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琼久《达摩渡江图》研究

2023-07-08 00:42王小波
艺术家 2023年4期
关键词:达摩渡江乐山

□ 王小波

本文通过追溯“达摩一苇渡江”绘画题材的图像历史,分析李琼久《达摩渡江图》直接借鉴因素、艺术特征和创作情景,从而揭示了该作品的艺术独特性与意义。

菩提达摩是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原型性的重要人物题材,除了民间版画、年画、雕塑之外,以中国传统绘画形式创作的作品也有存留。

在20 世纪60 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时代背景下理解李琼久创作的《达摩渡江图》,更显现了其具有的鲜明独特性。

一、“达摩渡江”图像史的简要回顾

现存最早的达摩图像是唐朝武则天开元年间(684—741 年)在洛阳龙门石窟东山看经洞内开凿的等身浮雕罗汉像,此作品没有异域人物特征,辨识度不高。根据台湾学者陈清香介绍,最早的达摩画像是绘于宋初的藏于日本京都高山寺的达摩画像图,“图中达摩持锡高坐,相貌及衣着如宋代禅师,未现梵相。”“日人摄于1920 年、毁于1928 年的少林寺初祖庵达摩造像,达摩高坐禅椅,相貌和衣着也如宋代禅师,但已出现耳环和并不茂密的络腮胡。”“宋以后的绘者,大多依据《景德传灯录》及《传法正宗记》之内容,认为达摩应具古印度‘梵相’,在历经累代神通传说与事迹流传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将达摩形象描绘和刻画成具有中国意象的梵相。”于是胡貌梵相、头戴风帽、双目炯然、额头高广、络腮胡、大耳环等样貌成了达摩的标志性特征并在南宋时期固定下来。

宋元时期,“达摩一苇渡江”已经成为普遍的绘画题材,现可查阅的主要图像资料有:南宋无准师范题赞的《达摩渡江图》,现存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元代李尧夫绘、一山一宁题赞的《达摩渡江图》,现存美国克里夫兰美术馆、了庵清欲题赞的《芦叶达摩图》。

元朝有佚名的《达摩渡江图》,达摩形象身着红色衣袍,仰头向左,蹙额圆眼,戴耳环,无风帽,同时,江水描绘细腻。

明弘治四年(1491 年)洁云禅师在南京定山寺立达摩像渡江石碑,宽额圆眼,络腮胡戴耳环,但无风帽。明天启四年(1624 年)所刻位于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的“达摩一苇渡江”石碑,其达摩形象卷发,蹙额圆眼,络腮胡,戴耳环,面向左边,与定山石刻相比,梵相更甚。

明宪宗(1447—1487 年)的《达摩渡江图》,其浪花和苇叶充满动感,身躯向右,头侧向左边,头戴风帽,相貌梵相特征鲜明,有大耳环,用线粗细变化明显,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与其他《达摩渡江图》不一样的地方还在于在达摩头部的背景处画了圆形的头光。

明清时期有大量关于菩提达摩的创作,并衍伸到瓷器和各种雕刻工艺品中。以绘画形式表现“达摩一苇渡江”的画家,明朝有张路(1464—1538 年)、孙克弘(1532—1611 年)、丁云鹏(1547—1628 年)等。清朝创作了《达摩渡江图》的画家有:丁观鹏(生卒不详,艺术活动约在康熙末期到乾隆中期)、金农等;民国时期创作了《达摩渡江图》的画家有齐白石、王一亭、梁鼎铭等。

