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图书馆环境下的泛在化和深阅读

2023-07-12 16:28王妍王栋
经济师 2023年6期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

王妍 王栋

摘 要:智慧图书馆是目前我国图书馆发展的主流方向。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主动适应信息时代新形势的变化,围绕师生读者的多层次需求,在构建智慧型多平台信息服务体系的同时,倡导坚守泛在网络环境下的深阅读,充分发挥文献信息资源中心作用,努力为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 泛在化 深阅读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图分类号:F061.3;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6-189-03

如今,信息和网络已无所不在,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和终端设备获取信息和服务。在这个新兴的泛在信息社会,高校图书馆面临着不断涌现的机遇,也经历着严峻的考验,同时做好泛在化和深阅读,是智慧图书馆服务转型中的重要环节。

一、以智能技术推动服务创新

智慧图书馆(Smart Library)是图书馆学界研究的热点。智慧图书馆的概念最早在2003年由芬兰学者Aittola M在《智慧图书馆: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一文中提出,他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一个不受空间限制的、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1]国内智慧图书馆的第一篇研究成果《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是严栋于2010年发表的,他认为“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化设备”,通过物联网来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2]

在建设实践中智慧图书馆架构基本上可分为三层。最底層的是基础设施层,包括各种设备设施和网络。在此之上的是信息架构层,包括图书馆的各类文献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最顶层的是信息交互层,通过智慧化的信息传递,使图书馆的资源最终到达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切实发挥资源效用,实现智慧图书馆建设终极目标。[3]

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进程与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有关,从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建设实践不断深入,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逐渐覆盖到图书馆的空间、资源、服务、管理等各层面,智慧图书馆从数字化逐渐走向泛在化、共享化,并初步呈现人文化、生态化。

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近几年紧跟智慧图书馆发展前沿,着力自主研发与广泛借鉴相结合,从基础设施、智能化设备、空间设计、资源建设、阅读推广等方面解决图书馆“设计、空间、藏书、阅读、管理”的核心问题,不断加强信息化、智慧化图书馆建设。

(一)用户体验智慧化

立足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的特色和读者迫切需要的实际,着力自主研发与广泛借鉴相结合,上线了一系列具有海大特色的智慧图书馆系统,满足读者对图书馆的服务诉求,不断丰富和多样化。

升级改版图书馆门户网站,陆续开通图书馆官方微信公众号、服务号、抖音号,打造全新的智慧服务平台。研发科技查新、收录引证线上服务平台,一体化解决校内外用户的科研评价需求。搭建图书馆可视化数字服务平台,对图书馆运行大数据进行统计和实时展示,为读者利用图书馆提供参考。

为空间赋能,进行空间再造,将原有的电子阅览室升级改造为集体验空间、学习空间、研讨空间、影音空间“四位一体”的信息共享空间,同时自主研发智能空间管理系统,将图书馆各种座位、研讨间、影音空间和各种封闭空间等纳入统一管理,读者可以通过手机微信、网站、预约终端等多平台进行预约,现场可以使用刷卡、动态二维码和人脸识别三种身份认证方式进行签到或验证开锁,实现读者对该空间的网上预约和自助使用,便利读者的同时提高了管理效能。引进瀑布流电子图书下载机、智能导引机器人、自助借还、文印、查询设备等,为读者提供了智能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服务设施。

(二)管理手段智慧化

持续研发智慧化管理和服务平台,推动图书馆运行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发展。自主研发图书馆运行数据综合挖掘分析中心、综合信息检索终端系统、文献信息资源采购网上审核服务平台、学位论文管理系统、毕业生管理系统等多个在线管理系统,采用独立设计的统一的架构标准进行开发,纳入图书馆综合业务管理平台进行统一权限和流程管理。通过建设新一代智慧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实现全媒体资源、业务流程和资源发现集约化、一体化管理,为建设一流大学图书馆打造一流的软硬件基础设施。

(三)研发特殊时期网络信息技术的多场景运用

在因新冠疫情闭馆期间,得益于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图书馆突破时空障碍,通过开展各类型多元化的线上电子资源应急保障及服务,确保特殊时期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时刻在线,充分发挥了数字图书馆的线上优势。在居家隔离结束后的复工复产阶段,智能技术为图书馆恢复开馆发挥了重要作用。图书馆自主研发入馆预约系统和离馆刷卡释放座位管理系统,设置入馆身份验证单向入馆通道和刷卡离馆单向出馆通道。安装智能红外测温仪和图书消毒设备,严格执行特殊时期出入馆管理和书刊消毒制度,筑起健康防线。

