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入融合之道探究

2023-07-12 16:28周静刘勤
经济师 2023年6期
关键词: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周静 刘勤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响应了国家发展新战略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初步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待走向深度融合。研究认为破解现有融合瓶颈的突破点在于专业核心课程,明确融合思路,探索“课前准备+课中关联+课外拓展”的体系化融合之道,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育人目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专业教育 深入融合

中图分类号:F016.3;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6-152-03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入融合的时代背景

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适逢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经济社会的内涵转型和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积极有效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其与专业教育深入融合之道,响应了国家发展战略,明确实践了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变革方向。

当前的中国发展,正努力变要素、投资驱动为创新驱动。党和国家的发展指引,不断突出了创新引领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1]这就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时代要求,要求培养适应时代之势的创新创业人才,要求为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改革现有高校创新创业状态,完善和提升其实效,值得深入研究。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需要回应的另一时代命题。创新创业教育被认为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作为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它变革的是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变精英小众到全体学生,是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等教育正在努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这需要专业教育的有力支撑,也为专业内涵建设提供了契机。由量及质的专业建设,要求转变建设思想,更新建设观念,营造科创氛围,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指导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时代责任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因此,以具体专业和核心课程为抓手,探究创新创业教育如何融入专业教育,明晰二者深度融入的有效途径,培养符合专业特性的融合之路,打牢创新创业的理论基础,拓展学生专业领域的实践素养,提升两类教育的现实融合度,推动专业内涵建设与发展等方面具有相应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状况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端和进展

创新和创业在20世纪70年代全球滞涨危机之时产生。创新创业教育在美国起步较早,包括开设创业学课程、创业教育讲座、现代MBA创业教育等,设立创业教育学士学位。到本世纪之初,该国初步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各个阶段的全覆盖。

创新创业教育扩散到其他国家并兴盛起来。德国高校创设的“模拟公司”模式,总体运行情况良好。英国高校发起的“企业模式”,探索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创业能力培养。日本结合自身特点,创立了从高到低,从专业到普遍的“综合学科”。澳大利亚创建专门的院校,设立小型企业式的双创机构,提高操作性。

总体看,这些境外高校双创教育逐步結合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文化特质等,形成适合各自国情的双创教育体制。如课程体系能够围绕培养目标的差异,在具体操作设计时形成了明确的分层和多样化;又如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提供了相对比较充足的师资,尤其是熟悉行业企业或直接从行业企业引入的师资,获得了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在教学方法方面,案例法、学徒制、情景模拟等多种方法灵活组合,同样值得关注和借鉴。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进入与扩展

1999年举办的首届创业计划大赛,开启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境内起端。2010年,教育部下发了相关指导意见,[2]要求各高校围绕创业基地、创业服务、扶持政策等,推动“双创”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一阶段的“双创”教育源于教育大众化引发的就业等问题,此后进程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呼唤密切相关。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此后,国务院相关职能部门要求各高校围绕创新创业学分的设立、累计、转换等,创设双创教育的工作机制。

“双创”教育起步较晚,时间虽短,但行动有力,发展迅速,形成了比较集中的领域,包括高校结合自身特色开展具体领域的创新创业,相关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的生成和运行,实践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教育模式的整合与重建,具体问题与对策分析等。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状况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意义形成了共识,但有一个较长的探索期。创新创业教育往往被分离单列出来,未能与专业教育开展深度融入。这种展开只到近年才开始有所转向。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初步融合,现有研究关注两个方面:其一,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障碍。具体表现为,高校“双创”理念滞后,重视创新创业的知识传输,忽略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偏离,侧重第二课堂、学科竞赛获奖等,各行其是,忽视了领域融入;双创教育师资薄弱,甚至一些地方高校由辅导员兼任,教学观念相对落后,方法比较单一,双创实践匮乏;双创教育机构不全,设立的创新创业学院常由教务处兼管兼职,资源整合效果较弱,融合缺乏评估和考核。其二,是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模式。目前国内高校已经探索的“广谱式”,将其视为基础课或通识课,通过专业教育途径,面向全体学生,寻求课程融入方式。“专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发挥专业优势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探索的“仿真+全真”创业实践平台、“校内+校外”创业实践基地等,将创新创业嵌入社会和职业岗位,实现融合发展。这种模式对资源和积累较弱的专业,缺乏操作性。如何破解二者深度融合之困,需要高校开展积极的探索。

