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理论视域下《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呈现研究

2023-06-29 09:05贺翔宇许鑫
传媒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形象后疫情时代

贺翔宇 许鑫

摘要:作为哈萨克斯坦的主流媒体之一,《哈萨克斯坦真理报》对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新冠疫情等方面進行相关报道。本文选取《哈萨克斯坦真理报》2020—2021年两年间有关“中国”的相关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新闻框架理论对报道的主题、数量、来源、体裁、主要事件、背景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研究发现在后疫情时代该报将中国形象呈现为担当责任的大国形象、合作互助的伙伴形象、自然灾害面前沉着应对的可敬的邻国形象。

关键词:《哈萨克斯坦真理报》 中国形象 后疫情时代 新闻框架

长期以来,部分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往往趋向于负面报道。其通过一系列恶意报道塑造一个不完整的、片面和缺陷的、迅速崛起且带有威胁的中国形象,表现出对中国未来发展不确定性的忧惧,其中又混杂着嫉妒与敬畏。全球进入后疫情时代之后,针对后疫情时代下中国形象的“外塑”方面,我国学者往往将目光着眼于西方欧美国家以及东亚邻国,对于有地域优势并且与中国有着经济、文化密切往来的中亚地区国家有所忽视。哈萨克斯坦作为我国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大的内陆国,对于我国陆上“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站在这个历史节点,充分了解在后疫情时代哈萨克斯坦主流媒体《哈萨克斯坦真理报》对中国形象的塑造情况,对我国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引入及研究方法

框架是意义的生产过程,并且起到组织中心的作用,能够使人们认识到相关事件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对诸多事件进行分类、归位、解释和认识。在通过样本选取、时间界定、抽样、类目建构后搭建《哈萨克斯坦真理报》的新闻框架,从而发挥框架的筛选作用,在组织话语后使中国形象在传播文本中更加突出。

1.框架理论引入。1974年,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首次将框架的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他认为框架是一种心理模式,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经验及其他主观判断对现实客观世界进行阐释的过程。中国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臧国仁教授认为框架是处理信息的一种思维形式,由相同类似体系的结构组成,并将结构分为高层、中层、低层,这三层结构共同组成框架。高层结构是对事物的概念界定。中层结构依托于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历史、结果、影响、归因与评估几个环节构成。低层结构主要由语言、符号、修辞形成,组合成为框架的外在表现形式。

2.研究方法。笔者主要使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在对《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有关“中国”相关报道进行定量分析之后,通过文本定性分析后统计得出结论。该报作为哈萨克斯坦的主流媒体,代表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政府的主要观点,作为哈萨克斯坦新闻传播的重要窗口,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典型性。本文从2020年1月1日开始选择样本,将截止时间锁定在2021年12月30日,共选取疫情发生后的两年时间,以此分析受疫情冲击后《哈萨克斯坦真理报》对中国形象的塑造。

在抽样方法上,因本文的研究时间跨度小,故此选取连续抽样的方法,对《哈萨克斯坦真理报》数字报中2020年1月1日到2021年12月30日所有报道进行全覆盖搜集。将“китай(中国)”作为指标进行检索,共获取有关中国所有样本202份,剔除重复样本4份,共获取有效样本198份。

在类目建构上,主要依照主题内容以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为区分标准,在高层、中层、低层结构上对相关主题内容进行分析(见表1)。

二、《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报道框架分析

媒体对一般问题的框架影响了人们对该问题的理解。新闻框架为问题、事件和所涉及的参与者赋予意义,并使之凸显。

1.高层结构框架分析。高层结构是对事物的概念界定,在事物内部具有高层次的意义。从高层结构出发,将《哈萨克斯坦真理报》有关“中国”报道的198份样本按照报道数量和报道主题进行分类统计,并探究其分布特征。

报道数量呈现显著时间差异。研究发现,在2020年一季度,受新冠疫情影响,《哈萨克斯坦真理报》对“中国”的新闻报道达到顶峰,共计报道中国相关事宜81篇,表现出哈萨克斯坦政府对中国疫情的极大关切。而随着疫情常态化发展,在此后报道数量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在2021年间每季度报道数量围绕13篇上下起伏,对中国报道始终呈现平稳报道的趋势,但在两年间从未出现新闻报道“空缺”的现象,表现出在后疫情时代哈萨克斯坦政府对中国的持续关注。

