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止酒”词可以当真吗

2023-07-11 11:13黄浩然
博览群书 2023年6期
关键词:稼轩沁园春黄庭坚

黄浩然

自古以来,酒与文学之间就有着不解之缘,历代与酒有关的各类作品更是不计其数。与“饮酒”主题相比,“止酒”主题的创作虽然在数量和影响上相形逊色,但是其文学、文化价值同样不容忽视。陶渊明的《止酒》,是现存文献中较早的“止酒”诗代表作。随着陶诗典范意义的逐步确立,“止酒”诗在宋代日渐增多。与此同时,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宋词,自然也不乏“止酒”之作。尤其是辛弃疾的两阕止酒词,引发了后世词人的持续讨论和争相效仿,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作词时言及“止酒”,当始于黄庭坚(1045-1105)。元丰七年(1084),黄庭坚路经泗州僧伽塔,作《发愿文》,其中包括“愿从今日尽未来世,不复饮酒”。元符元年(1098),黄庭坚远赴戎州(今四川宜宾)。为抵御当地的瘴疠之气,他每天晨饮一杯。不知内情的朋辈强加劝酒,他担心引发疾病,故而再次止酒。次年,他憶及从止酒到破戒再到止酒的过程,写下了《醉落魄·老夫止酒十五年矣,到戎州,恐为瘴疠所侵,故晨举一杯。不相察者乃强见酌,遂能作病,因复止酒。用前韵作二篇,呈吴元祥》:

陶陶兀兀,人生梦里槐安国。教公休醉公但莫。盏倒垂莲,一笑是赢得。?街头酒贱民声乐,寻常行处逢欢适。醉看檐雨森银竹。我欲忧民,渠有二千石。

陶陶兀兀,醉乡路远归不得。心情那似当年日。割爱金荷,一碗淡不拓。?异乡薪桂炊香玉。摩挲经笥须知足。明年小麦能秋熟。不管经霜,点尽鬓边绿。

两阕词虽均以形容酒醉狂放的“陶陶兀兀”开篇,但表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一阕词重在饮酒,词人难以实现忧民的抱负,只能“盏倒垂莲”,“人生梦里槐安国”;后一阕词则重在止酒,词人逐渐走出苦闷的情绪,再次“割爱金荷”,“醉乡路远归不得”。通过这两阕词,读者可以一窥黄庭坚在贬所的心态转变。

在黄庭坚之后,葛胜仲、李弥逊、史浩、赵彦端、辛弃疾、李曾伯、杨泽民、刘辰翁等宋代词人均在创作时提及“止酒”。但若论及诸家止酒词在后世的影响,应首推辛弃疾的两阕《沁园春》。

一生“三仕三已”的辛弃疾(1140-1207),在绍熙年间再度出仕。绍熙三年(1192)秋,辛弃疾得到光宗的召见,被留任为太府卿,后出知福州。绍熙五年(1194)七月宁宗即位后,辛弃疾在短短两年之内就先后四次遭到弹劾,连主管武夷山冲佑观的祠官都被罢免。这一次的被劾落职让辛弃疾备受打击,“心似风吹香篆过,也无灰”。退居上饶、铅山后不久,年近花甲的辛弃疾因饮酒成病而决定戒酒。庆元二年(1196),词人写下了《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已,真少恩哉!??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平居鸩毒猜。况怨无小大,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亦须来”。

准备戒酒的词人将酒杯拟人化,并与之进行了一场妙趣横生的对话。词人向酒杯提出责难,自己“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都是拜酒所赐。酒杯则反唇相讥,认为词人未能达到刘伶那般“醉后何妨死便埋”的境界,尚不足以跻身“古今达者”的行列。词人进而开始反思,酒本身并不是鸩毒,问题的根源在于饮酒者能否自我把控,正所谓“怨无小大,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嗜酒词人对于美酒的诱惑和自己的定力有着充分的了解,让酒杯在自己仍能开怀畅饮时赶紧离开。酒杯似乎摸透了词人的心思,回以“麾之即去,招亦须来”,这也为第二阕词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没过多久,让词人既尴尬又高兴的事就出现了。几位城中老友携美酒入山,其目的就是与词人把酒言欢。在好友的盛情面前,止酒也不能作为推辞的理由,词人就坡下驴,重新端起酒杯。当然,词人很快就为自己想好了托词,写下了《沁园春·城中诸公载酒入山,余不得以止酒为解,遂破戒一醉,再用韵》:

