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体育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

2023-07-04 20:12栾宝英哈刚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6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栾宝英 哈刚

【摘 要】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对体育精神的凝聚与升华,其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与高校的育人目标、育人理念具有一致性,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动力。因此,高校要积极探索中华体育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传承中华体育精神,发挥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中华体育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6—149—03

适逢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完美落幕,北京是世界上第一个举办过冬夏季奥运会的“双奥”城市,我国运动健儿在冬奥会上创造佳绩、书写荣光,用行动生动诠释了中华体育精神。新阶段,发挥中华体育精神的独特优势,将中华体育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好生动鲜活的时代素材,能够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为育人工作注入新力量。

一、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人民结合自身体育事业实际情况,以国内外体育精神为脚本,在体育运动中铸造的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在体育领域的展现与升华,为我国体育强国的建设提供精神支撑,营造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体育社会氛围。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凝结成的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赋予了体育精神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鲜明特征,从而形成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

(一)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体育精神最本质的核心,是中华体育精神的根和魂。爱国主义是人们发自内心热爱与奉献祖国的一种真情实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在竞技体育比赛中,奖牌不仅仅是运动员个人梦想和价值的追求,更是国家荣誉和形象的展现。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断激励一代代中华体育人以国家荣誉为崇高目标,将个人目标与为国争光的宏伟壮志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赛场上不断突破自己,永不言弃,夺取胜利。中国运动健儿们在历届比赛中用拼搏和汗水生动诠释了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科学求实、遵纪守法的公平竞争精神

体育是科学求实的事业,体育运动向来重视行动,以实际行动去展示结果,焕发中华儿女的顽强意志。科学求实是中国体育人崇尚实干作风,追求卓越、敢于创新的工作精神。凭借科学求实的精神,中国登山队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中国跳水队从崛起走向辉煌,成为世界万受瞩目的梦之队,中国乒乓球长盛不衰,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遵纪守法是中国公民的责任与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在体育竞技比赛中,遵纪守法是体育精神的最基本的底线要求。为了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每一位运动员都要遵守体育规则,平等竞争。在每一次比赛过程中,中国体育运动员始终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展现大国风范,尊重规则,公平竞争,拿“廉洁奖牌”,赛出一场场精彩绝伦的体育盛会,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气势与实力。

(三)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集体主义精神

不惧困难、奋勇争先、团结一心的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国体育不断走向辉煌的制胜之宝。中国女排,是中国各体育团队中成绩突出的体育团队之一,从起点到低谷,从低谷到高峰,女排姑娘们以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集体主义精神缔造“十连冠”辉煌,铭刻历史。排球作为一项集体运动,不仅需要战术全面、勇于拼搏的优秀队员,更需要团结协作、并肩作战的团队精神。中国女排一直秉承和践行集体主义精神,每一场比赛,每个人为实现集体的荣誉而努力拼搏,全队都拧成一股绳,团结一心、敢于拼搏、不屈不挠,向全世界展示了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女排精神作为共和国的精神地标,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中华体育精神的高度凝练。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带领中华体育精神走向了世界,在各项赛事上不断创造历史,续写中华体育神话。

二、中华体育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意蕴

中国体育健儿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创造出的中华体育精神位于中国体育文化的核心位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动力支撑。将中华体育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进行融合,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担当体育强国建设重任具有现实意义,是促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实现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

(一)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需要

发展体育事业不仅是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的主要抓手,也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内容。一个国家的体育发展水平也是展现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体育精神在激励全民族健康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总的来说,实现体育强国的建设就要推进中华体育精神的科学传播与弘扬,实现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2]。激励大学生自觉践行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发挥自身优势,为体育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二)强化和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需要

高校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这个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价值引领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中华体育精神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精神,是一代代中华体育人将爱国情怀与体育梦想相结合,为了国家荣誉,在不断摸索中所形成的无形资产,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中华体育精神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加强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可以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资源,中华体育精神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深入挖掘体育竞技中的中华体育精神价值,将体育故事、体育竞赛、励志人物等转变成思政课的特色内容,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生动素材,从而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教育实效性,深化教育效果,教育者根据思政课的教学任务及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通过讲授体育案例、体育人物、多媒体播放体育竞赛等进行案例教学,组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比赛等进行实践教学,以提高课程的感染力,增强思政课的教育效果,促进大学对中华体育精神的认同。

