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改革研究

2023-07-10 09:10解书霞
计算机应用文摘 2023年11期
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管理信息系统问题导向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问题导向;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法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民办本科院校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作为一种高等教构,民办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开展高等职业教育,践行教育公平与教育投入的优化,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培育人才的机会。“管理信息系统”是民办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主要涵盖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知服务器架构、网络安全系统以及数据库技术等多个层面,在民办本科院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课程。

如“管理信息系统”等理实一体类课程,其本质就是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训性。在当前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各应用型高校应该抓住信息化发展的机遇,积极结合牢固的发展基础去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促进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常态化发展。课程教学也应该始终坚持与时代保持密切的关联性,若理实一体类课程始终保持传统的理念,对其中的技术与案例不够重视,则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是空中楼阁。因此,应用型高校应积极创新此课程,促进应用型教学发展。“管理信息系统”是针对经管类各专业所开设的一门理实一体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因此,探讨应用型视角下民办本科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对民办高校人才输出与评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课程介绍

“管理信息系统”被教育部列为本科经济管理类九大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四川工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面向电子商务、人力资源和市场营销等本科專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信息对组织管理的重要性,掌握用计算机的知识为实际问题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掌握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和开发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管理系统中的实际问题的方法,掌握开发管理信息系统过程中分析、设计和实施的方法,提高上机操作技术等。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一门基于数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运筹学、系统工程学、程序设计等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系统性,其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畏难情绪较大、参与感低等问题。因此,如何结合专业背景、课程定位和课程特点来提升教学效果成为每一个讲授本课程的教师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

2应用型本科院校及应用型人才培养

所谓应用型大学,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高等院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应用型课程的逻辑点就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很早就已经开始转变为从精英面向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人才培养更多是创建于立足社会发展与市场的需求中,并且融入更多的实践应用能力,并非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应当更加注重知识的传输与应用。因此,我国高校应当积极转变课程教学模式。尤其是对于当前的民办高校以及独立院校来说,应当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注重应用技术型的人才培养。若要满足当前应用型下人才培养需求,则首先应当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创新是适用新型技术以及新型产品的关键。并且在未来发展的过程当中,人才应当具备的就是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并且只有具备这两种精神才可以将创新的想法落到实处。由此可见,在全新的发展理念下,应当促进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的配套发展。换言之,应用型课程的发展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并且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课程评价上进行全面综合发展。

3“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课程理论性与系统性强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MIS概述、技术基础介绍、系统战略规划与开发、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存在大量的模型和方法,课程偏理工科更多一些,而管理学院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文科生,对他们而言,课程概念多又晦涩难懂。因此,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也不高。另外,教学中虽然穿插案例,以加深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但仅有少数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与学习中,互动多停留于表面,学生的总体参与感较低。

3.2前修学科与本课程的衔接有一定的偏差

根据电子商务专业、人力资源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管理学”等课程,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中,将会不同程度地使用到前修课程的相关内容,课程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共通之处,但由于每门课程由不同的教师教授,目前大学教学设计灵活,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并不能在规定的教学周内讲完课程的所有内容,在讲授的过程中,侧重点有些不同,并且对其他课程内容往往也不太熟悉,并不能将前置课程与后续课程很好地联系起来,进而导致课程的连贯性不足,课程衔接度有所欠缺。

3.3课程课时设置相对较少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不同专业之间,开设的学时数都是32,在系统开发之前,学生需要熟悉信息、系统、数据等概念,同时需要了解MIS的类型与结构、有一定技术基础信息、了解MIS战略规划的模型与方法,熟悉系统的开发方法与策略等,而这些都是理论教学内容。除此之外,在后续的开发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也基本各占一半。整个课时分配中,理论学时为24.实践学时为8。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以小组为单位开发系统,为保证教师对一半以上的系统进行随堂指导,需要一个小组分配6~7人,而实际在往年教学中,往往一次课,只能指导2~3组,小组人数较多,“搭便车”现象突出,全员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3.4缺乏系统的MIS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目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教师有2名,由于民办高校普遍存在员工离职率相对较高的情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老带新”教学,相互研讨较少,导致教学内容创新较少,共同进步程度有限。“老”教师科研能力较为薄弱,导致本课程教学难以做到“科研项目进课堂”,科研与教学无法融合。

