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023-07-08 08:55冯毅沈歆王烁陈煜
关键词:思政专业服务

冯毅 ,沈歆,王烁,陈煜

(1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2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 杭州 311121;3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广东 510006;4 成都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当前,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已成为发展健康产业的重要方向,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如何适应健康产业和健康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在系统梳理政策文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我国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和课程思政要求,对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实证依据。

一、我国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现状

2013 年9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 号),提出了“到2020 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并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的发展目标。为了解决健康服务业发展中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教育部于2016 年新增了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专业代码:120410T)。而后,2016 年8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从2016 年开始,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教育在我国迅速兴起。

1.培养规模稳步扩大,与健康管理发展所需的适应性显著提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到2030 年实现健康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健康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当前,我国居民健康需求已基本升级为全方面、全周期、全过程健康保障的大健康需求,从而使我国健康产业进入以大健康产业为统领的产业集群式发展期[1]。为了满足健康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2016~2022 年,教育部共批准137 所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一方面,7 年间,我国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规模稳步扩大,从最初的5 所发展成137 所。另一方面,各院校以国家和地方健康管理发展需要为依据,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特色化和个性化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同健康管理发展需要的适应性显著提高。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和浙江等经济相对发达的3 省2 直辖市,共有培养单位22 所(见表1)。

2.培养定位逐渐明晰,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基本达成共识。从2016 年开始,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教育在我国迅速发展,由最早开设健康管理专业的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广东药科大学等院校牵头,依托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学术年会,每年都召集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研讨,从专业理论学习、技能提升和综合素质培养等层面,全面论证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定位逐渐明晰。以较早开设健康管理方向班、2021 年软科排名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A+、获得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博士研究生(公共管理学博士学位)的培养单位杭州师范大学为例,其健康服务与管理培养定位是“培养掌握健康管理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具备健康检测、评估、干预等服务技能,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较强的管理技能和沟通协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复合型人才”。而中医药院校(包括中医药特色的医学院)在“培养掌握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健康管理服务技能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上具有明显共性,尤其在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达成了共识[2]。

3.医药学院校成为培养主力军,医管结合发展趋势初步显现。在137 所培养单位(含独立学院)中,医药学院校共62 所,占45.26%;中医药院校23 所,占总数的16.79%,占医药学院校的37.10%。医药学院校已经成为我国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而中医药院校更是其中的中坚力量。中医药院校在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方面,一般分为公共管理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三大模块,同时三类课程又分别列入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中。以广州中医药大学和贵州中医药大学两所中医药院校为例,共同开设三大模块中的课程为公共管理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分别为8 门、5 门和13 门。从其共同开设的课程看,医管结合发展趋势初步显现。(见表2)

表2 广州中医药大学和贵州中医药大学健康管理专业共同开设课程

二、制约我国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1.明确的教学质量标准不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受到较大影响。健康服务与管理属于公共管理类专业,然而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编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公共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适用专业并没有将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明确列入[3]。“质量为王,标准先行”,国家标准的指导作用就在于以标促改、以标促建、以标促强[4]。因为,健康服务与管理没有明确的适用标准,就难以形成统一的可测量、可操作和分层次的目标体系。从课程设置层面看,在总学分、总学时的限制下,如何优化管理类和医学类课程的比例,即到底是突出健康服务与管理的公共管理属性,还是更强调医疗健康技术的培养,这需要明确的质量标准作为指导。从长远来看,缺乏明确的教学质量标准不利于专业评估认证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2.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挖掘与整合不足,学生专业信念不够坚定。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反对将“教书”和“育人”相割裂[5]。“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课程思政教育,对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都尤为重要。但鉴于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专业课程及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课的特点和优势尚未系统梳理,专业课程中所蕴涵着的立德树人元素挖掘与整合不足,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都存在明显的缺失。当前,各院校如何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与整合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提高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和水平,围绕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完善相关机制,把学生政治素质、爱国主义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培养融入到健康服务与管理的专业教学中[6],是值得积极探讨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3.健康服务业覆盖面甚广,健康服务与管理多元合作培养亟待发展。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理论和模式,实施个性化教育,而要培养个性化人才,就需要实行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多元化是实现个性化教育的手段[7]。当前,发展健康服务业新业态是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中主要涉及高科技和创意性产业的融合,需要创造性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人力资源作为保障,要求专业人才必须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这需要在实践教学中推进“政产学研用”多元合作培养。目前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基本上局限于掌握健康管理技能,几乎没有兼顾在支撑性产业领域的实践。实践教学内容涵盖面相对狭窄,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不利于为我国健康产业和健康服务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杭州师范大学的相关调查也显示,当前健康服务与管理的实践教学并不能与实际工作全面对接,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学生不能更好地了解健康服务行业的工作以及岗位的能力需求[8]。

