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元帅用车上如此廉洁守纪

2023-07-10 05:41孟红
党史文汇 2023年6期
关键词:叶剑英用车陈毅

孟红

廉洁,是一种道德操守,是一种人生境界,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和使命的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把反腐倡廉工作一直视作重点之一常抓不懈。在这方面,朱德、彭德怀、聂荣臻、叶剑英等开国元帅,劳苦功高却从不搞特殊化。仅在他们和家人及其身边工作人员的用车上,他们就总能严于律己,清廉低调,大公无私,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朱德:廉洁用车绝不搞特殊

功勋卓著的朱德一生都不骄不躁、谦虚低调、不占公家便宜。朱德认为,共产党的领导人不是耍威风、摆架子的“老爷”,而是人民的公仆,他们的子女不是“公子小姐”,而是普通群众的一员;领导人手中的权力不是用来谋取个人私利的,而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他教育后辈要做普通群众,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时刻提醒:“躺在老一辈的功劳簿上,就会变成资产阶级的少爷。”为此,他杜绝子女利用自己的职位便利享受任何特权,为家人规定了“三不准”: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不准亲友相求;不准讲究吃、穿、住、玩。

可见,以上“三不准”家规中,朱德已经明确将用车问题提上家庭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他深知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一辈子都率先垂范,严以律己。

早在烽火岁月他就杜绝子女搞特殊。儿子朱琦在同父亲失散20年后于1937年到达延安,朱德并未偏爱儿子或为弥补父爱就把他留在身边,而是送到部队基层去锻炼。

1943年,朱琦在战斗中负伤腿残,伤好后被分配到抗日军政大学工作。当时学校条件十分艰苦,一边学习还要一边生产。朱德却并不因他受伤就照顾到机关工作,而是教育鼓励儿子服从党的需要,到群众中去锻炼和学习。

有一天,毛泽东、朱德以及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一道去看戏。朱琦和朱敏(朱德的女儿)也跟着去了。

演出结束后,大家开始往回走。有热心的领导干部看到朱琦行动不便,就好心提出,让乘坐自己的车一起回去。朱琦便顺从地坐上了车。

可谁都没想到的是,紧接着出来的朱德看到后,立即对儿子命令道:“你下来,步行回去!”

面对这种情况,众人一片惊讶。朱琦不敢忤逆,只能乖乖拖着伤残的腿下了车。

然而,待朱德乘车回到杨家岭住处后,讶异地发现朱琦已先一步在门口站着了。便问:“你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朱琦回答:“我是站在驾驶室外的踏板上回来的。”

朱德听后勃然大怒,立即询问军委的人员,弄清楚情况后,又把儿子找来严厉训斥:“你占了警卫战士的位置,那人家就只好步行回来了,是吧?你呀,你……”朱德气得来回踱步。在稍稍平静下来后,又耐心地对朱琦说:“你想想,警卫战士的职责,就是要保卫首长的安全嘛。你占了人家的位置,警卫不能跟随行动,万一路上有情况怎么办?你妨碍了战士们执行公务,知道吗?更何况,你怎么能搞特殊?”朱琦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惭愧地低下头认错。

原来,在朱德心里,朱琦虽然是自己的儿子,但更是一名普通的八路军战士。来看这场演出的,就有很多普通战士。而他们都是走着回去的。因此,朱德生气也就不足为奇。

新中国成立前是这样,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对亲人的要求更严格了。

朱德规定,儿女们上班、孙辈们上学,一律不得用公车接送。他认为,小汽车是党和国家分配的工作用车,不是私有财产,除了本人工作使用外,家里任何人都不能使用,否则会滋生他们的享乐思想和特权思想。从用车这样的小事中,朱德掂出很重的分量,他的生活原则和做人准则从不含糊,容不得半点私情。

朱德对待孙辈也同样严格,不让他们有优越感。20世纪60年代,朱德的一个外孙要开始上学了,因为知道学校离家比较远,就满心欢喜地希望能坐着小汽车去上学,可是,待他出门后却发现只是一辆儿童三轮车。顿时失望了,就开始哭闹:“这不是4个轮子的小汽车呀!我要坐4个轮子的小汽车!”

