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牵引联合牙冠延长术治疗上前牙龈缺损的效果及对患者牙周健康的影响研究

2023-07-05 15:53廖宁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0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3年13期
关键词:残根牙冠龈沟

廖宁(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00)

上前牙龈缺损是临床口腔科常见疾病,其发病与交通伤、暴力伤、跌倒或龋齿等因素密切相关,特征性表现为患牙残根断面存在比牙龈缘低的位点(>1个)[1]。若未对牙龈缺损进行及时合理的修补,不仅会增加牙齿松动风险,还可能对患者外形美观及语言、咀嚼功能造成不良影响。目前,牙齿美容修复技术是解决上前牙龈缺损问题的重要手段[2],但由于牙周软硬组织覆盖于牙体断面,且生物力学欠佳,导致上前牙龈缺损临床实际治疗难度较大。口腔科医师针对本病患者首选牙冠延长术,其能够合理保留残根,为后续残冠修复奠定良好基础。但该技术容易受到患牙冠根或解剖特殊结构的限制,无法合理重塑断缘生物学宽度,导致临床疗效并未达到理想水平[3-4]。故本研究对我院上前牙龈缺损病例开展正畸牵引+牙冠延长术联合治疗方案,分析其对患者牙周健康的影响,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76例上前牙龈缺损患者为观察对象,此项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手术组男18例、女20例,年龄23-58岁,均值(40.46±2.51)岁;联合组男17例、女21例,年龄24-57岁,均值(40.39±2.5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均经临床确诊为上前牙龈缺损;②入组前未接受任何治疗;③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有精神病史无法配合者;②存在正畸牵引相关禁忌证者(如牙根畸形等);③患牙存在严重感染者。

1.2 方法 手术组:单纯采取牙冠延长术治疗,手术正式开展前,通过X线片等相关检查判定患者当前牙根形态,再次评估其桩冠指征;X线片未见牙周膜增宽征象、牙根无吸收,即可开展翻瓣术+骨切除术。操作医师通过处理使牙槽骨嵴顶降至牙断面根方4mm左右的部位,以全面符合生物学要求。给予口腔局麻后,医师先通过精准测量,以明确患牙断端在龈下的深度,有助于其合理把握术中龈缘切除的具体位置,同时,以患者邻牙的高度作为参考,设计出符合患者个体情况的患牙牙龈缘。随后,按照设计方案,选择牙龈缘内侧做一切口(斜向),将全厚瓣翻开,刮除多余的肉芽组织并清除牙周膜纤维,再采用0.9%氯化钠溶液进行冲洗,使断根面全面暴露,测量断端与牙槽骨嵴顶之间的距离。距离在3mm以内的患者,对其牙骨开展切除处理,使牙槽骨嵴顶与断端的距离扩展至4-5mm。若患者存在牙槽骨外形不良的情况,采取骨成形术,先合理修整骨解剖形态,再对牙龈瓣实施复位操作,并通过合理修剪使断面缘与龈缘齐平,随后置入牙周塞治剂,7日后拆线行暂时冠修复,术后6-8周再开展永久性桩冠修复。

联合组:牙冠延长术开展前先给予正畸牵引,即采用不锈钢自制牵引钩(规格:0.8mm,长度:牙根的1/2),置于患牙根管内部,并借助磷酸锌水门汀进行固定;选择残根两侧邻牙作为支抗牙,选取规格合适的不锈钢方丝(0.019mm×0.025mm)作为主弓丝,粘结操作严格按照方丝弓托槽标准开展,沿患牙长轴方向给予30g左右的牵引力,以确保患牙残根得到有效牵引,嘱患者每2周复诊一次,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牵引力。牵引持续开展6周,再进行8周妥善固定后,开展牙冠延长术(操作同手术组)。

1.3 观察指标 (1)牙周功能:牙周袋深度(测量方法:6点法;工具:探针)、龈沟出血指数(评估方法:将探针缓慢伸至患牙龈沟底部,随后取出,等待10-15s,观察出血量)、牙龈指数(观察患牙牙龈外观)、菌斑指数(评估方法:探针轻划患牙牙面,测定菌斑厚度及菌斑量)。(2)疗效判定[5]:①显效:牙龈颜色呈淡粉色且外形美观,牙齿松动度为0度,具有较强的咬合能力,牙根断端暴露情况佳;②有效:牙龈颜色呈淡粉色,有轻度萎缩及炎症反应,外形美观度欠佳,牙齿松动Ⅰ度,咬合能力一般,牙根断端齐平龈缘或暴露于龈上1mm;③无效:牙龈存在明显红肿、根尖存在炎症,牙齿松动度在Ⅰ度以上,咬合无力,牙根断端暴露情况差、牙槽骨吸收明显。(3)炎症因子:分别于治疗前后将无菌滤纸条以垂直方向插入患牙龈沟,待滤纸进入明显受阻时保持不动,30s后取出,将沾有龈沟液的滤纸条置于装有缓冲液的离心管内,实施离心处理(转速:10000r/min),随后,取上清液对标本内白细胞介素-6(IL-6)与肿瘤细胞因子(TNF-α)的含量进行测定。(4)修复满意度:发放调查表,调查患者对修复的外形美观度、固位功能及舒适度等方面满意程度,0分表示极度不满意,10分表示非常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意义。

2 结果

2.1 牙周功能改善情况 两组治疗前牙周功能各项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组治疗后龈沟出血指数、牙周袋探诊深度、菌落指数及牙龈指数均低于手术组(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牙周功能改善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牙周功能改善情况比较(±s)

?

