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三维关照

2023-06-29 02:28黄莲治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

黄莲治

摘 要 阅读是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贯穿了语文学习的全程。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师生、生生围绕特定的文本材料开展多维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的基本方式。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教师定位 主体彰显 文本观照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板块,学生通过品读大量的作品,不仅能够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情趣得到陶冶,素养得以提高,品性得到提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阅读,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情性,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如何實现该目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一、准确定位教师的位置

完整的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元素组成的三维互动的组合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三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学倡导“生本”主体性的回归,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的扮演者,还承担起了“启智、陶情、冶性、锤志、健体”的重任。这表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语文老师要以文本为依托,带领学生主动地走进文本的内部,进行解读和品味,在教学中应该成为指导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引领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学生主体性地位,发展其独立阅读的能力,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而不是用教师对文本琐碎的分析、格式化的概括取代学生对文本独立性的体验,也不是用教师对文本多方位的剖析取代学生智慧型的劳动。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够粗略的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未必就能领会。教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啰里啰唆,能使他们开窍就行。”从这个层面上看,教师的主导性地位还是不能动摇的。当然这种主导性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居高临下,而是成为与学生共同阅读文本的合作伙伴,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立足文本,精心设计活动,以使学生通过阅读赏析文本得到思想的收获和精神的享受。王荣生先生说:“就阅读教学来说,合适的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师的文本解读。文本的教学解读,一要依据体式,二要依据学情,这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与个体对文本的阅读鉴赏,虽然都是让学生达到对所阅读的文本内容的理解,但两者之间是有着较大区别的。课堂阅读教学是教师采用外部措施引发和促进学生阅读的内部认知的过程,对于理解程度的高低、深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主导性作用发挥的大小。

二、凸显学生主体性地位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提倡的是“生本”课堂的回归,其思想的核心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课堂教学的所有指向应该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也是把学生学习的收获作为重要的指标。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阅读教学也应该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能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文本的生成与存在是离不开阅读者解读创造的复杂劳动的,阅读过程是在期待视野的关照下,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与经验对文本进行解读,并在解读中实现自我意识的表达。

学生以文本作为依托进行自主探究,提高阅读理解与鉴赏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本质。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主体性生命意识和价值的存在,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与认知,让学生通过诵读、吟咏等多种形式实现对文本整体描绘的认知,最终把握住文章的基调,感受作家的心境,更好地体会作品的意旨及深层的哲理意蕴。

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彰显,除了上面提及的方面,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引导。阅读教学,首先学生应该带着问题步入课堂,并根据自己的审美取向选定问题的视角,只有带着疑问与文本对话,而且是从自我情感和精神需求的角度出发与文本进行对话,这样生成的结果才会超出先前预设的目标,也只有这样,文本对学生产生的隐性价值才能被最大化的激活。陶行知先生说:“遇到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我们必须问:你能帮我把这件事做得好些吗?你能帮助我过一过更丰富的生活吗?”

三、处理好与文本的关系

孙绍振先生说:“阅读不光是读懂文字,而是为了读懂作者和人物的精神、情感和个性。”所以,在阅读文本时,要通过语言媒介,在文学语言和文本语言之间找到平衡点,在它们围筑的特殊语境中体味其表现出的作者或人物瞬时的感情,从而辨认出作者和人物的个性和深层次的、潜在的情感寄托。也就是说,对文本的阅读,教师不仅要揭示出文本语言科学的、工具性的语义范畴,更应该关注作为文学语言、文本语言所承载的非常强烈的个人的、临时的感情色彩的人文精神。只有经过这样由浅入深的感受和领悟,学生才能真正从文本中读懂文章表层的应有之意,并以此为条件,深入到文本的内部,感悟文本被赋予的深层意义。简而言之,通过这样一个复杂的精神劳动的过程,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会在无形中得以丰富和提升。

对文本的关照,除了老师做好必备的服务性工作外,更重要的任务还应该落实到一定的学生活动中。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发展学生心灵的学科。”作为一种精神传达的活动,阅读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对人的塑造的目标。就具体的文本而言,教学中必须立足文本,从宏观上把握“写了什么,为什么写这些”,然后再从微观的层面深入品味语言,把握其内在的情感和精神的东西。洪镇涛先生说:“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规范,在阅读课堂上,师生只有立足文本,紧扣文本,阅读教学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要理解和感受老庄的“独善其身”的出世思想和孔孟的“兼济天下”的入世情怀,不通过具体的文本是很难实现的。

有了文本就有了活动的依托。对文本的阅读,除了静态的神游外,动态的诵读也是必不可少的。就具体的文本而言,文章的情感和韵味,不经过反复的诵读是难以体会到妙处的。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只有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才能感受到“鲸吸鳌掷”般巨大的吞吐量,才能产生“龙鬼蛇神尽入其中,仙魔神幻无奇不有”的感受。同样,在阅读李清照的《声声慢》的时候,只有通过诵读,才能感受到“使叠字俱无斧凿痕”的独特魅力。不过,对文本的诵读仅仅是从直观上去体会文章的情味,要真正把握文本的精髓,品是不容忽视的环节,“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还要辅之以品,以读为本,品读结合。读是根本,品是核心,以读促品,品读融合。”也就是说,对于具体的文本,教师要指导学生或点或面的对其进行品评鉴赏,先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用语炼字的功夫与用心,进而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最后品出力透纸背的丰富意蕴。

阅读教学是老师在主导性作用下,指导学生进行主体性的自主阅读的实践过程。其本质是以知识为载体,在实现知识转化、迁移的过程中,实现智力潜能的活化,情操的陶冶,意志力的培养,人格的完善。

[作者通联:福建安溪金火完全中学]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学应拒绝“伪问题讨论”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