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推理思维的实验再改进

2023-07-11 11:31范玉英
化学教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实验改进科学思维实验探究

范玉英

摘要:通过改变药品呈现方式、改进装置结构、改变反应条件等方法,重新设计碳酸氢铵受热分解、双氧水分解制氧气、白磷在水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铁生锈等实验。新设计的实验操作简单、现象直观、有益环保。可用于学生分组实验或独立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等化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推理思维;科学思维;实验改进;实验探究

文章编号:10056629(2023)06006705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推理”是逻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所谓“推理”,是指根据已知的判断推导出未知判断的思维形态[1,它包含直接推理、间接推理或正向推理、逆向推理等。从科学探究视角看,推理是指在探究过程中所涉及的普适性思维和推理技能,包含实验开展、证据评价、推断和辩论等环节,由此形成、修正关于自然(或社会)的概念和理论[2

推理思维是改进、优化实验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课题组和兴趣小组在系列实验创新再设计时,用常规思维方法(如转化法、例证法等),常陷于“黔驴技穷”的困境;若转换思维路径,巧借推理思维,则有“峰回路转”之效。

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多数教师对教材实验实施某些改进以规避教材实验的局限性,取得较为理想的演示效果。但改进的实验主要指向教师演示,难以突破学生分组或独立开展实验。如何为学生提供探究活动的舞台,我们课题组和兴趣小组运用推理思维从实验微型化设计、改变药品呈现方式、改进装置结构、改变反应条件等方面创设现象直观、操作简单、绿色环保的新实验装置。下面结合具体案例予以说明。

1 微型化的实验

在学习“碳酸氢铵受热分解”时,沪教版(P3)在“观察与思考”栏目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现象明显,学生通过感官感知到刺激性气体为氨气。但生成物还有哪些?教材未设计相关探究实验。检验水可用无水硫酸铜,检验氨气用无色酚酞溶液,该知识在沪教版下册“应用广泛的酸、碱、盐”章节,这种前后知识的不连贯性,给学生理解反应的原理造成障碍。为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形象,意义较大。正向推理:检验氨气、水蒸气、二氧化碳需选择何种试剂?怎么放置?如何改进装置?教师择机展示玻璃管、球形干燥管等仪器,启迪学生思维。兴趣小组在教师启迪下,进一步推理装置设计、试剂摆放顺序等,再交流、评价,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教师点评:图2装置看似很完美,但推理欠严密:该药品摆放顺序能逐一证明碳酸氢铵的分解产物吗?反应快的学生领悟了酚酞试液中的水也会被无水硫酸铜吸收变蓝,对碳铵受热分解产物水的检验造成干扰(提示:氨气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无水硫酸铜遇水由白色变为蓝色)。

教师利用信息提示,机智处理“前导知识对后继知识铺垫”和“后继知识与前导知识融合”的关系,实现前后知识衔接“一体化”之效[3。助推学生实验设计与活动顺利进行,从而促进对反应原理的深层次理解。

1.1 实验方案

兴趣小组依据信息提示,并借助定制的玻璃管对图2实验再作改进,设计了如下实验,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1.1.1 实验用品

橡胶塞、玻璃管(2cm×24cm)、导管、酒精灯、酒精喷灯、酒精、手套、石棉网、火柴、碳酸氢铵、无水硫酸铜、药匙、酚酞试液、脱脂棉、澄清石灰水、气球

1.1.2 实验装置

借助玻璃管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固定、夹持装置略)。

1.1.3 实验步骤

(1) 取一长玻璃管,用酒精喷灯弯制成如图3所示形状,放置于石棉网上,冷却备用;

(2) 向玻璃管内分别放置滴有酚酞溶液的棉团、无水硫酸铜、适量碳酸氢铵,V形玻璃管中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塞紧左右两边橡胶塞,导管另一端系一气球,用酒精灯加热碳酸氢铵固体;

(3) 观察现象: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无水硫酸铜由白变蓝,滴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变红,石灰水变浑浊,气球逐渐膨大。

1.1.4 实验优点

(1) 现象明显、直观,促进了学生对碳铵受热分解原理的理解;

(2) 实验将4个反应进行微型一体化探究且操作简单;

(3) 适宜学生分组实验,发展学生推理思维、合作探究等综合实践能力;