(三)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人才培养是国家富强的长久之计,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中华体育精神所表现的爱国主义、公平竞争、集体主义等精神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顽强拼搏信念、团结协作精神,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中国运动员在体育赛场上顽强拼搏,为国家争得至高无上荣誉的行为,还能激发大学生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自觉将个人奋斗融入到中国梦、体育强国梦之中。此外,通过体育运动,人的身心会得到全面的教育和发展。在体育比赛运动中,大学生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增强身体素质,还能够提高大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不畏艰苦的心理素质,进而促进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完善自我、塑造自我,实现全面发展。

三、中华体育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

(一)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构建课程思政新体系

课程教育是大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引入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载体,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提升思政教师和体育教师的中华体育精神素养。思政课和体育课是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最相关的课程,所以提高思政教师和体育教师的精神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可对思政教师和体育教师进行系统化培训,加强教师对中华体育精神的理论学习,通过系统化的培训学习来提高授课教师的思想认识,准确把握中华体育精神的科学内容,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其次,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在今年刚刚落下帷幕的北京冬奥会赛场上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中国运动员和励志故事。教师可将体育精神相关的励志人物、突出集体、感人故事应用到思政课堂和体育课程中,以增强教学吸引力,提高课程感染力,在润物细无声中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感受中华体育精神独特魅力。最后,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思政课程的工作任务,也需要其他课程的参与,中华体育精神内涵丰富,源远流长,不仅仅涉及思政、体育,还与历史等密切联系。所以,传承中华体育精神需要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统一,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探寻中华体育精神与课程思政的切合点,着重开发“体育+思政”的教学模式[3],把中华体育精神所彰显的爱国情怀、意志品质落到实处,从而更好地引领大学生在信念上认可中华体育精神,在行动上践行中华体育精神。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特色氛围感”

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课程,是学校文化的缩影,中华体育精神作为中华儿女在体育征程中的精神力量,具有强大的思想价值和教育价值。高校应充分利用中华体育精神,以文化育人的方式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大学生在无形中受到精神激励和文化熏陶。首先是以精神文化渗透人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具有明显的价值倾向,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到校园精神文化之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把中华体育精神内容特点结合到高校的办学思想、校风校训、规章制度中,起到潜在教育意义,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其次,以物质文化渲染氛围。为了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华体育精神,就要营造一个健康向上、轻松愉快的文化氛围,在学校教学楼名称、道路建构、形象雕塑、宣传标语以及体育馆设计等方面结合中华体育精神的内容,如在校园走廊张贴体育运动员的画像、播放竞技体育的比赛视频等方式传递中华体育精神的丰富内容,让在校师生能够无时无刻感受到中华体育精神的力量,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体育精神,达到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以实践育人为载体,促进知行合一

实践教育是中华体育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采用实践教育形式,大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更加直观、生动地学习中华体育精神。首先,学校要结合教育内容,开展实践育人活动。体育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其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历史重任[4]。教师可在体育课上组织学生观看国际比赛视频,感受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热爱祖国、无所畏惧、敢拼敢赢的精神状态,让爱国力量从心底迸发。除此之外,教师要引领学生参加体育竞赛活动,体育竞赛作为体育运动的主要实践方式,具有强烈的体验感,学生能够在比赛过程中激发内心斗志,勇往直前,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思想启示,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华体育精神。

(四)占领网络主阵地,构建教育新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正在改变成人们生活的生活方式,而新媒体技术和平台也为高校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供了可行性。在此大环境下,高校要发挥互联网优势,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助力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播与发扬。首先 高校应将中华体育精神积极融到短视频网站中,在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网站上宣传体育文化,传播体育精神,使中华体育精神时时刻刻存在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指引大学生领会中华体育精神的真谛。其次,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搭建虚拟情景教学平台,创建现实课堂无法实现的场景,以情景化解决教学需求[5]。通过设立虚拟展厅,展示中华体育精神的历史发展、榜样人物、时代故事等,使大学生切身感受中华体育精神的魅力。

四、结语

中华体育精神是体育精神的核心,是体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经济、社会方面相融合的崇高精神。中华体育精神所承载的思想精华和精神价值,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和价值追求。高校应积极推广和传播中华体育精神,发挥中华体育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强爱国教育,弘扬体育文化,传承体育精神,增强四个自信,提振大学生精气神,激发担当作为新活力,努力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N].人民日报,2013—09—01.

[2]辛哲,吕晓东,赵畅,杨扬.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战略路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2(1).

[3]燕连福,程诚,何佳琪.新时代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三个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22(3).

[4]张学军,何亚丽.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意蕴及路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6).

作者简介:栾宝英(1997—),女,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哈刚(1966—),男,回族,辽宁本溪人,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