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中国商业新增量

2023-07-11 01:14沈帅波
商界评论 2023年6期

沈帅波

无糖茶饮是哪一个品牌最先开始推出的?伊藤园。在中国,虽然其名号没有三得利响,但它是最早发现无糖茶饮赛道的。现在,伊藤园在日本是无糖茶饮的绝对头部品牌,但不是独占市场,因为快消品不可能一家独大。

中国排名第一的便利店是谁?答案是美宜佳。4年前,这个答案是中石化易捷;但现在,美宜佳有3万家店,成为了中国TOP 1的便利店。中国历史上首次便利店渠道突破3万家,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节点。

全球市场上,便利店在很多国家已经成了最核心的流量入口。美宜佳成立之初,就选择了下沉市场战略。所以不能仅仅把美宜佳当作一个便利店,本质上它是做供应链,做的是卖货生意。其特许加盟模式门槛低,不收取销售分成,但货品统一采购,所有人都通过它的供应链去供货。

明牌时代

一个基本判断

目前全中国有60万家奶茶店,但拥有品牌的只有20万家,依然有40万家类似于“xx的店”的奶茶店。除奶茶店外,服装品类白牌率高达85%。

与此同时,在中国市场长期使用沐浴露和洗发水的用户不超过50%,7亿人仍在使用基于皂基的产品。洗发水的竞争对手,是更高端的洗发水吗?不,它有可能只是一块肥皂。

海飞丝和飘柔在中国一年卖出100多亿元,但它仍不敢轻易涨价。如果洗发水、沐浴露都没有普及,那么电动牙刷在中国的普及率呢?不到10%。如果电动牙刷达到10%,就意味着中国14亿人里,有1.4亿在用电动牙刷,如果我们再要提高10个点,也就是说会新增1.4亿人。

哪怕大家都知道的大众品牌,其实在广大的中国依然属于消费升级。

基于这些问题和数字可以看到,虽然我们已经进入存量时代,但在局部很多点上,我们的解题思路往往可能是基于另外一個角度。这一轮以提高价格和更高需求为主的新消费,为什么做不起来?因为它走入了一个更窄的市场。

明牌时代到来

明牌时代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新的渠道、新的工具所带来的红利不会超过一个季度,且很快会进入成本上升的趋势通道。

当你知道一个新的能赚钱的事情,同行最多也只是比你晚几个月,绝不会出现你知道了别人不知道,然后隔好几年的情况,这就是明牌时代的一个重要变化。

拿护肤品的成分来说,过去你拥有一款成分,能吃到的“时间差”是很长的,而今天一款成分很快就会在竞品里出现,中间时差不超过6个月,且品牌很可能会在3个月里掀起一场剧烈的价格战,把价格打到大众水平。同时,你跟消费者间的信息也变得极度对称,概念失效,利差变得很短。

从企业竞争和消费者两个维度来看,我们都已明确进入了明牌时代。明牌时代考验的是钝感力、执行力、持久力和战略定力。企业需要的不是天天学习,而是明确战略后,要有钝感力,不能因为今天方法无效,明天就不用了,然后重新使用新的方法。

打好不具备的明牌

别人跟你打的是明牌,还是你不具备的明牌,这时候该怎么办?

比如,中国白酒市场已达万亿级规模,由多个千亿级企业和十几个百亿级企业,以及大量小散酒企组成。但绝大多数能做到百亿级的酒厂,都有几百年历史故事。没有百年历史,如何成为一个百亿级酒企?

(1)山崎威士忌的几代叙事

日本威士忌在诞生之初也被认为是一个低端替代品,当时大家都认为苏格兰威士忌是最好的。

那山崎是如何破局的呢?答案就是几代人不停去做稀缺性、差异化以及独特的故事叙述。比如,日本战后崛起那几年,它主打民族骄傲;针对生活节奏变快,以及年轻人不愿意喝酒的问题,它推出嗨爆,通过把威士忌跟饮料兑在一起,使高度酒低度化,俘获年轻人。

山崎抓住一系列机会,培育了自己的消费人群,陪伴一群人长大,成就了自己的历史。有了历史之后,它又去做酒类细分,抓住更多的人。现在山崎最贵的“山崎50年”,13年里价格翻了48倍。

