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精神赋予新时代会计的使命与任务

2023-07-06 08:11罗勇
会计之友 2023年13期
关键词:会计理论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摘 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回顾了新时代以来中国发生的伟大变革,为中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基础控制系统,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和国家治理至关重要。结合报告擘画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蓝图,发现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在赋能价值创造,助推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服务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化建设;健全监督体系,优化国家治理;发展环境会计,助力绿色发展;发展会计教育,弘扬中国会计文化等方面与国家高质量发展需要还存在一些差距,还有诸多问题亟待研究解决。会计界要积极担当作为,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会计智慧、会计力量。

【关键词】 二十大; 新时代; 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会计理论; 使命任务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3)13-0002-07

一、引言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就未来五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

会计伴随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现代会计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是资源配置、价值创造、财富分配的基本方法和核心工具。当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政府会计准则》《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中国人民解放军会计规则》《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等共同形成的覆盖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会计制度体系,成为国家治理、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基础和管理工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面对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历史命题、现实命题,会计理论、会计实务如何更好发挥自身作用,需要广大会计工作者结合中国实践需要、结合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国际先进经验,创新拓展会计职能、充分发挥会计作用、不断提升会计效能,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笔者结合学习心得,思考分析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会计的使命与任务。

二、赋能价值创造,助推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首先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既要提高效率,又要防控风险。现代会计在促进微观企业发展、宏观经济治理和防范金融风险上都有先天优势,应该发挥更大作用。

(一)推动一流企业建设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建设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業是国有企业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目标。2022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同时,国务院国资委提出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的“1455”框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2023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启动国有企业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

会计提供财务信息、反映资本效率、监督资本配置,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运行基础,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毋庸置疑。财政部《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指出,管理会计是一种创造价值的管理活动,是企业价值创造能力重要驱动因素。但是,当前会计能够提供的信息不够微观、不够宏观、不够及时、不够长期,难以满足绩效评价的要求,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1]。为此,会计界要全面落实国资委“1455”框架要求,既要通过技术赋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深度、细度、颗粒度,又要拓展会计信息的广度和宽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会计流程,实现现金流、物资流、合同流、票据流、数据流充分融合,打造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业财融合信息处理平台,强化核算报告、资金管理、成本管控、税务管理、资本运作等职能,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效益效率评价和风险监控服务,助推世界一流企业建设,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完善宏观经济治理

宏观经济治理是政府进行市场调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保障。宏观经济信息是国家经济治理的基石。长期以来,宏观经济数据以统计数据为主,但目前的统计核算方法导致分部门分类型的数据之间不存在勾稽关系,数据无法相互验证,导致全球范围统计数据造假事件层出不穷。近年来,党中央多次提出加强宏观经济治理数据库建设,提升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治理能力,健全宏观经济政策评估评价制度和重大风险识别预警机制,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

宏观统计以微观数据为基础。微观经济主体的会计数据通过层层审核、相互勾稽,要求完整、可靠,系统造假成本较高。中国人民大学王化成教授等2013年开始编制中国会计指数、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15年开始编制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数,探索以企业微观数据反映宏观经济运行,为宏观经济治理数据库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发展和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将宏观数据与微观数据建立一对多的映射关系,宏微观数据之间的映射关系相互印证,从而保证根据微观会计数据建立的宏观经济数据库可靠、完整。并且,利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能够保证数据及时、高效,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精准支持,助力宏观经济治理精准及时高效。

(三)防范金融风险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金融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要“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离不开完整、高效的数据支撑。实体经济的负债与金融机构的资产之间存在一定对应关系,基于会计数据的宏观经济数据库能够反映实体经济整体负债率和资本结构,也能反映金融行业坏账率和金融机构整体风险,进而有助于金融监管机构对资本市场加强监管,并通过数据对应关系,层层穿透,实现将各类金融活动纳入监管范围。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会计信息可以实时生成,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实体企业和金融企业的财务系统挂钩,类似房地产“五道红线”等金融调控政策可以通过指标分析,自动开展会计监督,提前把控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而防范宏观金融的系统性风险。

三、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是“三农”问题。会计在促进“三农”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应当有所作为。

(一)破解“三农”发展难题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土地是农村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2018年《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次修订,农村土地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依法流转的产权格局。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是一种产权制度创新,激活了农村土地生产效率。

