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谱写新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新篇章

2023-07-11 00:39刘增辉
在线学习 2023年5期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协同创新数字化

刘增辉

在数字化时代,各级各类教育要打破壁垒,形成创新合力;要推倒“围墙”,与社会紧密联系,将教育数字化成果外溢到社会,将各级各类教育扩展到服务于每个公民全周期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从而构建起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关键词 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大国 数字化 协同创新

这是一场勇担新使命、踏上新征程的大会。

这是一场寻求共识、凝聚力量的大会。

这就是由《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主办的2023(第二届)终身学习大会。教育部教师工作司领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以及来自普通高校、开放大学、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的负责人共500余人参会。

从与会者的讨论和会外专家的热议可以看出,当前,学习型社会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展开;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新时代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意志和行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为进一步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对标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需要重新审视传统教育方式,以数字化推动教育变革;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协同创新,将为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坐标:从学习型社会到学习型大国

改革开放的中国一直与世界同步。因应时代潮流,2001年5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高峰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由此,中国走上了创建学习型社会之路。

学习型社会建设在中华大地上持续推进。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继续强调建设学习型社会。2022年10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大,不仅在报告中继续强调建设学习型社会,而且首次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大国”的战略目标。

“学习型大国的内涵丰富、意义重大。”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杨树雨表示,它显示了中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国家意志和行为;表明中国学习型社会建设将进一步深化,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一轮高潮正在到来;标志着中国学习型社会建设模式走向成熟,将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他说,对学习型大国的理解要站在世界高度、具有全球视野。中国要有大国的责任担当和意识,在向各国优秀文化和先进成果学习的同时,要联合其他国家,一起推动世界各国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国家的建设,构筑世界和平、正义、繁荣、富裕、美好的局面,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我们党提出构建学习型大国,着力促使学习成为人民自觉、民族基因和国家战略,充分体现了对新时代大党、大国建设的清醒认识和睿智卓识。”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沈光辉认为,要实现学习型大国目标,最重要的是构建科学完善的机制。要出台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制度与机制。着力培育各类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事业单位、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等载体,并逐步完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社会培训、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服务体系。

路径:以教育数字化支撑学习型社会建设

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我国已有深厚的基础。进入新时代10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教育,全民終身学习领域成果丰硕。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目前,我国教育普及程度总体上稳居全球中上收入国家行列,其中,高等教育进入国际社会公认的普及化阶段,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9年,每年全国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输送数以千万计毕业生, 500多万人通过继续教育获得高教学历,上亿从业人员接受多样化培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我认为,必须以教育数字化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荣怀说,实施教育数字化,可以构筑满足全民终身学习需求、开放灵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社会新格局。数字化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教育,强化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多选择、更加便捷、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教育供给与服务,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高品质、个性化学习需要。

“一个可视化路径是,通过教育数字化改造,建立起泛在学习场景并实施多元混合式教学,进而深入教育本质内涵,带动教育形态和模式变革,最后建成学习型社会和教育强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陆亭表示。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唐亮持相同观点,他认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要充分发挥教育数字化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全方位、深层次、立体化的支撑作用。

我国高度重视数字教育发展,将其作为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持续努力,中国教育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校园网络接入率达到100%,拥有多媒体教室的中小学校占比达99.5%,大规模应用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中国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2022年,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全面实施,按照“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简洁高效、安全运行”的原则,把诸多典型应用、资源内容等“珍珠”串成“项链”,集成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教育资源库。

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说:“我们将深化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教育数字化带动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迈出新步伐。”他强调,以数字化助力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是教育战线的重点工作之一。要利用数字技术,加快构建平等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伴随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积极推动全民学习,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广泛深入应用为抓手,不仅为学生提供课程资源,也为老年人和社会其他成员提供学习服务的环境,还为世界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平台,使每个人都能在这里获得平等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积极探索多样态学习,提供泛在、多元、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学习生态,发展富于效率、充满活力的线上教育大课堂,实现“教育即社会,社会即教育”;深入推动终身学习,利用数字技术为在职人员提供灵活多样的继续学习机会,为职业发展与转型提供培训,为老龄人口构建新型老年大学体系,积极推动完善学分银行、资历框架等制度,为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在教育数字化进程中,教师发挥着核心作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黄小华在本届终身学习大会致辞中表示,2022年,教育部着力推进教师队伍数字化工作,推进教师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力军,先后开设暑期教师研修、寒假教师研修等专题,初步确立了基于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教师假期研修机制,在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转型、助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推进教师学习方式变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教育部将深入推动新时代教师队伍的数字化转型,包括全面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推进教师精准培训改革、赋能教师教学方式变革、创新教师管理服务机制等。

宏伟的蓝图已绘就,接下来的关键是干字当头,扎扎实实地探索,把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我国教育信息化提出已20余年,虽然取得过一些成绩,却始终没能达到预期,其原因是什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认为,根本在于,长期以来,信息技术一直仅仅被当作是教育工具;这种窄化的观念,束缚了教育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数字化技术不能局限于工具性应用或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应作为一种整体性系统变革的契机。这种变革不是数字化与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要通过数字化思维重构教育生态。