3.5考核方式单一

当前考核方式主要是考核学生对该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采用期末笔试考试为主,课堂出勤和纸质作业为辅的形式,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考核,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重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4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为成为一名有真正本领的教师,应结合课程教学的问题现状,从革新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和革新教学设计3个方向去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4.1革新教学理念

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精神,采用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等教学手段,注重教学过程,使用“N+1”考核方式,力争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4.2应用研究型教学方法

(1)教学思想由“知识点讲解”向“问题导向型”转变。

(2)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应用研究型教学内容结构。

(3)教师由“灌输者”向“引导者”转变。

(4)学生由“被动学习者”向“自主学习者”转变。

(5)考核方式由“应试型”向“多元型”转变。

4.3应用研究型教学设计

(1)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方法的问题设计特点。

(2)使学生有兴趣并能激发学生研究。

(3)能够依据事实、信息、逻辑进行判断和决策。

(4)有必要成立小组,合作完成。

(5)开放性、已学知识联系性、非一致性观点。

(6)挑战性问题,有必要深入分析、综合、判断。

5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结合问题分析与研究型教学方法设计,改革措施如下。

5.1以“问题为导向”的应用研究型课程为开端

在课程第一讲中,课程导人时,教学思想由“知识讲解”向“问题导向”转换,在学生了解系统与MIS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出发,在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周围,寻找“问题”,找到由“问题”产生的需求,并确定解决“问题”的系统功能。例如,有些学生认为学校三食堂“驫小面”每次取餐点餐时间太长,从而决定开发针对“驫小面”的点餐排号系统:有些学生认为上课地点、学校大门等与寝室较远,造成时间与精力的浪费,进而决定开发“高校电瓶车租赁系统”等。由于选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明显增强、畏难情绪减少。

5.2采用“PBL”式教学模式

PBL(Project-Based-Learning)教学以项目开发贯穿和引导学习的全过程,在前期确定了所开发系统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系统开发的各阶段开展实践教学和平时成绩考核。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自主确定系统名称,对研究对象进行实地需求调研,完成系统初度调查与可行性分析,随后按照系统开发的全过程继续完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形成一站式项目,课程结束时,各小组提交本小组某系统开发方案。该方法系统性强,使学习不间断,环环相扣,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5.3建立课程前瞻性知识需求统计表

根据课程性质和具体情况,“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一般以48学时为宜,理论与实践各占一半,增加实践课时数,加深实践深度,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系统开发的核心知识点,也能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计算机操作水平,进而更好地成为应用型人才。

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时,针对前修课程制定知识需求报送表,将本课程需要的前瞻性知识登记在册,报送给前修课程的教师,从而为本课程的开展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增强了课程之间的衔接性,也提高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的聚合度。

5.4重视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以及注重教师科研能力培养

学校创建的“一师一精品”课程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因此,以“一师一精品”项目为依托,创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团队,加强课程教学探讨,从而优化该课程教学。同时,以讲座、培训等方式,注重对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从而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以便更好地将科研项目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让应用型课程融入更多的“实践”“应用”元素。

5.5优化考核方式并精心设计“N+1”考核项目

本课程为理实一体课,既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获取与掌握,也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采用“N+1”方式有助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考核,更为科学、合理,也更能体现出电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其中,“N”为平时考核项目,占课程总成绩的40%,可以设置为4项,主要包括课堂考勤、课后作业、小组系统开发与实验实训,主要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上机操作能力以及系统实践能力,同时可以将小组系统开发和实验实训的比例均设置为35%,突出重点;“1”为最终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60%,采用笔试的形式,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6结束语

采用“问题导向型+P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出发,寻找自己的系统开发基础目标,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学生代人感强,学习兴趣增加,为后期学习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通过一站式项目开发,整个课程学期过程将围绕某一特定系统展开,将理论学习中系统开发的全部环节融合到系统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课程相关知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升华理论,理实一体,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迎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可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所有专业的学生,具有较高的实践推广价值。

作者简介:

解书霞(1990—),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企业信息化、供应链管理。

猜你喜欢
课程教学改革管理信息系统问题导向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克拉玛依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
基于B/S结构的学生公寓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基于“互联网+”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优化分析
基于工作流的水运应急信息管理平台设计 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