(2)毛铺的“四高一宽”

劲酒也是中国酒业的独特样本,在中国保健酒里一家独大,这个行当拿掉它,就消失了98%的市场。“劲酒虽好,不要贪杯哦”这句话火遍大江南北,但劲酒能做这么多年,靠的不仅是一句广告语,还有其独特的定位以及核心用户持久的黏性。

细分品类做到一家独大后,劲酒孵化了一个全新品牌—毛铺。毛铺的成功在于5点:

第一,渠道高渗透。在湖北几乎每一家餐厅、超市、便利店,你都能看到毛铺。

第二,理念高维度。在浓香、酱香、清香的传统分类里,大家都已经经营了几十甚至几百年,很难去做。毛铺把自己拎出来去做草本酒,最早以苦荞荞麦为主要成分,主打健康白酒,现在战略升级做了年份酒。这样就做到了覆盖全场景、全价格段,自饮独酌,吃个小烧烤,你可以喝草本荞酒;过节送礼,可以选择草本年份酒。为什么送毛铺?因为它主打健康白酒,是草本浆。产品定位必须要有一个理念,且理念一定是拔高的。

第三,技术高含量。光理念拔高技术不行,只能是“智商税”,你必须在工艺上进行迭代。

第四,产品高品质。很多人第一次喝它并不是看广告,而是在烧烤店、饭店里试一试,试下来觉得不错可能就转化成了长期顾客。

第五,价格宽覆盖。再做一个酒中茅台是不现实的,你必须价格宽覆盖,从100元的金荞到800元的草本12年都有覆盖,才能支撑庞大的网络销售,以及整个酒的生产。

也许不是每个企业都具备这5点,但你总能找到5个企业讲其中的任何一点。明牌时代,重要的不是你提出一个全新的白酒销售方式,而是你参透本质,坚守下去,才有可能做成新的百亿级酒企。

综合性的胜利

你可能认为,瑞幸就是营销做得好,锅圈就是开店速度快,拼多多就是靠“砍一刀”,比亚迪卖得好是因为价格便宜。这些都对,但不是企业做到品类第一的唯一原因。

本质上任何一种长期的成功,都是一种综合性的胜利。如果产品和业务的短板很明显,纵使长板再长,也很难持续稳定增长。

(1)二手市场:经济和城市活力晴雨表

互联网很多领域都有互相角力的TOP 2,但阿里系里有个独特的存在—闲鱼,它占据了二手市场90%的份额,对它来说,排名第二的公司基本没有威胁性。

闲鱼上90%的用户都是年轻人,上面很多数据能够体现今天中国消费者的变化。

咖啡机搜索量在闲鱼上新增了146%,空气炸锅搜索量增加41%,这意味着大家正在追求一种更小确幸的生活。今年春节后,厦门、西安、成都、苏州、南京、长沙这几个城市租房人数增长很快。有流入就有流出,媒体热议很多人可能是从一线城市流出的。这些流入的城市基本是一些宜居的中心城市,也就是说年轻人离开超一线城市,可能会前往自己所属地区的中心城市。

城市里面,每当一个人要离开,他可能就会变卖一些东西。一手市场不能单独反映出中国经济的真实情况,需结合二手市场统筹来看。

(2)锅圈供应链成功的奥秘

首先,抓住最大公约数“好吃不贵”。锅圈的标语虽叫好吃不贵,但它理解的好吃是稳定,味道标准化。

其次,独特的团队底层基因。锅圈的团队最早是开夜市海鲜大排档的,一年中可能只能开半年(夏季春季),冬季就没生意了。为了冬季团队有活干,他们就搞了一个火锅店叫小板凳,慢慢掌握供应链,然后开始做零售,目前已经做了7年。

然后,规模带来了低成本杠杆以及数字化、数智化。当你有1万家店时,你就不能单纯靠理想去驱动了,要靠管理、数字化驱动。而数字化第一步是把所有东西放到线上,通过线上去管理;然后是智能化,通过预测供应、仓储、物流降低成本。

最后,建立共生的供应链网络。锅圈有一个原则叫在原有该品类供应商不犯错的情况下,绝对不换供应商,这给了供应商非常强的安全感。

孤独经济

当每个人都很孤独时,孤独反而变成了一种生产力。

据民政部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国内单身成年人数超2.4亿。据统计,到2021年底有约9 200万人独居。过去有个词叫独居老人,现在有个词叫独居青年。