(4) 该装置还适用于铜绿受热分解的实验探究。

2 改变药品呈现方式的实验

在学习“双氧水分解制氧气”时,沪教版(P36)在“活动与探究”栏目设置的实验如图4所示。该实验具有易操作、反应速率适中、制取的氧气较纯等优点。但不能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且二氧化锰的回收较复杂。逆向推理:如果将粉末状的二氧化锰制成小颗粒或块状,既能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又能回收再利用[4,装置见图5(a)。教师试问:该装置有何优点?有无不足?小组学生思考、辨析、评价。学生代表:该装置能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气流稳定。教师启发学生再思量:不妨从图5(a)催化剂的成分考虑!学生豁然开朗:水泥也能加快双氧水的分解,对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造成干扰。

学生在图5(a)基础上,能创设更合理的二氧化锰呈现方式吗?学生探究热情被点燃,思维的碰撞产生智慧之花。学生提出:用百得胶(氯丁胶)制成二氧化锰小球,如绿豆般大小,使用后可回收再利用。经师生交流评价,学生设计了圖5(b)装置。经实践,有“异途同归”之妙。

吴俊明教授曾说:“化学物质千差万别,难以用抽象演绎方法做出准确和精细的推定,需逐个研究、认识,它的这种个性决定了化学对实验、实践的强烈依赖。5

3 改进装置结构的实验

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人教版(P129)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6所示。实际操作中,当通入氧气时,因白磷熔点低,遇热水易熔化,在气流作用下,白磷在水中四处游动,难以与氧气充分接触,实验成功率较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使白磷与氧气充分接触?反其道而行之或有另一番风景!学生联想逆向推理:设计一个有限空间,持续通入氧气至这一空间内,白磷与氧气充分接触,问题可迎刃而解。

3.1 实验方案1

兴趣小组借助硬质玻璃管、不锈钢网等器材优化教材实验装置,取得较好的探究效果。

3.1.1 实验用品

制氧气装置、20%过氧化氢溶液、自制二氧化锰小球100粒、带导管的双孔橡胶塞、硬质玻璃管(3cm×13cm)、过滤豆浆的不锈钢网、白磷、螺母(外径×高:2.7cm×1.3cm)、铜片、剪刀、小刀、烧杯、热水(高于80℃)、广口瓶、氢氧化钠溶液

3.1.2 实验装置

借助硬质玻璃管、不锈钢网等仪器和用品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7所示。

3.1.3 实验步骤

(1) 螺母内放一圆形铜片,大小与螺母内径相匹配,铜片中央凹陷,将圆形(比螺母内径稍大)不锈钢网嵌入螺母内;

(2) 硬质玻璃管上端塞紧橡胶塞,长导管下端插入不锈钢网(中间制成与玻璃管匹配的孔),短导管与氢氧化钠溶液相连;

(3) 将2粒绿豆大小的白磷从不锈钢网小孔放入,硬质玻璃管下端套在螺母上;

(4) 向烧杯内倒入200mL热水,通入氧气(发生装置可水浴加热,产生氧气速率更快);

(5) 观察现象:白磷在水中燃烧,呈现“水火交融”的景象!

3.1.4 实验优点

(1) 操作简便、现象直观,有利于学生深度理解可燃物燃烧需具备的条件;

(2) 解决了白磷燃烧后产生的白烟逸散至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本实

验体现激趣、安全、环保、创新等理念,充分发挥了实验的育人价值。

3.2 实验方案2

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人教版(P33)设计了硫在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的实验。该实验现象明显,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但硫燃烧产生的刺激性气体会造成环境污染。教师提问:如何设计一个绿色、环保、又能检验燃烧产物的装置?学生逆向推理:教材实验是半封闭的,若设计成硫在封闭装置内燃烧,再增设检验、除污的装置,方案就水到渠成了。

学生巧借推理思维,用常规仪器及用品将“半封闭型”装置改进为“封闭型”,集趣味性、知识性、综合性于一体,充分体现了可视性与环保性。

3.2.1 实验用品

橡胶塞、导管、锥形瓶(250mL)、15%过氧化氢溶液、用氯丁胶制成的二氧化锰小球、U型管、无水氯化钙、棉团、硬质玻璃管、硫、药匙、酒精灯、火柴、广口瓶、粗玻璃管(1.5cm×12cm)、高锰酸钾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3.2.2 实验装置

借助推理思维设计的封闭型实验装置如图8所示。

3.2.3 实验步骤

(1) 按图8装配好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向U型管、硬质玻璃管中央部位预先分别加入棉花包裹的无水氯化钙、0.1g硫粉,两广口瓶内分别盛适量的高锰酸钾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粗玻璃管伸入高锰酸钾溶液内约0.5cm(防倒吸);

(2) 在锥形瓶内放约100粒自制二氧化锰小球,并倒入85mL 15%的过氧化氢溶液,塞紧橡胶塞;

(3) 当广口瓶内玻璃管下端有气泡连续冒出时,将燃着的酒精灯对准硬质玻璃管中央部位加热;

(4) 观察现象:硫由固态变为液态,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现象十分明显、直观!