二、泛在信息环境使服务触手可及

“泛在”一词来源于拉丁语Ubiquitous,意为广泛存在的,无所不在。[4]美国是最早研究泛在概念的国家之一,2008年美国IBM提出“智慧地球”计划,希望实现“让每一个美国民众皆能够通过宽带连接上网”。同一时期,相同的泛在信息社会建设实践还有日本的“U-Japan”战略、韩国的“U-Korea”计划、欧洲“数字社会”计划等。[3]近年来,我国对泛在化信息社会的研究逐渐增多,实践中网络的发展普及和移动终端的快速升级,使得各行各业智能化、泛在化急剧加速,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购物、聊天、语音和视频通话、浏览新闻、地图导航、办理银行业务等等,可以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手机支付,泛在化程度最高,从最初的为网购支付,到现在大到实体商超,小到买菜、公交都可以通过手机进行支付,非常方便快捷,现金使用率大大降低。

面对泛在信息社会的发展,图书馆也在不断探索创新,进行信息化系统的升级改造,上线各种智能自助终端设备、智能机器人、RFID,建设移动图书馆、微信服务平台,开通手机预约、信息查询等服务,在泛在环境中全力做好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工作。

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在智慧图书馆转型建设过程中,在做好基础设施层、信息架构层的基础上,重点着眼顶层信息交互层建设,将图书馆的服务更好地揭示给读者,使得读者获取图书馆更加方便、快捷、触手可及。根据读者需求与时俱新,及时升级图书馆门户网站,不断完善和拓展网页功能;建设基于微信的图书馆订阅号,开设“我的图书馆”“云悦读”“常用服务”三个版块,提供基础性服务;建设图书馆服务号作为服务读者专用,开设“读者中心”“设备使用”“座位预约”三个版块。同时以信息技术推动专业化服务流程的不断优化:研发图书馆科技查新服务管理平台,实现查新全流程的线上办理和管理;建立具有本校特色并可以开放存取的机构知识库,对教学、科研文化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系统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建设电子教参平台,实现网络环境与读者需求的有机关联,服务人才培养。

三、智慧化转型中坚守深阅读

智慧图书馆的泛在化给读者提供方便的同时带来“碎片化”“浅阅读”的弊端。图书馆应当主动作为,一方面普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文献检索的方法,引导读者从众多馆藏中甄选出优秀资源;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根据读者阅读习惯和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推送,使导读服务更加精准化,利用手机、微信进行图文并茂的推送,增加服务的个性化、亲和力和接受度。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和社會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5]在泛在网络环境下,倡导坚守“深阅读”,充分发挥文化中心和示范引领作用,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应有之举。

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一直坚持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强资源推介与阅读推广,将馆藏资源精准、高效地推介给读者,不断提升阅读效能。重视顶层信息交互平台建设,利用图书馆主页和微信平台及时发布新书通告;坚持每个季度统计读者借阅、图书借阅、新书借阅、预约图书等读者对图书馆的各项利用数据,以排行榜的形式公告读者,并对排行榜中的每种图书做简要介绍,为读者发现、筛选好书提供参考;开通“读者荐购”“书易得”线上读者直购平台,畅通读者参与文献资源建设途径。主办阅读推广读物《阅海》,同时开通公众号“阅海ouc”,在浩瀚书海中为读者甄选优质涉海书刊、视频资料等多载体文献,报道海洋事业发展动态,传播海洋文化与知识,获全国阅读推广实例优秀奖。成立由图书馆指导的学生社团阅海书友会,将爱好读书并乐于分享阅读经验与体验的师生凝聚在一起,已举办了《沉默的大多数》读者分享、《肖申克的救赎》观影交流会等多次活动,有效提升了校园阅读文化氛围。利用馆内文化展厅开展读书文化展览,如近期举办的“观典籍聚散,感文脉传承——《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阅读为我赋能——邓咏秋阅读推广手绘作品展”等,在线下展出的同时将部分期次的内容数字化,在图书馆主页和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方便读者观展。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积极筹划,利用丰富的馆藏推出“学党史红色阅读推广”系列活动,先后组织了党史展览、馆藏特展、廉政教育主题展览、党史书架、影视展播等形式多样的线下活动,同时在主页和微信公众号进行党史教育基地与爱国教育基地推介、红色书目推荐、青岛党史英雄人物事迹展、红色藏品线上展,并开辟视频点播党建专栏等,获得学校和读者的广泛关注。

