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母亲平板撑:你要突围,我不敢老

2023-07-06 13:06袁正琴
知音(月末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儿子母亲

袁正琴

张琼宇从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毕业后,正当他办理签证准备前往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时,他的人生却突遭“翻盘”,因背部脊髓中暗藏的血管瘤突然破裂,在短短十几小时内,他便瘫痪在床,大好的前程毁于一旦。

张琼宇连求死的能力都没有,只有求生。顽强的母亲陪他一路风雨兼程,他像“蓝蜗牛”一样坚持前行,实现了人生突围的奇迹。

无边的疼痛:博士出国前夕重病截瘫

2009年6月,27岁的张琼宇从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发育生物学专业博士毕业,准备前往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张琼宇家在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县。那天,他回家拿路易斯维尔大学留学的邀请函准备签证资料。凌晨2点多钟,他突然感觉腰痛难忍,母亲看见他痛得眉头都拧在一起,赶紧将他送到永州市中心医院,医院初步诊断他是肾结石发作,在医院挂盐水,一直到早上8点多才结束。然而他感觉症状没有緩解反而加剧,医生提议转到长沙湘雅医院治疗。

母亲心里特别慌,当即找车送儿子去长沙湘雅医院。一路颠簸,张琼宇开始能试着动动脚,可是到了长沙,他就感觉脚已失去知觉,不能移动半分。下午2点入院检查后,医生诊断为脊椎炎。经过半个月治疗,病情丝毫不见好转,张琼宇觉得背部腰椎像针扎似的疼痛,医生建议转院去北京宣武医院。两个月前,张琼宇的腰椎经常出现麻木现象,有时双腿行走产生不受自己控制、使不上劲的情况,他以为是久坐未运动的缘故,没想到,这个小疏忽导致他背部脊髓中暗藏的血管瘤突然破裂,在短短十几小时内,人生的狂风骤雨已然来临。

宣武医院的医生看过核磁共振片子之后,确认张琼宇所患的是一种很少见的海绵状血管瘤,长在脊椎里很难被发现,发病48小时内必须做手术。

“血管破裂损坏了神经,开刀已没什么用。”专家有些遗憾地告诉张琼宇的父母。“一辈子瘫痪?”母亲一听腿就软了,手紧紧地抓着桌角才没有倒下去。儿子年轻帅气,前途一片大好,正准备赴美做博士后的课题研究,这样的结果她完全不能接受。她强迫自己冷静,恳求专家想办法救治儿子。

那天,张琼宇见母亲许久未出诊室,隐隐猜到自己病得不轻。在母亲的恳求下,专家同意给张琼宇做手术,手术时间定在半个月后。

6个小时手术做下来,张琼宇被固定在架子上推出手术室。

一天之后,张琼宇腰部以下完全没有知觉,学生物学的他隐隐地猜到了这个结果,然而他仍心存一丝侥幸,希望手术之后自己能尽快恢复,最多也就是恢复时间比别人长一点而已。

第二天,张琼宇下半身依然是麻木的,仿佛身体已不是自己的,他暗自着急。第三天、第四天……第七天,他的腰部以下仍然没有恢复知觉,他脸憋得通红,可一双脚像磐石一样纹丝未动,他的心一直往下沉,一点一点坠入万丈深渊……

得知自己将终生与轮椅为伴,张琼宇希望这只是一场梦,等梦醒之后,他仍然可以好端端地徜徉在科研的海洋中。可是他躺在病床上,穿衣吃饭等基本的生活都需要父母帮助才能完成,他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哀叹命运不公:“老天为什么要这样惩罚我?”张琼宇心有不甘!十年寒窗,好不容易熬出头了。

躺在病床上的日子,一天似有一个世纪那么漫长。由于下半身毫无知觉,张琼宇原本青春、充满活力的身体,却充斥着排泄物难闻的异味。最初,他拒绝父母照顾,想靠自己独立完成,可他使出浑身的力气,却连脚趾头抬一下都做不到。张琼宇对照顾他的父母大发脾气:“一辈子都这样躺着,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有时,他借故说父母护理的方法不对,对他们发泄一通。