现代会计隐含着一个产权基础,即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在资产负债表中,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反映企业资产来源于债权人或投资人,即所有权来源,而资产反映经营权。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创新设置土地经营权,与传统企业经营权有所不同。三权分置冲击了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的格局,也是对现代会计理论的挑战。长期以来,会计注重对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的反映,对土地、劳动力、技术和数据等资源要素关注不足。土地要素三权分置突破了资本要素两权分离的产权格局,会计如何反映这一产权形式,如何评价农村土地资源价值,合理设计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协议是涉农会计人员需要关注的话题。

(二)促进财富公平分配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急不得也等不得。既要提高国家经济总量,也需要构建财富的公平分配机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種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会计财富分配的作用自古有之。会计源自刻划符号与绘图记事,原始部落通过刻划绘图,筹划与安排生活资料的采集、储备以及分配与消费,保障了部落生存与“种的繁衍”,使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处于正常状态,这是会计的历史起点。[2]在企业财务报告中,资产负债表“应付职工薪酬”项目、现金流量表“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项目能够一定程度反映劳动报酬,即劳动力要素在企业利益分配中的比重;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项目和利润表中“财务费用”项目结合、资产负债表中“股本”“资本公积”项目和利润表中“净利润”项目结合、现金流量表“分配股利利润和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项目可以反映资本要素在企业利益分配中的比重。会计如何更好反映劳动报酬和要素收入,如何将数据等新要素纳入财务报告,是会计反映财富分配、助力共同富裕应该关注的问题。

四、服务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化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会计在反映人力资源、促进科技创新方面可以发挥独特作用。

(一)探索建立人力资源会计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中国历来重视人力资源,早在明清时期晋商中已经出现顶身股的制度设计,当前股权激励也十分普遍。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人力资源如何转化为社会资产、社会资本,入账入表至今尚未解决。20世纪90年代,中国会计界开始关注人力资源会计问题,1996年阎达五教授提出建立劳动者权益会计,并且重构了会计等式(资产=债权人权益+劳动者权益+所有者权益)[3],将人力资源会计研究推向高潮。但是,囿于历史成本、权责发生制和稳健性等原则,人力资源计量成为其入账入表的关键难点,导致人力资源会计研究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如何推动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产,甚至是人力资本,激发劳动者干事创业,特别是激励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等充分发挥价值作用,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等背景下,应该将人力资源会计和按劳分配制度结合起来,将高层次人才价值和高层次人才劳动报酬结合起来,创新开展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尽快解决人力资源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难题。

(二)优化科研经费管理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发挥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在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求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但是,当前科研院所缺乏政策落实的具体办法,经费后续管理尚待优化、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管理尚待完善、科研院所经费会计与审计监督尚待强化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4]。这些问题涉及财务制度、经费管理、绩效评价和内部监督等方面,无不与会计相关,需要会计人员结合科研工作实际提出可行方案,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提升科研经费使用绩效,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三)引导资本促进企业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不断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放宽研发活动及研发费用的范围、提高加计扣除比例、简化优化账务处理和计算方法,通过财政税收政策激励企业创新。2019年设立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完善资本市场助力科技创新企业发展。2023年2月,股票发行注册制正式实施。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科创板设立、注册制推行都是通过财税政策和资本市场引导资本促进企业创新的新举措。为了更好反映企业创新投入,2017年和2018年财政部先后两次修订企业财务报表格式,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将“开发支出”和“研发费用”分别单列。加计扣除是否合理合法、科创板上市条件是否适当等都离不开会计的参与。会计界需要针对性开展研究,验证政策效果和制度效力,为完善财税制度和健全资本市场提供专业意见,强化会计作用,促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五、健全监督体系,优化国家治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强调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一)强化财会监督

党的十八大以来,财会监督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财会监督体系尚待完善,工作机制有待理顺,法治建设亟待健全,信息化水平不高,监督能力有待提升,制约了财会监督职能作用有效发挥。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发挥财会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以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为出发点,以党内监督为主导,突出政治属性,严肃财经纪律,健全财会监督体系,完善工作机制,提升财会监督效能,促进财会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调,推动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如何加强党对财会监督工作的领导;如何进一步加强单位内部监督,发挥中介机构执业监督作用,强化行业协会自律监督作用;如何加强财会监督主体横向协同,强化中央与地方纵向联动,推动财会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调等都是我们必须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发展司法会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法治中国建设,解决经济法律纠纷、维护经济合法运行离不开司法会计支持。司法会计鉴定能够为经济案件侦测诉讼提供科学合理的证据,在市场主体提升内控风险防范水平和完善内部治理体系中发挥独特作用[5]。司法会计鉴定涉及法学、会计学等学科,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交叉复合型人才。司法会计人才匮乏和理论研究不足,导致司法鉴定缺乏统一执业标准问题,严重影响经济犯罪案例的诉讼效率[6]。当前,涉及司法会计鉴定的经济案件日益增加,深化司法会计理论研究、利用新技术提升从业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等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加强国家审计