据推算,到2035年日本单身率将达到48%,近一半的人面临独自生活;报告显示,韩国2019年独居家庭数量已占韩国家庭总数的29.8%,每3个家庭就有1个家庭是自己一个人过。

我们认为孤独经济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且呈下沉趋势。有非常多的年轻人离开一二线城市,把这种生活方式带回老家,进行了普及。而孤独经济衍生出的,就是基于个人的消费场景,衣食住行几乎每一部分都可以重新去做。

日本知名拉面店“一兰拉面”,店里每张桌子都是一格一格的,像在考试一样。你不需要应对周边任何人的视线、攀谈,可以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吃一碗面。同样的,包括自嗨锅、呷哺呷哺火锅都是这类模式。过去在中国市场,这只是被理解为一种快餐文化,但今天你可以从单身经济的角度去理解它。

再比如电视机,很多家庭说客厅要去电视化,这同样也是一种家庭小单元化的具体体现。虽然电视机卖不动了,但适合独居人士的小型家电越卖越好,如迷你电饭煲、榨汁机、小容量洗衣机等。

事实上,为排解孤独,很多人愿意通过花钱来与社会建立连接。单身人群在服饰美容、休闲娱乐这两个维度,愿意花更多的钱来实现个人的保值增值。同时,由于情感上的孤独,还衍生出了宠物的陪伴需求,以及未来激增的养老需求。

老龄经济

我们需要从产品、服务、场景、需求和人群的全维度,解题老龄经济。通过生存、生活、精神3种维度去划分老龄产品,从左至右是一个升维的过程,生存好才能有生活,然后才有精神属性追求。

从当前中国来看,该领域仍处于市场参与者不断涌入阶段。近两年,由于更多人对老年人产品的期待,零售创新也形成了某种共识,我们认为未来会出现专门为老人而生的门店集合店。

案例1:老年版“迪士尼”—蒲公英介护管理中心

在日本,有一家叫蒲公英介护管理中心的机构,可作参考。

首先,与传统24小时托管制养老院不同,这是一家日间养老院。可以把它理解为“老人托儿所”,晚上是需要老人回家的。养老院有近千名员工,其中正职员工不到百名,剩下全是兼职,日均能服务250多名老人。

其次,护理中心开发了一套独有的“蒲公英SAMILE”管理系统。每项服务围绕身心健康、身体动作、自立、生活、享受5个维度提升老人的日常生活质量。

然后,发明了一种只在养老院里流通的货币“Seed”。老人刚来能领到5 000的Seed,之后每完成一项任务如自己洗脸、刮胡子等就可以持续赚钱,将其用于买零食或参加活动。

最后,院内设立了员工托儿所。蒲公英招募的兼职员工多是住在周邊的全职妈妈,员工照顾老人,机构照顾孩子,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内循环,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时解决了员工的顾虑。

养老机构其实需要理念创新,父母老了之后,不只是生存,还存在大量社交、身心愉悦等诉求。我们只有真正站在用户角度思考问题,才能找到真正好的产品组合模式。

案例2:中老年休闲服务一条龙—Koshidaka集团

KTV正成为“夕阳产业”。据美团数据,2021年上半年量贩式KTV老年用户增长迅速,60-70岁老人增长29%,70-80岁老人增长100%,而18-21岁年轻人负增长13.4%。对老人而言,KTV是一种消费升级体验,是一种全新的产业。

日本的Koshidaka集团,旗下卡拉OK、练歌房、健身房、热浴温泉全是针对中老年人开发的,其中Manekineko卡拉OK和Curves健身房收入占其营收的96%。

它到底有哪些创新?先来看卡拉OK。

第一,中老年人群特色晨歌、禁煙服务。老年人起得早,所以店是早上营业,老人大多不吸烟,所以禁烟;

第二,提供午餐餐饮服务。中午提供午餐,且单独收费,以前KTV主要靠卖酒和果盘赚钱,现在变成一个好吃的KTV了;

第三,入门门槛低。会员费仅200日元/人;