2.2 修复疗效 联合组修复总有效率高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修复疗效比较[n(%)]

2.3 炎症反应指标 两组治疗前炎症指标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组治疗后龈沟液内IL-6及TNF-α水平均低于手术组(P<0.05),如表3所示。

表3 两组炎症反应指标比较(±s,ng/mL)

表3 两组炎症反应指标比较(±s,ng/mL)

?

2.4 修复满意程度 联合组对修复的外形美观度、固位功能及舒适度方面的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手术组(P<0.05),如表4所示。

表4 两组修复满意程度比较(±s,分)

表4 两组修复满意程度比较(±s,分)

?

3 讨论

上前牙龈缺损作为牙体缺损常见类型,其牙龈组织的缺失极易破坏牙体的稳定性,若病情持续进展,可能会出现牙齿松动、脱落等现象,可进一步引发牙槽骨萎缩、下颌关节病变等不良情况,从而降低患者咀嚼功能[6]。生物学宽度指龈沟至牙槽嵴顶的距离(2mm左右),包括结合上皮与牙槽嵴顶冠方附着于根面的缔结组织[7]。以往临床实施牙冠延长术是采取翻瓣术联合骨切除术来缩短龈缘至牙槽嵴顶间的距离,使牙冠长度得到延伸,以维持牙周功能。牙冠延长术需在患者牙槽嵴顶与龈沟底建立生物学宽度,因此术中需要降低牙龈缘高度,且要求牙槽嵴顶位于断端根方少于4mm,因此实际开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限制[8-9]。

李鹏举[10]等学者认为,牙冠延长术+正畸牵引可有效改善上前牙龈缺损患者牙周健康,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文分析得出,联合组治疗后龈沟出血指数、牙周袋探诊深度、菌落指数及牙龈指数低于手术组,其修复总有效率高于手术组,P<0.05,原因可能为,早期开展正畸牵引能够先对残根实施冠向牵拉(1-2mm),再经牙周膜对患牙牙槽骨实施牵拉,将受损牙龈下缘牵拉至上方,促使牙槽骨沿受力方向发生增生;在固定残根8-10周后再实施牙冠延长术,将牙龈增生组织合理切除,以确保患牙牙龈与邻牙牙龈相对一致。这种处理方式能够有效避免牙冠强行牵拉造成的损伤,合理维护牙周功能。上前牙龈缺损通常是由外伤、龋齿或楔状缺损等因素所致,当牙体缺损后的残根处于牙龈缘下时,直接修复易引起牙周炎等不良现象发生[11]。IL-6、TNF-α等细胞因子均参与口腔炎症反应,若二者在患者龈沟液内大量分布,则提示上前牙龈缺损患者的牙周组织存在较为严重的炎性损伤[12-14]。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联合组治疗后龈沟液内IL-6、TNF-α含量均低于手术组,P<0.05,这表明联合方案开展后对患牙处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优于单纯手术治疗。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联合组患者对修复的外形美观度、固位功能及舒适度方面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手术组,P<0.05,充分说明了正畸牵引能够在保证美观性的基础上,使牙龈残缺面得到妥善修复,从而获得较高的修复满意度。但本次研究还存在以下几项不足:首先,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纳入的研究人群较单一;其次,选取的研究样本数量较少,统计结果可能存在偏倚;最后,未考虑口腔卫生习惯、治疗依从性等其他客观因素对疗效及牙周健康的影响。今后在临床研究中,可采用多中心数据,扩大样本量,积极排除其他可能影响疗效及牙周健康的客观因素,进一步探讨正畸牵引联合牙冠延长术对临床上前牙龈缺损患者的意义。

综上所述,正畸牵引联合牙冠延长术实施后,对上前牙龈缺损患者牙周功能的改善有积极作用,并有效减轻其局部炎症反应,修复疗效佳,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采纳与推广。

猜你喜欢
残根牙冠龈沟
人体第一磨牙牙冠的逆向设计*
正畸治疗过程中支抗种植体周围龈沟液中IL-1β,IL-6,IL-8的研究
玻璃纤维桩主辅桩在老年患者前牙漏斗状残根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牙周炎牙齿正畸加力前后龈沟液中RANKL和OPG的变化
牙冠延长术及根管修复治疗前牙龈下残根及残冠的疗效探讨
玻璃纤维桩与铸造金属桩在烤瓷全冠修复残根残冠上的疗效对比
种植体周围炎龈沟液中IL-2、IFN-γ、IL-4、IL-6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下颌第二前磨牙牙冠根折行牙冠延长术并桩冠修复后牙本质应力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不同桩核修复上颌前磨牙残根残冠的临床研究
下颌双侧乳侧切牙与乳尖牙融合牙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