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理念下课程思政改革的设计与实践

2023-07-10 09:57刘东亮刘成盼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21期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刘东亮 刘成盼

[摘 要] 通过分析课程思政改革的宏观政策背景,深入探讨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差异,明确了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特点,为大学英语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在OBE理念指导下,以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大学英语(3)”为例,详述了课程反向设计,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探索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运用多元化课程评价方式助力课程质量持续提升,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OBE;混合式教学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多模态视域下新时代国家形象的构建与传播”(2020SK059)

[作者简介] 刘东亮(1988—),男,新疆鄯善人,硕士,中国民航大学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二语习得和ESP研究;刘成盼(1989—),男,山东菏泽人,硕士,中国民航大学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汉翻译和认知隐喻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21-0103-04 [收稿日期] 2022-08-19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会议首次鲜明指出非思政课程在全方位育人中的重要性,并与其他各类课程形成有机的“思政育人共同体”。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是课程思政从前沿理念加速转化为具体实践的关键举措[2]。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一)课程思政是一种创新性转化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属性、发展层次和组织方式等方面呈现诸多不同。育人阶段上,前者偏向前期,后者偏向后期,层次不同;教育属性上,前者属于显性,后者属于隐性,内容不同;育人方式上,前者比较直接,后者更为间接,功能不同;组织方式上,前者可独立进行,后者须协同进行,定位不同[3]。课程思政并非简单地将思政课程中两个词更换位置,也非仅增设几门课或者几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课堂教学和非课堂活动的各方面,以达到润物无声的立德树人最终目标。

(二)构建高校“思政育人共同体”

课堂是高校育人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但育人的过程不仅涉及课堂教学,更涉及课堂之外的其他方面,如自主学习、文化氛围及实践环节等,这四者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的闭环,并服务于核心目标: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应该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合力形成“思政育人共同体”。

(三)课程思政的实质内涵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把价值观塑造“基因式”地融入所有课程,突出价值引领。其目的是以协同共振的形式,完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目标。不同类型的课程应根据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以知识和内容为载体,挖掘专属的思政元素、创新形式、革新方法,使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全人”。

二、大学英语课程与课程思政

(一)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主要体现在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应用能力,人文性即着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部2020年发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强调: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4]。显然,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特征和对“全人”培育的核心理念与大思政格局下倡导的三全育人理念不谋而合。

(二)大学英语课程现存的问题

1.学习目的趋向功利化。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的执行者与接受者都有较强的功利性。韩宁[5]在对非英语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动机调查中发现,职业发展和成绩是其学习语言的主要动机。笔者在对非英语专业中欧学院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中也有类似发现,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有三点:(1)通过四级和六级考试;(2)获得升学和求职竞争力;(3)获得法国工程师学位。强烈的功利性动机使学生难以形成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习惯,忽略了工具性以外的方面,自然难以获得教学期待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的养成,更无从奢求人的全面发展。

2.社会氛围淡化了人文性。近年来,部分实用主义专家不断倡导大学英语的教学向专门用途英语或学术英语彻底转向,这种观点多受理工类院校支持。他们认为以人文教学为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是无效的,应将语言教学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这无疑更大程度上压缩了人文性的生存空间,并将大学英语教学蒙上了职业培训、学术写作和技能训练的色彩。高校不仅要培养专业人才,更要培养有思想、有品德、有素质的全人。教师和学生作为学习行动的两端,都应有觉悟并有权利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性。

3.教材內容忽视中华文化。现行的各种版本《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大多只反映了西方国家的主流思想,涉及我国特色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相关内容较少。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三册为例,八个单元中仅一篇涉及“中国式父母教育”,这从源头上弱化了中华文化,无法真正实现《指南》中所描述的“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的目标。

4.忽略了跨文化交际的“双向性”。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更多偏向于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西方文化的灌输,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跨文化交际的“双向性”。美国语言学家Kramsch认为:“对目的语文化的学习与理解应和母语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并加以对比,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包含的应是目的语和母语的文化教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是对本国、成长地的文化有较深的理解和认识,有清楚的文化认同,是评价其他文化的基础[6]。文化交流不仅仅要有文化输入,也要强调基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文化输入与输出能力。

鉴于以上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和任务的分析,兼之“大学英语”课程普遍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对大学英语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既有必要性,又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性。笔者将以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大学英语(3)”(2021年认定)为例详述其改革实施路径。

三、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改革路径

(一)更新教育理念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由Spady等人提出,其实质是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不同于传统教学理念侧重于“教师教了什么”,而更侧重于“学生获得了什么能力”。教师在该理念指导下,基于学习成果“反向设计”课程计划,将规定的毕业生能力有机地导入课程计划之中,明确每门课程、每节课对于实现ILOs(预期学习成果)的贡献。OBE理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习的产出或能力的获得,这与“大学英语”课程的属性高度契合。

(二)细化教学目标

基于OBE理念,参考中欧民航大学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融合中法特色的“本硕续贯制(6.5年)”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反推获得本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后学生所应具备的能力及其指标点,与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形成对应支撑关系;同样,本课程将更好地支撑中欧特色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总体教学目标包括: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在提升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同时,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引领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真正“双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自信、有能力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国际化人才。反向推导课程能力目标有以下7条:(1)擴大词汇量,明确语言规则,强化语篇理解能力;(2)提高听力理解和口语交际能力;(3)提升书面表达和翻译能力;(4)形成正向、有意义的批判性思维;(5)扩展国际视野并培养“双向”的跨文化沟通能力;(6)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7)提高在真实环境下灵活应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三)挖掘思政元素