张琼宇的父母都是公务员,面对情绪失控、内心万分痛苦的儿子,父母只能默默垂泪。

安静的午夜,只有梦乡人的呼吸声在空气中碰撞,张琼宇脑子如一团乱麻,他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一了百了。可是让他濒临疯狂的是,自己连死的能力都没有。“连死都死不成,我到底要怎么办?”沮丧、委屈和不甘的眼泪汹涌而出。“来,喝口水。”从门外进来的母亲端着杯子轻声地呼唤他。“我还喝什么水,让我渴死吧!”张琼宇绝望的声音从牙缝里蹦出来。当他瞥见泪流满面的母亲时,心里一痛,任由泪水从眼角滑落。

“也许是我们对你期望太高,导致你压力过大,如果你不这么努力,不这么累,你的身体可能不会这样……”母亲涕泪交流,陷入自责和懊悔中。

父母还未退休,只好轮流请假陪护张琼宇。轮到父亲时,因父亲患有严重的痛风,关节上长了好多“结石”,时间一长,连从地上站起来都困难。轮到母亲照顾他时,遵医嘱每天24小时,每2个小时一次的翻身,也耗尽了母亲全部的体力。特别是晚上,由于时刻担心他,导致母亲睡眠严重不足,原本130多斤的身体很快就暴瘦近20斤,两鬓的头发也花白了一片。张琼宇感到最难堪的是母亲要给他清洗身体,处理排泄物,他内心非常抗拒。

“我是你妈妈,你是我亲儿子,你不要有心理负担。”母亲知道儿子内心的想法,安慰张琼宇。

母亲一个人做这些,常常累得满头大汗。“再这样下去,自己未能痊愈,妈妈就先被拖垮了。”愧疚、不甘和绝望紧紧地裹挟着张琼宇,他像一叶孤舟漂浮在茫茫的大海上,找不到靠岸的方向。

扶子前行:七旬母亲苦练平板撑

张琼宇不忍让母亲太累,提出请护工帮忙。请护工要180元一天,母亲舍不得,然而有时候一个人真的没办法。有一次轮椅距离偏了一点,母子俩一起摔倒在地上,母亲试了几次都没能把儿子抱起来。在张琼宇再三坚持下,母亲只好请护工来帮忙。

2009年9月,张琼宇转到北京博爱康复医院治疗。张琼宇交往了四年的女友赶过来看望他,他绝情地将她赶走,女友只得哭着离开。“儿子,你活着,就是对妈妈最大的安慰……”母亲哭着劝慰儿子。张琼宇的大学同学也纷纷发消息鼓励他。

为了给张琼宇增加营养,母亲在博爱医院旁边租了一个10平方米左右的地下室,可以用电磁炉做饭。白天,母亲买菜做好饭,给他送到医院。没有护工时,母亲就一个人陪他做康复治疗。

康复训练时,母亲小心翼翼地将张琼宇绑定在助行器上,再跪在地上双手箍住他的脚踝往前挪,挪完左脚再挪右脚。张琼宇失去知觉的双腿总是不听使唤,简单的迈步得无数次循环重复。练习站立时,母亲在身后护着他防止摔倒,他整个身体的重量全压在母亲身上。一天,张琼宇看见母亲借助病房墙壁在做平板撑,他有些奇怪,母亲回头朝他一笑:“我得好好锻炼,才有强壮的身体来照顾你。”

每天站立和行走训练不能超过一个小时,否则张琼宇的膝盖会承受不了。不能练习走和站,那就练习躺在床上可以做的动作。一天,母亲帮他俯卧在床上,说:“琼宇,我们来练习爬行吧。”

张琼宇费力地依靠手臂支撑自己身体的重量,摸索着怎么使劲才能把毫无知觉的下肢拖动,可是久未活动的双臂支撑一会就感到困难。他咬着牙,手肘撑在床上,可身体却像有千斤重,挣扎半天,他才挪动了那么一点点距离。

康复过程的艰难超出了预想,让他真切地体验到了什么叫作“有心无力”。两三个月过去,依然没有看到任何希望,无边的绝望再次将张琼宇淹没,“死不了”的现实几乎让他发疯。

母亲含泪规劝:“儿子,既然老天不让你死,你就好好活着。你脚不能动,还有手能做事,有眼睛能看,有嘴巴能说,还能做很多有意义的事。”

那天中午,母亲趁着他午休,又开始做平板撑。看母亲累得满头大汗,张琼宇灰暗的内心裂开了一丝缝隙,病房外温暖的阳光蓦地挤进他的内心,泛起一阵涟漪:母亲为了他都这么努力,他还有什么理由继续颓废下去?一股无形的力量贯穿他的身体,他对自己说:“病床绝不是我生命的终点!”

