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在新生儿不同部位留置PICC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3-07-11 19:40殷婷婷杨婷赵阳石静云
甘肃科技纵横 2023年2期
关键词:新生儿

殷婷婷 杨婷 赵阳 石静云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分别在新生儿上肢静脉和下肢静脉留置 PICC 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取我院收住630例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上肢静脉组和下肢静脉组,记录并分析两组患儿的置管耗时、出血量及一次穿刺成功率等指标。结果:下肢静脉组置管耗时为56.66±37.26,静脉炎发生率5.5%、发热发生率2.7%,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组(65.43±41.61,12.2%,8.6%);下肢静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77.8%)高于上肢静脉组(6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1,χ2=8.564、9.786、21.72;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下肢静脉留置 PICC 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较高、并发症较少,建议新生儿留置 PICC 可优先考虑经下肢静脉途径,并将超声技术应用于 PICC 置管操作及临床使用过程中。

关键词:超声技术;新生儿;PICC;上肢静脉;下肢静脉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獻标志码:A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 tral catheter,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将导管置入中心静脉技术[1]。因其可提供可靠的静脉通路、留置时间长、避免频繁穿刺、减少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损伤等优点,减少反复穿刺造成的患儿损伤,现已普遍应用于新生儿病房。在上世纪70年代由美国新生儿研究学者提出 PICC 技术,其能够减少营养液或药物对于患儿外周血管的刺激,并进一步减少穿刺次数,能够保护患儿的外周血管,进而减轻新生儿由于反复穿刺造成不适,对于稳定极低体重患儿和帮助患儿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够提高患者满意度;另一方面对于新生儿来说其研究对象比较特殊,体重、胎龄不同,大多是根据患儿体表测量来预估长度开展常规盲穿。

目前,对于新生儿 PICC 穿刺部位的选择仍存在很大争议。国内相关研究指出,与上肢静脉相比,在下肢静脉留置 PICC 具有操作过程简单、耗时少、穿刺成功率高、导管尖端异位率低等优点,建议在新生儿留置静脉导管时常规选择下肢静脉[2-3]。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循证专业委员会发布的《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及管理指南(2021)》中推荐优先选择经下肢静脉置管,在置管后使用超声技术进行 PICC 尖端定位,可有效降低 PICC 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3-5]。通过 X 线片确认 PICC 尖端位置仍是临床应用的主要定位方法,但存在 X 线暴露的危害。而对于 PICC 置管来说,尖端位置主要位于患儿上腔静脉1/3位置,或者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位置,而常规盲穿之后,患儿常常需要重新进行导管位置调整,在置管后常需要反复行 X 线片,进而确保使导管尖端能够位于合理区域,但这样无疑增加了新生儿X 线暴露的风险。超声技术因具有安全、便捷等优势,不仅可以避免 X 线暴露,还可以实时观察 PICC 尖端位置,在 PICC 置管操作、尖端定位及临床应用过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有研究显示,PICC 使用超声定位的灵敏度为97%~100%,特异度为89.5%~100%[6-10]。本文通过比较超声引导下经新生儿上肢静脉和下肢静脉留置 PICC 及 PICC 临床应用过程中的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探讨超声引导下在新生儿不同部位留置 PICC 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8年4月~2021年4月本院收治需留置 PICC 的住院患儿630例为研究对象,男317例,女313例;年龄6 h ~28 d,平均(7.1±4.7)d 。体质量1.8~5.0 kg,平均(2.6±0.8)kg 。足月儿267例、早产儿363例。随机将患儿分为上肢静脉组337例和下肢静脉组293例。两组患儿胎龄、置管时日龄、性别、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方案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实施,并与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选择标准

(1)纳入标准:单胎、置管日龄1~28 d、可耐受 PICC 置管;患儿无先天性心脏病、胃肠道畸形等疾病;(2)排除标准:有血液系统、凝血障碍等严重疾病、PICC 置管前已有菌血症或败血症。

1.3仪器设备

超声引导采用美国 GE 公司最新研发的仪器 LOGIQ P9便携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 L12-3,探头频率5~7.5 MHz。