推导出细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总体目标及课程所应达到的能力指标后,基于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使学生在获得语言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是课程思政改革是否成功且有特色的关键。以第二单元为例,该单元主题为“战胜恐惧”,载体是一篇名为Swimming through Fear的文章。讲述主人公从患恐水症到一次为了救人而战胜恐惧的故事,教材的引入话题是人类的各种恐惧症。因此,本单元最佳的思政契合点便是“恐惧”。近年来随着中国崛起,部分国家从意识形态角度负面刻画中国形象,散布“中国威胁论”。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最终引入“人类命运共同体(A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理念。让学生在第二次课上以小组展示的形式介绍“人类命运共同体”最伟大的实践——“一带一路”倡议(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基于以上逻辑,每个章节都可设置符合单元主题的思政契合点。

课程思政内容遵循“基于内容、发散思政、拓展思维”的原则,将精心设计的思政要点融入每一章的教学环节中。以上思政契合点均精选于《习近平治国理政》及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热点话题,与章节主题和课文内容高度契合。以OBE理念为指导,教学大纲也得以修正,在重点、难点描述之外,增加关于课程思政的能力描述。以第一章为例,教师通过概念背景、词汇、翻译等多方面介绍中国梦及美国梦的起源和双方对比;学生能够以口头与书面形式展示“我的中国梦”。

(四)革新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活动以获得交际能力为目的,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借助云班课App等线上工具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

1.手机在线平台进行集中课程管理。利用云班课App创建班课“大学英语(3)”,教师便可实现对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管理。教师可按照需求上传资源、发布任务、展开讨论、设置问卷、进行头脑风暴、布置作业等交互活动。

2.合理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应该明确每单元的能力目标,以此设计课前、课上、课后的任务或活动。以第一章《成功之路》为例,单元能力目标为掌握“主题句+进一步说明+举例(Topic Sentence+Further Illustration+ Examples)”写作手法,能够用书面以及口头形式展示“我的中国梦”,具体教学步骤如下:(1)课前上传关于“成功(Success)”的视频及丘吉尔和林肯的介绍,提供“语言输入”;(2)首堂课引导学生讨论个人成功的原因及方法,进而引发对国家成功的讨论:中国梦VS美国梦;(3)教师分发中国梦与美国梦对比的阅读材料,学生阅读并构建语言知识,随后进行当堂汇报,阐述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区别及各自特点;(4)教师借助PPT梳理中国梦和美国梦的来源及内涵,并讲解相关的特色词汇表达和中英翻译;(5)学生课后查看App内中国梦与美国梦的相关视频,拓展阅读“中欧外语巴士”公众号的相关推文,巩固认知;(6)学生接受课文讲解和写作技巧梳理之后完成“我的中国梦(My Chinese Dream)”英文访谈视频拍摄;(7)教师查看学生的课后任务并给予反馈、评分。

3.建设线上互动平台,展示课程思政成果。为巩固强化价值引领功能,课程组积极探索线上互动模式,对线下教学进行补充。课程组开通了“中欧外语巴士”微信公众号,截至目前共发表原创双语文章390余篇。公众号开设了《大学英语(3)》专栏,其中的文章均为原创且与课程思政相契合的中英双语文章,有效填补了线下教学的不足。文章主题均与单元思政契合点相符,题目吸睛,文章夹叙夹议,融合了中国特色。以第一单元为例,思政契合点是“中国梦VS美国梦”,公众号发表原创文章2篇,题目为“也谈中国梦”和“聊聊美国梦”。其他文章题如“我们美丽大天津”“世界环境日——还自己一个蓝天”对应第四章内容。这些多模态化(包含文字、图片与视频)的双语推文,通过社交媒体在线上形成了更大的影响力,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多元评价方式

OBE教学理念注重对学习产出过程全面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依据课程能力指标点,从多个方面和教学整体过程评定学生的学习产出,获得明确的、有效的评价结果,为制订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的措施提供了依据。本课程放弃了一次性的终结性考试,将平时成绩调整为40%,由课程思政主题口头报告、英文访谈、推文写作和线上写作大赛等多个能力指标对应的任务组成。期末笔试占最终成绩的60%,題型设置不变(听力理解、短篇阅读、选词填空、课文填空、单项选择、写作),但从题目内容上全面引入具有课程思政特色的文本,如短篇阅读、选词填空、单项选择等题目大量选用我国特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国际热点的主题内容。

课程思政是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中的一个新理念,虽然教育部已经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但各种教学和研究尝试还远不成熟。笔者通过OBE理念的指导,反向推导了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和能力目标,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课堂。基于内容思政契合点,创新设计教学活动,并成功实践了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以期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A/OL].(2020-06-01)[2022-07-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4]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4.

[5]韩宁.大学二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调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S2):74-78.

[6]刘东亮,刘成盼.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获得模式构建:以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为例[J].大学教育,2020(4):16-20.

Design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under the OBE Concept: Taking College English 3 as an Example

LIU Dong-liang, LIU Cheng-pan

(Sion-European Institute of Aviation Engineering, 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Tianjin 300300, China)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macro policy background of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CIP), this paper deeply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nd CIP, clarifies the connotation and features of CIP, laying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CIP reform of the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In addition, guided by OBE concept, this paper reverse-designs the College English (3), and explores the integration of CIP elements into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by adopting the Blend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Approach to combine online and offline learning into a whole loop. This practice also diversifies the evaluation methods to assist in quality improvement. Therefore, this paper offers a good refer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le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amework featuring in an all-process, all-people and all-dimensional education mode.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BE; blended teaching

猜你喜欢
混合式教学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