四、加速智慧图书馆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智慧化系统和设备上线后的读者体验提升

软硬件新技术的应用是智慧图书馆的显著特征,但在建设中应当注意的是智慧图书馆不是单纯的智慧化系统和设备的堆砌,应当及时进行读者使用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确认利用率,同时畅通反馈渠道,或者主动联系读者开展调研,及时了解读者使用感受和需求,在智慧图书馆建设热潮中冷静思考,不跟风不盲从,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提升读者体验度,确保智慧图书馆建设有实效,坚决杜绝“假大空”和形式主义,切实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

(二)智慧型馆员职业素养提升

英国知名学者伊安·约翰逊指出:“除了智慧的图书馆员,没人能创造出智慧图书馆。”[6]提升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培养能够满足智慧服务需求的职业能力,是实现智慧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首先应当建立健全人员准入机制,要因事设岗、因岗设人,根据智慧图书馆建设需要,人员引进时综合考察学科背景、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从源头上确保人员质量;其次对已在职人员,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通过邀请专家到馆讲座、参加图书馆界培训、交流、自学等方式,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储备,针对一线服务、专职信息技术、其它岗位的不同需要进行不同岗位的在职培训,做好内部挖掘,对短期内无法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的,可以进行业务外包,多渠道不断优化馆员队伍结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服务能力,满足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多元化需求。[7]

(三)发挥智慧图书馆环境下的纸质资源利用效能

纸质资源一般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其中图书资源馆藏量最大,利用率和流动性最高,此外与纸质资源相关联的还有馆藏和阅览空间管理、资源采购等业务。近年来纸质资源智慧化的最前沿应当是通过RFID技术的应用,实现智能定位书架,目前在许多图书馆已经上线。[8]手机扫码借书功能、在线预约阅览座位、研讨间等智能空间管理、基于资源识别系统的智慧文献采选、图书馆资源利用数据发布系统、纸质资源数字化等智慧化业务在实践中陆续开展,且已见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相对于近年来电子文献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馆藏纸质资源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智慧化环境下,利用新技术改善空间环境、灵活借阅方式、激发阅读兴趣,可以实现纸质资源的新生,吸引更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驻青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的调查与研究”(编号:QDSKL2201029)研究成果,项目负责人:王妍。]

参考文献:

[1] Aittola M , Ryhanen T , Ojala T .Smart library:location-

awaremobilelibrary service[C]//Proceedings of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with Mobile Smart Devices and Services. Berlin:Springer,2003:411—416.

[2] 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32(07):8-10.

[3] 朱强,别立谦.泛在信息社会与图书馆服务转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2、1-4

[4] 泛在网络[EB/OL].[2022-1-10].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3%9B%E5%9C%A8%E7%BD%91%E7%BB%9C/6533247?fr=Aladdin.

[5]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通知.[EB/OL].[2022-1-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36/s3

886/201601/t20160120_228487.html.

[6] 约翰逊,陈旭炎.智慧城市、智慧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员[J].图书馆杂志,2013,32(01):4-7.

[7] 宋冰冰.智慧背景下图书馆员职业能力建设[J].山东省图书馆学刊2021年“标准·质量·效能——图书馆创新发展之路”专辑,2021(08):188-189+198.

[8] 连康平.图书馆RFID技术应用——以威海市图书馆智能定位书架项目为例[J].山东省图书馆学刊2020年“守正创新 与法同行——图书馆高质量发展之路”专辑,2020(06):17-20.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 山东青岛 266100)

[作者简介:王妍(1981—),女,硕士研究生学历,2006年起任职于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信息资源建設与服务;通讯作者:王栋(1979—),男,博士研究生学历,2002年起任职于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系统与技术部主任,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智慧图书馆建设。]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智慧图书馆
基于新技术的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
“智慧校园”平台下的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发展研究
基于“互联网+”视阈下的智慧图书馆用户服务
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