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及CT对肝硬化合并肝癌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的探究

2023-07-04 06:17高丹丹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9期
关键词:占位性良性影像学

高丹丹

(灌云县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苏 连云港 222200)

肝硬化作为临床常见慢性进行性肝病,可由患者原发性疾病所致反复性、弥漫性肝损害进展至一定程度后发生广泛性干细胞坏死而引发[1],患者肝脏可见进行性变形、变硬表现,临床病理表现特异性明显[2],且研究指出肝硬化是原发性肝癌高危风险诱因,可在发生肝癌转化后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3]。研究指出,肝硬化后肝癌转化患者早期表现为肝脏微小占位性病变,无明显肝损害表现[4],且占位性病灶超声影像表现与肝硬化良性结节病变存在高度相似性,易误诊、漏诊,应积极介入更为完善、高成像分辨率的影像学诊断技术,为肝硬化患者肝脏占位性病变性质的鉴别诊断提供可行诊断依据[5]。CT、MRI技术均为临床小肝癌主要影像学诊断技术类型[6],但对二者在肝硬化伴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诊断效能则仍存在争议,需在实践研究后,综合分析两类影像学技术在此类患者临床鉴别诊断中的实际应用价值[7]。因此,为比较分析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诊断中MRI、CT成像技术临床诊断价值及不同影像学诊断中特点表现类型,特设临床研究,现将研究结果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灌云县人民医院复诊的肝硬化患者中经腹部超声检出疑似小肝癌病灶者共75例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临床研究。75例患者中,男47例,女28例,平均年龄(48.26±5.29)岁,肝硬化平均病程(4.26±1.05)年,确诊病毒性肝炎肝硬化42例、酒精性肝硬化17例、营养障碍性肝硬化9例、循环障碍性肝硬化7例。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确诊肝硬化,入院复诊期间经腹部超声诊断后检出肝脏占位性病变,需行后续临床诊断确诊肝脏占位性病变性质;②患者意识功能健全,确认接受CT、MRI及病理诊断,确认自愿参与本次临床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既往恶性肿瘤病史者;②明确CT、MRI诊断禁忌证者;③临床资料缺损者;④主动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患者均依次接受CT、MRI诊断,影像学诊断结束后按需开展手术病理或穿刺病理检查。

CT诊断:采用128层螺旋CT系统完成诊断,影像检查中患者采用仰卧体位,先行患者腹部平扫,确认肝脏占位性病变范围,其后固定患者腹部,引导深吸气后取高压注射器经患者肘中心静脉高压注射碘海醇造影剂(40 mL)+生理盐水(40 mL)混合液,开展肝脏灌注扫描,扫描结束后,将CT影像上传至配套图像处理平台标注ROI感兴趣区,记录肝脏灌注成像中肝动脉血流灌注量(HAF)、门静脉血流灌注量(HPF)及肝动脉灌注指数(HPI)。CT扫描参数设置如下:扫描速度2 r/s,管电流100 mA,管电压100 kV。

MRI诊断:采用超导型MRI系统完成诊断,影像检查体位同上,采用多通道体部相控阵线圈采集MR信号,先行T1WI、FRFSE T2WI序列行下腹部常规平扫,其后开展b值DE/EPI DWI序列成像检查,获取b值DWI扫描影像后上传配套图像处理平台,经图像处理后获取50、60、1 000 s/mm2影像,经标注ROI区域后测算病灶血液灌注峰值时间、信号增强比率。MRI扫描参数设置如下:层厚1.5 mm,视野100 mm×100 mm,矩阵256×256,回波时间66 ms。

1.3 观察指标

以患者病理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肝硬化良性结节组、肝硬化伴小肝癌组,比较两组CT、MRI成像参数及影像学特征差异;分析CT、MRI对肝硬化伴小肝癌的临床诊断效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CT、MRI参数比较

病理结果显示75例患者中肝硬化良性结节患者44 例,肝硬化伴小肝癌患者31例。肝硬化伴小肝癌组CT诊断中HPI(76.89±11.25)%、HAF(106.15±13.12) mL/(min·100 mL)、HPF(36.97±3.15) mL/(min·100 mL)及MRI诊断中峰值时间(1.52±0.37)s短于肝硬化良性结节组,信号增强比率(1.12±0.28)%低于肝硬化良性结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CT、MRI成像参数比较()

表1 两组CT、MRI成像参数比较()

