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生态营造

2023-07-12 14:41周晔严书倜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周晔 严书倜

摘 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在于整体生态的营造,同时也在于自身的生态营造,包括学科体系生态、学术体系生态、话语体系生态以及三体共融共生的生态营造。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乃至全社会共同肩负着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生态营造的责任与义务。

关键词:生态营造;高质量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前言

1.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分量。2022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要充分发挥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作用。高校与党校(行政学院)、部队院校、科研院所、党政部门研究机构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构成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五路大军”。据统计,后“四路大军”队伍的数量之和不及20%,可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分量之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态势的带动作用怎么夸大都不过分。

2.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突破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又不仅仅止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其高质量发展的突破点,在于营造整体的生态。生态不同于环境,环境没有生态那么要命。环境坏了尚能有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虽局部但尚存;但是,如果生态恶化了,尽如龚自珍笔下的“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生长出来的绝对是败花毒草,百害无一益。如果大环境、大生态出了问题,具体环节、个体活动只会变本加厉堕落,最终难以自我修复。

3.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生态营造。一是营造畅所欲言、宽松自由的环境;二是营造人才济济、人才辈出的景象;三是营造师生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养的超高水平呈现的气象。这也是《行动计划》所要求的局面,“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实施学风清源行动,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徐青森司长说,“这是一个高校社科事业发展的全口径行动计划”[2]。2023年4月17日,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基金委等八部委发布通知,倡导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形成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

4.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生态营造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話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3]。这是面对“新的斯普特尼克时刻”①、面对“两个大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能够努力回答出中国与世界之问、人民与时代之问,彰显中国道路、中国治理、中国声音的时代呼唤。而学科体系的生态、学术体系的生态、话语体系的生态以及三体共融共生的生态是其生态营造的重中之重。

学科体系的生态营造

1.不忘本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4]。这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之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是一种知识体系的组织范式,具有强大的自我传导能力、十足的生态学特征。其发展过程中一定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没有超越就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没有竞争与合作就没有聚能赋能的可能;没有适应与发展就没有长足的进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生成于良好的学科生态系统之中,聚焦于高质量的生长基质系统之中,而非自画自圆,更非审美上的自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是由个体、群体、族体组成,围绕理论生成、思想传播与推广应用形成推陈出新的一个动态生长、动态平衡的组织网络。这是有组织地耦合在一起,不断加固自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结构,集考核评价与学术评判于一身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扎实厚重的知识底蕴、植根塑魂的使命担当和不断优化的组织结构对学科组织生长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价值诉求不畅、主体间的利益挂芥、责任“赤字”等对学科组织生长起到极大的制约作用。

2.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高质量发展,应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构建,须体现五个特征:一是继承性。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继承与传承。二是政治性。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和学术研究双重属性。我们要坚持政治性和学术性相统一。三是创新性。要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四是科学性。要根据新的实践,做出科学理论分析,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五是时代性。既是中国特色的必然产物,也是新时代凝心铸魂的力量。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年,而有74年历史的苏联早已解体,面对针对中国5G的“新的斯普特尼克时刻”,我们要分外警醒!决不能有丝毫的懈怠;我们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让江山不变色、不变味、不变质。

学术体系的生态营造

1.士者,铁肩担道义。从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17”讲话到2022年4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这六年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备受重视、主旋律鲜明多了、主体性强劲多了。从此角度来看,确实表明一种良好的学术生态正在生成与强化,一种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良好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正在进一步优化,哲学社会科学守正创新的思想自觉、内生动力进一步趋于强劲,但学术上的近亲繁殖、师传弟子、权力世袭等现象尚存。千年思想家马克思胸怀天下,40年铸就《资本论》穷困潦倒,依旧斗志昂扬。“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论语》中的名句,中国文化的气韵、中国知识分子一向的“弘道”以及“铁肩担道义”的担纲,着实应该发扬光大。

2.学术生态,大学独有。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生态营造要有新举措,要高度重视群体效应,尊重个体的自我组织,强调学术的多元發展,鼓励创新、创造、宽容年轻人失误甚至失败;要极大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学术体系建设和研究的能力,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主体作用、主人翁意识。自1088年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创办至今,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935年的历史。博洛尼亚大学与巴黎大学(法国)、牛津大学(英国)、萨拉曼卡大学(西班牙)并称欧洲四大名校。正是由于大学这种独有的学术生态,才使它延续了935年,成为独一无二的长盛不衰、生机盎然的机构。

3.实践,最生动的注脚。高校学术体系的生态营造是大学的生命之基,它构成了大学存在的可能。而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必须打破师门风、族群风、立竿见影风。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开篇就指出,19世纪德国与18世纪的法国一样“哲学革命成为政治崩溃的前导”。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十一条中写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也是马克思的墓志铭,我们也把这句话刻在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楼进出门的墙上,因为这句话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马克思革命的实践精神,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范式、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长期艰苦卓绝的学术涵养。

