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国有资产管理难点和对策分析

2023-06-28 12:14吴姗姗高瑜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1期
关键词:高等学校国有资产

吴姗姗 高瑜

摘 要: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是高校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在高校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国有资产流量速度加快,造成总量迅速扩大,国有资产管理的支撑体系难以适应新形势,制约管理水平的提升,再加上各校区物理空间距离较远,校区之间和校际之间协同共享程度低,由此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因此,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树立大资产理念和“资财融合”理念,完善协同管理、技术支撑和绩效考核机制,建立高校国有资产共享制度机制,从而加大教育园区公共产品提供力度,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效率,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关键词:高等学校;新校区建设;国有资产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1.059

1 问题的提出

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是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前提。高校国有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其中,有形资产包括教学用地、建筑物、仪器设备、办公设备、图书资料等,无形资产包括校名校徽、名誉权、知识产权等。高校国有资产的数量及其配置效率是高校实现其功能地位的基础,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教学科研、行政办公、社会服务等功能发挥,从而直接影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近年来,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各地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造成部分高校原有校区无法满足办学需求,因此,不少地区的高校进行了新校区建设。以广西为例,为了扩展高等教育的办学空间并提升办学水平,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从2015年起启动南宁教育园区项目建设。截至2022年底,10所学校首期工程投入使用,园区入驻学生约10万人。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无论是校舍面积、办公用房、教学用房、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国有资产都呈现出爆炸性增长的特点,原有的国有资产管理理念、管理体制、人员配备、技术支撑等需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我们需要对高校新建校区过程中国有资产管理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研究,针对性优化管理推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科学化,保障高校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目前,相关研究主要从新建高校和多校区管理的角度,探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出现的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关注高校合并或新校区扩建完成后形成的多校区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张有认为,多校区高校具有地点分散、各校区管理基础不同、管理人员不齐等问题,加剧了管理的难度,主张通过协同管理提高效率;刘永芹指出多校区高校国有资产存在管理职责不明、缺乏信息化管理平台等问题,主张通过基于校园网的资产管理系统提高效率;潘丽主张从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建立公共平台实现共享等方面解决多校区国有资产管理在观念、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已有主要关注常规状态下的资产管理以及多校区建成之后的资产管理问题,和对于在新建校区过程中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研究文献尚不多见。因此需要我们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实工作需要,深化对此问题的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

2 高校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国有资产管理的难点

高校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国有资产流量速度加快、存量暴增,管理難度增加;多校区的因素造成物理空间的隔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重复购买、使用效率低等问题;管理制度、管理技术等支撑体系不足,造成国有资产协同管理程度不够高,影响了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1.1 国有资产流量速度加快,总量迅速扩大,管理难度增加

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国有资产总量会出现爆发性增长。从国有资产管理的前端来看,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对教学设备、办公设备等采购的频率、采购的数量都会大大增加,一方面会增加国有资产管理的廉洁风险,另一方面,原有采购管理模式和人员配备等不能及时调整,会影响办学规模扩大对基本设备的需求;同时,新校区投入使用进度不一,甚至出现提前交付或延后交付使用,使原有采购计划无法按时实施,造成突击采购和提前报废的现象,国有资产配备和预算管理的合理性不能得到充分论证,造成资源浪费。此外,新校区建设过程中,短时间内大量采购办公设备、教学仪器等国有资产,最终会造成存量快速增长,管理难度增大,原有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人员、管理技术难以跟上管理需要,造成国有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账务管理、配置管理、服务水平不协调、不匹配,国有资产管理系统整体不能很好地服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等重点工作。

1.2 各校区物理空间距离较远,重复投入造成浪费,影响资产使用效益

各高校新校区建设一般远离城市中心,集中在郊区的大学城,离老校区距离较远,如南宁教育园区位于武鸣区,离南宁中心城区约30公里,入驻高校的老校区大多位于南宁中心城区。各校区物理空间距离较远、校区分散,各校区之间大多依靠学校交通车进行通勤,使得学校内部教学仪器、教学设备等共享存在一定难度或者共享使用成本过高,造成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各个校区无论是教学场所、办公设备、科研设备、生活服务场所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都要重复投入,一些相近的学科在原校区可以共享使用的教学仪器等专用设备都需要重新采购、各自使用,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同时,新校区的出现,需要扩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规模或设立派出机构,增加国有资产管理人员数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进一步扩大高校行政机构规模,进而可能造成管理机构臃肿和管理效能较低,影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1.3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支撑体系难以适应新形势,制约管理水平的提升

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国有资产的爆炸性增长,给原有的管理理念、制度支撑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带来冲击。在管理理念上,国有资产管理更多强调经济理念,在预算环节强调节约资金,在采购环节强调少花钱,更加注重资金的管理和会计核算的管理,对资产利用效率、配置结构、保值增值等要素关注较少,造成重复供给、低效供给,不能很好地挖掘现有资产使用效能。在制度支撑体系上,新校区建设过程中,会大量采购教学设备、科研仪器等,旧校区受重视程度逐渐变低,造成不同校区之间资产分配不合理;国有资产资金来源、资产结构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管理体制没有随之更新,管理方式滞后,影响资产共享的效率。在技术支撑体系上,管理者大数据思维意识不强,存在偏重视国有资产的实物管理、价值管理的倾向,对技术管理的重视不够,将日常的技术维修等同于技术管理;再加上信息人才和技术缺失,无法有效对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运用,降低了国有资产管理的精准度,不利于国有资产综合效益的提升。

