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梦·一个乡村

2023-07-12 02:58王洪波
中国周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积石山崖山脉

王洪波

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山村。

它坐落在青海高原东部血红山崖之间,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传承的村庄。一条发源于古积石山脉南面的雪水河,当地人叫做科沿河,蜿蜒在山川之间,把羊群与农田,寺庙与经幡,还有飘飘扬扬的风马串联起来,冲出峡谷,流到黄河,这个山村叫做“科巴”。

因为古大陆板块碰撞,使得在亚洲的喜马拉雅山脉北侧,先后造成几道大陆板块碰撞后形成的山脉,其中最后一道板块碰撞形成大褶皱,就是绵延的祁连山脉。而同属祁连山脉体系下的古积石山脉南侧的科巴境内,其地质构造非常奇特,既有岩石丹霞、沙土丹霞地貌,也有典型的小褶皱断裂层(这种地貌犹如一本厚重的图书),还有不同奇妙峡谷、土石林峭壁、圆丘山组、天然加气药泉、溪流林地等等形态迥异的特殊地质构造,使得以科巴村落群为核心的方圆20公里范围内,形成了多组合、多梯次的地质构造带,让人目不暇接。地质大学来此地考察的教授们赞叹,这里是鬼斧神工之地,奇妙迷幻之景,与这里蕴藏的古老文化相得益彰,是个未来值得开发的地质文化公园。

但因重山叠嶂,无论是爬到周边哪个大山之上极目远望,看到的还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大山,几千年来,进出这一带山地一直都非常困难。在这里生存的是汉代古羌人后裔,只是在唐朝以后才逐渐演化为“安多”地区的藏族部落,几乎被大山阻断了与外界的交往,很难受到外界干扰。因此在这一带大山之中,保留诸多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传承,比如每年初夏季节的“雩祭”和入冬时节的“腊祭”,这种祭祀神舞仪式在中原失传两千多年了。在山中保留的各种古老民谣、玛尼调,以及各种风俗,都是极其珍贵的文化密码,弥足珍贵。

当然,也正是因为高度闭塞,导致这一带长期处在极度贫困状态,山川下少量土地,只能提供基本口粮,四周几乎赤裸的丹霞山体,难以支撑放牧。更重要的是在村子中,曾经很多人都难以走出大山,被贫困所包围着,守着大山和寺庙,完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过着简单且单调的生活。而这里的孩子,也因只有一所简陋小学,难有完整的教育。

直到11年前的一天,有来自内地的老师冒着大雪进山来,在这个村子小学担任了支教老师,才揭开这里神秘的面纱,令外界了解到这里丰厚的文化资源和各种神奇。历时11年的时间,漫长的努力,老师逐渐参与到这个山村的改变,也挖掘了这里孩子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带着他们开始这里艰辛的“热梦”,并用镜头和摄像机,记录这里所发生的一切,才有了后来一连串的故事,有了不懈的追求与爱心,有被人们称颂的梦想成真。

拉脊山脉,在古籍《山海经》上被称为积石山脉,历来就有大量中国先民神话中众多神灵和图腾存在,是祁连山体系南侧一条重要的山脉。

在积石山脉南侧有很多纵深峡谷和山岭,自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这一带繁衍生息,沿着横亘千里的山脉,出土过数量在世界上居首位的彩陶,证明了那个时代这里的辉煌。