朱德听到外面有点闹腾,立即来到门口,对外孙教育道:“你问问拉车的王伯伯,他小时候坐过小汽车吗?你今天想坐小汽车,别人的孩子也要坐小汽车,那得浪费国家多少汽油啊!”朱德的一番话说得小外孙无言以对,止住了哭泣,乖顺地上了那辆儿童三轮车。

朱德的孙子朱援朝、朱和平原先也是包车上学的,后来朱德元帅了解到坐儿童车上学的是少数人,就果断给两个孙子换成月票坐公交上学了。

最小的外孙刘武动情地回忆说:“从北京师范大学到万寿路,爷爷要求我们必须走着去,或者乘公交车去,不准用公车接。老人家最经典的话就是‘你们在人民之中是最安全的。”朱敏后来忆及相关往事时说:“正因为当初爹爹没让我享受特殊的生活,让我和普通人一样生活和工作,才使我今天能拥有普通人幸福的生活和普通人那金子般的平常心。”

彭德怀:小车是公家的,绝不用它干私活

全民族抗战时期,国民党特务半夜闯入彭德怀的家乡,其三弟彭荣华被当场杀害,三弟媳龙国英被打伤,二弟彭金华被抓后数日也被残忍枪杀。从小和哥哥彭德怀一起在苦难中长大的两兄弟,成为革命烈士。新中国成立后,彭德怀把两个弟弟的孩子一共7人(二弟彭金华的子女彭梅魁、彭康白,三弟彭荣华的子女彭启超、彭爱兰、彭康志、彭正祥、彭钢)接到北京,供养他们上学读书,以慰先烈之灵。

彭德怀没有亲生子女,对待自己的侄子侄女是舐犊情深。1950年10月,他在出征朝鲜的前夜,抱定保家卫国而战死沙场的决心,为每个孩子各存了100元钱,以防不测。他操心孩子们的婚事,亲自为迟迟找不着对象的农民侄子彭康志做媒。他关心照顾后辈,如同“慈母”一样為产后的侄女彭梅魁伺候月子,为婴儿热牛奶、洗尿布。

虽然他对侄子侄女们爱得真切温暖,视若亲生,却从不溺爱和娇生惯养他们,对他们思想和生活上要求非常严格。他从不利用手中职权牟取私利,更不给侄子侄女们轻易提供方便。

1957年,彭爱兰的第一个孩子眼看将要呱呱坠地了,她的丈夫却出差未归。她本想给伯伯办公室打电话应急要个小车去医院,可是一想到伯伯从来不允许家里人坐公车去办私事的规矩,哪怕是临产在即,都没敢拨这个电话。

彭愛兰最后硬是忍着疼痛,喊来一辆三轮车,一路颠簸穿越大街小巷去了北京公安医院待产和生产。

彭德怀一向保持追求艰苦朴素和勤俭节约的高尚生活情趣,当年他从朝鲜战场回国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初期,使用的是一辆旧汽车。不久,有关部门提出要给他换一辆新式轿车,彭德怀当场拒绝。

警卫员为此有些惋惜,不甘心就这么放弃,便把从别处听来新轿车的诸多好处讲给他听,试图说服他,彭德怀却意志坚定而不为所动,并说出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世界上好东西多了呵,总不能见到什么好的,就搞过来嘛。”

1961年,彭德怀回乡搞调研期间,适逢侄子彭康志操办婚事,当有人提出想用小轿车去接新娘时,彭德怀拒绝了。

他劝彭康志的母亲说:“不要搞这种排场,不要铺张浪费。小车是公家的,我怎么动用它干私活呢?不能去占公家点滴便宜。再有,这么搞,很不必要,会脱离群众。”

彭康志的母亲听从彭德怀的教诲,从简办了儿子婚事。

刘伯承:坚决不让公车私用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任南京市委书记、市长和军管会主任的刘伯承,后来又任南京军事学院院长,与南京结下不解之缘,也留下许多廉洁奉公的故事。

南京解放不久,有人向刘伯承反映,少数政府工作人员、部队人员,不按规定手续购买车票、免费乘车;进入戏院、电影院和娱乐场所不买票,看“霸王戏”。得知这一情况,刘伯承非常生气,以军管会的名义,连续下发“乘坐车辆须按规定购票(布告、军字第一号)”“进娱乐场所须购票入座(布告、军字第二号)”。这两项“禁令”一出,广大市民拍手称快。刘伯承对此项纪律,更是率先做到,身体力行。