1.4 校区之间和校际之间协同共享效率低,无法形成组团优势

就本校各校区之间的关系而言,新校区的建立,高校形成了多校区管理的模式,国有资产配置单独进行,存在重复购置的情况;由于各个校区之间距离较远,相近专业的专有设备、教学仪器、办公设备等无法共享使用,影响国有资产使用效率;此外,空间距离较远造成的搬运费用过高,各校区之间闲置资产再配置的成本过高,进一步降低了国有资产的效益。在校际协同方面,不少高校都在大学园区建立新校区,相互之间距离较近,但是由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制约、教学协同安排机制的缺失以及较为狭隘的单位理念,使得各高校之间难以共享专有教学设备、科研仪器等,进一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在大学园区公共服务方面,政府部门负责大学外部的道路、水电、绿化、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公共产品的提供,但很少关注各高校共同的教学仪器等公共产品的提供,大学园区内部缺乏面向高校、企业、培训机构、社会团体等协同共享的公共实训基地,不利于优势资源互补和产教融合的实施。

2 高校新校区建设过程中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对策

针对高校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国有资产管理难点问题,需要从管理理念转变、管理体制变革、强化技术支撑、建立协同共享机制等方面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更好地支撑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2.1 树立大资产理念和“资财融合”理念,让国有资产管理回归教育本位

从大资产理念来看,首先要打破校内资产管理条块化和相对封闭化的现状,组建学校层面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的协调机构,打破校内各教学单位条块管理的格局,进一步强化校内资源横向共享的机制;从校内外合作层面上看,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打造学习型管理队伍,强化管理的责任意识,提高管理效率,同时,利用市场化机制解决国有资产不足的问题,降低采购成本。从“资财融合”理念来看,要将国有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有效结合,在预算阶段,注重整合校内需求和资金,强化国有资产存量和增量的合理性论证,避免资产的闲置;在管理过程中,要将静态的“账、卡、物”管理模式转化为“成本—收益”的价值化管理模式,减少资金的浪费,提高高校国有资产利用效益。此外,国有资产管理的理念需要从经济理念转化为教育理念,“回归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教育本位,坚持教育理念的主导和支配地位”,树立以生为本、育人优先的教育理念,树立资源的服务意识,强化资源的利用功能。

2.2 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创新,完善协同管理、技术支撑和绩效考核机制

从协同管理角度来看,要坚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原则,全方位覆盖国有资产从采购到报废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各种管理,打破多头管理、责权重叠、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被动局面,建立“集中领导、统筹协调、纵向贯通、横向互联、信息共享”的管理模式。从技术支撑体系来看,在建立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基础上,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监管与服务效能并重的配置管理模式,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的模块互通、数据共享;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收集、处理、分析高校国有资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精确化程度,使高校国有资产发挥最大价值。从绩效考核评估机制来看,构建资产保障、资产管理、资产运行“三位一体”的综合考核评估机制,把资产存量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保障程度,管理体制、制度建设、人力配备、信息化程度等管理水平高低以及高校使用、处置国有资产的效率和质量等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进一步提升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

2.3 完善高校国有资产共享制度,形成“校-校”“校-企”合作共赢机制

从校际合作角度上看,高校新校区大多位于教育产业园区内,以南宁教育产业园区为例,入驻的高校近20所,在教育园区内部交通便利,各高校之间距离相对较近,建设新校区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强化相似行业高校之间或相似学科之间的教学设备、科研仪器、实训场所等资源共享,不仅能节约新校区的建设成本,还能整合优势教学资源,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促进高校国有资产实现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从产教融合角度来看,高校面对教学资源短缺的困境,需要从“被动的资源获得者”转变为“主动的社会资源整合者”,不仅是要争取上级经费支持,还需按照“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念,跨界整合企业产业资本、高校教育资本,借助政府、市场、产业资本的力量,激活产教融合参与者的积极性,实现各类资产的有效利用。以南宁教育园区为例,各高校大多位于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那里企业众多,是理想的产教融合改革示范基地,通过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以产权设计为核心加强教学设备(生产设备)等投入,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从而实现互利共赢,提高高校国有资产利用的绩效。

2.4 加大教育园区公共产品提供力度,强化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高校教育园区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具有文教同质性、资源开发性等特点,是知识密集、人口密集、产业密集的特定区域,需要通过总体规划强化教育园区内部餐饮、商业、交通、绿化、供电、环保以及社区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高校教育园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但在以往的高校园区建设过程中,往往注重道路、水电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资源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较少,各高校新校区建设过程中也就存在重复建设的情况。通过强化高校教育园区教育公共产品的提供,由政府或者市场出资建立教育园区的公共实训基地,面向各高校和企业提供服务,可以减少高校间的重复建设,达到节约资源、提高国有资产利用效率的目标,使教育资源在各高校之间互通有无、实现开放共享,强化跨院校、跨专业的合作。

3 结语

国有资产合理配置是高校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基本功能的重要基础。在高校新校区建设过程中,高校国有资产规模不斷扩大,需要对国有资产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有效预判和管理,加强资源共享的力度,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郭剑.多校区大学资产一体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后勤管理,2019,(4):15.

[2]李燕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教育理念[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48.

[3]王官禄.高校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融合的实践思考[J]. 会计之友,2020,(20):100.

[4]张海峰,郑旭,刘一,等.大数据时代高校国有资产全生命周期信息化建设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10):282283.

[5] 杨诚,袁媛,梁荔.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地方高校资产管理创新[J].财会月刊,2020,(7):60.

猜你喜欢
高等学校国有资产
浅析新形势下的国有资产管理
公立医疗机构国有资产管理研究
全国地方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总额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关于国有资产资本化改革
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