一天,母亲从零陵老家带了一把六七十斤重的轮椅,张琼宇有些惊讶,这一路上要转几趟车,母亲带着这么重的轮椅,路途上要遇到多少困难?可是母亲却云淡风轻地告诉他:“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只要心里想着就一定可以做到,我还遇到了一个好心的大学生。”原来,母亲在永州上火车时,遇到一个北京来湖南上学的孩子,正好放假回家,一路上,这个孩子帮母亲拿着行李,到达北京后,还让家人开车把母亲直接送到了博爱医院。陌生人的热心帮助,更坚定了张琼宇挑战命运的信心。

康复训练半年之后,张琼宇终于学会了从床上把自己挪到轮椅上,这是一场小小的胜利,“一切皆有可能”!慢慢地,他又学会了用上身掌握平衡,终于能坐稳了,也能自己刷牙洗脸、穿衣吃饭。母亲看着不断进步的儿子,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为了照顾儿子,母亲提前办理了退休,天天陪着儿子。半年后,张琼宇从北京博爱医院转回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后又转到中医研究所继续治疗。他学会了很多简单的事情,内心压力也小了许多。

2010年7月,是张琼宇的生日。母亲冒着酷暑,从长沙赶回永州,花高价从永州带回一些野生鳝鱼、土鸡。生日那天,没有生日蛋糕,却有盛满母亲爱心的营养汤跨越酷暑而至,张琼宇眼圈红了。

“我不能就这样倒下去,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张琼宇决定振作起来!

2010年9月,在当地残联推荐下,张琼宇到永州职业学院教书。第一节课,学生们对他这个博士老师很是期待,然而由于之前经验空白,有学生发朋友圈说:“那个博士教师讲的课也不怎么样。”张琼宇得知后,自尊心有些受伤,但这一次,他不再气馁,决定从各个细节来打磨自己的课程。

那几天晚上,母亲看到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像真正在讲台上那样讲述课程,还模仿回答来自学生的提问,他把自己“讲课”内容进行录音,然后一遍一遍地听,他觉得讲得不好的地方,就予以纠正。母亲见了既感动又受到鼓舞,就像以前在学业上那么优秀一样,儿子仍然是那个打不败的人。

逆风翻盘:轮椅教授人生突围

为保持体力,张琼宇每天做4个小时康复运动和理疗,以维持身体机能,还要忍受脊髓损伤引起的神经幻觉疼痛和痉挛疼痛,频繁应付口腔溃疡、尿路感染、褥疮、肛裂等各种脊髓损伤并发症。如果是上午上第一节课,张琼宇早晨6点就得起床,做康复运动和理疗。然后,母亲推着他赶往学校。校学生会还主动排了一张表,安排学生轮流值班,帮忙把张琼宇的轮椅抬上教学楼前的楼梯,这幅师生情深的画面,一度成为校园里最有爱的风景线。

为了避免大小便失禁,张琼宇上课时几乎不喝水,时间一长,他的嘴唇干得起皮,讲课声音嘶哑。由于没有办法长时间在黑板上写板书,如果讲课的时间过长,他的声音会越来越小,也会觉得越来越疲劳。为了改变课堂上的劣势,张琼宇开始进行信息化教学探索。他制作了与各教学知识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微课、教学动画、实验操作视频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了云课程,并积极探索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利用微课等数字资源,可以让我更好地掌握学情,在课堂教学中也能更好地让学生成为主角。”

等張琼宇上完课,母亲再来推着他回家。整整两年,母亲风雨无阻地推着他往返在家与学校的路上。春天,路旁有鲜花盛放,夏天树上有知了歌唱,秋天有姹紫嫣红的树叶,冬天有纯洁的皑皑白雪,张琼宇一路欣赏着这四季的风景。