话语体系的生态营造

1.话语体系生态营造的由来。话语体系的生态论,得追溯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发展历程。从经济、政治到文化、再到社会、再到生态文明建设这“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我党倡导“两位一体”布局,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1982年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建设的要求;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三位一体”布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四位一体”布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显而易见,根本于经济建设、保障于政治建设、灵魂于文化建设、条件于社会建设、基础于生态文明建设,五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2.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生态营造,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力和提升国际话语权的体现,是融通中外开放自信的姿态。就说这个软实力,美国舶来品,我们不经意间用着西方的话语体系讲着中国故事。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6]。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群众听得进去的理论学术观点,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探索、引领和对社会的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7]。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强大的思想引领力量。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高校哲学社会工作者应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北宋大家张载的名言称作“横渠四句”。张载在《横渠语录》中写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充分表达了我国知识分子的志向和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8]。

三体共融共生的生态营造

1.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生态营造,要摆脱一些制约因素。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要查补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漏洞,这是繁荣发展、不断优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生态的中心环节。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不愧是一篇纲领性文献。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再次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这是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立标树典。

2.环环相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学术和话语三个体系的生态营造,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内在统一体。首先,学科体系生态营造的战略意义、全局意识很强,是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利益需要形成的,其评估与协调等方方面面都需要整体推进。其次,学术体系生态营造应以学科体系为基础,重在反映学科特色,把握好自身的社会角色与位置,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学术应是长青的大树,但参天大树不是人工所能为,是在大自然之中怒放生长的。最后,话语体系生态营造则展现学术前沿活力、思想传播能力、理论倡导伟力。话语体系不应是文化的口红,只为世态作粉饰、为治道作点缀,而应是实力附身、内容为王,应具有心理认同、情感共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作用。

3.灵魂引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是高校的根基与灵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已经不仅仅是自身的发展问题,而已成为一所大学的新名片和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9]。

4.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精神事业,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就是一个灵魂的创作,一是不能没有,一是不能混乱”[10]。守正,就是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笃实,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创新,就是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优秀成果纷呈、优秀人才辈出,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所以,学科是体,学术是魂,话语是口舌,生态是土壤。我们要举旗走路、铸魂弘道;让阐释更加学理化、本土化;让表达更加学术化、大众化;让建构更加体系化、应用化;让传播更加系统化、故事化。

5.握好评价。要建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生态营造的评价系统。高校哲学社会科學学术体系的生态因素很多,大体内涵了学科和它的组织机构、内涵了学术团队和它的领头羊、内涵了包容还是苛刻的学术文化与不压抑的创新氛围、更内涵了学术资源的公平获得及公正的分配机制。所以,我们既要注重社会影响力与社会效益,又要注重适应性和可接受性;既要协调利益关系,规避社会风险,又要保持社会稳定、长治久安。

6.为国招魂。一生“为国招魂”的钱穆先生曾经说过,“我们是要维持保养我们的生命才有生活,并不是我们的生命为着生活,而是生活为着生命。换一句话讲,生活在外层,生命在内部。生命是主,生活是从。”“倘使你在生活上要求无限的向上,那么我们人生变成专为生活而有的人生了,手段变成了目的。” 一个民族要想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思想引领,就一刻也不能放松哲学社会科学的浚其源、涵其林,养其正、固其根,将评价体制交给师生,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地全面净化、全面清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之路才会越来越顺畅,才会真正实现人民监督、人人负责、正气充盈、政策清爽的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

注释:

①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上天,震惊了美国。美国现代科学史上开始第一个“斯普特尼克时刻”,美国感觉斯普特尼克制造了一种几近疯狂的氛围。之后,整个美国朝野处在一片震惊、恐惧和蠢蠢欲动的情绪之中,形成了“一致对敌”的举国意志,并决定采取最严厉措施对苏联实施打击。经过持续34年、以“和平演变”为主要特征的“冷战”,直接导致了1991年苏联解体。而目前华为5G成为美国未来与中国的“新斯普特尼克时刻”.

参考文献:

[1]《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围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出哪些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EB/OL].(2022-06-10)[2023-04-25].http://www.moe.gov.cn/jyb_hygq/hygq_zczx/moe_1346/moe_1358/202206/t20220614_637438.html.

[2]徐青森.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J].大学与学科,2022,3(1):9-10.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3-44.

[4][6][7][8][9]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5-18)[2023-04-2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9)[2023-04-25].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10]为人民讴歌 为时代明德——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引起热烈反响[EB/OL].(2019-03-04)[2023-04-25].http://www.cppcc.gov.cn/zxww/2019/03/06/ARTI1551835342662210.shtml.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
关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加快建设适应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工业经济
加快发展现代种植业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大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完善制度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