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究

2023-06-28 06:18徐春妹高玲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3期
关键词:原则内容方法

徐春妹 高玲

摘 要:习近平用典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大学生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利于大学生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习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坚持契合性、适度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可采用故事教学法、视频教学法、探究法以及竞赛促学法等教学方法将习近平用典中的“理想信念、立德、法治、实践观、群众观”等方面的内容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关键词:习近平用典;高校思政课教学;原则;内容;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3.066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谈话、文章、著作中频繁使用典故,形成极具特色的“习式风格”。习近平用典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分析习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意义、内容、原则及其方法,有重要意义。

1 习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

1.1 有利于大学生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善用典故,通过运用典故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场、观点,也体现了习近平对治国理政的深邃思考。2012年他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等场合多次引用清朝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体现了习近平的人民立场,表达了他要求领导干部要重视群众利益,明白“群众利益无小事”,要重视老百姓的“冷暖安危”,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的思想。通过将习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2 有利于大学生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典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典故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法治理念等,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向世界发出了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声音”。习近平善于引用典故,不仅重温历史典故、阐释典故的含义、赋予典故新的时代内涵;而且向世界讲好典故,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习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典故的内涵,理解典故的意義,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并自觉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3 有利于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习近平常常引用典故,而且常常使用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典故,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这些通俗易懂的典故的引入有利于人们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深刻的道理。这样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独特话语。将习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推动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

2 习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容选择

习近平所引用的典故数量繁多,从时间维度上看,跨度长,跨越先秦至近现代;从内容维度上看,涉及面广,仅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两辑《习近平用典》和《习近平喜欢的典故》就涉及了敬民、为政、廉政、法治、修身、笃行、劝学、天下等众多内容。时至今日,习近平用典仍在不断丰富和拓展。结合高校思政课课程内容,可以将习近平用典中的以下内容融进教学。

2.1 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人精神的“钙”,昭示大学生的奋斗目标,为大学生提供人生道路的前进动力。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地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才会尽最大努力完成既定的目标。习近平非常重视理想信念,首先他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例如2014年他在《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引用清朝金缨的《格言联璧·学问》“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其次,他还强调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例如2022年他新年贺词引用唐代韩愈《柳子厚墓志铭》《礼记·中庸》“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大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是青年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大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增强坚定的信念,才能成功战胜困难和应对各种挫折。大学阶段要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2.2 立德教育

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习近平在多个场合都讲述过道德问题,重视道德的重要性。2014年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时引用管子的《管子·牧民》“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来说明道德对一个国家存亡的重要意义。习近平也强调道德对于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015年他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时引用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周纪一》的“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来告诫干部要注重立德。大学生的发展是包含“德”在内的全面发展,大学生要不断锤炼良好的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方面道德。

2.3 法治教育

法治是现代文明的制度基石,习近平强调法治的重要作用,努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十八大以来,法治建设加快进行,颁布了系列法律,社会主义法治更加深入人心。2014年他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时引用东汉王符的《潜夫论·述赦》中的“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来阐明法律、依照法律办事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科学立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前提。习近平于2014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时,引用北宋王安石《周公》“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来强调科学立法的重要性。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仅仅有法律,如果不执行,那么法律就是一纸空文。习近平十分重视法治的实施。2014年他在《关于<中共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引用唐朝王勃的《上刘右相书》中的“法令,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以此告诫大学生不仅要知法,还要守法,做尊法守法护法的时代新人。

2.4 实践观教育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习近平强调实践的重要性,2014年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会上讲话时,引用明朝刘基的《拟连珠》的“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来强调要深入实践,才能了解实际情况。2015年他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引用西汉刘向的《说苑·政理》的“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见之”来鼓励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才能获得一手的资料,才能做出更正确的决策。因此大学生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重视实践,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知识的真伪,通过实践来推动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2.5 群众观教育

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方法论,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首先,习近平时刻强调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2019年习近平在《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的讲话中引用南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中的“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其次,他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他曾引用“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等典故,强调领导干部要重视群众的利益,要帮助群众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今日作为人民群众的一员,他日或许就是领导干部中的一员。想问题,办事情也要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3 习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原则

习近平用典内容丰富,许多用典中都蕴含着高校思政课课程要素,将习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时要坚持以下原则。

