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途径的意义探析

2023-06-28 05:00赵泽文邵彩玲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4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赵泽文 邵彩玲

摘  要:高校是为社会输出人才的主要基地,推行志愿服务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奉献与付出精神,并在服务社会中提升自己。相较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因此,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途径意义重大。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实践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导向作用难以有效发挥等问题,接着探索了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途径的具体意义,分别体现在:志愿服务是促进高校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纽带、是促进大学生综合发展的实践平台、促进了我国社会公益文明的建设与发展这几方面。总而言之,志愿服务是辅助学生知行合一的重要教育途径,可以有效改善当前教学中的不足,夯筑思政教育基石。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2-0193-04

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了解国情、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实践经验积累中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及自我认知能力。单从教育层面分析,志愿服务无疑是拓展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空间的重要法宝,可以帮助学生认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避免课程教育流于表象。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志愿服务既能体验人生,又能将内化于心的思想政治知识外化于行,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当前,部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尚不理想。为改善这一现状,大学生志愿服务急需融入思政课教学,最大化发挥这一教学途径的意义,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落实。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高校思政課实践教学以育人为原则,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需要开发多元化教学模式,组织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良好习惯。但是现阶段部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或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如实践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的导向作用发挥稍显不足、教学未突出学生主体性、校企合作陷入困境等。

(一)实践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当前,部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多围绕理论知识展开,导致实践课教学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满足现阶段学生接受教育的需求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1]。具体来讲,在理论知识覆盖下的实践课,主要以演讲会、辩论赛、情景剧表演、参观红色文化遗址等活动为主,课堂教学多以微课视频、情景表演等形式为主。理论教学层面涉及内容广泛,但是在实践课中通常出现教学形式单一、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成为纸上谈兵的问题。如此一来,不仅难以体现实践课的育人优势,还难以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目标,这对于学生的自身发展而言是不利的。

(二)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导向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序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实践教学之前,教师需要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制订教学方案,罗列活动教学要点,做好项目实施的预备性工作。在实践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结合实际情况实施教育,将思想政治内容贯穿于实践活动中。与此同时,做好活动项目进行过程中的协调与监管工作,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发挥[2]。在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反思实践活动成果,整理与分析活动项目中的不足,并与学生积极交谈,善于采纳学生的意见,做好后期实践活动项目规划工作。但是现阶段部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并非遵循这一过程,反而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主,使得实际教学活动难以发挥实践教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作用。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未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尤其是高校学生,其具备个性化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主体,做到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只有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才能在实践教学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进而提升实践教学实效性。结合大学生学习现状分析,大部分学生都有实践教学的需求,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对于志愿服务、公益服务一类的活动,学生愿意参与其中,以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更好地认识社会,发挥个人价值;另一方面,学生愿意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以自己的专业能力解决实践中遇到的不同问题,并以自己的知识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实现积累实践经验的现实目标[3]。但是目前部分高校思政课在实践教学中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无法将实践教学目标有效落实。

(四)校企合作陷入困境,实践教学需重新规划

校企合作在高校教育中已经全面普及,但是现阶段部分单位对于学生的实践表现存有质疑,主观层面上,并不愿意提供相关实践机会,认为学生的实践会对企业的经营与运转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一思想误区阻碍了校企合作,导致双方间长期合作将陷入困境。因此,现阶段高校和企业是否能就思政课实践教学这一项目达成共识,进而达成长期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双赢,还需要高校对于实践活动项目重新规划,消除企业的合作顾虑[4]。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途径的意义

(一)志愿服务是促进高校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纽带

皮亚杰指出:教育即经验之生长。高校思政课作为现阶段教育部门与社会关注的课程,在教学中应彰显其人文性特点,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确保二者相互协调,不可偏重一方。以理论为导向展开分析,一方面,其内容源于实践,无论是思政课还是其他课程,理论都是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在总结中延伸出理论知识,是实践的整理与归纳,也是实践的升华;另一方面,理论具备开放性特点,即理论可以从文字与知识层面与现实生活展开无声的沟通。具体来讲,理论只有在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发现新问题,进而在新问题的解决中完善理论,确保理论的生命力,在教育中赓续延绵,永不凋零。以实践本性为主展开分析,实践是离不开理论的,包括科学性实验、人文性实验等,都必须依附于理论的支撑,缺乏专业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理论的实践通常很难成功。同时,没有理论的升华与整合,实践将会缺乏其存在的价值与魅力,创造性优势或难以展示。故此,理论与实践之间是共生的关系,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理论知识的传输需要与实践相互结合,在结合教学中丰富教育空间,让社会实践教学优势展现出来。赞可夫曾提出“课堂上的生活”理论,说明没有生活气息的课堂就如同一潭死水。歌德也曾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长青的。”[5]足以证明缺乏实践的理论教学是难以获取理想教学成果的。总体而言,理论是实践的动力,但需要在实践中检验。

基于理论与实践的优势,高校思政课在实践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改善传统教学的单一性与局限性,以创新教育空间、更新教学模式为基点,夯实教育基础,实现素质教学目标。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将思政课外化于行的一种方式,有助于树立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德育教育。关于志愿服务,可以从皮亚杰的“学生只有对自我发现的东西,才能被积极地同化,从而产生深刻的理解”这句话进行理解。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项目无疑是在实践中发现理论,在项目中提升自身学习积极性,如此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深度,还能确保理论内容走进學生的生活,在生活中验证知识。在志愿服务中,学生与社会可谓是“零距离接触”,在接触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社会的了解程度,进而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获取理论经验,这无疑是为理论与实践的掌握提供了便捷。例如关怀社会弱势群体的志愿服务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经济状况,明确社会发展过程中弱势群体占据何等比重,并且在生活实践中可以竭尽所能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高度树立互帮互助、乐于奉献的社会责任意识。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可以开阔自身的视野,增长知识,积累经验,提升知识运用能力,对于未来职业发展具有较大帮助,如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将会在志愿服务中有效提升,而这两方面能力正是工作中必须具备的能力。互联网背景下,学生之间的交流多依托于网络这一虚拟平台,部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逐步弱化,语言使用准确度稍显不足。志愿服务可以避免学生长期依赖于互联网,在实践中积极贡献自己的能力,在服务中体会社会群体的角色,在项目中教育自己,时刻保持热情高涨,应对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难题,潜移默化地培养自身的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彰显思政课教育的价值。