1.4操作方法

本研究均由具有丰富 PICC 置管经验和熟练掌握超声技术的高年资医护人员完成操作。经外周深静脉穿刺包为美德康(medCOMP)1.9F穿刺包。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患儿采取仰卧位,操作者穿戴无菌手套,常规消毒、铺巾。采用美国 GE 公司最新研发的仪器 LOGIQ P9便携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 L12-3,探头频率5~7.5 MHz 。探头预先进行无菌处理,将藕合剂均匀地涂抹到探头上。操作者左手持探头并与皮肤垂直,用超声首先探查上肢静脉、股静脉及周围组织结构。右手持穿刺针与皮肤成30°~45°,上肢静脉穿刺针尖指向头部,下肢静脉穿刺针尖指向脐部,边进针边回抽,抽到回血后停止进针。根据血液的颜色及压力等判断穿刺针是否进入上肢或下肢静脉。在超声实时引导下进行穿刺,当超声显示针尖进入静脉腔、回血流畅后拔出针芯,随后置入静脉留置针外套管,连接针筒后可顺利抽出暗红色血液,提示穿刺成功。再经留置针外套管置入引导钢丝,退出外套管后扩皮,置管并固定。用超声确认导管的位置及深度,最后固定导管。如图1、图2所示。

1.5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两组患儿的置管耗时、出血量、一次穿刺成功率、PICC 留管时间、导管尖端异位率、患儿置管后出现静脉炎、发热、导管阻塞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其中穿刺并发症包括局部出血、血肿(误穿动脉),损伤周围神经,气胸及血胸等。穿刺时间标准:消毒铺巾后开始行超聲定位为始,至顺利置入引导钢丝为止;至顺利置入引导钢丝为止。如更换3次穿刺点或出现误人动脉、血肿等情况视为穿刺失败。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 SPSS 22.0版本进行统计学处理,穿刺时间经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为计量资料,采用( ± s )表示,两组间穿刺时间差异比较采用独立 t 检验;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采用相对数表示,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置管耗时、PICC留管时间、出血量、尖端异位率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的比较

上肢静脉组置管耗时长于下肢静脉组;上肢静脉组 PICC 留管时间更短,置管时出血更多、PICC 尖端异位率高于下肢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静脉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上肢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所列。

2.2两组患儿出现PICC并发症的比较

上肢静脉组静脉炎、发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下肢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导管阻塞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所列。

2.3两组患儿不同静脉通路的特点比较

新生儿 PICC 上肢静脉置管一般选择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和腋静脉,以右侧置管较多;上肢各静脉 PICC 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静脉以右侧股静脉置管较多,左、右股静脉 PICC 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所列。

3讨论

众所周知,新生儿血管细小、皮肤薄、皮下组织娇嫩,采用传统的外周静脉输液方法,不仅易发生液体渗漏,而且反复的穿刺增加患儿的痛苦,影响患儿的生理稳定性。目前在临床中 PICC 是静脉补液的重要方式,PICC 使用材料为高级硅胶,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能够在人体中长期留置。PICC 置管成功关键是穿刺静脉和部位选择。在 PICC 置管过程中,胸片 X 线定位是其尖端定位临床标准,采用胸片 X 线定位除具有一定辐射外,同时在导管异位之后该方法存在一定滞后性,会增加患儿的感染率和并发症概率。学者提出了床边实时超声定位,该方法是一种无创、快速定位方法,可用于新生儿PICC 置管中。与盲穿相比,超声实时引导,可清晰显示静脉的位置、走向,测出与皮肤距离,清晰显示穿刺针位置和深度,能有效避开动脉、周围神经等临近组织,并由于超声引导的穿刺部位是静脉正上方,进针突破感也明显,穿刺成功率提高的同时大大减少了并发症发生。超声引导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因使 PICC 操作过程“可视化”,从而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操作时间、降低PICC 并发症发生率[11-12]。

