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秸秆还田后茬棉田土壤NO3--N 和酚酸变化对棉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2023-06-28 15:57李佳男杨长琴束红梅张国伟王晓婧刘瑞显陈嘉敏王飞兵陈新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3年6期
关键词:棉苗酚酸氮素

李佳男,杨长琴,束红梅,张国伟,王晓婧,刘瑞显**,陈嘉敏,王飞兵,陈新红**

(1.淮阴工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 淮安 223003;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农业部长江下游棉花与油菜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14)

秸秆还田已成为提高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1-2]。在我国小麦(Triticum aestivumL.)-棉花(Gossypium hirsutumL.)两熟种植区,麦后短季棉直播技术可以实现植棉轻简化、机械化和规模化,已成为主要发展方向[3-4]。但生产中前茬小麦秸秆还田,后茬棉花“弱苗晚发”,致使棉花生育期推迟[5]。因此,深入研究小麦秸秆还田后直播棉苗养分吸收与根系生长发育的生理机制,对于揭示麦棉两熟秸秆还田下直播棉“弱苗晚发”的成因,完善麦[油菜(Brassica napusL.)]后直播棉高效栽培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氮素是作物生长发育中最为重要的结构物质[6],硝态氮(NO3--N)是棉花吸收氮素的最主要形态。旱作作物秸秆还田后,其氮素释放是以NO3--N 为主要形式,占80%以上[7]。前人研究表明,NO3--N 不仅是植物吸收营养的主要离子形式[8],而且是植物根系生长发育的调控信号[9]。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土壤全氮、速效氮含量,利于作物生长发育[10];但也有研究认为,由于还田作物秸秆碳氮比较高,秸秆还田初期微生物争氮造成土壤氮素供应不足[11],影响作物苗期生长。因此,必须明确小麦秸秆还田后土壤NO3--N 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棉苗根系生长与氮素吸收的影响机制,才能揭示麦棉两熟秸秆还田下直播棉“弱苗晚发”的成因,而目前少见相关报道。

另一方面,作物秸秆集中还田释放大量化感物质,产生化感胁迫抑制作物种子萌发、根系生长[12]。研究指出秸秆内酚酸等化感物质影响根系细胞的膜通透性、破坏根系细胞结构,且对幼苗根系的影响大于地上部[13-15]。小麦秸秆中的化感物质主要包括酚酸类、异羌肟酸类和短链脂肪酸类等,其中酚酸类物质被认为是主要的化感物质[16-18];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小麦秸秆浸提液中总酚酸含量影响其化感效应,对棉花种子萌发具有显著的化感胁迫;亦显著影响了棉花根系的生理功能,棉花根系呼吸速率与根系活力显著降低[19]。在大田环境下,明确小麦秸秆还田后土壤酚酸含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棉苗根系生长与氮素吸收的影响,可以进一步揭示小麦秸秆还田后棉苗“弱苗晚发”的原因。

为此,本文基于小麦长期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研究小麦秸秆还田对后茬棉田土壤NO3--N 与酚酸含量动态变化及其对棉苗根系生理活性、根系形态建成及生物量的影响,以期阐明小麦秸秆还田下土壤NO3--N 与酚酸含量的时空变化影响棉苗根系生长发育的生理机制,为完善麦棉两熟秸秆管理策略与直播棉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21 年与2022 年在江苏省南京市(118°50′E,32°02′N)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连续11 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田块进行。供试土壤为黏质土,两年0~20 cm 土壤pH 分别为6.0 和5.9,含有机质12.8 g·kg-1和13.1 g·kg-1,全氮1.31 g·kg-1和1.28 g·kg-1,碱解 氮112.0 mg·kg-1和105.0 mg·kg-1,速效磷36.8 mg·kg-1和36.1 mg·kg-1,速效钾152.5 mg·kg-1和153.1 mg·kg-1。试验期间气温与降雨情况如图1 所示。

图1 2021-2022 年试验期间平均温度与降水Fig.1 Mea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experiment in 2021 and 2022

