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守伟:千余名孤残儿童的“妈妈”

2023-07-07 16:08卞文志
共产党员·上 2023年6期
关键词:文文福利院脑瘫

卞文志

今年52岁的杨守伟,在山东省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已经工作了整整23年。从青春飞扬到鬓染微霜,从护理员到副院长,她悉心护理过千余名孤残儿童,用爱填补着孩子们人生的缺憾,成为他们可亲可敬的“杨妈妈”。杨守伟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最美社工等。

有人说杨守伟很不容易,她却说自己很幸运:“很少有女人像我这样,能给千余名孩子当妈妈。”有人问这份工作会不会让人感到压抑,她说:“我的生活充实到根本没工夫感受什么叫压抑。”有人说是儿童福利院的“妈妈”给了孤残儿童第二次生命,她却说:“我们只是党和政府温暖的传播者。”杨守伟每天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当她走进福利院的房间,孩子们叫着喊着“杨妈妈”,一拥而上让她抱抱。她最盼望的时刻则是孩子们被收养,离开自己这个“妈妈”,真正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像普通人一样去享受生活。即便每每此时,不忍当面告别的她总要躲在角落里默默流泪,目送着孩子们渐渐远去。

2000年,29岁的杨守伟来到潍坊市儿童福利院,成为一名护理员。当时她的女儿刚好3岁多,她觉得看孩子这活儿应该不难。上班后,她却有些“傻眼”。福利院里大多是孤残儿童,患有唇腭裂、脑瘫、脑积水、先天性心脏病、手足畸形、鱼鳞病、艾滋病等各种疾病,重残率超过90%。杨守伟的工作就是给这些孩子喂奶喂饭,把屎把尿,值班守夜。这一干,就是23年。23年间,没有任何护理学背景的杨守伟,凭着爱心、耐心和责任感迅速成长起来,变得越来越专业。她跟孩子互动时可以跪在地上走路,碰下额头能知道体温,摸下指甲能算出上次的修剪日期,还能准确解读孩子的哭声。许多孩子在杨守伟的照护下学会了说话、吃饭、走路,治好了病,找到了家;她累计带过400多个孩子走进手术室,看着“手术中”3个字亮起又熄灭;她先后取得了孤残儿童护理员、高级育婴师、营养师、中级蒙特梭利教师等多项资格证书,成为孩子们眼中的“全能妈妈”。

在玲玲眼中,“杨妈妈”是个手艺特别好的厨师。因患有罕见的染色体遗传病,玲玲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进食,刚出生1个多月就被送到了福利院。“这种病吃得不注意就很容易造成脑组织损伤和智力发育障碍,但吃不好营养又跟不上。”通过咨询医生、查阅大量资料后,杨守伟了解到玲玲需要采取低苯丙氨酸饮食,这意味着她吃的奶粉、面粉等都得从医院专门购买。不仅如此,杨守伟每天还要想尽办法、变着花样把这些面粉、奶粉做得好吃有滋味。经过精心抚育,如今的玲玲不仅各项生长发育指标正常,运动、认知等能力也达到了正常人的水平。

在文文眼中,“杨妈妈”是个耐心的魔法师,用爱的魔法疗愈了她。两岁多的文文被送到福利院时,眼皮外翻,眼珠通红,身体上的皮肤翻裂着,很多地方化了脓,血水和脓水混合在一起,散发着浓烈的气味。原来,文文患有鱼鳞病。这是一种基因突变导致的皮肤病,无法根治,只能通过护理缓解病情。每天,杨守伟都要给文文洗澡,还要在她全身多次涂抹药膏。涂药时,文文的身体总是止不住地颤抖,但从不吭声。杨守伟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是不是有点疼啊,疼就跟妈妈说。”跟文文对话,杨守伟也没想得到回应,因为来福利院的头一年,文文从未开口说话。她总是低垂着双眼不敢看人,不哭也不闹。在杨守伟的精心照料下,文文的身心得到了恢复。一年后的一天,在给文文洗澡时,她突然抬头叫了杨守伟一声“妈妈”。杨守伟先是一愣,眼里瞬间噙满泪花,然后就忙不迭地回应着。“我都以为这孩子不会说话,原来她懂我对她的爱。”2012年,文文得到机会去北京看病。专家了解到杨守伟对孩子的日常护理,赞不绝口:“你们了不得,做得非常好。”此后,文文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好,人也越来越活泼,还喜欢唱歌、跳舞。在福利院生活8年后,文文被一个爱心家庭收养,开启了她的另一段人生。

在孩子们眼中,“杨妈妈”还是个发明家。很多护理、康复用具在市面上买不到,杨守伟和同事们就自己动手制作。她们一起为脑瘫孩子设计了“脑瘫衣”、洗澡车;为唇腭裂孩子设计了吸管式奶瓶;为长期卧床的孩子设计了环形枕头;为有自残行为的孩子设计了“约束衣”;为脚部术后的孩子缝制合适的鞋袜……她创新的重症脑瘫儿童“口腔护理”方法、婴幼儿触摸墙等,在全国儿童福利机构得到推广。她还在福利院开展了“类家庭”养育模式,在社会上招聘爱心夫妻来院和孩子组建家庭,让孩子们感受家的温暖。

在杨守伟看来,儿童福利院像学校、幼儿园,也像医院、宾馆。她不断收集这四种场所的管理方式,把有利于福利院孩子的方法都整理融合在一起。很多到福利院参观学习的人看到这里整洁干净的环境和孩子们开朗积极的状态,都忍不住感叹:这里更像一个家。但是,杨守伟和同事们更希望看到孩子们去到另一个“家”——收养家庭,那才是他们最好的出路。为此,她们努力教孩子们知识、技能,给孩子们治病、做康复训练,希望孩子们能早日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幸运的是,多年来,儿童福利院有近500名孩子陆陆续续回归了家庭。每个孩子走之前,养父母都会收到福利院的一份礼物:《成长报告》。这是一个档案盒,里面有孩子的各种成长记录,比如孩子的手脚印和照片等。照片多是单人的,有孩子玩耍的画面,有孩子看风景的画面,还有一些演出画面。画框里不会有“妈妈”,也不会有福利院的背景。杨守伟和同事们希望,这些记录可以让孩子们的人生更完整。同时,她们也定下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狠下心来不去联系孩子,让孩子更好地适应新家庭的生活,让他们有一个全新的开始。

作为一名党员,杨守伟没有单纯把护理孤残儿童当成一份工作。在她看来,孩子們叫她“杨妈妈”,她就必须承担起妈妈的责任,为他们创造充满爱和温暖的成长环境。杨守伟说:“我最大的追求和幸福就是尽全力把命运亏欠的都补偿给孩子,让他们拥有正常生活的权利,活得健康、活出尊严。”在杨守伟的影响和带动下,爱心“妈妈”的队伍不断壮大。孙春梅,这个小时候受过杨守伟的照护、从福利院走出去的孩子,长大后报考了护理专业,并选择重新回到福利院工作,成为更多孩子的“妈妈”。这是感恩,更是大爱的延续。

本栏编辑/彩虹

猜你喜欢
文文福利院脑瘫
TEA LEAVES
Breaking the Chain
Power Down
China’s Other Vaccine Drive
BABY,COME BACK
脑瘫患儿采用康复护理进行早期干预效果
感谢信——致南充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孩子将亲手种植的蔬菜送至福利院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