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增强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对非肿块型乳腺癌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效能

2023-07-04 06:17王彩红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9期
关键词:肉芽肿乳腺炎肿块

王彩红

(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中心 江苏 苏州 215400)

乳腺癌是危害女性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在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居首位,且逐年上升。乳腺癌的预后与疾病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如果能早期诊断并进行规范化治疗,可使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到90%[1]。非肿块型乳腺癌不具有乳腺癌的典型表现,容易漏诊,延误治疗时机,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提高非肿块型乳腺癌早期检出率具有重要意义。但肉芽肿性乳腺炎又称为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一种乳腺呈非干酪样坏死,主要病理特征为肉芽肿,局限于小叶的慢性无菌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皮肤溃烂、无痛性或疼痛性乳房肿块及硬结、溢乳等,临床症状与影像学特点有重叠现象,导致二者鉴别困难,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挑战[2]。近些年随着MRI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乳腺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效能。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动态增强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对上述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3年1月在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且经病理证实的40例非肿块型乳腺癌和47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非肿块型乳腺癌患者年龄为24~60岁,平均年龄(42.45±7.34)岁;体质量指数17.9~27.4 kg/m2,平均(22.18±1.90) kg/ m2;病理类型:导管原位癌9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31 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年龄为25~58岁,平均年龄(38.89±5.60)岁;体质量指数18.4~28.0 kg/m2,平均(22.08±1.54)kg/m2。

纳入标准:①首次就诊,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非肿块型乳腺癌和肉芽肿性乳腺炎;②临床资料完整者;③术前均开展动态增强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检查,获得的影像学图像清晰;④影像学检查前未开展放疗或化疗;⑤均为单侧患病。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②有MRI检查禁忌证者;③存在乳腺假体等影响图像分析者。

1.2 方法

患者均按照相关要求完成动态增强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所用仪器为西门子1.5磁共振和GE MEDICAL SYSTEMS MR3.0。①先开展乳腺MRI平扫,患者去除身上金属异物,充分暴露胸部,脸部朝下,将双侧乳房自然悬垂于线圈相应的凹槽内,无压迫,背部采用外固定带固定,以患者无感觉不适为佳,佩戴耳塞保护视力,保持自然呼吸,足先进。扫描序列及主要参数如下:轴位T1WI,重复时间(TR)440 ms,回波时间(TE)9 ms;轴位抑脂T2WI,TR 6 000 ms,TE 64 ms;矢状位抑脂T2WI,TR 4 740 ms,TE 90 ms;冠状位STIR,TR 7 500 ms,TE 45 ms。扫描层厚均为3 mm。②再进行弥散加权成像检查,采用轴位抑脂单次激发回波序列扫描,b值为1 000 s/mm2,层厚和层间距分别为4 mm、1 mm。获得图像上传至GE Advantage Workstation工作站,调节阈值,定义感兴趣区(ROI),ROI面积≥5 mm2,避开血管及边缘、肿瘤坏死区域等,准备分析图像。在b 值 =1 000 s/mm2 条件下,消除伪影,计算表观弥散系数(ADC),每个区重复测量3次,获取平均值即为该病灶ADC值。③最后进行动态增强扫描:设置参数层厚、层间距分别为5 mm、1 mm,TR、TE分别为1.8 ms、4.6 ms,视野30 mm×30 mm。先进行平扫,然后自动高压注射泵给患者注射动态对比增强所使用的对比剂钆喷酸葡胺,剂量0.1 mmol/kg,注射速率为2.5 mL/s,注射完成后采用等量生理盐水冲洗。间隔8 s后再连续无间隔扫描7次,每次扫描时间30 s。扫描完成将7次与首次扫描图像自动减影,并开展多平面重建处理与最大密度投影,获取病灶部位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④图像后处理及分析:所得图像由2名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分析,最后结果以双方一致为准,若意见不合由二者共同商讨决定。

1.3 观察指标

①非肿块型乳腺癌和肉芽肿性乳腺炎实质部位ADC值比较。②观察并比较非肿块型乳腺癌和肉芽肿性乳腺炎TIC曲线差异。TIC依其形态特征可分为三型,Ⅰ型为流入型,逐渐强化,中后期信号升高>10%,多考虑良性疾病;Ⅱ型为平台型,早期信号明显增强,中后期信号在峰值±10%范围内波动,疾病良恶性难以确定;Ⅲ型为流出型,早期信号明显升高,中后期信号比峰值减少>10%,多考虑恶性病变。③观察非肿块型乳腺癌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病变分布特点(非段样分布以及段样分布)和内部强化特征(均匀、簇环样、不均匀以及环形强化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非肿块型乳腺癌和肉芽肿性乳腺炎实质部位ADC值比较

非肿块型乳腺癌实质部位ADC值为(1.08±0.21)×10-3mm2/s,肉芽肿性乳腺炎为(1.39±0.25)×10-3mm2/s,两者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98,P<0.05)。

2.2 非肿块型乳腺癌和肉芽肿性乳腺炎TIC比较

40例非肿块型乳腺癌患者TIC曲线中有10例是Ⅰ 型、22例Ⅱ型、8例Ⅲ型。47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中有17例是Ⅰ型、25例Ⅱ型、5例Ⅲ型。两者TIC曲线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非肿块型乳腺癌和肉芽肿性乳腺炎TIC曲线差异比较[n(%)]