以棉花品种‘中棉所425’为材料,设置小麦秸秆不还田(CK)与小麦秸秆全量还田(S) 两个处理,每处理4 次重复,共8 个小区,小区面积28 m2。2021 年、2022 年分别于5 月30 日与5 月28 日将粉碎的小麦秸秆(长度<8 cm)均匀地平铺在试验小区,然后用旋耕机翻耕到0~20 cm 土层中,秸秆还田量为9000 kg·hm-2。棉花于6 月9 日(2021 年)与6 月7 日(2022 年)播种,种植密度9.75×104株·hm-2,等行距(76 cm)种植。为降低外源氮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氮肥于田间取样结束后(播种后40 d)施入,磷肥与钾肥于整地时一次性施入。其他措施按一般大田管理进行。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2.1 土壤NO3--N 与酚酸含量的测定

分别于小麦秸秆还田后10 d (棉花播种当天)、17 d、24 d、31 d、38 d 和45 d,在棉花行上两株棉花的中间位置取不同深度(0~20 cm、20~40 cm)土壤,用冰盒带回实验室,剔除土块、作物残渣等后充分混匀土样。一部分土样于-40 ℃保存用于NO3--N含量测定,另一部分土样于4 ℃保存用于酚酸含量测定。每小区重复3 次。土壤NO3--N 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20],土壤酚酸含量采用ASE-HPLC法测定[21]。

1.2.2 棉苗根系活力、形态指标与生物量的测定

分别于小麦秸秆还田后17 d、24 d、31 d、38 d和45 d,每个小区选取长势一致的连续4~8 株棉苗,采用流水冲根法获取根系后,取其中部分棉苗嫩根立刻采用TTC 法测定根系活力[22],另一部分棉苗利用WinRHIZO 根系分析系统测定根系长度、直径、表面积、体积;之后将棉苗按根、茎和叶不同器官分开,于105 ℃杀青30 min 后80 ℃烘干至恒重,测定生物量。

1.2.3 棉苗NO3--N 含量与硝酸还原酶(NR)活性的测定

在1.2.2 取样的同时,取部分棉苗根系与叶片测定NO3--N 含量、硝酸还原酶(NR)活性。采用水杨酸法测定根系与叶片NO3--N 含量[22],采用NBT 还原法测定根系与叶片NR 活性[22]。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数据处理软件分析数据和制作表格,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用LSD 法检验处理间平均值的差异显著性,用Origin 2021 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秸秆还田对土壤NO3--N 与酚酸含量的影响

由图2 可见,随秸秆还田后时间推移,0~20 cm土壤NO3--N 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两年NO3--N含量分别于秸秆还田后24 d (2021 年)和31 d (2022年)达峰值,分别为23.8 μg·g-1和20.5 μg·g-1。秸秆还田后10~45 d 秸秆还田(S)处理0~20 cm 土壤NO3--N含量显著高于CK;20~40 cm 土壤NO3--N 也呈高于CK 的变化,但仅于2021 年秸秆还田后17~24 d 及38~45 d、2022 年秸秆还田后24~38 d 达显著水平。

图2 小麦秸秆还田对后茬棉田土壤NO3--N 含量和酚酸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Fig.2 Effects of wheat straw return on the content dynamics of NO3--N and phenolic acid in soil of subsequent cotton

随秸秆还田后时间推移,0~20 cm 土壤酚酸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两年酚酸含量分别于秸秆还田后24 d (2021 年)和31 d (2022 年)达到峰值,为88.5 μg·g-1和68.2 μg·g-1。秸秆还田后10~45 d S 处理0~20 cm 土壤酚酸含量显著高于CK,20~40 cm 土壤酚酸含量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可见秸秆还田对0~20 cm 土壤酚酸含量影响大于20~40 cm 土壤。

2.2 秸秆还田对棉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由图3 可知,2021 年秸秆还田后17~24 d S 处理棉苗根系活力显著低于CK,还田后31 d 与CK 无显著差异,而还田后38~45 d 则显著高于CK;与CK 相比,2022 年秸秆还田后17 d S 处理根系活力降低未达显著水平,其他趋势一致。可见,秸秆还田抑制了还田后31 d 前棉苗根系活力,在38 d 后对根系活力的影响由抑制转为促进。