本论述得到以下结论:(1)下肢静脉组置管耗时、出血量及导管尖端异位率低于上肢静脉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 PICC 留管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下肢静脉组静脉炎发生率、发热发生率及 PICC 并发症的总发生率要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本研究中两组 PICC 留置均以右侧较多,上肢静脉组各静脉途径 PICC 并发症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静脉组左、右股静脉 PICC 并发症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下肢静脉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更高,PICC 导管异位率更低,且下肢静脉组患儿置管耗时及出血量少,导管保留时间长。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1)新生儿上肢不易固定,静脉暴露不充分,上肢静脉内径较细,走行迂曲,个体差异较大,长度测量误差也较大,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低;下肢静脉血管粗直,暴露充分,穿刺成功率高,易于固定,方便操作。(2)下肢静脉粗、直,送管相对通畅,置管过程中患儿无须体位变化。(3)下肢静脉置管操作过程耗时少,导管留置时间更长,患儿的安全性及舒适性均优于上肢静脉。相比经股静脉置管,经大隐静脉行 PICC 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更高,堵管和感染发生率更低,可作为新生儿置管首选。可供新生儿 PICC 选择的静脉还有很多,下肢静脉包括小隐静脉、腘静脉;上肢静脉包括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腋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及颈外静脉等。具体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选择不同静脉留置 PICC 效果排序的相关报道鲜少。故在临床工作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充分权衡不同静脉置管的利弊,从而做出最佳的临床决策。

新生儿病房中利用超声指导新生儿 PICC 操作,置管前可以直观地显示新生儿血管的解剖结构,置管过程中实时引导、全程监护,可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减少置管耗时、减少并发症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同时为护理人员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输液途径,做到“心中有数”,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新生儿病房中超声引导下经下肢静脉置管操作过程简单、安全、耗时少;穿刺成功率高、导管尖端异位发生率低;静脉炎、发热等并发症发生率低,建议在新生儿 PICC 中尝试常规选择下肢静脉;另外,超声技术可用于指导置管操作,在考虑导管尖端异位也可采用超声实时定位,安全便捷。本研究数据真实可靠,为 PICC 操作时的位置选择、临床应用及日常护理操作提供依据,为临床上提升 PICC 操作质量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蘇绍玉,胡艳玲.新生儿临床护理精粹[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387-388.

[2] 沈红五,缪爱梅,茅志娟.PICC 两种置管途径在新生儿中的应用的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4):351-353.

[3] 陈琼,李颖馨,胡艳玲,等.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及管理指南(2021)[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1,23(3):201-212.

[4] 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 ].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1056-1057.

[5]  Motz P,Arnim A V S A V,Iyer R S,et al. Point-of-care ul-trasound  for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monitor- ing:a pilot study[J]. Journal of perinatal medicine,2019,47(9):991-996.

[7]  Telang N,Sharma D,Pratap OT,et al. Use of real-time ul-trasound for locating tip position in neonates undergoing pe- 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insertion:a pilot study[J]. Indi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2017,145(3):373-376.

[8] 任晓玲,陈亚娟,刘敬,等.超声监测在新生儿经皮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9,34(18):1398-1401.

[9]  Ren XL,Li HL,Liu J,et al. Ultrasound to Localize the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Tip Position in Newborn Infants[J]. American journal of perinatology,2021,38(2):122-125.

[10]  Kadivar M,Mosayebi Z,Ghaemi O,et al. Ultrasound andRadiography Evaluation of the Tips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in Neonates Admitted to the NICU[J].Ira- nian Journal of Pediatrics,2020,30(6):e108416-e108423.

[11]  Sabouneh R,Akiki P,Al Bizri A,et al. Ultrasound guidedcentral line insertion in neonates:pain score results from a prospective study[J]. Journal of Neonatal- Perinatal Medi - cine,2020,13(1):129-134.

[12]  Oleti T,Jeeva Sankar M,Thukral A,et al. Does ultrasoundguidance  for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insertio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tip malposition?-a random- ized trial[J]. Journal of perinatology,2019,39(1):95-101.

猜你喜欢
新生儿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早期科学干预新生儿喂哺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研究
新生儿要采集足跟血,足跟血检查什么病?
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在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诊断中的应用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
细辨新生儿的“异常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