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献机:展现儿童力量

2023-07-04 04:56邹菡瑜张睿馨
红岩春秋 2023年6期
关键词:新华日报抗战儿童

邹菡瑜 张睿馨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儿童生存以及教养问题变得尤为严峻。这一时期的儿童不仅饱受战火带来的身心折磨,且在艰难维持生存的同时,还要极力避免落入日军圈套,为其所用。儿童的艰难处境很快引起了中国共产党和各界人士的重视。

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参与儿童救济以及教养等方面的事宜,并通过《新华日报》等途径,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儿童关怀的事业中来。《新华日报》报道儿童方方面面的问题,展示儿童真实处境,记录社会各界的相关举措,主张在救济儿童的同时应当教养并重,并始终相信儿童的力量,关注儿童在抗战事業中的积极身影。

通过《新华日报》这一时期的报道,可以看到儿童们在募捐活动中活跃的身影。抗战期间由儿童们发起或参与的募捐活动数不胜数,其中儿童献机活动尤为突出。

掀起献机热潮

自日军侵华开始,我国各地时常遭到敌机轰炸,无数民众因此丧生。《新华日报》曾多次刊登相关报道。1938年3月26日的一篇文章中,记录了一位军人在战区亲眼所见的惨状:敌机来袭的时候,村子里的人们纷纷逃跑,没有行动能力的幼童被遗落在路边,不一会这小小的生命就消散在无情的轰炸之下。赤手空拳的百姓们实在难以与这样庞大的敌机对抗。

人们纷纷意识到空防力量的重要性,然而持久的战争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压力。为了加紧推进中国的航空建设,全国民众一次次地组织起捐款献机活动,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也发出了号召。不仅长沙、贵阳、重庆等多个城市展开了献机活动,业界也积极响应。如全国及华侨新闻界组织献机“记者号”,戏剧界人士组织捐购“剧人号”,光是湖南一地就组织起了“湘商号”“湘学号”及“湘工号”等献机运动。海外华侨也纷纷慷慨解囊,参与到捐款购机运动中。

献机热潮中,儿童也不落人后。早在1933年,闽赣两省儿童局的会议上就曾提出购买“儿童号”飞机的倡议,不过当时尚未发展成为全国性的运动。直至1938年儿童节,重庆市江北、巴县两县全体小学生、儿童劳动服务团以及慈幼院成员共2.7万余人,共同推出全国筹募“中国儿童号”飞机的提案。他们向全国儿童呼吁:“我们既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一方面应该表现出我们儿童有创造的力量,独立的精神,一方面也应该在抗战下尽一些小国民的天职。所以我们在今天发起全国筹募‘中国儿童号飞机。”

这个提案的筹募办法十分详细。首先,计划成立“中国儿童号”飞机全国筹募会,下设各地分会。预计的筹款目标金额是100万元,用于购买“儿童号”飞机10架。其次,每位小学生(平民、救济、保育、贫苦儿童等学校学生例外)都有一元的最低筹款金额。此外,通过中国儿童抗敌图画展览、中国儿童国防劳作展览以及中国儿童抗敌游艺会等形式征收观赏费,加以其他演出形式收入所得,汇集成为购机费用。各地需每月完成一次相关款项的汇寄。

持久的筹募活动

筹募号召发出后,多地学校、儿童组织等积极响应。尽管由于金额较大、时间较紧、儿童收入有限以及各地落实情况有所不同,目标未能按时按量达成。如福建省崇安县的资料显示,全县在1938年7月时仅募得捐款140.37元,离筹募目标还有相当距离。但这次的提案仍然有成效,“儿童号”献机运动也并未就此结束。

1938年10月12日,《新华日报》刊登了广州儿童组建筹募委员会广州分会积极展开募捐的报道。1939年2月,重庆中国儿童号飞机募捐总会在《新华日报》上刊登近日收到多地儿童汇款的信息。这些报道无疑在向广大读者、热心群众展示:中国儿童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

受社会上献机热潮的鼓舞,1940年,湖南衡阳的小学生再次发起为“儿童号”募捐的活动,《新华日报》于10月23日报道该消息,呼吁全国小朋友再次行动起来,为国家充实空军力量。随后,各地儿童响应该活动的报道不断涌现。据报道,11月10日,重庆市各小学、儿童团体召开座谈会,商讨“中国儿童号”献机事宜,并给全国儿童写了一封信。信中表明重庆儿童会积极行动起来,希望全国的小朋友都能参加到这项活动中,“让我们紧紧地团结起来,把我们的力量贡献给抗战中的祖国,把侵略的敌人赶出中国去”。言语中充满想要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的急切,以及对国家美好未来最诚挚的盼望。