第四,地点扩张。店面从小城市转移到消费力强的中心城市和商圈。

实际上,国内一些KTV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适老化改造,如温莎KTV推出老年团购,200元能唱3次歌,每家店有102间房,白天开房率能达到80%;米乐星KTV,买“夕阳红”老年卡就送鸡蛋。

再来看Curves老年健身房,其不仅会员费低,加盟门槛也很低。店面平均只有115平方米,前期投入远低于大型综合健身房。店里没有镜子,从员工到客户全是女性,消费者可以在无压环境中,放飞自我。同时,把私教模式拿掉,基本都是健身操团课。年轻人去健身可能希望减肥、增肌,但当上了年纪,主要就想健康和养生,所以它不给老人推销帕梅拉,而是做30分钟左右的活血健康操。

所以健身房真的没有需求吗?是有的,但中国一线城市已经过了办一张卡就希望健身房全是器材的阶段,而是逐渐进入到有针对性、定制化的付费模式。

此外,商场人流量逐年递减,去的人也变成了目的性流量。过去你看完电影或许还想在楼下逛一逛,但现在很多人看完电影就回家了。现在我们必须培养习惯性的目的性流量,而不是指望商场给你提供随机流量。

试想如果一个商场周围60%的人都是老年人,里面卖的却都是针对年轻人的产品,你觉得商场能有希望吗?肯定是没有的。

案例3:从被动老龄化到积极适老化—永旺葛西店

永旺是日本TOP 5的零售集团,葛西是个地名,相当于上海普陀区,片区40%以上都是老年人。永旺葛西店于1982年开业,2013年从被迫老龄化到积极适老化改造。

现商场每年服务超过110万用户,客流量平均15万/月,老年客群占比70%,且一个老人平均一天停留3小时,单店营收超8 000万美元,开业口号叫“人生后半场才有趣”。商场一共4层楼,其中第4楼进行了深度改造,被称为G.G Mall(Grand Generations Mall,老年购物中心)。

我们总结了永旺葛西店成功的4大秘诀:

第一,调整营业时间。绝大多数商场开业时间是9:30-10:00,永旺葛西针对老年人作息,将4楼文化中心和1楼超市改成早上7:00营业。老人可以早上去4楼跳操,跳操打卡后的积分到楼下超市消费可打折。

第二,定制营销活动。每天7-9点设置早鸟价,每月15号是“G.G感谢日”,55岁以上顾客可享5%折扣,且年龄越大对应卡的折扣越多。

第三,定制服务和产品。商场进行了深度改造,如购物车减重30%,做成万向轮,且每辆车会有个弯钩,用来悬挂老人的拐杖;再比如食品改变包装设计,小份装、少油少盐更适合老年人体质。等买完东西,还可以填一个地址,商场会配送到家。

第四,社群化经营。店里会放老年人年轻时的经典歌曲,形成精神共鸣,同时设置大量自动饮水装置和杯子,方便老人随时随地吃药。另外4楼有大量娱乐活动,包括围棋、瑜伽、跳舞、戏剧、料理、摄影等供老年人体验。

由于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日本便利店也面临着巨大变革。

案例4:便利店成为老年人主阵地—日本7-ELEVEN(7-11)

日本7-ELEVEN便利店,1993年50岁以上用户占比为10%;2013年比例上升为30%;现已接近一半。

当中国便利店的设计还围绕CBD(中央商务区)展开时,日本便利店已经在围绕老年人展开了。不仅消费者老龄化,日本便利店店长也老龄化了,40岁以上店长占据7-ELEVEN店长总量的60%~70%。

另外,日本便利店还成为社区养老的重要入口,并添加了多种服务,如可以在里面办保险、买基础药妆、交水电费等。

在日本,零售店总量逐年下降,但便利店总量逐年上升,已成为日本第二大零售业态,可能未来不久会变成第一大业态。

疗愈经济

疗愈经济,是社会变迁带来的需求变化和场景变革。我们认为各种解压玩具、萌宠、漫画IP、流行音乐、电影、文学小说、SPA、冥想、露营等都属于广泛意义上的疗愈经济。

疗愈经济是一种精神上的“轻医美”。

案例1:IP与快乐星球—奥特曼为什么长久不衰

说到疗愈经济,一个重要内容就是IP。靠传递负能量和焦虑形成不了长期IP,但凡能做长久的IP,都必须提供正向的情感输出,提供的正向情感越丰富,层次越多,周期越长。

日本IP的经典之一—奥特曼,我们小时候看,现在的小朋友还爱看,因为它是与时俱进的。奥特曼传递了6大正能量:正义感、成就感、力量感、责任感、勇敢和大爱,其一直与观众共成长,制作不断精进。