“我们目前正处在教育信息化的第三个阶段,即教育系统变革阶段。”黄荣怀认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应该是促进教育全要素、全業务、全领域和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全要素”涉及教与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全业务”涉及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全领域”涵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以及社会培训等教育领域,同时兼顾城市和农村等地域的均衡公平;“全流程”则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招生与选拔、教学与课程、培养与管理、升学与毕业等。

架构:“三教”共同擎起终身学习体系

教育不应是孤立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各级各类教育之间进一步打破壁垒,形成合力;要求推倒“围墙”,与社会紧密联系,将教育数字化成果外溢到社会,将各级各类教育扩展到服务于每个公民全周期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大力推动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

与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相比,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关教育的部分出现重大变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不再分别表述,而是融合在一起,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这意味着各级、各类教育都应通过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来实现协同创新。”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潘海生认为,这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放在两个百年未有大变局之下的战略设计,改变了以前分层、分类、独立地去考虑教育发展的问题。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张力表示,这是党中央从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长远战略出发,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明确了前进方向,即优化结构、科学布局、相互融合、协同创新、持续发展。

他强调,要达到协同创新的目标,就要求完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过程中,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协同创新十分重要。”江苏省教育厅原厅长葛道凯指出,统筹协同创新的关键是要做好“两融合、双拓展”,即加快构建以职业院校教育为主体,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两融合”,职业教育向技能培训、向国际合作“双拓展”的发展新格局。

在“两融合、双拓展”格局下,一方面完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通机制,形成职普之间互利合作、协调共生、各美其美的教育生态;另一方面,鼓励职业院校配合企业“走出去”办学,继续深化与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内的国际合作。

“近些年来,我们在打通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上下了很大功夫,但距离统筹‘三教协同创新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必须以更大力度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消除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 陈子季指出,要坚持以职普融通为关键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教育选择。既要推动各地根据区域社会发展程度、产业发展需要和职业教育发展基础,促进中职教育多样化发展;又要建立职普融通的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教育类型之间设计转换通道和融通机制。

案例:建设一所链接世界的数字化大学

在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进程中,国家开放大学的实践备受瞩目。国家开放大学副校长鞠传进在本届终身学习大会致辞中表示,国家开放大学一直致力于以促进终身学习为使命、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为特征,面向社会大众开展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为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国民素质的提升,做出了独特的贡献。10年来,国家开放大学高等学历教育累计招生2444万人,累计毕业1888万人,开展社会教育和职业培训近6000万人次;目前在籍学生509.2万人,社区教育、社会培训、老年教育共计5亿人次。

国家开放大学始终将教育信息化、数字化作为立身之本和关键特征,积极探索以数字化支撑开放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当前,国家开放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出了建设一所链接世界的数字化大学的目标,以更好服务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这是一个标志,标志着我们开始从‘互联网+大学进入到数字化大学阶段。” 国家开放大学副校长范贤睿在本届终身学习大会主题报告中指出,这是顺应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顺应教育数字化战略要求做出的选择,也是国家开放大学预变而变、主动求变的必然选择。

数字化大学与大学的数字化有何不同?范贤睿认为,大学的数字化更多是指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传统大学的办学与管理能力,是一种能力建设。数字化大学则是指在数字化思维与环境下,对大学的教育理念、组织形态、大学制度、学习方式等整个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再造与重构。数字化大学是基于要素创新的价值形态。

2022年,国家开放大学坚定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重点在学习资源、教学过程、考试测评和管理服务方面发力,为数字化大学的建设探索了初步路径,具体体现在:学习资源总量快速扩大,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更好地落实了教学过程,特别是促进了个性化学习的发展;考试方式更加灵活,考风考纪通过技术赋能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加快数据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多跑腿、师生少跑路,推动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服务支撑。

2023年,国家开放大学将数字化大学建设列为“六大工程”之一,将强力推进,高质量落实。一是用数字化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以数字化的方式,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学生学习全过程。二是用数字化倒逼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在推动流程再造、结构重组、文化重构,倒逼人才培养、教学过程、教育管理和社会服务综合改革。三是用数字化学习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做到“来到开放大学,总有一门课程适合你”。四是用数字化提升开放教育人才培养适应性。加强与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及各类继续教育机构合作;继续与头部企业、科研院所联动,持续推动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五是用数字化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要全面加强数字化思维、外语和数学基础、艺术修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六是用数字化改革教育评价模式。从重视结果性评价向重视过程性、发展性评价转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成长发展。七是加快推动终身教育、老年教育平台的共建共享,加快推进AI能力建设。

猜你喜欢
学习型社会协同创新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开放大学: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载体
学习型社会视野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之思考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数字化制胜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