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课程教材的生活性 增强教学育人的实效性

2023-07-10 04:35张琴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3年22期
关键词:道德法治生活性立德树人

张琴

摘 要:“双减”的实质是“减负增效”,而“减负增效”的关键是教师要“加强教学研究,创新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率。”为此,我以“研究、改革低段《道德与法治》教学”为突破口,探寻“减负增效”之道。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在“立德树人”中更具关键性和奠基性,其主要功能在于“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课标、教材处处体现着“生活性”。 在“双减”背景下,为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把课标和教材所体现的“生活性”变成自己日常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增强低段《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立德树人”实效,我作为年轻教师,不忘教书育人初心使命,深入学习思考。

关键词:“双减”;道德法治;立德树人;生活性;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充满了生活气息,为我们教好低段《道德与法治》课提供了优良教学平台与优质教学资源。

一、深入学习思考,树立并践行“生活化”教学理念

为把低段《道德与法治》课标和教材体现的“生活性”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理念,并转化为有效的日常课堂教学行为。我通过自主学习思考和参加各级研培,逐步深化了对“生活性”的理解,并逐步上升为能指导自身日常教学行为的“生活化”教学理念,明晰了低段《道德与法治》教学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和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为凸显低段《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立德树人”实效奠定了思想认识和先进理念基础。

1.充分尊重学生,是前提。课标明确指出:“要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学生的权利。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命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因此,让他们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学生的权利,同时也是他们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2.突出学生主体,是关键。学生是独立的个体、生活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突出儿童主体作用,教学应激发儿童主动想做什么,而不是由教师支配儿童做什么;要引领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把教材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与法治教育要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根本目标,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领他们在充满生活气息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过程中实现道德与法治核心核心素养的发展。

3.强化儿童实践,是重点。我通过自我反思和观课发现:不少道德与法治课忽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没有引领学生进行富有实效的道德实践。而强化儿童实践,是当前践行“生活化”教学理念、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立德树人”实效的“重中之重”。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现实生活、儿童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就要以学生生活的“现实”为起点,以学生生活的“可能”为方向,引领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经过积极的道德实践,在走向更好的生活中促进学生立德成人。

二、勇于实践创新,探索并提炼“生活化”教学策略

为把《道德与法治》课标和教材所体现特性、所绘就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美好蓝图”变成实实在在的育人成果。我在《道德與法治》教学中,以充分尊重儿童、突出儿童主体、强化儿童实践为基本理念和教学原则,并勇于实践创新、探索提炼出“生活化”有效教学策略。

1. 深挖利用教材资源,帮助学生叩开“生活”这扇大门。我注重深钻教材,探索运用恰当策略来利用好教材呈现方式与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叩开生活大门、走进现实生活,从而获得“知、情、意、行”的积极变化与发展。如学习《我们的校园》这一课时,我试着深入思考探索这样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学生能找到各个场所,教学真的就这样圆满结束了吗?”其实孩子们对校园生活紧密联系的地方早已知道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生活的引导与提升到底体现在哪里呢?用课标精神来审视,“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是“内容标准”中“健康安全地生活”的具体要求。孩子们知道厕所在哪里固然重要,但有谁推开那扇门具体指导他们会用、用好厕所里的设施呢?我感到这就是一个教学盲区。当我们真正“推开那扇门”进入孩子们的天地时,会发现那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

2.创设真实生动情境,帮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我在实际教学中经常感到,不少教学内容是无法或难以很好让学生亲身经历、具体体验的。面对这样的教学内容或呈现方式,教师该怎么处理更好呢?我的探索和思考是: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创设生动情境,使学生经历犹如身临其境地具体体验过程,就能让他们很好地理解并接受道德与法治知识,并进一步促进道德与法治情感、意志和行为的产生。如教学《当冲突发生时》这一课,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课开始,请一名同学急匆匆地走进教室,由于过于慌乱,将一名同学的纸笔碰掉了,这位同学没顾上看一眼就到自己的座位坐下了。接着,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你打算怎么办或者将采取怎样的行动?很快,同学们就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在讨论十分热烈、争先恐后发言的浓厚氛围中,我及时板书课题:当冲突发生时,顺势开启了本节课教学。教后反思发现:这节课学生学得十分投入,他们很快明白了同学之间应该平等相处、互相关心,有了冲突要相互沟通、彼此原谅的道理。可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恰当而生动的情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知,特别有助于深刻体验并践行道德与法治知识。

3.紧紧抓住事物细节,帮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与能力。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与基本内容都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教学中,我注重结合教材内容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习惯,教会他们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如学习《秋天在哪里》的“找秋天”时,我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变化感受秋天,进而观察身边的生活现象:稻子成熟了;水果多了;……这样的交流展开后,丰富了学生的观察角度。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得到养成、能力得到提升。

动机是事业的基础,教师要在教育变革中认定自己的职业,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双减政策的调整,其实是对教学的优化,也就是让教学变得更加精湛与高效,可以打造精品教学,这是教育进步的标志,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教育改革推动着教师与学生的进步,因此,教师要抓住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这一载体,以增效减负,提质增效,促教改。

猜你喜欢
道德法治生活性立德树人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助推道德法治课程建设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加强道德法治教育 做品学兼优文明人
绘声绘色,童声飞扬—绘本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交往空间的江南传统民居“生活性”保护浅析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练习”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