图3 小麦秸秆还田对后茬棉苗根系活力动态变化的影响Fig.3 Effects of wheat straw return on the dynamics of root activity of cotton seedlings

2.3 秸秆还田对棉苗根系及叶片NO3--N 含量与硝酸还原酶(NR)活性的影响

秸秆还田后17~24 d S 处理根系NO3--N 含量显著低于CK,还田后38~45 d 显著高于CK (图4)。2021 年秸秆还田后17~31 d S 处理叶片NO3--N 含量显著低于CK,还田后45 d 显著高于CK;与CK 相比,2022 年秸秆还田后31 d S 处理NO3--N 含量降低未达显著水平,秸秆还田后38 d S 处理NO3--N 含量升高达显著水平,其他时段趋势一致。可见,秸秆还田降低了还田后24 d 前棉苗对NO3--N 的吸收,而还田后38~45 d 则促进了棉苗对NO3--N 的吸收。

图4 小麦秸秆还田对后茬棉苗NO3--N 含量和硝酸还原酶(NR)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Fig.4 Effects of wheat straw return on the dynamics of NO3--N content and nitrate reductase (NR) activity of cotton seedlings

硝酸还原酶是植物氮素同化过程中的关键酶之一,其活性可作为根系吸收利用NO3--N 的指标[23]。图4 还可见,2021 年 S 处理根系和叶片NR 活性分别在秸秆还田后17 d 和17~24 d 显著低于CK 处理,秸秆还田31 d 后和38 d 后显著高于CK;与CK 相比,2022 年秸秆还田后17d S 处理叶NR 活性未达显著水平,其他趋势一致。可见,秸秆还田抑制了还田后24 d 前棉苗NR 活性,且对叶片的抑制作用时间长于根系。

2.4 秸秆还田对棉苗根系形态与生物量动态的影响

由图5 可见,2021 年秸秆还田后17~24 d,S 处理的棉苗根系长度和直径显著低于CK,还田后31~38 d与CK 差异不显著,还田后45 d 则显著高于CK;秸秆还田后17~31 d S 处理的棉苗根系表面积与体积亦低于CK,还田后38~45 d 高于CK,两年结果一致。表明,秸秆还田显著影响还田后31 d 前棉苗根系形态建成。

图5 小麦秸秆还田对后茬棉苗根系形态指标动态变化的影响Fig.5 Effects of wheat straw return on the dynamics of root morphological indexes of cotton seedlings

由表1 可见,棉苗根系和地上部生物量均随秸秆还田后时间推移而增大。秸秆还田后17~31 d S 处理棉苗根系与地上部生物量显著低于CK,还田后38~45 d则显著高于CK;两年试验结果一致。可见,秸秆还田不利于还田后31 d 前棉苗生物量的累积。

表1 小麦秸秆还田棉苗生物量的动态变化Table 1 Dynamics of biomass of cotton seedling sunder there turn of wheat straw mg·plant-1

2.5 土壤酚酸、NO3--N 含量与棉苗根系生理与形态指标及生物量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2 可见,0~20 cm 土壤酚酸含量与根系活力、根系NO3--N 含量、根系长度、直径、表面积及地上部生物量显著负相关;与NR 活性、根系体积和生物量相关关系未达显著水平;20~40 cm 土壤酚酸含量与根系活力及根系长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他指标相关关系未达显著水平。不同土层NO3--N 含量与根系生理指标、根系形态指标、生物量等棉苗生长指标相关性不显著。

表2 土壤酚酸、NO3--N 含量与棉苗根系生理、根系形态及生物量的相关性分析Table 2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soil phenolic acid,NO3--N contents with root physiology, morphology and plant biomass of cotton seedlings