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离不开监督,国家审计是国家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国家审计对公共财产权利和政府权力运行进行全方位、全覆盖监督,发挥经济监督和行政监督作用,实现权力监督和权力制约的国家治理功能。2018年,中国共产党设立中央审计委员会,目的就是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各级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党费收支、党的专项资金使用都需要严格的审计监督,保证合规开支,保证收支绩效[7]。当前,国家审计在依法治国、从严治党过程中的监督作用已经被充分认识,但在体制机制、执行落实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审计作用发挥与党中央部署要求仍有差距,审计全覆盖的质量和水平尚需提升,需要结合《审计法》修订不断总结经验,全面落实《“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建立完善中国特色国家审计制度体系和理论体系。

六、发展环境会计,助力绿色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绿色会计、环境会计、资源会计是会计理论和实务共同关注的话题,存在诸多重点难点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研究制定碳交易会计准则

2011年,中国开始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探索以配额管理、排放权交易促进减排降碳。報告强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近年来,诸多学者围绕碳排放权交易,对其会计处理、信息披露、财务后果等问题展开诸多研究,取得一定成果[8]。2021年5月,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项目课题组发布《绿色发展背景下的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准则研究》报告,全面深入研究碳排放权交易的确认、计量和披露,起草有关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准则的草案。但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离不开企业生产技术、工艺和产品结构等多方面调整,必然涉及资源投入和减排效果评价,碳会计不仅包括披露排放权的交易行为,还包括对企业减排行为、减排效果的评价和优化等内容。会计界要积极作为,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动尽早建立中国碳交易会计准则。

(二)完善环境资源会计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我国古代会计历来注重对自然资源和资源产品的反映,当时会计报告的内容,不仅包括政府财政收支,也包括土地等自然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我国在环境会计理论、环境信息披露、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和环境成本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多成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这一全球首倡的特色环境资源会计制度得到各级政府和会计学者的积极响应,近十年来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成果,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但是,在平衡关系、核算内容、资源负债、记账方法、计量属性等方面仍存在分歧,需要进一步丰富实践,总结经验,使这一制度落到实处、产生实效[9]。此外,针对上市公司强制性环保信息披露机制,诸多学者开始关注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但现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并且多数研究未注意到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在经济环境、政治制度、法律框架和环境治理方面与西方国家的不同,关于中国企业ESG实践对企业影响的研究较少[10]。会计界应该结合中国文化背景、经济环境和制度背景,研究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资源信息披露制度。

(三)加强资源环境审计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严密防控环境风险。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为健全我国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中国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的创造性制度体系。目前,以离任审计的开展为契机,环境审计逐渐形成离任审计、污染防治跟踪审计、资源环境专项审计三足鼎立的审计格局[11]。环境问题影响重大、涉及利益主体较多,需要开展协同治理,因此,资源环境审计必须协同联动,统筹整合项目安排,增强审计结果监督效能。近年来,云南省和周边省份审计部门联合探索建立资源环境合作审计协作机制,形成了跨地区联审共治新模式。资源环境审计如何促进环境治理发挥协同效应,助推生态文明建设,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

七、发展会计教育,弘扬会计文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求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会计文化源远流长。会计文化传承和会计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高层次会计人才,离不开高质量的会计教育。

(一)发展高水平会计教育

长期以来,高素质会计人才缺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发展高水平会计教育是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的基础。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推动数字经济等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也使技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重要性日渐凸显。传统会计理论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高水平会计教育既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会计理论、方法和技能,又要适当超前培养学生适应和应用新技术新经济新方法的知识和能力。当前,会计人员数量多,但高层次人才少;设置会计专业院校多,但高水平会计教育欠缺。面对新时代发展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求,会计教育应该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坚持立德树人、立足中国、融通中外,促进专业优化、课程优化、模式创新[12]。当前会计教育改革如火如荼,但简单模仿多、实质创新不足,必须切实重视并加强会计教育研究,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改革,不断推动中国会计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弘扬中国会计文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会计文化是会计人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附属产品的总和,在会计发展过程中始终发挥着导向、规范和调控的作用[13]。中华传统文化和会计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中国会计文化要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中,一诺千金、诚实守信、克勤克俭、克己奉公、言必信行必果、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等无不与价值观和经营管理活动相关;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将本求利、月计岁会、账实相符、待价而沽、开源节流、预则立不预则废等均与理财思想及会计行为息息相关[14]。中国会计文化最具特色的是“会计当而已矣”“诚实守信”“计利天下”。孔子提出的“会计当而已矣”,包含账务核算“得当”(明晰)、会计结果“恰当”(公允);事项行为“正当”(合规);会计人员“适当”(专业胜任能力适当),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思想,适当、允当、恰当,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反映了会计真实可靠的本质要求。“诚实守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以养德,信以立身,言必信行必果,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无不与诚信相关。随着经济全球化,中西方会计文化具有相通、趋同的要素,但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诚信、稳健、节俭等元素,与西方文化中崇尚个人主义,鼓励冒险精神截然不同。中华会计文化源远流长,但当前会计文化研究依然存在整体框架缺乏、核心概念不清、基本要素不明、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需要会计界切实重视。

