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距离“实践育人”还有多远?

2023-07-10 05:59曹霁
教育家 2023年23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育人活动

曹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向新时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被赋予了新的定义。从“课外活动”到“活动课程”,再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历经多年演变与发展,综合实践活动逐渐走向规范化、体系化。然而,在一线教学实践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却成为诸多学校和教师的困惑与苦恼,甚至逐渐被“模糊化”“边缘化”,更有教师和家长提出质疑,认为其存在“形式主义”“故弄玄虚”等问题,成为教育教学的负担。

内涵“模糊化”

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根据《纲要》的定义,综合实践活动是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包含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四个领域。《纲要》的出台与执行,标志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零散、片面走向规范化、内涵式发展。

虽然《纲要》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義和实施方向,但许多学校和教师对此仍然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解和认知,一些学校甚至将其作为承载各种活动的“筐”,而不是成体系的课程。“感觉和过去的课外活动、活动课程没什么区别,只要不是学科学习,都可以称为综合实践活动,比如学校的体艺展演、节庆活动、课外活动等,都能归纳其中。”来自江西的赛春华如是说。由于缺少系统规划和专业指导,谈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时,她有些含糊不清,“虽然知道实践育人的重要性,但大部分教师不会专门针对综合实践活动做功课,最多只是觉得让孩子们在学习之余放松一下也不错。一些比较负责的教师,会在学科教学中加一些动手操作的环节,或者设计一些真实的实践情境”。赛春华表示,在教学一线,综合实践活动的落实比较浅显,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有待厘清。

一些学校在课标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引领和要求下,尝试系统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困惑和问题。“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种类较多,但课程的边界比较模糊,比如将心理课、学术讲座等纳入其中,难以凸显其实践性。此外,此类课程大多由教师自主申报、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不小的阻力,比如缺乏跨学科教学能力、缺少课程资源和专业指导、经费受限、家长认可度低等。”负责学校课程建设的肖俊认为,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才能走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其中一个最大的困惑就在于,目前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关课程缺少科学的评价体系,多数综合实践项目是短期、独立的,有些‘走马观花的活动学生参加完也没有获得成绩和能力的提升,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下降、学校支持力度减弱。”

执行“边缘化”

过去一段时间,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解读大多围绕“劳动”“社会实践”“研学”展开,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究竟包括哪些内容、需要开展哪些工作、达成哪些育人目标、如何进行评价等,缺乏讨论和研究,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边界不清晰、内涵不明确,甚至被各类活动“替代”或“挤占”。

“新课标没有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标准,所以学校都是各干各的,自己摸索、自己把握。至于课程实施效果如何,也没有专业人员来评估、督导,只要在活动时拍点照片、写点介绍,证明学校有这类课程,就能通过教育局的检查。”某小学课程中心的教师王芳说。她所在的学校位于城乡接合部,师资本就紧张,教师们根本无暇顾及学科教学之外的事情,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缺乏积极性。“策划和执行实践活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育人效果也不会立竿见影,属于‘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家长们看不到成绩上的改变,教师们抱怨增加了工作负担,主管部门看不到学校升学率的提升,各方都不重视这项工作,综合实践活动在学校课程建设中也就没什么存在感,逐渐被‘边缘化了。”

重申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势在必行。然而,这个“势”于一些学校而言,只是流于形式的执行,而非全面深入的探索。来自陕西省一所乡村学校的教师陈亮表示,自新课标出台后,原本隶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劳动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被分离出去,成为独立学科,这让原本课程内容就不清晰的综合实践活动施行起来更显单薄,教师对这门课程的理解也更加模糊。此外,从总体文件精神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独立于学科教学之外的系统性课程,然而在执行中,课程和育人之间有些割裂。“就像是为了实践而实践,课程内部没有内在联系,活动之间彼此独立且无法做到持续的常态化执行。学生偶尔到校外实践基地走马观花地参加一天活动,并没有什么切实的教育意义。”陈亮说。

《纲要》明确规定,在一至九年级的国家课程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内容由学校安排,每周不少于1课时。然而,据陈亮反映,虽然学校每周设置了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但课程形式、内容和“班会”无异,“一些比较有想法的教师会带着孩子们在校园里转转,比如到菜园子除草、组织班级清扫,等等。但出于安全考虑,大部分教师会选择在教室里传授理论知识,这不是靠教师个人力量能够改变的”。

缺少“规范化”

各地区、各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上各有侧重,但大多处于自主开发阶段,缺少专业的支持和引导,这也导致课程设计往往缺乏层次性和逻辑性。李晏鹏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教师,他表示,目前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社团课程、拓展课程和活动课程三大版块,由各学科教师自主承担授课任务,只要通过学校批准,就可以开课。“在审批教师申报的过程中,我发现多数教师的课程立意和设计没有突出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和要求,课程设计组织实施策略也比较笼统,指导方向不明确,课例设计存在随意性、盲目性、无序性等问题。”李晏鹏认为,这些问题都指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组织和实施上的不规范。

当下,许多学校把教师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办社团等作为评优评先、评职称的参考条件。“有的教师出于功利化考量,不管自己能力够不够,也不管课程符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就随意开设课程,还有的甚至在没有学深悟透相关文件精神的情况下臆造课程。”李晏鹏表示,缺少专业指导和支持的实践类课程,往往存在梯度不明、深度不够、缺乏特色等问题,当务之急是加强家校社联动,提升课程专业性和教师专业性,让学生真正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实践育人需要家校社协同、联动,但这不是一件易事。来自天津的庞先生“吐槽”了自己五年级的孩子报名参加“综合实践”的经历:“起初,孩子说学校组织外出研学,让学生和家长秉着‘自愿的原则交钱报名。因为这项活动班主任没有事先告知家长,所以我就在班级群里询问了具体的实践主题、出行时间和地点以及行前准备等,结果班主任却一问三不知,甚至在此之后私聊我太太,让我不要在群里提问、发言。”庞先生对此表示不解,询问孩子之后才得知,原来她是通过学校广播得知的实践活动报名的消息,至于去哪里、去干什么,广播里没有详细说明。

没过多久,班主任在班里发布了一份“春季研学通知”,但没有具体说明主题和所包含的实践项目,只是再次声明基于自愿原则报名,不参加的学生当天可在家休息。庞先生给孩子报了名,结果孩子稀里糊涂地“玩”了一天就回来了。“问她都干了什么,就说去了一个实践基地参观,最后给每人发了几个红薯;问她学到了什么,又回答说‘好像也没学到啥,真不明白学校组织这次‘故弄玄虚的研学的意义在哪里。”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但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要真正实现“实践育人”的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实现规范化、系统化。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育人活动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六小”活动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