MRI诊断HPI/%HAF[mL/(min·100mL)]HPF[mL/(min·100mL)]峰值时间/s信号增强比率/%肝硬化良性结节组(n=44)82.35±7.46205.87±20.5239.08±3.85173.45±7.26356.58±41.72肝硬化伴小肝癌组(n=31)76.89±11.25106.15±13.1236.97±3.151.52±0.371.12±0.28 t 2.52923.8192.514131.47047.342 P<0.050<0.001<0.050<0.001<0.001组别CT诊断

2.2 两组CT诊断中高密度影检出率比较

肝硬化伴小肝癌组患者经CT诊断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高密度影检出率(93.55%、87.10%、83.87%)均显著高于肝硬化良性结节组(P<0.01)。见表2。

表2 两组CT诊断中高密度影检出率比较[n(%)]

2.3 两组MRI诊断中高信号影检出率比较

肝硬化伴小肝癌组患者经MRI诊断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高信号影检出率(96.77%,90.32%,93.55%)均显著高于肝硬化良性结节组(P<0.01)。见表3。

表3 两组MRI诊断中高信号影检出率比较[n(%)]

2.4 CT、MRI对肝硬化伴小肝癌的临床诊断效能比较

MRI诊断肝硬化伴小肝癌患者的灵敏度(96.77%)、阴性预测值(97.67%)及准确率(96.00%)均高于CT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的诊断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表5。

表4 MRI、CT诊断结果 单位:例

表5 MRI、CT诊断效能比较[%(n/m)]

3 讨论

肝癌作为临床预后较差、死亡率高的临床恶性肿瘤疾病,患者早期症状隐匿性较强,故临床诊断中患者中晚期确诊率较高[8],而在肝癌发病风险因素研究中指出,肝硬化所致肝实质弥漫性损伤是诱发肝癌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故在临床中加强对肝硬化患者的早期肝癌筛查,对此类患者临床预后改善具有积极意义[9]。

本研究结果表明:①肝硬化伴小肝癌患者经CT诊断HPI(76.89±11.25)%、HAF(106.15±13.12) mL/ (min · 100 mL)、HPF(36.97±3.15) mL/(min·100 mL)及MRI诊断中峰值时间(1.52±0.37)s短于肝硬化良性结节组,信号增强比率(1.12±0.28)%低于肝硬化良性结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肝硬化伴小肝癌患者经CT诊断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高密度影检出率(93.55%,87.10%,83.87%)均显著高于肝硬化良性结节患者(P<0.01)。③肝硬化伴小肝癌患者经MRI诊断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高信号影检出率(96.77%,90.32%,93.55%)均显著高于肝硬化良性结节患者(P<0.01)。④MRI诊断肝硬化伴小肝癌患者的灵敏度(96.77%)、阴性预测值(97.67%)及准确率(96.00%)均高于CT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MRI的诊断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指出,病理诊断作为肝硬化伴小肝癌患者临床鉴别诊断金标准,临床应用价值较高[10],但创伤性操作使得多数患者临床接受度较差[11],而肝癌血清标记物诊断的实施对肝硬化伴小肝癌患者的临床筛查效果提升具有积极意义[12],但在AFP血清表达研究中发现部分肝硬化良性结节患者中同样存在高水平表达特征,存在应用局限,故合理选择影像学诊断技术开展肝硬化伴小肝癌患者的临床早期鉴别诊断则成为现阶段临床主要研究热点之一[13]。CT、MRI均为临床广泛应用的无创影像学诊断技术,在肝硬化伴小肝癌患者诊断中可通过增强CT诊断中肝脏占位性病变血液灌注水平变化及MRI多序列成像中分析相关信号强度变化特征,实现对肝硬化患者小肝癌病灶的早期鉴别诊断[14-15],但在两类影像学诊断技术实际应用中发现,MRI检查所得影像资料类型丰富,且可在鉴别诊断肝脏占位性病灶性质的同时有效评估患者病情进展,为后续治疗的实施提供合理依据,临床应用范围广泛[16-17]。

综上所述,CT、MRI影像学技术均可实现对肝硬化伴小肝癌患者的临床有效筛查,但就疾病临床鉴别诊断价值而言,MRI诊断应用更具优势性,可结合患者实际诊断情况合理选择CT、MRI影像学诊断技术应用。

猜你喜欢
占位性良性影像学
走出睡眠认知误区,建立良性睡眠条件反射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在胰体尾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基层良性发展从何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