刘伯承夫妇对子女严加管教,不让他们有优越感,常常嘱咐:绝不能特殊,要同群众的生活大体相当才是。还在他的电话间里醒目张贴“告示”一张:“儿女们,这些电话是党和国家供爸爸办公的,你们私事不许用这些电话。假公济私是国民党的作风,不许带到我们家里来。”夫人汪荣华常对子女说:“警卫员、秘书是上级分配给爸爸工作的,除他之外,我们家属子女谁也没有使用的权利。”

刘伯承对公车使用要求更为严格,他从未用车办过私事、公事出去用车都要严格做好登记。他也从不把这辆公车据为己用,而是放在汽车队供大家用,有时遇上特殊紧急情况,谁的家属来了或者谁生病上医院偶尔使用。

他自己用车从不讲究不挑剔车子名贵与否、甚至有无车子都行,而且实在避不开要用时也十分节省。

当时,刘伯承使用的是一辆旧轿车,车管部门为其安全着想,提出给他换一辆吉姆车。他坚决不同意。

刘伯承平时喜欢步行,外出开会或办事,只要路程不远,并且时间还来得及,他总是尽量安步当车。其实,这样他也是为了节省公车的使用。

刘伯承从不准家属子女坐公车,夫人汪荣华上下班和普通老百姓一样一年四季都骑自行车出门。

每年放寒假暑假,孩子们从外地回来、开学时离开南京,刘伯承从未用车接送,而是让孩子们自己乘公共汽车往返。

有一年冬天,南京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汪荣华很晚仍未回到家,司机不放心,便瞒着刘伯承悄悄开车出去,从半路上把正在步行回家的她接回家。

这件事情,被刘伯承发现了,次日清晨,他就批评司机不该私自出车。司机解释说:“天气不好,又是大晚上的,汪荣华骑不了自行车。”

刘伯承毫不含糊地继续点明其中要害:“骑不了车子可以走回来嘛!为什么非要开小车去接一下呢?你要记住,小车是国家配给我办公用的,家属子女不能随便坐,办私事决不能用公车!”

刘伯承在用车等方面,总是这样告诫家人不能搞特殊,倡廉反腐。在写给子女们的信中,他谈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勤能补拙,俭以养廉,廉洁的品行,要靠平时俭朴的生活养成。”他还告诫子女:“我这里没有什么私人财产好继承,你们也不能靠着爸爸这块牌子生活,你们要自强自立。”深究其因,这一切均归自他入党后终其一生都保持着当初参加革命的理想;50岁那年他在所作的《自铭》中说:“如果我一旦死了,能在我的墓碑上题上‘中国布尔什维克刘伯承之墓十二个字,那就是我最大的光荣。”

贺龙:绝不准用公车送子女上学

贺龙对子女疼爱有加,但在教育问题上从不含糊。他向子女表达爱的方式主要是严格要求。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子女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有用之人、行大义之事的人生道理。他常告诫子女:“要珍惜现在这么好的条件,用功读书学本领,不能追求个人享受。”他从不娇纵子女,希望他们在困苦的环境中通过学习锻炼,好好磨炼意志。

1955年,贺鹏飞加入少先队。学校通知即将入队学生的家长到校开家长会。当时,贺龙因工作繁忙,不能亲自前往,就叫警卫员代替他去开家长会。

这天,警卫员要了一辆小车,直奔学校。一进校门,他看见这个小学的操场上停了不少小车,不免吃了一惊。一打听,才知道每个星期六都有一些小车停在这里,等着接孩子们放学回家。他就给毛主席、党中央写了一封信,汇报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贺龙得知此事后,对警卫员说:“小王啊!你这样做是对的,用公家配给的小车接送孩子上学,这实在不像话,一是把孩子们娇惯坏了,二是影响太坏,工人同志看了会有什么想法?农民同志看了会有什么想法?下级干部、战士看了会有什么想法?民主人士看了会有什么想法……人民给的权力,我们可不能把它错当特权去乱用啊!我支持你写信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你要记住,今后规定,绝对不准用公家小车送小龙他们上学,叫他自己出钱买票乘坐公共汽车。”

上初中期间,贺鹏飞踢足球不小心腿部摔骨折,休养了几天,伤还未痊愈且石膏绷带还未被取掉,贺龙就督促儿子拄着拐杖去上学,还半开玩笑地开导:“不要矫,要坚持,打仗的时候,带着伤不也一样执行任务吗?”