(三)创新中国特色会计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计学术研究与西方“接轨”,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趋同。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会计准则的制定权和解释权由民間组织控制,国家会计准则并非会计规则,而是英美国家为适应资本市场交易的高流动性需要的,是缺乏合理依据的金融分析规则,弹性化的会计规则导致会计造假常规化,证券市场会计监管形同虚设[15]。中国国情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不能简单“趋同”。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也存在类似问题,多数研究紧跟欧美研究话题,应用西方会计理论,会计研究模仿热远远大于创造热,且这种模仿主要是模仿欧美国家[16]。过于追求数学模型,弱化思想观点,拘泥于用各种方法和数据,检验一些细枝末节的具体现象,忽视对现象背后内在规律的探索,盲目的模型崇拜已经影响到中国会计理论创新,难以有效服务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事实上,中国经济的成功实践、中国企业丰富的经营管理案例、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都为中国特色会计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源头活水。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必须立足中国实践,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现实需要,推动研究方法多样化,突出原创思想,及时从中国丰富的现实实践中提升总结中国特色会计理论,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把中国会计理论成果展示给全球,为人类会计事业的发展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17]

八、结语

会计伴随人类文明产生而产生,伴随人类发展而发展。作为经济管理的基础控制系统,会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天下未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高质量的中国特色现代化会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中国在全球率先开创探索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会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等会计新领域,对促进高质量发展、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现有会计研究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支撑作用远远不够,难以全面满足中国高质量发展和治理现代化需要。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和实务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研究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会计智慧、会计力量。

【参考文献】

[1] 葉康涛.会计与企业高质量发展[J].会计之友,2022(7):12-16.

[2] 郭道扬,谭超.《中国会计通史》导论[J].会计与经济研究,2022,36(1):3-26.

[3] 郭蕾,张香平,高亮,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管理改革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学基金,2022,36(5):798-805.

[4] 阎达五,徐国君.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框架——以劳动者权益会计为中心[J].会计研究,1996(11):19-24.

[5]周晨,刘晓红.司法会计鉴定业务行业发展状况研究——基于728份会计师事务所问卷的实证考察[J].会计之友,2021(23):153-158.

[6] 陈旭东,鲁啸宇,倪仁龙.高校“司法会计”人才培养探索与创新——暨云南财经大学司法鉴定中心成立二十周年经验总结[J].会计之友,2022(18):135-138.

[7] 高培勇,崔振龙,贾康,等.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中的国家审计——“国家审计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专题座谈会[J].财贸经济,2015(4):146-161.

[8] 崔也光,周畅.碳排放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财会月刊,2020(9):53-58.

[9] 杨世忠,谭振华,王世杰.论我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核算的方法逻辑及系统框架构建[J].管理世界,2020,36(11):132-144.

[10] 李小荣,徐腾冲.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22(8):133-146.

[11] 郭鹏飞.中国资源环境审计的发展历程、理论表征与实践深化[J].重庆社会科学,2021(3):6-19.

[12] 罗勇.“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J].商业会计,2021(12):4-8.

[13] 王开田,张仲元.论中国会计自觉[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8,32(4):118-126.

[14] 杨世忠,马元驹.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计文化建设的路径与重点[J].会计研究,2014(6):17-24,96.

[15] 周华.《会计规则的由来》创作历程[J].财会月刊,2019(7):177-178.

[16] 刘明辉.守正创新,开创新时代会计理论研究新局面[J].会计之友,2021(20):2-13.

[17] 吴祥云.守正创新——以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引领会计学术工作[J].会计研究,2022(1):4-8.

猜你喜欢
会计理论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对会计理论及实务的影响分析
网络会计的特点及其对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影响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