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三大经济形态”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3-07-06 01:24史爱苹
现代国企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产学研导向高质量

文=史爱苹

面向未来,中国能建提出,将全面融入“三大经济形态”,主动顺应高质量发展、一体化发展、融合发展“三大发展趋势”,坚决扛起中央企业的使命责任,大力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始终坚持战略导向、市场导向、问题导向、价值导向、高目标导向“五大导向”,为全面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供能建样板。

中国能建主动融入绿色低碳、数字智慧、共享融合“三大经济形态”,加快以创新为引领的绿色化转型、数智化转型、融合化转型“一创三转”,积极推动“能源+”融合发展,助力绿色低碳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基调与人民美好生活的底色。

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上发言指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是世界性的课题,也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能建聚焦“30·60”系统解决方案“一个中心”和储能、氢能“两个支撑点”,系统打造“三新”能建平台。展望未来,中国能建将大力提升“三新”价值创造水平,高效运用源网荷储、多能互补、投建营、综合交通、城市综合开发、海上综合能源、东数西算“七个一体化”发展模式,赋能绿色发展。大力推动融合创新,加快以创新为引领的“一创三转”,赋能美好生活。大力推动开放合作,围绕全电力、全交通、全城市、全水、全生态环保、全数字“六全”领域,发挥资本的放大力、创新的驱动力、数字的加速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等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深度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

面对新一轮科技之变引发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产业之变、竞争之变“五大变革”,作为能源电力和基础设施领域的国家队、排头兵,中国能建始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把握能源、信息、生态、健康“四大文明主轴”内在发展逻辑,大力践行“科技强企、创新发展”战略,加快实现创新理念、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创新机制、创新文化、创新合作“六大创新”全方位升级升维,近两年研发投入、授权专利年均增长率均超过20%,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有力牵引支撑了中国能建高质量发展和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在此过程中,中国能建牢牢把握“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深化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是必由之路”这一内在逻辑,始终高度重视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机构的深度合作,积累了丰富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经验和成果。

宋海良指出,面向未来,中国能建将全面融入“三大经济形态”,主动顺应高质量发展、一体化发展、融合发展“三大发展趋势”,坚决扛起中央企业的使命责任,大力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始终坚持战略导向、市场导向、问题导向、价值导向、高目标导向“五大导向”,为全面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供能建样板。一是聚焦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携手构建产学研协同合作崭新格局。进一步强化企业作为出题人、主答题人和阅卷人的地位,立足“六全”领域,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技术研发与集成优势、孵化转化优势、场景应用优势“四大优势”,充分发挥高端创新平台作用,以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七链”为重点,加快推动形成创新生态体系,全力打造更加务实高效的协同合作新模式。二是聚焦深化以创新为引领的绿色化、数智化、融合化三大转型“一创三转”,携手拓展产学研创新合作新空间。绿色化聚焦能源结构转型,数智化聚焦能源供给方式转型,融合化聚焦能源价值形态转型,全力打造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三新”能建平台,与更多高水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加强务实有效合作,共享优质产业和创新资源,共同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融合,加快向价值链、生态圈升级转化,重塑传统产业竞争力,打造产业孵化新引擎,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聚焦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谱写产学研开放合作新篇章。积极构建跨区域、跨国别的产学研一体化融合创新平台,通过产业导入、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企业文化、产业人才的深度融合,推动产学研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企业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再到“融进去”,共同致力于以更具时代性和引领性的创新成果推动“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猜你喜欢
产学研导向高质量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偏向”不是好导向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