3 讨论

3.1 秸秆还田提高了棉花苗期土壤NO3--N 和酚酸含量

大量研究表明,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24-26]。NO3--N 是棉苗吸收氮素的主要形态。本研究发现,小麦秸秆还田下,0~40 cm 土壤NO3--N含量在还田后10~45 d 均显著高于CK 处理,表明小麦秸秆还田增加了后茬棉田土壤氮素的供给,这与张国娟等[10]研究结果一致。小麦秸秆还田后不仅释放营养元素,同时大量化感物质释放。前人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后作物秸秆经过雨水的淋浸和微生物的腐解释放出酚酸类化感物质,当其积累到一定含量后,会抑制下茬作物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根系吸收[27-29]。本研究亦发现小麦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后茬棉田0~20 cm 土壤酚酸含量,且在还田后24~31 d含量达到峰值,之后显著降低,这与张承胤等[30]发现玉米秸秆腐解7~28 d 土壤酚酸物质含量达峰值的结果相似[31]。

3.2 秸秆还田土壤酚酸抑制棉苗氮素吸收与转化

根系是作物与土壤接触的器官,能感知土壤环境变化并反馈于植株。前人研究表明土壤酚酸物质能够降低植物体内保护酶活性,造成细胞膜受损[32-33],进而影响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利用[34-35]。吕卫光等[36]研究发现酚酸处理显著抑制黄瓜(Cucumis sativusL.)对NO3--N 的吸收,导致细胞内含物大量外渗,植株生长量降低。本试验条件下,小麦秸秆还田下棉苗根系活力在还田后31 d 前降低,同时土壤中NO3--N含量高而根系与叶片NO3--N 含量在还田后24 d 或31 d 显著降低,这可能与较高酚酸含量抑制了棉株对NO3--N 的吸收有关[24,35]。此外,本试验中棉苗根系与叶片NR 活性分别在小麦秸秆还田后17 d 与31 d前降低,可能与根系及叶片中NO3--N 浓度降低有关[23]。前人研究还表明酚酸物质破坏了根系细胞结构,抑制根系的纵向生长和细胞分裂,从而在根系形态上表现出明显的变化[37-38]。本研究结果亦表明,小麦秸秆还田下根系长度、直径和体积在还田后24 d前显著降低,根系表面积在还田后31 d 前显著降低;根系及地上部生物量在还田后31 d 前均降低,这可能是造成棉苗“弱苗晚发”的主要原因[39]。

进一步研究发现,麦秸秆还田31 d 后根系与叶片NO3--N 含量、NR 活性、棉苗根系形态指标与生物量均显著高于CK 处理,其原因可能是随着麦秸秆还田时间推移,土壤酚酸含量降低,对根系活力和棉苗NR 活性抑制减弱,而麦秸秆还田带来的肥料效应(NO3--N 含量升高)大于酚酸抑制效应,从而促进了棉苗生长[40]。鉴于秸秆还田前期,棉苗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受抑制,生产中秸秆还田下配施速效氮肥或苗期喷施叶面肥,可以缓解氮素固定、促进棉苗生长,是解决秸秆还田下“弱苗晚发”的重要技术措施[2,4]。

4 结论

小麦秸秆还田增加后茬棉田土壤酚酸和NO3--N 含量,对0~20 cm 土层的影响大于20~40 cm。还田后21 d 前,土壤酚酸对棉株生长的“抑制效应”大于秸秆的“肥料效应”,降低后茬棉苗根系活力和根系生长,抑制了对NO3--N 的吸收利用,是影响后茬棉苗根系形态建成和生物量形成、造成棉苗“弱苗晚发”的主要原因。小麦秸秆还田31 d 后,秸秆的“肥料效应”大于酚酸的“抑制效应”,促进了棉株NO3--N 的吸收利用和生物量增加。

猜你喜欢
棉苗酚酸氮素
外源褪黑素对镉胁迫下棉苗生长及光合特征的影响
双咖酚酸在小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组织分布
浅谈棉苗机械化移栽技术
丹参中丹酚酸A转化方法
川芎总酚酸提取工艺的优化
一株真菌所产环缩酚酸肽类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
楸树无性系苗期氮素分配和氮素效率差异
基于光谱分析的玉米氮素营养诊断
氮素运筹对玉米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二甲戊乐灵乳油施用深度和剂量对棉苗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