,沉睡的资源——梧州市长洲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与启示》《广西“1+N”一键激活全盘》《盘活闲资源 激发新动能》等报道,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思考和启示

作为党报,必须紧紧围绕党中央及地方党委的重要战略部署,紧扣当地的发展大局、重要任务、中心工作,紧扣群众所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等问题进行主动报道和策划。《广西日报》在“产改”报道中,通过开展调研,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解决新问题,对如何抓好“三农”重大题材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一)上接天线,在政策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在建设农业强国的新征程中,作为党报,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熟悉中央的政策和一号文件,在“三农”重大题材报道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第一时间发现有价值的新闻。比如,广西的“产改”,从2014年开始提出,到2015年梧州长洲区列为全国首批“产改”试点,再到2022年全区“产改”基本完成,这一段时间内,其改革的启动、探索、总结,都需要党报记者深入调查研究,并围绕三农工作和相关部署,不断挖掘有价值的报道。

(二)下接地气,在调研中写出有温度的新闻

采写有温度的新闻,是新时代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时代课题,也是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改变作风文风的要求。要采写出有温度的新闻,记者需要熟悉地方和采访对象,需要深入调研,通过“望、闻、问、切”才能展现所见、所听、所想、所思,最终摸透改革的内涵和实效,创作出接地气的温度文章。多年来,《广西日报》在春种、夏管、秋收等关键农时节点,派出记者坚持在基层一线蹲点,采写了大量“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优秀新闻作品。

(三)中接人心,在碰撞中提出有思考的借鉴

新闻报道要想有“深度”、做到创新,不仅要懂得“天时”“地利”,还要懂得“人和”,多沉下去践行“四力”,多与农民、基层工作人员等接触,带着问题开展调研,在不断的碰撞中,给人以借鉴意义的启示。重大题材报道,要注重细节,讲好故事,通过生动的描绘增强新闻画面感,这样才能在故事中更形象、生动地总结出经验,产生强烈的共鸣,持续发出新闻传播的最强音。[2]

四、结语

作为党报,对“三农”重大题材的报道,不应满足一时之得,要有策划、有步骤、持续性地深入学习和走访,一方面认真研究相关政策信息,另一方面不断地深入调研,加强与地方沟通,获取相关重要信息。《广西日报》在开展“产改”调研及报道的过程中,对地方问题的深刻认识,既源自党报对党的方针政策的了解与掌握,也源自党报对报道素材的持续积淀,并在實践中不断反省、总结和提高。同时,善于在“变”中创新挖掘,让地方亮点工作持续发出最强音,为各地借鉴“产改”成果推动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等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志敏.突出权威性特点,打造高水准党报[J].中国记者,2015(8):70-71.

[2]王成龙.全媒体时代,省级党报如何在重大活动报道中发力[J].新闻前哨,2019(9):40-41.

(编辑:覃世默)

猜你喜欢
调查研究党报三农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西安市体育旅游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