3.2.4 实验优点

(1) 自制二氧化锰小球作催化剂,效果好,且能回收再利用;

(2) 实验中,硬质玻璃管管径粗、空间大,硫与氧气充分反应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的气体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检验二氧化硫气体),剩余的有害气体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避免了对空气造成污染,体现了绿色化设计。

不过实验时应注意以下2点:

(1)自制二氧化锰小球数目不能太少,双氧水浓度不能太低,否则生成的氧气量不足,硫不能燃烧;(2)发生装置产生的氧气需经干燥处理。

4 改变反应条件的实验

沪教版教材安排的铁生锈实验(第127页)如图9所示。实际教学中需提前准备实验,才能观察到现象。该实验反应时间长,无法在课堂内演示或分组实验。正向推理:怎样才能加速铁的锈蚀?化学反应速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受教师启发,学生推理:增加氧气浓度;提高反应温度;增大反应物

接触面积;加入氯化钠等。如何设计实验呢?学生自主思考,组内交流,然后派代表表述见解,开展师生评价。

兴趣小组从控制变量角度改进、优化实验,取得显著的实验效果。

4.1 实验用品

锥形瓶(250mL),6%、 10%、 15%过氧化氢溶液,单孔橡胶塞、自制二氧化锰小球、药匙、细导管、T型管、胶皮管、剪刀、来回折叠2次的铁丝(长约6cm)、砂纸、4支试管(1.5cm×14.5cm)、蒸馏水、植物油、棉花、无水氯化钙、氯化钠、大烧杯、计时器、热水(80℃以上)

4.2 实验装置

利用自制二氧化锰小球作催化剂,并從控制变量视角设计氧气的制取、铁生锈一体化装置,如图10所示。

4.3 实验步骤

(1) 按图10所示连接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

(2) 1号试管内盛有6cm铁丝

和6mL水;2号试管盛6cm铁丝、6mL水和

植物油;3号试管先放入6cm铁丝,再收

集满氧气,试管口放一团包裹无水氯化钙的棉

花,塞紧橡胶塞;4号试管内盛6cm铁丝和6mL氯化钠溶液;向大烧杯中倒入热水。

(3) 设三组实验,向锥形瓶内各加100粒自制二氧化锰小球,分别倒入6%、 10%、 15%的过氧化氢溶液85mL,塞紧橡胶塞(同时水浴加热)、水浴温度控制在80℃以上,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教师择优展示成果,见表1。

4.4 实验现象与结论

学生通过实践发现:过氧化氢溶液浓度越大,水温高于80℃时,在盐溶液中,铁的锈蚀速率最快。可见,利用变量控制思想可以把多种因素相互交错、共同作用的复杂问题,简化成研究对象与各个单一因素发生联系的简单问题,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6,更加契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5 结语

本课题主要运用推理思维对教材的部分实验作再改进和再设计。新设计的实验操作简单、实验时间短、现象明显,较适合小组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学生通过实验设计,学会运用推理思维解决问题,发展了化学思维与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增强了对化学反应原理的本原性认知,并由此体验推理思维的创造性、正向或逆向探求的奇妙性[7

参考文献:

[1]黃士平. 简明逻辑学[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201.

[2]Zimmerman C..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asoning skills [J].  Developmentai Review,2000,20(1): 99~149.

[3]陆军. 重构课程内容: 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J]. 化学教学,2022,(7): 3~7.

[4][7]李德前,魏海,马逸群,朱玉忠. 基于逆向思维创新化学实验的尝试[J]. 化学教学,2022,(8): 73~76.

[5]吴俊明. 初中化学的育人功能与观念渗透[J]. 化学教学,2017,(2): 12.

[6]董俊,王瑛,吴俊明. 基于“变量控制”策略的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J]. 化学教学,2022,(4): 67~70,78.

猜你喜欢
实验改进科学思维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与“微观认知”的巧妙结合
用面向科学思维的教学方法改进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
重视科学实验课教学发展学生科学思维探析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设计
二氧化硫性质实验改进
“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实验的改进建议
关于高中三年级的第二轮复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