为了更大程度募得购机费用,各地的孩子们使出了浑身解数。1940年12月3日和1941年5月1日,《新华日报》分别刊登了襄阳学生和桂林学生积极响应“中国儿童号”筹募活动的报道。襄阳两所小学在统一组织下,节省粮食三天,省下的钱款用以支持购机运动。桂林怀集协和乡中心学校学生以及三江丹州各校学生共捐款数百元。据地方资料记载,为募集这笔款项,桂林市儿童在儿童节举办了歌咏演讲比赛,募集所得悉数捐给相关组织。此外,孩子们还通过排演戏剧、收取观剧费用的形式来筹募款项。

1941年3月16日,《新华日报》报道了孩子剧团为“儿童号”募捐,在重庆举行公演的消息。从报道中可知公演日期和票价,票价有2元、4元、6元、10元四种。这样的设置使想要伸出援手的热心人士可以选择自己能力范围内的票。这一报道让更多人了解到孩子剧团发起的这次义演,吸引观演者前去支持。

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报纸为孩子们加油鼓劲的同时,还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们。据地方资料记载,各地党组织都积极协助当地或是巡演而来的文艺团体,开展大量的抗战义演,其中不乏为“儿童号”募捐进行的演出。

社论助力献机运动

《新华日报》对儿童参与献机进行报道和宣传,还以刊发社论的方式予以呼吁。《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报纸,始终坚持报道广大民众迫切关注的信息,讨论当下最紧迫的现实问题。而社论作为评论性的文章,对于宣传党的思想方针、及时给予群众有效引导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40年11月14日,《新华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献机运动》的社论。文章开篇讲述三年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百姓生活带来了巨大灾难,但中国人民并没有在敌军的炮火下屈服,反而拿出了最大的决心,愈战愈勇。随即文章肯定了包括“儿童号”献机在内的一系列献机运动,表达了对参与其中的爱国人士的嘉许,对献机计划能够顺利实施的期望。

为了使献机运动有组织、更深入地在全国范围展开,这篇社论提出了三个要点:第一,不仅需要号召群众参与到献机运动中来,还需要使群众有组织地参与。群众需要对政治情况有切实、深入的了解,才能自发地以无限的爱国热忱参与其中。第二,强调空防建设的重要性,将献机运动与展开航空教育、动员青年人加入空军队伍以及建立民族航空工业等联系起来。第三,倡导“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募集方针。过去三年中,儿童和各界爱国人士纷纷加入到献机活动中来,他们中不乏难童和穷苦人民,可谓已经做到了有力出力,没钱亦想办法出钱。“一日不得一顿饱”的他们仍然节省自己的钱财用于建设民族航空事业,这实在是让人动容,但献机运动绝不能仅仅靠着他们的努力。文章结尾提议,应当在有钱人当中展开广泛动员,进行各行业之间的竞争,做到真正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新华日报》希望通过社论发起呼吁,使献机运动成为真正的民众航空运动。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到献机运动中来,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此前投身献机运动的儿童和各界热心人士身上的负担,也为献机运动能够得到更为明显的成效提供了一定的助力。

不可磨灭的印记

围绕“儿童号”展开的一系列筹募活动是抗战时期献机热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这些活动募集来的款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抗战时期航空事业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儿童能自发地或在号召影响之下参与到募捐活动中,不仅展现了他们的爱国意识以及出色的行动力,还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民众对于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感。

“儿童号”献机运动影响深远。儿童们为献机募捐奔走的身影出现在当时的报道中,还被写进了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如描绘抗战时期儿童经历的读物《假小子的故事》和《纸飞机》等,其主人公都是“儿童号”献机运动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在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中,“献机”只是儿童群体做出众多努力中的一部分。在《新华日报》的报道和各类相关文献记载中,可以发现,抗战时期的少年儿童绝不只是一味地等待救济和关怀,而是在觉醒之后,迅速投入到抗战救国的队伍中。孩子们自发或有组织地聚成了大大小小的救国团队,如为人熟知的孩子剧团、儿童救国团、儿童宣传队等。他们以游行、演出或是写信等多种方式,成为了抗战队伍中不可缺少的小生力军。

《新华日报》的报道记录了儿童们在抗战期间的活跃表现,凸显了儿童的力量。讓人不得不感叹,儿童就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

作者系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王尧

猜你喜欢
新华日报抗战儿童
“建党100周年”系列故事 《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用镜头讲述草根民生——《新华日报》“影像”专版的特色探索与思考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