在这些画家中,民国时期的梁鼎铭所创作的《达摩渡江图》具有鲜明的独特性。首先,纵观历代《达摩渡江图》,大多数作品中达摩形象位于画面下半部分,并描绘了水波和苇叶;画作的上半部分留出大量空白,具有指示天空的意义。而梁鼎铭的作品采用满构图方法,没有描绘水波,只在画幅的最下边施以三笔,对苇叶略作暗示。其次,从对人物的塑造方面来看,早期画家们塑造的达摩形象,来自异域的梵相特征鲜明,而梁鼎铭作品中对头部的描绘虽然也是圆眼黑珠,但无风帽,梵僧模样有所削弱。最后,梁鼎铭的《达摩渡江图》最为独特的是对达摩形象的衣服的处理,他以“佛心”二字的变形处理为依据,从上而下的五笔书写,既是对衣服的抽象处理,也是对“佛”字的暗示;最后在脚趾处是明显的“心”字形。他这样的处理与传统的《达摩渡江图》对人物形象和衣服的再现性表现相异,具有抽象性特征和象征性特征。该作品从形态上来看,由于“心”字过于明显与上衣的形状不能有机统一,削弱了绘画的表现力。

二、李琼久《达摩渡江图》作品分析

很显然,李琼久的《达摩渡江图》(如图1)直接借鉴了梁鼎铭创作的这一作品。1944 年,梁鼎铭兄弟俩避难于乐山五通桥,经过当地名家吴成之的举荐,李琼久结识了梁鼎铭,并在梁家勤学苦练,画艺日益精进。1945 年以后,梁鼎铭迁返重庆,李琼久又赴重庆讨教。

图1

李琼久的《达摩渡江图》在构图和形象上与梁鼎铭的作品接近,也没有表现江水和天空。达摩的衣服造型以“佛心”二字变形处理,但李琼久的作品在表现力和完整性上超越了梁鼎铭的作品。其原因在于:(1)李琼久的作品构图更为饱满,可谓顶天立地,苇叶和以“心”字表现的衣服直抵画幅底边;达摩背后圆形的头光直冲画幅上边的三条边。这样画面中的图形与画幅的四条边形成了强大的张力关系,顿觉真气弥漫。(2)梁鼎铭作品中用“佛”字表现的衣袍上半部分呈椭圆形态,笔墨润而柔弱;而李琼久的作品中对达摩衣袍的处理笔路与之相似而效果相异,达摩胸前的粗细变化明显的四条线形成弧形,背部却处理成一条垂直线与右边沿线平行,右边的题字“九年坐向壁,无失亦无得,若问西来踪,般若波罗蜜,金顶华藏寺留存”,也在画的右边形成垂直线。(3)李琼久在对达摩头像的表现上,顺着笔意,扩大了达摩络腮胡的面积,向外发射的运笔方式,增强了形象的强悍力量。总之,李琼久的《达摩渡江图》整个画面方圆结合,枯润结合,从形式到磅礴的意境都得到了完美的表达。(4)与历史上其他相关的作品比较,李琼久作品中达摩头部与整个身躯的比例关系具有真实性,扩大了身躯的比例而呈现出伟岸的气质。

李琼久的《达摩渡江图》从画幅大小、构图、形象塑造、意境表达等方面,在达摩图像绘画史上,甚至在中国整个宗教绘画史上,特征鲜明,气势磅礴,具有独特的意义。回顾李琼久个人的人物画创作,虽然满构图是他的艺术特征,但作品形象上下左右四边顶格,形成了巨大张力和气势的也就只有这幅作品。这幅作品是李琼久不向命运屈服的生命力量和艺术理想的形象表达,当我们联系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时,更能够深入理解其艺术的独特性和重要的艺术价值。

三、李琼久《达摩渡江图》创作情景分析

生活在中国西南边陲乐山小城的画家李琼久同样受到了时代的影响。李琼久20 世纪初在乐山繁荣的五通桥结交名流商贾,求学治艺;1931 年到成都东方美术专科学校学习西画,后回到五通桥以钻研国画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董健推荐入职乐山师范学校任图画课教师;1966—1976 年被逐出校园成为无业城镇居民,过着困窘的生活;1976年,社会形势改变后于1977 年11 月赴北京参加由文化部组建的中国画创作组进行创作活动,艺震京城;1980 年3 月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于乐山组建成立嘉州画院,后倾情艺术创作至1990 年去世。