三、新时期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逻辑思考

1.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的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使命[9]。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的使命是依据国家大力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的客观形势,为社会培养掌握医学、管理学和健康服务与管理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突出其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公共取向和公共责任。在健康中国背景下,设置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医学院校应当加强医教协同,完善卫生健康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同时,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乃至繁荣发展乡村文化都有赖于卫生健康公共服务的提升和健康产业、健康服务业的深度发展。2021 年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明确了乡村人才振兴的目标、原则和重点。因此,高校也肩负着为乡村振兴输送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的历史使命。

2.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的育人格局。2016年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017 年12 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课程思政是开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10]。但鉴于我国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教育开设较晚,当前我国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大学生专业课思政教育发展比较滞后。为提高我国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应该大力推动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与专业教育,育才与育德相统一,打造课程思政大背景下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新模式,不断提升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育的研究和教学水平,构筑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核心课程教育的双重育人格局。

3.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现实路径。近年来,随着制造企业从生产主导向高端服务主导转型,为提高产品服务组合提供能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在服务型制造平台打造中正广泛推进[11]。“政”的主体是政府,起到政策、规定、导向的作用,“产”的主体是行业协会、企业,“学”的主体是高校及其教师与学生,“研”的主体是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协会等,“用”的主体是行业需求与用人单位等[12]。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要求较高,“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育人是培养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举措。为保障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高校应在立足于自身科研和教学的基础上,与卫生、教育、健康服务业所涉及的行政主管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按照政策、规定和导向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同时与医疗服务、健康管理服务以及健康服务支撑产业的相关机构和行业协会广泛联系和合作,构建并有效运营多元协同“共建、共管、共享和共赢”的人才培养机制。

四、构建“思政引领、多元联动、医管融合”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1.“思政引领”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尊重学生实际情况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思政引领构建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的结合,打破不同职能部门、不同师资队伍、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的界限,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性。在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中,应按照课程思政的要求,逐步修订完善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强调专业课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的具体要求;制定专业核心课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明确专业核心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除了重视专业教学和实践,还应当构建并完善集学生日常事务办理、学生学业指导、奖助贷资助、心理咨询、思政与国防教育、就业与创新创业服务指导及校园文化建设、其他学生活动服务等内容于一体的学生指导与服务体系,使各项学生指导服务工作有效开展,有力推进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思政引领”切实贯彻到学生的校园学习与生活中。

2.“多元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当前大健康背景下,健康服务与管理作为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应当积极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逐步实现“政产学研用”多元协作育人。首先,加强和政府部门的沟通合作。依照各级教育、卫健、中医药和健康服务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规定和导向,进一步明确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同时,邀请政府部门领导、研究员来校讲学讲座,对卫生健康、中医药以及高等教育中的相关政策进行专业解读,拓展和丰富学生的专业视野,加强学生对健康服务与管理领域的政策学习。其次,要大力拓展健康服务与管理相关企业、协会等社会资源,建立涵盖大部分健康服务与管理领域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确立校内外教学资源结合,多领域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积极承办和协办高级别学术(事业与产业发展)会议,促进学生培养、扩大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影响力。在“多元联动”中要始终紧扣为社会、为乡村振兴输送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的历史使命,在“思政引领”下构建实施“政产学研用”多元协作育人模式。

3.“医管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对人口老龄化速度的日益加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持续增多等问题,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应当以服务于卫生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创新能力,着力塑造掌握医学、公共管理学和健康服务与管理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品行优良、素质全面、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医管融合”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的医学院校,应在“思政引领”和“多元联动”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医管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应形成以医学、公共管理和健康服务与管理相结合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各地方院校应根据资源条件打造出自身的特色。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不能只围绕健康检测、评估与干预技术和能力等内容来设置,也应该兼顾和开拓公共管理类课程的实践,真正体现“医管融合”。

健康服务业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是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而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承担着为我国健康产业发展输送德才兼备人才的历史使命。面对“十四五”的新形势,应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相结合、“政产学研用”多元合作以及医学与管理学融合发展等关键问题,深入改革实践,完善并实践“思政引领、多元联动、医管融合”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实现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建设。

猜你喜欢
思政专业服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