奥特曼的火爆也催生了奥特曼卡片,小朋友们借此营造出一种卡片社交。

伟大的复利

形成复利,必须得有品牌。这几年大家都在做品牌年轻化,但品牌要做的不是年轻化,而是年轻感。

年轻的潮流像风,一吹就过,而品牌最重要的是既要有年轻感,又要有持久力。品牌要进行资产累积,做人群洞察,扩大用户群体。

有一些传统公司问我,特斯拉在怎么玩?特斯拉刚推出时,特地把价格标成100多万元,当它被定义为一种玩具时,续航短或其他问题,目标用户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它是一种玩具和身份的标志。但当特斯拉要普及时,必须快速降价,以获得更大的市场。

特斯拉一直在维持它的品牌势能,给用户一种心智—开了特斯拉,我就是极客先锋。

奢侈酒店和超奢侈酒店的区别是什么?

我认为区别在很多软性的角度。例如,同样是凯悦集团的酒店,奢华品牌柏悦,一个房间可能在6个位置放置了矿泉水,总矿泉水数量可能达到10瓶;商务品牌茂悦可能是6瓶、凯悦可能是4瓶;基础品牌嘉轩可能就2瓶。其实,酒店里放10瓶水的成本并不高,但这是一种服务细节,让矿泉水触手可及。

类似情况也发生在航空业。在民航总局的定义里,1年飞4次就属于“常旅客”;在航空公司的定义里,可能是1年飞8次。有一些航空需求非常频繁的“空中飞人”,可能一年要飞100次,这样的一个用户就抵得上几十个普通用户,所以如何把这一群人留在自己的体系里,是最重要的营销动作。

东航就靠“一碗面”,留下了很多精英旅客。最早的时候,航司贵宾室只提供泡面、面包等简单餐食,东航率先推出面条,吸引了大量常旅客。

东航的一碗面条,虽然只是细节变化,但却成为了大量用户选择东航的原因。细节已经成为品牌的一部分,甚至比拍很多宣传片更有效。

所有的品牌,都在强调做社交货币。在社交货币这一点上,“被认可感”权重很高。被认可感,又跟广告投放量和知名度相关,我们认为今天要先有用户基数才有品牌,没有用户规模就没有所谓心智。

从全球经验来看,单一品牌也许可以穿越周期,但绝不可能在每一个周期都是领跑者,只有品牌矩阵思维才能形成资产包。

安踏就是一个从单体品牌穿越到集团化品牌管理公司的标杆。

我们把安踏和阿迪、耐克进行对比,耐克和阿迪达斯旗下的品牌是有梯度和品类划分的,安踏自己的品牌基因难以实现全品类布局,于是通过收购和子品牌完成了这样的布局。

目前,安踏有大众运动、运动生活、专业运动、户外运动、运动时尚、运动轻奢几个模块。从ANTA、ANTA kids(安踏童装品牌)这样的大众品牌,到始祖鸟、Salomon(萨洛蒙)等专业运动和运动轻奢品牌,价格中位数逐渐递增、专业度逐渐升高,同时受众面逐渐减少。

安踏的布局和兼并,达成了对冲市场风险的目标。穿越周期的一定是品牌矩阵,而不是靠单个品牌完成的。

5年前,lululemon(露露乐蒙)和安德玛是女装和男装里可以对标的品牌。如今,lululemon做成了所有人的lululemon,而安德玛依旧是健身教练的安德玛。

原因在于,lululemon在市场和品牌基因中找到了最大公约数,在生活和专业间找到了一个平衡。与此同时,安德玛在专业的路上越走越远。

当你比较专业时,吸引的是消费者;当你过度专业时,你只能吸引同行。

1998年,lululemon创立;2000年,在加拿大温哥华一间瑜伽工作室旁开了第一家店,通过免费向这家工作室的教练提供瑜伽裤,找到了第一批目标用户;2013推出男装,2019年推出街头品牌Lab,2022年推出鞋履和徒步系列。