值得一提的是,贺龙不允许骨折的儿子坐他的专车,为正常去学校上课,只是自掏腰包在街上包了一辆人力三轮车每天负责接送儿子。就这样,贺鹏飞这段时间天天坚持拄着拐杖坐三轮车上学,也全然未因是元帅之子觉得不自在。当时,有些老战友认为贺龙不近人情,而贺龙却说:“儿子本来就是普通一员,正好借机让他受到磨炼,把未来的路走得更好。”

女儿贺晓明对此事记忆犹新,她当时十分同情哥哥受伤后一瘸一拐自行上学的艰难处境,可是她仍然表示说:“我们家有一条规矩,不允许以父亲的名义向学校、组织要求特殊的照顾和待遇……”

陈毅:无论干什么事,谁都不准动用公车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在占领南京之后来到江苏丹阳,却并未着急向上海进发,这种安排的深意在于:总前委要对部队开展思想和纪律整训,教育宣传一系列进城纪律。5月12日,上海战役打响。5月27日,解放军全面占领上海这个中国最大的城市。翌日清晨,市民打开窗子惊讶地发现,很多解放军战士整齐地和衣睡在街道上。如此不扰民的场景,感动了上海市民和全国人民,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民心。

随即,中共中央任命陈毅为上海市市长。为了让上海继续焕发生机和活力,陈毅可谓殚精竭虑和呕心沥血。他招揽人才,安抚市民,维持市容市貌,夜以继日地组织指导各项工作,解决各种问题。上海市民也渐渐了解到:共产党领导的新政府与众不同,陈毅市长和其他工作人员,都没有国民党政府里人员的官架子,更重要的是,他们与老百姓同甘共苦,从不搞任何特殊化。

1950年5月,陈毅繁忙之余,喜悦地迎来从老家来沪团聚的父母。他感慨:自从参加革命到现在,有20多年未见。他专程为父母在家里铺好床,和家人一起打扫干净屋子,准备让父母多住一段时间,以解多年的思念之苦。

只是,陈毅夫妻工作太忙,没时间陪老人,有时陈毅回来早了,還要接电话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甚至连陪父母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于是,老父在家待不住,便想到处转一转。可陈毅很忙,他又不好意思提出来。正好,老爷子的侄子陈仁农在上海工作,因此,老爷子便向侄子提了一下,想在上海走一走。

陈仁农工作不忙,只要叔叔打电话,便向单位请假,随后悄悄让陈毅秘书备好车,他们一起乘车出去游览。后来,陈仁农看着用车方便,直接和老爷子约定,每个周末都来陪他出游。老人默许了。不过,陈仁农悄悄给陈毅秘书打电话,交待一定要保密,这事不能让陈毅知道,否则,他要挨板子了。

然而,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陈毅知道了陈仁农带着二老坐公车每周出去游玩之事。这天周末,陈毅专程回家,把正好要出去的仨人堵了个正着。他沉着脸强调,今天不要出去了,一会儿家人都回来,我们开个家庭会。

家庭会开始后,陈毅对大家说:“今天开个家庭会,也是一个警示会。上海解放了,我在这里当市长,看上去,官不小。但是,这个官是人民给的,不是我自己享有的,更不是给家里人享受的。仁农,我不想说你太多,以后不允许再请假,也不允许打着我的名号干任何一件事,这是规矩,必须遵守。”陈仁农羞愧地点了点头。

陈毅又转向父母说:“爸妈,你们不能乱跑喽,上海现在还不算太平,你说你们到处乱跑,被特务盯上你是市长的父母,把你们暗害了,我该咋办呦,给你们开个追悼会我都没法啊!开吧,你们乱跑,名不正言不顺,不开吧,我又过意不去。”两位老人听后,急忙笑着摇头,尤其是老父亲一直在强调:“娃儿从此放心,老子不给你丢脸就行了,以后再也不出去了。”

陈毅听后笑着对老父亲说:“这就对了,但是,也可以适当放松的,等我有时间了,我就陪着你去。”

陈毅又转身对家人说:“我们这样吧,今天的家庭会也不能白开,我们就定个‘约法三章吧。第一,谁都不准动用公车,无论干什么事;第二,不能打着我的名号办任何一件事;第三,不能随便外出,以防危险。”