研究者结合所在学校的政治学、社会学专业进行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探索,使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围绕国情民生的治理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小组合作的创新创业实践。[3]将小组合作模式应用于专业的创新创业,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和自主性,培育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课程体系除了创新创业教育外,还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SPSS及相关实践环节;学生围绕基层治理有较多的现实关注,问题探究的意愿,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总体看,这种融合探索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具体实施中,二者融合因缺乏深度关联,存在“两张皮”现象。即使专业同学在双创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其来自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并不显著。这些成绩,更多的是专业性质和机会提供的支持,是缺乏理论支撑的朴素创新创业实践。因此,需要寻求有效的突破点。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入融合的突破探索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思路

创新创业教育深入融合专业教育,是全面、综合和多层次的融合,其融合路径具有多样、复杂和阶段的特征。破解二者的深度融合之困,关键点在于形成融合的具体抓手和有效途径。

围绕有效途径,深入融合的过程可以设计为五个基本板块。第一,需要形成創新创业的学情分析,即对学生主体的创新创业知识、能力、认知状况分析。第二,确定融合内容,包括教学理念、目标、纲要等融合元素。第三,选择适当教学方法使含有创新创业的专业课堂更具有吸引力。第四,讲授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元素,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第五,结合第二课堂实现融合的有效转换。

专业教育的核心是课程,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故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离不开依托课堂的核心课程,针对性地设计好课堂教学,更新教学理念,优化培养方案,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针对性地挖掘专业课程,尤其是核心课程的创新创业资源,有意识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创新创业意愿,提升创新创业的能力。[4]

依托第二课堂,需要建设好第二课堂,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双创实践,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实践转化,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需要两个课堂做好有效的衔接,在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探寻探究,在第二课堂中分析问题、解释问题。

创新创业深度融入专业教育,从教学设计转换为具体教学实践的实施路径可以分为“课前+课中+课后”的链条环节,将其贯穿于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全过程,发挥专业核心课程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优势,凸显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课前准备:教学设计与创新创业元素呈现

上述思路指导和贯穿于研究者主讲的《公共政策概论》课程之中。该课程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核心课程,开展了三个学期的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此为背景,研究者以专业同学为对象,调查了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与提升、创业准备行为及影响因素等学情基础。在创新创业目标确定、意愿描述、能力测量、元素认知清晰的前提下,课堂教学准备充分考虑创新创业元素及融入章节的空间。

围绕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核心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知识掌握,走出要求学生掌握环节流程的知识记忆,回归对环节流程的理解、分析,密切课程与人才培养中创新创业素养的支撑和衔接关系。修订的教学大纲,融合了创新创业理念。在学校基本规范基础上,落实主题讨论、成果展示、问题诊断等环节,增加课程过程考核环节,体现学习过程的投入和效率。

在教学准备中,课程改革充分利用课前时间,将主题案例、社会事件(权威影视或媒介报道)、主题文献等教学资料传送至学习通课程资料部分,引导同学们进行课前预习,思考现象,提出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激发学习兴趣。《公共政策概论》课程的内容落实是公共政策的产生、制定、执行、评估和改进,现实中大量的公共政策可成为课程的资料库。这些学习资料的观看和阅读,部分作为视频、阅读等任务点设置,属于学生的平时成绩组成部分。

(三)课中关联:具体内容与创新创业元素融合

课程内容与创新创业的有效融合在教学实践中有序展开,包括以下内容。

1.优化教学内容,发掘创新创业的空间。《公共政策概论》课程非常关注社会现实,围绕具体公共政策的出台、实施、评估和完善等蕴含着广阔的创新创业空间。课程授课优化课程内容的学时分布。教学内容,引入学生自主学习部分基础内容,删减部分冗余、滞后的内容,更新和增补相关案例,进行案例分析,开展问题诊断,形成创新创业若干主题。