可以发现,lululemon逐渐不再等于“瑜伽”,而是一种高端的生活方式。所以,在中国做生意要以专业和“发烧”出发,才能锚定高端;迅速将自己的商品和高端画上等号后,又要形成自己的产品生态,变成生活方式类的综合品牌。

这个世界正在分化,一头要做品牌,一头要打折。我们过去所接触的大部分是“软折扣”,今天已经进入了“硬折扣”时代。

什么是硬折扣?即通过成本压制和效率重组,直接降低商品价格。说到硬折扣,必须说到德国零售巨头—ALDI(奥乐齐)。

ALDI在国内仿佛做的是中产的消费升级,但它在欧洲做的其实是中产的硬折扣。其90%的产品是自有贴牌,所以它有极低的进货成本。同时,为了降低运营成本,ALDI有4大手段:

1. 在城镇周边开小型门店,而不是開在大型商圈的大型店;

2. 门店统一品类,保留少量SKU。与沃尔玛相比,ALDI的SKU是1 800个,沃尔玛是12万个,但ALDI单个SKU平均年销售额高达5 000万美元,沃尔玛为400万美元。ALDI用更少的SKU、更极致的供应链降低了单个产品的成本;

3. 人力方面,ALDI将员工工资提升1.5倍,但1个员工要干2个人的活;

4. 用纸箱代替货架陈列,用户上门自提货品,降低用户成本。

ALDI在全球尤其是中国寻找生产商,进行贴牌生产,为顾客提供不附加品牌溢价等其他任何费用的“裸体”产品。事实上,很多产品不一定需要品牌,如厕纸、棉签、牙签等,很多人并不会关注它们的品牌,或当价格差足够大时,消费者是可以忽略品牌的,所以ALDI尽可能把更多商品切换成自有品牌。

但有10%的商品是无法替换成自有品牌的,如可乐、口香糖等,因为有些品牌已经在其所在品类占据了消费者心智,甚至品牌已经等同于品类。

中国最大的修脚店有7 000家连锁直管门店,而中国80多个千店餐饮品牌,其中靠直营的不超过10个。这家修脚公司就是“郑远元”,这也是他们老板的名字。

2022年,郑远元集团生态产值达98.9亿元,解决了6万人的就业,带动家乡脱贫致富。

郑远元从2003年开始摆摊修脚,2年后用第一桶金开了第一家修脚店,2007年正式注册了连锁有限公司。其厉害之处在于,他卖的不是“洗脚”,洗脚只是一个流量入口。人到中年脚部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甲沟炎、灰指甲、脚气……如果去其他足浴店,可能洗脚就要300元,去郑远元可能只需要八九十元,“钩子单”把消费者吸引进去后,如发现有脚气,就要花几百元买药,药可以像年轻人存酒一样存在店里。

除了终端,郑远元还向上游延伸,药品自研,建立了完备的供应链。同时和家乡政府合作扶贫项目,政府出资建培训学校,培训不收培训费,甚至派村干部挨家挨户招募学员。学员学成后输送到郑远元店里,有些学员选择自立门户开店,也会在郑远元这里进货。

修脚店、研究院、药业、电商……组成了郑远元近100亿元生态产值。

短视频时代,为什么大品牌还在高铁站打广告?有3点非常重要:

第一,对进入该地区用户的心智占领。绝大多数人出行是不坐飞机的,1 000公里出行范围之内,高铁替代民航效果最明显。高铁是一个具有全民属性的超级网络,绝大多数的人他到达一个地方,看到的第一个广告就是高铁广告。

第二,对品牌经销商的信心支撑。很多品牌的高铁广告不单纯是做给用户看,还做给经销商看。

第三,区域型巨头锁死市场的武器。区域性巨头锁死市场,靠的是在地方上进行全方位的投放。

江苏有一个品牌叫今世缘酒业,一年80亿元营业额,93%都来自江苏省内,省外只占7%。江苏省的所有省级高速公路上几乎都是今世缘刷屏的广告,高铁站都有今世缘的广告,这是在一个局部市场里绝对领先的品牌。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所经的路程不是在高铁就是在高速,你看到的广告约等于在你世界里的“顶流”品牌,这是我们理解的高铁网络的价值。