陈毅的这次家庭会议,的确开出了好家风,从此,陈毅一家老老少少都遵守纪律,不搞特殊,值得后人学习和敬仰。

罗荣桓:告诫不用小车接送子女,杜绝亲戚免费乘车进京

罗荣桓不仅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而且还一贯从严要求家人及秘书等身边工作人员,注重言传身教,要求他们不能搞特殊。他认为,对高级干部的子女更应该严格要求,否则高级干部家庭的子女容易产生优越感,这种优越感若不及时纠正,就会发展成为一种特殊化的倾向,从而脱离群众。

儿子罗东进和女儿罗南下上小学时,学校离家很远。有一次,周六学校放学晚了,家人派车去接了一下。

罗荣桓知道后把全家人叫到一起,郑重地开了个家庭会,严肃地对孩子们说:“这样不好,汽车是组织上给我工作用的,不是接送你们上学的,如果再不自觉就不好了,那样会害了你们自己。”他又吩咐工作人员:“以后绝对不准用小车接送孩子,让他们搭公共汽车也是个锻炼嘛!”

罗荣桓十分热爱家乡与关爱亲友,但是他办事始终讲原则,从不徇私情。新中国成立后,罗荣桓意识到家乡部分乡亲可能会来北京找他。为此,他曾嘱托湖南衡阳铁路局局长郭维城:“衡阳是我的家乡。会有很多人想通过你上北京来找我。你要做工作,劝他们不要到北京来。不能让他们免费坐火车。”

不出罗荣桓所料,果然有一些人打着罗荣桓亲戚的旗号找郭维城,要求免费乘车进京。听从罗荣桓的严格要求,郭维城一概婉言拒绝。

徐向前:即使是唯一儿子也让从小坐公交车上下学

有着“布衣元帅”之称的徐向前从不要求中央特殊照顾,甚至还经常主动降低自己的标准。

按规定,元帅家中应配两辆汽车,一辆是吉姆车,供首长专用;一辆是华沙车,作为临时有事使用。但车刚一送来,徐向前便叫人送回去一辆并立下规矩:爱人和孩子们上班、上学一律不准接送。谁要是敢违背的话,平时沉默寡言的他会将那个人骂得抬不起头。要是实在有急事也可以坐,但是必须先交钱。

有一次,徐向前年过80高龄、双目失明的妹妹来看他,实在行动不便,徐向前破例同意用车接送,但叮嘱司机:“绝不能忘了替我交费。”

在徐家,虽然徐帅身居高位,但是勤俭节约的家风一以贯之。从徐家无论大人还是子女的用车上即可略见一斑。徐小岩是徐向前夫妇唯一的儿子,徐小岩出生的时候,徐向前已46岁,这也算是老来得子,按照普通人的习惯肯定是宠爱有加,但徐向前并没有特别关照这个迟来的儿子。

徐向前对于儿子徐小岩的教育,可谓是体现在时时处处。当时徐小岩读书的学校是八一小学,这所小学是诞生在硝烟当中的,它似乎与生俱来就肩负着发扬艰苦奋斗光荣传统的历史使命。徐向前严格要求儿子上下学都自己坐公交车回家。

他每日给徐小岩的零花钱只有3毛钱:两毛五坐公交车,剩下的零花用。

一次,徐小岩因为贪吃零食,用车费买了自己喜欢的零食,没有钱坐车的他只能徒步回家,因路途遥远,他回到家的时候已经很晚。

那时,不仅仅是交通不够方便,而且通讯联系也不发达。许久得不到徐小岩的消息,家人对他的安全很是担心。在得知他花钱买零食而导致如此情况后,徐向前并未责怪偶尔花钱买零食的儿子,也未增加零花钱数额,还是照旧让他每天挤公交上下学。

即便到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人生重要阶段时,徐向前依然严以律己,对儿子的婚事绝不搞特殊。在徐小岩结婚那天,婚礼办得十分朴素,新娘是独自坐着公交车去的徐家。

令徐小岩终身受益的是,在他面临学习和工作中的种种困难时,父亲那一副亲笔题下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条幅,给了他有力的鼓励和支持。

徐向前对家人特别是子女们的言传身教,真正给全社会树起了一个清廉的标杆。

聂荣臻:严格制止家人随便用公家的车

聂荣臻一生既耿直又忠厚。他严于律己,不管是对人对事,都讲党性原则,绝不搞人情交易。他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对人要诚恳厚道,讲信义。”“要懂得如何尊重别人,诚恳待人。只有待人以诚,人家才能与你以诚相见。”他还说:“要善于与人共事,不要什么事都以自己想法为标准而去与别人相争,最好采取‘和为贵的态度,互谅互让,互相尊重。”