(二)志愿服务是促进大学生综合发展的实践平台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其中明确规定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侧重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树立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其求真务实、知行合一,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贯穿于生活与实践中,在运用中提升思政课实践课堂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思政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更不是要求学生长篇大论背诵,而是要以知识为载体,提升学生的内在素养,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结合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分析,在项目服务过程中,可以有效树立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与个人责任感。自主管理能力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引导学生将其视为一种习惯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志愿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管理能力与社会责任感,进而在自主管理的作用下改善自身的不良习惯,遵循见贤思齐的原则,时刻向更好的方向看齐[6]。

由此可见,志愿服务不仅可以丰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途径,还能最大限度提升教育活力,为增强高校教育影响力提供保障。在志愿服务中培养大学生服务能力的先决条件是树立其责任意识,而责任意识则需要学生在生活与集体两个方向中养成,将自身与集体结合起来,在集体中实现个人价值。即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集体中,尝试在实践中换位思考,衡量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在换位思考中提升自身的身心素质。

志愿服务既是大学生奉献的过程,也是接受教育的途径。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可以掌握人际交往技能,提升抗压能力,还能在提升其乐于奉献精神的同时辅助其提前适应社会。在志愿服务中,学生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不能少,在项目中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而这一劳动成果正是最好的教育证明。部分学生家庭环境优越,劳动机会较少,在志愿服务中,学生的劳动意识将会得到进一步培养,在忙碌中体会奉献的快乐,正确认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传统哲理。志愿服务不是一方的付出,更不是单纯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而是锻炼学生的一种途径,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形势,帮助其感受助人为乐荣誉感的关键环节。所谓渡人者可自渡,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掌握这一内涵,在学习与生活中心境将会逐步提升,在心境提升的过程中,其精神层面得到了升华,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可进一步形成。学生在志愿服务中不仅可以掌握社会不同群体的生活,还能在实践中观察社会阶层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学生的思想政治内容关联起来,学生在以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其社会公德心将会逐步形成。此外,在志愿服务中学生的眼界将会不断开阔,而眼界的开阔正是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一内容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知识的运用中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此外,学生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看出自身的短板,并在理论与实践中完善自身的不足[7]。总而言之,志愿服务就是既服务了社会,也成就了自己,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最直观的教育途径。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极大促进了我国社会公益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经济思潮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关注道德内容,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国家事业建设有效发展,必须从大学生教育入手。志愿服务可以呼吁社会良知,引导更多人关注社会公德,实现公益文明建设目标。从志愿服务理念分析,一方面是为我国公益文明事业作出了贡献,培养了一批以大学生为首的志愿者,为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另一方面为公益文明建设拓展了全新的空间,创新了形式、完善了内容、优化了思路。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最具活力的年轻群体,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事业建设的主力军,是民族的未来。社会公益文明包括绿色环保、社区服务、支农支教、慈善捐赠等活动,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诸如此类的领域基本可以涉及,如大学生参与植树、清理公共区域垃圾、消除小广告等等,在这些服务中可以培养其持之以恒的决心与服务公众的耐心。当前部分高校学生已经自主开展社会服务项目,如帮助弱势群体、帮助校内贫困同学,帮助新生入学等。抑或者开展健康教育、心理教育等等,参加无偿献血、科普一些急救知识等。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个需要坚持的过程,为确保社会性服务在高校内延续,必须发挥共青团、学生社团的作用,加强制度化、信息化建设,构建专门的志愿服务站,确保志愿服务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专业化、常态化[8]。例如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可以建设社交群,如微信群、微博论坛、公众号等。志愿服务的开展应确保科学性与合理性,而不是毫无底线的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的前提条件是学生的知识需要运用,学生的优势需要展示,在提供服务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才能体现志愿服务的价值,体现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志愿服务可谓是促进教学目标全面落实的直观性途径。志愿精神贵在互相帮助,既能为需要的人提供帮助,还能在帮助他人中提升自己。志愿服务既是爱心的传承与弘扬,也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互相帮助的主要形式。高校学生在志愿服务项目构建中,应结合社会发展形势,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提供志愿服务,以期增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提升教育吸引力与感染力。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新一轮接班人,落实思政课教学无疑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核心基础。

参考文献:

[1] 白淑珍,徐东亮.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网络实践教学和评价体系探析[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6(04):131- 134+143.

[2] 杨云飞,田雯娟. 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思政课育人实践融合创新研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2(05):157-160.

[3] 韩璐.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可行性分析[J]. 职业教育研究,2013(01):6-7.

[4] 汪军. “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探索——以巢湖学院为例[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2,24(01):94-97.

[5] 郭霄凤,张国民.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及特点探析[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01):44-46+53.

[6] 陈俊.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9(01):92-96.

[7] 周侠. 高校思政课社区志愿服务教学模式SWORT分析[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7(02):56-59.

[8] 于庆峰.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节日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研究[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03):181-183.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