2.3 非肿块型乳腺癌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病变分布、内部强化特点

40例非肿块型乳腺癌患者病变呈非段样分布和段样分布分别27例(67.50%)、13例(32.50%),其中非段样分布多呈区域性和多区域性分布。47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病变均呈非段样分布。从内部强化特点来看,非肿块型乳腺癌主要为不均匀强化,占比为100.00%,有62.50%为簇环样强化。肉芽肿性乳腺炎均匀强化占38.30%、不均匀强化占61.70%,环形强化占42.55%。见表2。

表2 非肿块型乳腺癌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病变分布、内部强化特点[n(%)]

3 讨论

乳腺癌早期症状和体征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导致诊断延误。而乳腺癌当中的非肿块型乳腺癌由于不具备乳腺癌典型表现,使得早期诊断更为困难。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特发性乳腺炎症,在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点方面与非肿块型乳腺癌有相似之处,如触诊可有肿块、质韧或硬、压痛等。X线检查可有不规则高密度肿块、部分病灶内钙盐沉积出现钙化等,给二者临床鉴别和治疗带来挑战[3]。MRI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乳腺癌早期筛查方法,组织分辨率高,可以多层面、多参数、多技术成像,能够清晰地观察和收集病灶形状,信号特点等信息,在临床多种疾病中广泛应用。但常规MRI平扫对非肿块型乳腺癌检出率较低,也难以明显区分肉芽肿性乳腺炎。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如动态增强MRI、弥散加权成像技术等,给临床疾病的鉴别诊断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种疾病实质部分ADC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非肿块型乳腺癌和肉芽肿性乳腺炎实质部分ADC值存在差异,与詹茸婷等[4]研究一致。弥散加权成像是平面回波成像加自旋回波所产生的一种特殊T2加权图像,主要用于观察水分子弥散情况,当水分子弥散正常时图像为等信号,当水分子弥散受限时,图像上就会出现异常高信号。ADC是衡量水分子扩散情况的定量指标。由于乳腺癌细胞增殖旺盛,细胞密度大,胞外容积减小,胞核大,胞浆减少使得细胞内水分子运动减缓,弥散加权成像图像信号强度高于周围正常组织,ADC值减小[5-6]。但在实际测量病变区域ADC值时,若非肿块型乳腺癌病变内有液化、坏死征象,增强扫描也有环形强化,将难以区分其与肉芽肿性乳腺炎。因此遇到此情形,还需结合其他指标。

本研究还比较了两种疾病TIC曲线类型,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动态增强扫描是一种动态、多时相、无间隔的信号采集技术,主要通过TIC以及病灶强化形态特征对乳腺良、恶性进行鉴别诊断。其中TIC体现了对比剂经过肿瘤时的血流动力学特征。癌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细胞内血管生长,但由于肿瘤细胞新生血管管壁较为薄弱,发育不完善,当对比剂进入后大多快速流出,所以一般乳腺癌TIC为Ⅲ型[7-8]。但非肿块型乳腺癌病变区域可能存在正常腺体,肿瘤细胞可以从正常腺体中获取养分,在选择感兴趣区时无法明显区分非肿块型乳腺癌病变成分和正常腺体,因此部分患者TIC为Ⅰ和Ⅱ型[9]。而肉芽肿性乳腺炎病变区域的血管不存在发育不完善的肿瘤新生血管,炎症区域血管扩张、通透性和血流量增加,故而TIC大多为Ⅰ和Ⅱ型[10]。可见TIC对非肿块型乳腺癌和肉芽肿性乳腺炎鉴别诊断有限。从病灶强化形态学特征来看,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增强时病灶形状不规则或规则,多发病灶边缘可呈蟹足状或星芒状。良性肿瘤呈膨胀性、缓慢生长,增强时病灶形态规则或呈现浅分叶状,边界清楚[11]。在本研究中,非肿块型乳腺癌呈段样分布占67.50%,非段样分布占32.50%。有研究认为段样分布的非肿块型乳腺癌阳性检出率较高[12]。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以乳腺小叶为中心的炎症疾病,常呈多灶性分布,即非段性分布,本研究中肉芽肿性乳腺炎非段样分布占比100.00%证实了该点。从内部强化特征来看,非肿块型乳腺癌多为不均匀强化,病变边界欠清楚[13]。此外,病变区域还可有簇环样强化。肉芽肿性乳腺炎则多见于不均匀强化、环形强化等。

综上所述,动态增强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中的ADC值、病变分布和内部强化特征对非肿块型乳腺癌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区分有利,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肉芽肿乳腺炎肿块
超声造影在周围型肺肿块穿刺活检中作用
哺乳期乳腺炎必须用抗生素吗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
哺乳期乳腺炎必须用抗生素吗
韦格纳肉芽肿以慢性中耳炎首发1例
早期多发幼年黄色肉芽肿1例
牛的乳腺炎和乳腺肿瘤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兼结核潜伏感染者一例
慢性肿块型胰腺炎诊断和外科治疗
分枝杆菌感染肉芽肿体外模型的建立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