聂荣臻对家人的用车有着严格规定,他不准家里人随便用公家的车。

他的夫人张瑞华每天一大早就赶公共汽车到中组部上班。有一次乘车时人太多,张瑞华被挤下来摔在马路边,额头肿了一个包。尽管如此,张瑞华仍然坚持乘公共汽车上班。她认为:“聂荣臻的车,不该我们坐。我们坐上了,就是搞特殊,心里也不踏实。”

女儿聂力在北京师大女附中读书期间,一个寒冷的冬天,鹅毛大雪下了整整一夜,地上的积雪近半尺厚。清晨,聂力和往常一样,推出自行车准备去学校赶着上早自习。

聂荣臻秘书范济生看见后十分心疼孩子,决定派吉普车送一下聂力。

然而,聂力婉拒了秘书叔叔,并且有点担忧和害怕地说:“爸爸说过多次,不让我坐他的车。再说,同学看见影响不好。”

这就是聂家公私分明的严正家风!

叶剑英:教育司机要严格按规定用车

叶剑英在廉洁奉公上“以身先之”,也要求下属这样做。

有一次,北平警备司令部副政委莫文骅向叶剑英汇报说:“警备部队守卫的一座仓库里有一批车子,可战士们一辆也没有动用。他们成天跑路,能不能给他们解决几辆值勤用车?”

叶剑英反问道:“批一些车子给他们,以便值勤,完全应该。可是,现在要东西的单位太多,我们军管会所属单位应该以身作则,起模范作用。宁肯咱们自己吃点苦,也要尽量把东西分给别的单位才好。我们之间的个人关系很好,但是权力不能私相授受啊!老莫,你说对吗?”

1969年4月初的一天上午,叶剑英的司机赵绍贤正在宿舍休息,突然听到外边有人叫门。开门一看,发现叶剑英站在面前,他大吃一惊,紧张得心都快要跳出来了,想不到首长竟然来到他住的地方。

赵绍贤连忙四处找椅子想请首长坐下。叶剑英见屋内没有椅子,毫不在意,就坐在赵绍贤的床上,同他拉起家常来,并指導建议说:“现在我这里的事情不多。你有时间要多看看书,抓紧时间学习,这也是学习的最好机会嘛!我这里工作人员不多,你不但给我开车,还要做其他的工作。”赵绍贤说:“我开车的技术不过硬,请首长批评指正。”叶剑英嘱咐说:“你刚来,许多事不熟悉,一回生,二回熟,慢慢地熟悉了。”最后,语重心长地说:“以后有事多和大家商量,不要搞特殊,要夹着尾巴做人!”叶剑英的一番亲切话语,使赵绍贤的紧张心情慢慢平静下来,表示说:“请首长放心,一定按首长的指示去做。”

1969年8月的一个晚上,叶剑英刚吃过晚饭在外边散步,恰巧碰上赵绍贤,便叫他过去,问:“现在我这里用车有什么规定吗?”赵绍贤回答:“没有新规定,就是私人用车要按公里交费。”叶剑英又问:“你是不是按规定做了?”赵绍贤看着叶帅严肃的面孔,既紧张又内疚,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叶剑英见对方紧张的样子,语重心长地说:“上次我去道英家是私用车,应该交费嘛!”叶道英是叶帅的亲弟弟,叶剑英到他家去,赵绍贤未作登记交费。

见赵绍贤半天不吭声,叶剑英便谆谆教导说:“现在我们国家还处在困难时期,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作为高级干部,我们处处要想到人民,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搞特殊化!”

赵绍贤连连点头作检讨。叶剑英摆摆手说:“今天我不是批评你个人。以后要作为一项制度来执行,要按制度办事。这个意见,你和王秘书说一下。”

叶剑英同赵绍贤的这两次涉及用车的谈话,足见叶帅谦虚谨慎和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

(责编 申世杰)

猜你喜欢
叶剑英用车陈毅
叶剑英的港澳情
寻衅滋事大众T6对决奔驰V级
天天用车翟光龙:王兴教我的那些事
51用车李华兵:雷军和姚劲波教我的事
忆陈毅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件事
陈毅的参谋人员谈陈毅
叶剑英在南昌起义前夕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
陈毅论参谋工作
忆『七月分兵』和陈毅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