李琼久中国画的创作道路也受到20 世纪整个中国艺术发展现状的影响。以“写实”的方式改造中国画应该是20 世纪上半叶的主要潮流,20 世纪早期的“美术革命”,倡导以西方的写实绘画改造中国绘画;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新的政治号召下,倡导“艺术为工农兵服务,艺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一时期的中国画大多对传统国画语言形式进行探索以表现革命领袖和革命题材,以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人物形象和生产建设的场景,形成了中国画创作的现实主义道。1960年9 月,江苏省组织“江苏国画工作团”赴中原、西北、川鄂、岭南考察访问,行程两万三千公里,12 月返回转入创作阶段。蒋兆和、黄胄、李斛、石鲁、方增先、刘文西、关山月、李可染、傅抱石、钱松喦、叶浅予、亚明、宋文治等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画家。李琼久于1958年创作了巨幅山水画卷《乐山大办钢铁图卷》,1973 年创作了《春到彝家》《天堑变通途》等作品,响应了政府文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号召。

李琼久同样关注北京、上海、杭州等政治文化中心的有关美术教育的动向。1955 年至1957 年,受文化部委托,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了“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之后,在乐山师范学校从事美术教育的李琼久刻印蜡纸,编写了数万字的《马克西莫夫油画教学大纲》。1964 年,李琼久考察了乐山崖墓双勾汉隶,1977 年赴陕西考察并创作了《彩陶系列》。李琼久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多数山水画都是以彩墨的形式予以表现,这应该与1960 年江丰倡导“彩墨画”,主张将西画的写实与中国画完全融合有着紧密的联系。

纵观李琼久的整个艺术创作,山水、人物、花鸟兼善,题材丰富,风格手法多样,具有鲜明政治理念的作品并不多。人物画以历史宗教题材为主,山水画和花鸟画以峨眉山、小凉山为主要取材对象,因此,他的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个性特征,以艺术本体语言的探索和艺术境界的追求为创作的主要目标。

下面再回到李琼久创作《达摩渡江图》的1962年,这一年罗马尼亚画家埃乌琴·博巴在浙江美术学院举办的两年油画训练班结束,潘天寿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林风眠画展在上海市美术馆举办。同年5 月,文化部、中国美协合办的“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 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这一年,李可染创作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石鲁创作了《东方欲晓》,刘文西创作了《祖孙四代》,钱松喦创作了《红岩》等。

显然,李琼久的《达摩渡江图》属于宗教题材绘画,与当时占主流的艺术政治目标存在距离,这是由特定的创作情景决定的,也体现了该作品的独特性。李琼久创作该画时是乐山师范学校的美术教师,他应峨眉山报国寺宽明大和尚之邀进行创作。可以说,他生活在乐山、峨眉这样具有深厚宗教文化传统的地域环境以及他早年学习《故宫周刊》时“临摹了大量道释人物绘画”的艺术积淀是该画创作的重要基础。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李琼久《达摩渡江图》具有的写实性、创造性、抒情性仍和整个艺术创作的时代氛围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作品中体现的磅礴气势与他的艺术理想以及人生经历也有着紧密关联。

总之,李琼久的《达摩渡江图》借鉴了民国时期梁鼎铭的作品,在笔墨语言和精神境界上均超越了梁鼎铭的作品,因此,在整个达摩图像史上风格独特,气势非凡,意义重大。作品的形成除了有艺术家自身的个性特征、精神力量和艺术修养等因素外,在20 世纪60 年代政治力量影响下的艺术创新精神和乐山浓郁的宗教文化氛围也是重要因素。

猜你喜欢
达摩渡江乐山
文化遗踪——峨眉山—乐山大佛
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介绍
达摩祖师
数学老师与达摩克利斯先生
电影《渡江侦察记》与聂凤智
吕蒙白衣渡江
食在四川,味在乐山
《赠乐山五言律诗轴》
白衣渡江
命题小品——一苇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