第二曲线

每个人都需要一次又一次再出发,企业也是。所以我们要找到自己的护城河,要有自己的能力辐射范围。

戴森不是一家小家电公司,戴森的利器是数以万计的马达专利,它认为自己是以马达专利技术为核心的科技硬件公司,电吹风只是其马达的一种应用方式,吸尘器、电风扇也是。其发展策略并不是想象中的品类扩张,而是以马达为核心的硬件应用场景的扩张。这对企业和品牌非常重要,想要突破天花板就必须明白自己能力的辐射范围在哪里。

同样的,杰士邦也不只提供安全套,它认为自己提供的是玻尿酸全品类、延时全品类解决方案,所以形成了男性健康药品、私处护理、安全套一体的两性健康全品类。其安全套业务在保持增长的情况下,占公司GMV比例在逐步降低,私处护理、延时业务、药品等品类快速增长。

当技术迭代与市场接受度的奇点来临时,上一代产品的任何广告和销售方式都显得格外无力。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一次又一次抓住自己的新机遇,还需要非常多的巧合。

微软是如何逆风翻盘的?

10年前我入行时,有一家公司被各大商学院列为跟诺基亚一样衰老的负面案例;10年后的今天,它又重新被列为一个经典商业案例。它就是微软。

(1)低谷

2013年,微软市值从6 000亿美元跌至2000亿美元,跌出了当时的科技巨头第一阵营。那时大家追捧谷歌、Facebook(现更名为Meta),微软被大家称为是落后时代的产品。

当时PC时代已进入转折,PC出货量一年仅8 000万台左右,而当时全球智能设备出货量已达2亿台,PC被智能产品甩开了一个身位。

(2)业务转型

当时大家认为微软帝国就将崩溃,而纳德拉上台,对微软的使命进行了重新发掘。

比尔·盖茨在微软提出的使命是让每一个桌面上都有一台Windows,这个梦想其实在2013年已经实现了。但它是一个闭环的东西,Windows上能用Office,Mac(苹果电脑)上没有Office,很多人又不会用Keynote和Numbers(苹果公司开发的演示幻灯片应用软件和电子表单应用程序)这些软件。

纳德拉上台后,首先改弃了在手机上再造一个Windows的梦想,用户不需要第三个手机操作系统;同时,微软逐渐开始对Windows免费,Windows 10发布后,开始采用限时免费升级;最后,Microsoft开始与Windows脱钩,Office、Outlook等软件开始在老竞争对手iOS和Android系统上面支持,這是它走向开放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和标志。

(3)业务创新

与此同时,微软开始全力打造云业务。当时欧美市场云业务第一大巨头是亚马逊旗下的AWS,但其做的是中小企业市场,微软做的是一个新的巨量市场—行政和巨型企业市场,技术难度较高。

此外,ChatGPT暴火之前,微软一直在为其母公司Open Al提供超大的GPU集群,不断加大对Open AI的持续投入。

目前,微软必应借助AI,实现了在搜索领域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借助AI技术对传统搜索进行深度改造,从本质上来讲,它改变了传统搜索的底层逻辑,让搜索本身从一个以用户为主导的存在,变成了一个用户与AI彼此互动的存在。

基于此,微软市值重回巅峰,超越谷歌成为全球第一大科技公司。

OATLY在中国的再造

中国人对植物基没什么概念,认为不就是豆浆吗,为什么卖这么贵,这是不是“智商税”?在中国,环保对很多人而言不是一个刚需,所以植物基在中国推广不应以环保方式出现,而要以社交货币出现。

OATLY进入中国,最早是进入星巴克的渠道,燕麦奶打底的咖啡每杯贵3元,从而铺开了量,并且传递了一个信号,就是燕麦奶应该更贵。而后进入精品咖啡渠道,跟着进行深度改造,做了茶饮大师。

今天你在中国的头部奶茶店,都能看到基于燕麦奶的奶茶。逐渐地,它又从燕麦奶做成了雪糕、燕麦粥,这是一个To C的品类扩张。

所以,OATLY在中国做成了一个跟在欧美市场完全不一样的品牌,它是基于中国独特的茶饮市场、社交货币市场、冰激凌市场、雪糕市场、燕麦粥市场而重新定义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