2012年8月,张琼宇提出考驾照。两个月里,他克服无数困难,终于拿到驾照,母亲不用再送他去上班了。次年春天,田野里油菜花一片金黄,张琼宇开车带着父母春游,久未出门的父亲很开心。

2013年5月,张琼宇父亲突发脑出血,愈后不是很好,走路颤颤巍巍的,离不开拐杖,母亲分身乏术,只得将父亲送进养老院住了两个月。

母亲陪着儿子闯过人生中兵荒马乱的日子。张琼宇在教学工作中做出了一系列成绩:2017以年来,张琼宇主持并完成了医学检验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建设;制作上传各类资源1600多条,全国有33所高校的教师利用这些数字资源开展线上教学;张琼宇5次在国家和省级微课大赛中获奖,在智慧职教平台主持开设的《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被认定为湖南省职业教育精品课程;他主持湖南省自科基金等研究课题4项,发表SCI、CSCD期刊论文10余篇。

张琼宇担任护理、临床和影像等多个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训和科研工作,还担任14级5年制护理一班班主任,年平均课时近800节,是该学院老师基本工作量的两倍,并主持多个国家级课程建设和省、市级科学研究项目。

付出终归有了回报。2019年9月,张琼宇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优秀教师”。他将自己的网名改成“蓝蜗牛”,他说:“蓝色是一种忧伤的色彩,是那时候心境的一种写照,我保留下来。现在的我心态很平和,就像蜗牛一样,虽然爬得很慢,但贵在坚持,未来一样能走很远!”

2019年底,张琼宇身体再次出现问题,每个月他都会发烧,由于憋尿导致肾盂肾炎。几个月时间,他和母亲一起多次往返北京治疗,每一次,母亲都寸步不离地照顾他,鼓励他,他再次挺了过来。

2020年后,由于疫情原因,学校开展网络教学,张琼宇建设了湖南省在线精品课程,为全国各地师生开展线上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2021年,张琼宇获得“湖南省青年五四奖章”。母亲非常珍惜地帮他把这些奖状、奖章收藏起来,因为它们蕴含着他一路的风雨兼程。

2023年2月,由于张琼宇工作突出被评为教授,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吃了顿饭。看到儿子一点一点地焕发出光芒,父母脸上浮现出了欣慰的笑容。

那天,母亲说郊区草莓基地的草莓熟了,张琼宇邀请几位同学一起去了草莓大棚。同学家的小朋友们在草莓基地欢笑嬉闹,看着红色的草莓鲜艳欲滴,张琼宇胃口大好,虽然没能亲自下地采摘,可看见母亲和朋友们有说有笑,他很高兴。曾经,他险些就错过这些细碎的美好。

“病痛的折磨让我不能去追求生命的长度,我只能尽最大努力去追求生命的厚度,当好一名老师,让有限的生命更富有意义和价值。”张琼宇说。

母亲仍然陪伴着他。每天晚上,张琼宇都要忙碌到深夜12点左右,母亲房间的灯一直亮着,直到他忙完才休息。现在,母亲67岁了,身体大不如前,但只要有空,母亲就会练习太极拳和操练太极剑,还会抓吊环锻炼,希望自己有一个强健的身体,能够陪伴他久一点,同时也以自身的行动影响他。

2023年春天,张琼宇所在的校区樱花盛开。一个晴朗的春日,阳光明媚,微风习习,母亲推着坐在轮椅里的儿子,漫步在花团锦簇的樱花道上。母亲感慨道:“樱花开得这么明艳,是因为它在凛冽的寒冬里也积蓄了力量,只待春风到来。”

有人说,命运是一丛荆棘,每个穿行其中的人都会受伤。张琼宇在经历绝望的挣扎之后,他把所有受过的伤,铸成了属于他特有的勛章,这勋章有他的一半,也有母亲的一半。

编辑/胡平

猜你喜欢
儿子母亲
母亲的债
打儿子
养儿子,一定要“拼妈”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给母亲的信
比儿子给我洗脚更开心的事
母亲
儿子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