杯汝知乎:酒泉罢侯,鸱夷乞骸。更高阳入谒,都称齑臼;杜康初筮,正得云雷。细数从前,不堪余恨,岁月都将麹蘖埋。君诗好,似提壶却劝,沽酒何哉。??君言病岂无媒,似壁上雕弓蛇暗猜。记醉眠陶令,终全至乐;独醒屈子,未免沉灾。欲听公言,惭非勇者,司马家儿解覆杯。还堪笑,借今宵一醉,为故人来。

词人一改之前的严厉口吻,开始以商量的口气与酒杯交流。词人连续化用四个典故,以酒泉撤销侯位、鸱夷自请致仕、高阳上谒沛公、杜康转入仕途表明自己已经戒酒多时了。不过这无酒的时光着实无趣,似乎岁月业已将酒掩埋。酒杯约饮的诗作深得词人之心,恰似提壶鸟劝人沽酒。酒杯认为,词人的病事出有因,如同杯弓蛇影一般,或许畅饮一番即能痊愈。陶渊明整日醉眠,却终获人生至乐;屈原独醒而众人皆醉,仍不免自沉之灾。词人听闻其言顿感惭愧,自认不能如司马睿那样覆杯断饮。此番故人携酒造访,自当一醉方休。若非词人大笔如椽,恐怕很难将理亏之事写得如此冠冕堂皇。

这两阕词在当时就引起了词坛的关注,陈模认为其“如《答宾戏》,《解嘲》等作,乃是把古文手段寓之于词”。在辛弃疾的率先垂范下,元代张埜、清代曹溶、尤侗、何采、徐履忱、曹玢、汪栋、许宝善等人纷纷仿效稼轩体,以《沁园春》创作止酒词。在诸家之中,何采(1626-1700)的两首词作颇为值得一提。

何采天资甚高,少年得志,顺治六年(1649)即高中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顺治十三年(1656)任《通鉴全书》纂修官。成为“制诰讲读侍从之官”后不久,何采就因故受到牵连,被迫致仕。年方三十的何采旋即返乡,悠游林下,纵情诗酒。何氏在病中止酒时用稼轩词韵戏作二阕:

醉乡侯臣,拜手上言,陈情乞骸。自高阳结侣,羽觞飞月,中山被谤,瓦釜鸣雷。疑影为蛇,指醇作鸩,一旦将臣冤且埋。臣无状,请奉身而退,庶有瘳哉。??更遭术孽苓媒。任寒热、相攻甘苦猜。谓荒唐卢扁,长生不死,沉冥嵇阮,少福多灾。炼药无成,烧铅亦败,炉灶何功偏罪杯。臣惶恐,既麾之即去,招岂重来。

(《沁园春·醉乡侯讼冤》)

伏审君侯,弃醨还醇,委形放骸。记翠萝亭外,曾拚捉月,青梅席上,不惧闻雷。捣杵裴郎,悬壶费叟,荷锸刘生一例埋。訾訾者,乃惟君是咎,仆岂然哉。??灵均以鸩为媒。反清醒、空教渔父猜。看流霞湛露,常年好景,囚星坑日,过度轻灾。玉女传觞,麻姑送榼,仙佛飞杯还渡杯。匆匆白,幸暂投辖住,旋赐环来。

(《前调·与醉乡侯书》)