在积石山脉东段南侧的大山之中,有这么一组小山村隐匿在千年晨烟里,依托着一条小小雪水河依次展开,它们有一个共同名字,叫做“科巴”。

科沿河,是源自积石山脉雪山深处的一条小河,它沿途接纳无数山泉和融化的雪水,穿过幽深空寂的峡谷,在科巴村一带形成一道狭长川地,也哺育了这里的山民。

因为特殊地质构造,环绕科巴村几十公里都是这种赤裸的红砂岩土的山崖,层层叠叠的,有金黄、赤红、暗赭、灰绿,阳光之下,非常耀眼。

山中的交通都是在赤裸山崖上开凿出来的小路,穿过一道又一道的山口,而在每座山口上最为醒目的,是被不竭山风吹得呼啦啦响的五颜六色的经幡。

虽然这些红砂岩土是含有赤铁成分,导致这些山崖上很难有茅草和树木生长,但当地人还是有放羊的习惯,这些羊儿倒是神仙般能在极其恶劣环境下生存。

特殊的地质构造,在科巴村四周形成一部地貌教科书,可以看到很多独特的地质现象存在。比如这种小褶皱断裂层,就是大地挤压造成的冲击形成片层地貌。

这是典型的砂土型丹霞地貌,万千年砂土沉积、板结,再加上干旱地区少雨的流蚀,导致山峦有着极其神秘的图案,如果将来有机会坐升空气球观赏,那会是一幅绝美的大地画卷。

在科巴村周边有着不同的峡谷,崖壁上是秃鹫栖息的岩角,偶尔只有放羊人从这里走过,鞭声和民谣吟唱,在这里有着金属般的回响。

在科巴村周边的地质奇观之一,是在红砂岩的风化和水蚀下形成一道百多米的土石岩柱石林,每当清早阳光下泛出熠熠的红光,犹如天堂般的明亮。

科巴村很好地保留着几千年以来的文明习俗,同时也是藏传佛教中最古老的一个分支:宁玛教派。这是科巴寺,一座为当地人提供信仰,安放寄托的寺庙。

沿着科沿河蜿蜒十多里的山边,可见科巴村山民为自己建造的信仰建筑:本康、玛尼、隆达、经幡、煨桑炉、大经塔,让这里的山川变得格外肃穆和安详。

当地人会请来印有经幡的彩色旗,又被称为风马旗,用绳索串联起来形成一条经幡,每个人都可以在不同节日中,或祈求中挂在大经塔、隆达柱子上,久而久之,就形成如此壮观的景象。

古老的山村,通常都会在没有受到外界干扰下保留千年来的生活和文化传承。在科巴村依然保留有传承几千年的祭祀神舞,会在每年阴历五月初九和十一月初九上演。

这是由13个强巴神组成的一种大型舞蹈,每次都会伴随上妆面具和特定服装,在当地乐队伴奏下依次从寺庙里走出,形成一个圈圈。这种仪式曾在春秋时期前后流行于中原各个诸侯国。

这个叫做“强巴神舞”的祭祀演出,历时一个多小时,还分不同的场次,每场傩舞都有不同表达诉求,可以说是我國戏剧的雏形,具有活化石般极其宝贵的价值。

每年的阴历六月初一,是当地“望果节”。此时全村各家都要出人到寺庙取出经书,用彩绸包好,一路高歌“六字真言”玛尼调(一种古老传唱),转山转水转村庄。

山中的人就是这么安静面对清贫和艰苦,一代接着一代繁衍和生存,把生命价值与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只有在安宁时会唱起那首悠久古老的山歌。

这些老人都非常安闲,因为他们的子孙后代都在村子繁衍,就跟放牧的羊群、田里的庄稼,还有不竭的山风和苍鹰翅膀一样,在时间上永久这么重复延续。

孩子是科巴新生的希望,尽管这个大山一直被封闭着,交通非常艰难,但他们能通过各种信息知道,苍山那边,或许有个不一样的世界。

虽然这个时候的孩子,每天都要帮着家里放羊、赶牛,还有各种农活,小学似乎是在这些忙碌之余的一种临时性调剂,但他们也会想尽一切办法,努力想多了解外面的世界。

在科沿河流经科巴各个村落的中间部分,十年前有一座很小的小学,容纳这五个村子中的全部孩子,从学前班一直到小学六年级,课桌椅都还是由支教老师带进山的。

支教老师的到来,给这个小小山村带来变化,虽然山中孩子还一时难以听懂老师讲述山外世界的知识,但在黑暗的教室里,每一双眼睛中都闪烁对外面世界的渴望。

对于封闭与贫困的山村来说,要想改变这里的现状,只能坚持不断地在山中小学对这些孩子进行初等教育,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希望与未来,就是这么一点一点地被输入这些曾是放羊的、种田的、干活的山娃的脑海里,让他们有了目标,也知道什么是知识,这才有了“热梦”的开始。

“热梦”在藏语里是理想的谐音,这些孩子有了可以走出大山的能力,也真的开始走出那个被群山包裹着的山崖。

猜你喜欢
积石山崖山脉
它,就在那里
大连地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积石冢研究
故乡槐花满山崖
孤独的麦田(外一首)
人,山脉和海洋
山海经
冥王星上有一条山脉
积石峡水电站座环焊缝熔敷金属量的计算
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雄伟的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