选择的重点难点内容,在有限授课时间约束下,合理地分配课程具体内容和创新创业时间比较关键。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以主讲教师讲授为主,挖掘其潜在的创新创业元素,关注课程重点内容的内在逻辑,在陈述中引发学生的思考,阐释过程做到课程内容与创新创业的逻辑一致和有效衔接,自然而然地引起学生注意和关注身边的可以触摸的公共政策。

2.依托教学内容,找准创新创业切入点。具体专业的同学开展创新创业,更能便利的从专业教学中获得支持。创新创业和专业课程关系紧密。这种关联,需要从具体课程内容中挖掘出来,授课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呈现,形成潜移默化的创新创业思维习惯。

例如,认识公共政策的章节,以“新冠肺炎疫情防疫政策”案例为导入内容,解释了为什么要制定公共政策,无论是从科学角度、专业角度还是政治角度,政策都会对公众产生重大影响,引导学生树立公共意识,从公众利益最大化的视角理解政治体制的优越性、思考新的要素对原有的政策产生的冲击和需要做出的调整。因此,具体课程知识与其蕴含的创新创业需要找准适当的切入点才能发生有效关联融合。课程课外实践正是这种切入点的创新创业转换。

3.选择教学方法,保障创新创业实效性。围绕设定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目标,选择适当教学方法促进二者的深入融合。采用案例法、问题式、研讨式等多种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探究式教学中启迪启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灵活选用不同方法,激发学生主体兴趣,提高课堂参与程度,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主题探讨思维,提升分析、解决主题现象的水平。

学习通软件的教育技术引入,降低了师生互动、研讨教学的时间成本。此前的线下课堂教学研讨,围绕主题准备、资料阅读、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的环节,耗时费力。现今的课程教学使用学习通软件,引入教学技术,将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过程变得简单明确。以课堂讨论为例,讨论任务的发布同步发送到全班学生,各自独立思考(也可小组讨论)后在指定时间发表见解,互相补充观点,提升了互动效率,将复杂耗时的讨论环节简单高效化。

(四)课外拓展: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实践融合

课外拓展是课堂教学的有序延伸,有效补充课堂教与学的效果。课程的深入融合改革实践,在课外拓展中积极开展主题社会调查,指导学生开展主题探究的教育实践。

围绕课程所学所思,结合地方实情,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符合专業特点的社会调查实践。围绕问题诊断、绩效评估等展开创新创业实践。结合个人和小组的基础条件,指导学生适时参加相关学科竞赛,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社会治理调研大赛等。围绕调查、报告撰写等提升语言、文字、思维、交往、分析等综合能力,其中的一些成果公开发表,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助力学生求职求学。

四、结语

专业核心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入融合的节点承接。其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教学评价等环节优化和调整,才能克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两张皮”现象,实现二者的融合目标。总之,如何将创新创业精神、意识和能力深入专业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中,是探索具体融合途径的深化。具体专业,只有结合专业自身的基础条件、资源禀赋、发展趋向等,才能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深入融合的路径模式。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改项目“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入融入专业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粤教高函〔2021〕29号)、广东海洋大学教改项目“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校教务〔2020〕63号)和广东省教科规划项目“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核心课程深度融入的实践探索与机制分析”(2021GXJK420)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九大文件汇编[M].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21-2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5672/201005/t20100513_120174.html.

[3] 周静,刘勤.项目主导的社会调查: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的构想[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3(06):118-120.

[4] 刘勤,刘冬兰.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与提升研究[J].大学教育,2020(02):33-35.

(作者单位:1.广东海洋大学法政学院,2.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 广东湛江 524088)

[作者简介:周静(1979—),女,湖北天门人,副教授,硕士,从事基层治理、政治社会学研究;刘勤(1979—),男,湖北十堰人,教授,博士,从事乡村治理、农村社会学研究。]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