3.1 契合性

习近平用典数量众多,覆盖面广,但不是所有的用典都适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将习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坚持的原则首先就是契合性,即习近平用典与高校思政课课程内容是有紧密联系的。例如习近平用典中有关于法治的内容,这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第六章“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的内容是相通的。在进行“法律及其历史发展”教学时,可以导入习近平用典中的“法令行则国治 法令驰则国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道私者乱,道法者治”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关于实践的重要性的内容的授课时,可以引入习近平用典中的“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和“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等典故来帮助学生理解该内容。

3.2 适度性

习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时,对于同一个知识点来说,并不是融入典故越多效果越好,应该掌握适度原则。太少了,达不到效果,也展现不出习近平用典的魅力;太多了,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且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如果学生理解了该知识点,一个用典足矣;如果没掌握该知识点,可以再列举一两个典故,帮助学生理解深奥的理論。

3.3 灵活性

习近平运用典故,具有灵活性,他不是守旧僵化地引用典故,而是融会贯通、巧妙应用。习近平用典并非为了典故而使用典故,所引用的典故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使用已形成、耳熟能详的典故,借助典故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的特点来阐明自己观点,阐述道理,帮助人们理解问题,向历史典故寻找解决当前问题的智慧。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灵活、巧妙地将习近平用典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中,而不能生搬硬套。

4 习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方法

将习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否则事倍功半。根据笔者三年来将习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总结出几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4.1 故事教学法

典故是故事、古语,是古代的东西。某一典故的形成,往往寓意着一段故事。例如习近平引用的“一枝一叶总关情”,该典故出自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讲述了郑板桥在潍县闹灾时间,搞基建、土建,灾民百姓只要参加土建,就给其钱、管饭的故事。“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出自杜甫的《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之中的第四首,该典故讲述了杜甫离开成都草堂三年多,重回成都,想到如果恶竹影响到他亲手种下的小松树成长的话,那么长出来多少竹子就砍掉多少竹子的决心,表达了他想要重整家园,建设新生活的信心。将习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进行。可以讲述典故背后的故事,也可以讲述习近平引用该典故,践行该理念的故事。例如“一枝一叶总关情”,可以进一步讲述习近平在梁家河修建了沼气池,解决当地老百姓照明、做饭问题的故事。“恶竹应须斩万竿”,可以讲述习近平加强党的建设,出台系列规章制度,以零容忍、高强压的态度坚决反腐的故事。通过讲述习近平践行典故理念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在聆听故事中学习典故,进而理解课程内容,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

4.2 视频学习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兴媒体不断涌现。新媒体以多媒体、超文本、信息丰富等特性深受大学生喜爱。由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制作的《习近平用典》微视频,每个微视频由释义和解读两部分构成,时长为3分钟左右。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专题片《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以及专题片的视频书选取能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典故,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将习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时可以采取这些视频来辅助教学,这些视频能吸引大学生的眼球,有助于大学生理解用典中所反映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3 探究学习法

探究学习法,首先即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探究学习法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其次将习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采用探究学习法。例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第十五讲“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可以先呈现习近平用典中的“万物并肩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让学生思考这则典故的含义,接着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探讨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表现。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探究情况进行总结,例如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可以讲述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其他国家提供医疗设备、物资、疫苗援助,派出医疗团队远赴伊朗、伊拉克、意大利等国家支援抗疫工作,展现了“中国担当”和“中国温度”的实践。

4.4 竞赛促学法

竞赛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等作用。将习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举办以“学经典,悟思想”为主题的竞赛活动,旨在通过学习习近平用典,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该知识竞赛可以在教学班进行,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也可以以专业、院系为参赛单位举办全校性的竞赛。该竞赛活动不仅考察习近平历年来在讲话、文章、著作中所引用的典故,还考察典故的内涵、出处、意义,并结合习近平的讲话、文章来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7,233,75,269,279,117,119.

[2]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EB/OL].(20220101)[20220103].https://m.gmw.cn/baijia/2022-01/01/35421813.html.

[3]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第二辑)[M].人民日报出版社,2020:85,221.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外文出版社,2020:95.

猜你喜欢
原则内容方法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可能是方法不对
主要内容
用对方法才能瘦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