在报道主题上,有侧重展现中国图景。《哈萨克斯坦真理报》根据8类主题进行“中国”新闻报道。但在根据报道主题搭建的8类新闻框架中的分布数量呈现出明显差异。其中社会、国际、医疗卫生三个主题的新闻框架下的报道数量最多,分别为66篇、52篇和28篇。这三类宏大主题中大多数以硬新闻为主,从哈方视角展现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宏观发展。而该报却鲜少关注中国的文化、体育等软新闻方面的信息,在文化框架和体育框架中的新闻报道仅有6篇。

2.中层结构框架分析。中层结构蕴含新闻报道所具备的基本要素,通过对《哈萨克斯坦真理报》新闻报道的四大方面分析其要素特征。

第一,报道来源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哈萨克斯坦真理报》有关“中国”新闻报道来源在哈国主要来自该报的记者采访、哈萨克斯坦通讯社和哈萨克斯坦国际通讯社、哈国专家的热点新闻评论。除此之外,该报也会转载中哈两国的宣传部门和外交部门、政府领导、中国主流媒体的新闻信息。

第二,报道体裁主要以消息为主。对新闻报道的体裁选择,会直接影响报道对新闻事实的呈现。在《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主要以消息、通讯、评论、专访等四类体裁为主。其中消息占据了所有新闻报道中的83.3%。消息以简短扼要的文字及时通过网络向全球传递信息,在新闻报道中时效性最强。且该报的消息都以图片+文字的形式加以呈现,丰富了中哈两国的报道内容,让哈方受众增强了对中国的场景印象。同时,在关于新冠疫情的议题方面该报采用哈国专家的评论或者专访体裁进行新闻报道。

第三,主要事件凝聚多元影像。《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不仅通过28条“新冠病毒”主题下的新闻报道展现中国的抗疫身影,还在政治互建、技术研发、文化交流、系列灾害、经贸合作、外交关系、民众生活等各领域发出中哈之间的多元声音。在报道中,《哈萨克斯坦真理报》注重维持了对中国报道事件领域的多元与平衡,让各类声音都可以在报道中被读者知晓,发挥官方媒体对舆论的引导作用。同时,在图片与文字搭建的空间之中凝聚起中国的多元影像,全方位地展现出中国形象。

第四,事件背景围绕“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双线并进。2013年,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2021年4月,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图书馆副馆长沙伊梅尔格诺夫在《哈萨克斯坦真理报》发表署名文章《后疫情时代的哈萨克斯坦:新的机遇》。对于中国的报道,哈方已经将“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报道的主要背景板。同时,在《哈萨克斯坦真理报》的“中国”报道之中,无论是探寻新冠疫情的原因,记录中方抗疫过程,还是中方向哈方捐献医疗物资,这些主要的新闻事件都紧扣后疫情时代这个宏大背景而展开。

3.低层结构框架分析。低层结构框架主要由话语表达和修辞结构这两者组成。其中至关重要的便是通过话语表达对新闻报道中所传递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导向进行判定。通过对198篇报道进行报道倾向分析,发现积极报道有18篇,占9.09%,消极报道有9篇,占4.54%,中立报道有171篇,占比86.36%。本文借助微词云构建分词语料库,排除无意义的词汇,保留198篇新闻报道中出现次数超过5次的关键词汇。其中,“中国”“冠状病毒”“哈萨克斯坦”“增加”“感染”“肺炎”“疫情”“组织”“抵达”等词汇使用频繁,展现了该报的客观性立场。在后疫情时代,《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不同于西方媒体抹黑和污蔑中国的做法,而是以第三者的视角用事实客观描绘中国图景。

三、《哈萨克斯坦真理报》的中国形象呈现

为进一步反映《哈萨克斯坦真理报》有关“中国”报道的相关文本词汇情况,文章借助ROSTCM6文本挖掘软件,将198条报道中的新闻标题进行词频统计,并列出每项词频前十名,将其分为“大国担当”“合作互助”“多灾多难”3个类目。在“大国担当”类目中,词频前十名分别为“中国”“疫苗”“康复”“抗擊”“撤离”“卫生部”“交换”“分享”“解决”“成功”;在“合作互助”类目中,词频前十名分别为“中国”“哈萨克斯坦”“边境”“货物”“托卡耶夫”“协议”“战略伙伴”“经济区”“交流”“伙伴关系”;在“多灾多难”类目中,词频前十名分别为“中国”“哈萨克斯坦”“疫苗”“新型冠状肺炎”“人数”“感染”“疫情”“死亡”“暴发”“病毒感染者”。