在前一阕中,词人以醉乡侯的口吻申辩冤屈。面对世人的种种非议甚至诽谤,醉乡侯自认罪大不可言状,惶恐万分,坚决要求离开,此人也将稼轩词中的“麾之即去,招亦须来”改成“麾之即去,招岂重来”。在后一阕中,主人连用李白、刘备、裴航、费长房等人的事例安慰醉乡侯,声称自己的立场与那些诋毁者迥异,望其改变态度。何采的这两阕词在词牌、词韵、风格、手法方面明显受到辛弃疾的影响,但他在传承的过程中又有所发展。一方面,稼轩是先写“戒酒杯使勿近”,再写“破戒一醉”,而何采则反用其意,先写醉乡侯决意离去,再写主人极力挽留;另一方面,稼轩的两首词均以主客问答的方式呈现,而何采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以词代书的形式,两首词分别从客、主的角度进行创作。

从黄庭坚到辛弃疾再到何采,诸家创作止酒词的目的恐怕都不是立此存照,以后放下“酒杯”,立地成佛。在三家之中,止酒态度最为虔诚的是黄庭坚。当年,他曾在《发愿文》中立下重誓:

设复饮酒,当堕地狱,饮洋铜汁,经无量劫;一切众生,为酒颠倒故,应受苦报,我皆代受。

进入戎州后,现实中对于瘴疠的恐惧就超过了信仰中对于地狱的恐惧,黄庭坚开始“晨举一杯”以抵御瘴疠。直到被强加酌酒,他害怕招致疾病,因而再次止酒。不过,仅就《山谷词校注》中的编年词而言,黄庭坚在元符二年之后仍不时饮酒。辛弃疾是因饮酒成病而止酒,又因朋友看望而破戒。在庆元二年之后,饮酒和止酒的相关内容依旧经常在稼轩词中出现。他没有像山谷那样为止酒立誓,因而其对止酒的态度是收放自如的。何采自称“少年专拜醉乡侯”,他的病恐怕也很难与酒摆脱干系。病中止酒所作二阕,不妨可以理解为其脑海中的天人交战。《醉乡侯讼冤》一阕似乎是理性对于自己的忠告,不止酒病情就不会得到缓解;而《与醉乡侯书》一阕似乎是自己对于欲望的安抚,等病情好转便可以重赴酒宴。由此可见,上述三位的止酒词都只是各自饮酒生涯中的一段小插曲而已。

既然诸家的止酒词基本当不得真,那么后世读者又该如何看待这类创作?其实,这个问题与词人为何会饮酒密切相关。古往今来,借饮酒以排忧解愁者比比皆是。曹操《短歌行》云: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每位文人所面临的忧思或许不尽相同,但他们最为主要的解忧之道无疑就是饮酒。黄庭坚入仕后一直沉沦下僚,晚年又饱受贬谪之苦,酒便成为其生活中的不可或缺之物。他在《次韵谢公定王世弼赠答二绝句》(其一)中写道:“何用苦吟肝肾愁,但知把酒更无忧。”落职退居的辛弃疾,“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在创作止酒词后不久,他又写下了《丑奴儿》:

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放在愁边,却自移家向酒泉。

何采年少成名,但仕途卻戛然而止。他对于稼轩词有很深的体认,曾效法稼轩的名篇《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写下了《采桑子·咏愁,和稼轩韵》:

少年不识愁何物,美酒高楼。长笛高楼。最爱佳人字莫愁。??而今重问愁何物,梦里难休。醉里难休。住在愁城四十秋。

将稼轩的“欲说还休”改为“梦里难休”“醉里难休”,何采内心的块垒似乎连酒都无法浇平。由此不难看出,以酒解忧、借酒浇愁是很多词人的生活常态。一旦因故不能喝酒,止酒就变成了词人笔下一个不得不写的话题。虽然止酒词多为词人的一时游戏之作,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轻忽之。清代词人项鸿祚曾言:“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正是这些看似“无益”的止酒词,可以让后人从特定角度走进古人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稼轩沁园春黄庭坚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稼轩词里拟人多
沁园春·赞中原
稼轩词锤炼字句与对仗的艺术
剑歌
沁园春
沁园春 ·春朝送暖
黄庭坚书论(上)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