1.担当责任的大国形象。作为永久战略全面合作伙伴,中哈两国的关系日久弥坚。中国在多次灾难面前担负起大国责任,积极推动国际抗疫合作。在198条新闻标题之中,“疫苗”出现了15次,其余“康复”“抗击”“撤离”“交换”“分享”等积极词汇多次出现。同时,《哈萨克斯坦真理报》着重报道中国对哈方新冠疫苗的捐献及医务工作者的援助。2020年4月,通过《来自中国的人道主义援助抵达阿拉木图》《中国将派遣医生前往哈萨克斯坦抗击冠状病毒》等对中国医生援助的集中式报道,展现中国积极承担大国责任。2021年4月一篇报道称哈国购买了100万剂中国疫苗,中国拒绝“疫苗垄断”的举动缓解了哈方疫苗危机,对中国担当大国责任的行为给予高度认可。

2.合作互助的伙伴形象。自2019年习近平主席与托卡耶夫总统正式共同签署《联合声明》以来,中哈建立起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疫情伊始,托卡耶夫总统便在《哈萨克斯坦真理报》发文称“我们不害怕与中国的‘亲密拥抱”,并于2020年6月批准了欧亚经济区和中国之间关于货物信息交流的协议。该报在6月连续发布两条评论文章《哈萨克斯坦和中国是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中国是一个永恒的全天候朋友》表述了中哈之间在经济合作、医疗援助、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友好交流成果,高度赞扬了中哈之间的友谊事迹。在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均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但由于中哈关系稳定,双边贸易额不减反增。该报在哈萨克斯坦独立日前夕发表CNPC驻哈总经理李永红的专访并谈道:“2020年,双边贸易仍增长了5%,超过了150亿美元。”2021年中哈贸易额再创新高,2021年中哈货物进出口总额252.5亿美元,同比增长17.6%,表明双方合作迈上了新台阶。

3.自然灾害面前沉着应对的可敬邻国形象。在后疫情时代,《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不仅关心中国的疫情进展程度,还对中国突发各种灾难进行转载和报道。其中包括《在中国,七名儿童溺水身亡,试图拯救他们的朋友,但没有成功》《两场龙卷风袭击中国:10人死亡,367人受伤》《中国一座倾斜的300米摩天大楼》等新闻的报道,将新闻落脚点放置于中国政府对于此类灾难性突发事件的应急举动,在话语表达中塑造一个面对苦难而不屈服的可敬的邻国形象。

四、结语

中哈两国山水相连,建交30年来,中哈关系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考验,不断迈上新台阶。研究发现,2020—2021年2年间《哈萨克斯坦真理报》报道中的中国多以正面形象出现。其用邻国伙伴视角解读当今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图景。作为哈萨克斯坦主流媒体之一,该报对中国形象的呈现为中哈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双边贸易的交易往来创造更多有利条件,助力中哈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

作者单位 贺翔宇 新疆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

许鑫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佘世红,黄维媛,萨尔托夫·耶地力汗.哈萨克斯坦主流报刊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基于《真理报》2013—2017年涉华报道的内容分析[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0(01).

[2]Goffman E.Frame analysis: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J].Contemporary Sociology,1981(06).

[3]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M].台北:三民书局,1999.

[4]张玉川,陈力丹.哈萨克斯坦新闻传播业的曲折发展[J].当代传播,2021(06).

[5]朱姗姗,焦若薇.文化建构与意义共享:新闻框架视域下《人民日报》北京冬奥会报道研究[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22(02).

【编辑:朱垚颖】

猜你喜欢
中国形象后疫情时代
后疫情时代高职学子服务于精准扶贫的方式研究
“后疫情时代”会计教学模式及教学平台融合研究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美国保守主义权势集团对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
东方主义在大正日本文学中的探讨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从香港恐怖片看中国内陆形象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