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原创舞剧《足印》的审美文化

2023-07-13 01:10王睿偲
大观 2023年5期
关键词:审美文化意境意象

摘 要:审美文化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创造美和享受美的一种特殊社会活动,是人工而非自然的审美活动。对原创舞剧《足印》的所思所构所蕴进行阐述,并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旨在创作出更加符合美学要求的作品。

关键词:审美文化;意象;意境;坚守传承

一、踏着先辈的足印接力前行——意象展延

在作品创作伊始,主题的提炼和结构的安排是至关重要的。如何润物细无声地展现作品精神是创作者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作品以当代青年人的视角为主线,沉浸式地回顾过去重要历史时刻和典型英雄人物,以舞蹈语言为载体,通过特定的环境设置与营造,来促使舞蹈演员与之产生联系,而这个环境本身也是表现和传达意蕴的形式,它能够与舞者在舞台艺术作品中营造出情感空间,合理地完成对舞蹈的形象塑造,而且能更加有效地凸显出编创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拓展舞蹈作品的内涵和艺术张力,追随先辈们的关系“足印”,重温百年光辉岁月。尽管时代不同,但红色精神永存。回顾过去,党带领人民一路走来的艰辛坎坷,如一行行红色足印印满了华夏大地。这一个个红色印记,又如一股股红色暖阳拥抱包裹着我们,化为舞蹈艺术之美。先辈们留下的足印蕴含着宝贵的红色精神。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该追随先辈并走出属于新时代的足印。

(一)注重抒怀,着力意象延展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道:“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一般来说,艺术作品创作主体的情感、志意就是“意”,而所创作的形象或物象就是“象”。所谓“意象”,就是物象与心意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也就是“意中之象,象中之意”。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审美主体情感、志意的物象化。在舞剧创作中,意象的形成经过导演审美经验的筛选,符合其美学理想,并渗入了导演的思想感情。

一般来说,物象是意象的客观部分,是意象的外壳,是主观内容的载体。在艺术创作中,物象表现的是创作者的情志。苏珊·朗格把艺术品称为“艺术符号”,她说:“艺术符号是一种单一的符号,它的意味并不是各个部分的意见相加而成。我认为,所谓艺术符号,就是塞西尔德莱维斯所说的‘诗的意象,也是某些画家在抑制了那些流行一时的错误概念之后赋予绘画的称呼——‘绝对的意象,这种意象是通过空间的、音乐中的音程或其他一些虚幻的和可塑性的媒介创造出来的生命和情感的客观形式。”而舞蹈意象是通过舞蹈语言与整个的舞蹈形象,来显现一种内在的情感、灵魂、生气、风骨以及精神,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作品的意蕴。

舞剧《足印》在舞台整体氛围营造方面,将舞美设计为四块可运动的直立长方板,结合高分辨率的投影、灯光的色调变化和空间的切割处理,使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事件呈现出虚拟的真实感,让整体环境具有即时感和艺术性。这种舞台美术设计成功地通过特定的环境设置和营造,使舞者个体与环境产生联系。舞剧中道具的使用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道具“红绸”运用缠、裹、拧等多种方式,成功地拓展了舞蹈表现空间。要塑造特定时期的特定舞蹈形象,必须考虑到视觉元素的运用,选择适当的道具,将其转换成“象”,并升华成“意”,从而呈现出舞蹈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并使作品在叙事中蕴含的意象得以延展。

(二)意象的“显”与“隐”特色突出

一般来说,能指和所指组成了意象。物象是能指,而所指则属于心象。能指是相对固定的,而所指则根据创作者的心境、情态、构思立意以及语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由此可见,意象是具有二重性的,一是客观实在性,即“显”;二是超越性和假象性,即“隐”。一般情况下,心象往往超越物象构成艺术的本体,因此,意象所指具有极大的宽泛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它的意义不单纯也不明朗,将诸多的意义隐藏在层层的语言符号后面。对于每一个观众而言,只有明确艺术的意象所指的遁隐或匿藏现象,根据创作者创造的外在之象,透过外在之象的体系层次,于“显”中索“隐”,才能真正领会作品的内在情韵和深层意蕴的美。

舞剧《足印》整部作品对意象的“显”与“隐”的运用贯穿全剧,使人遐想。例如,在第二幕开始的“追随”部分,各个时代的英雄人物在舞台上出现,主角殷红追随先辈的足印前行。这些人物在现实中应该是“隐”的,因为他们只是在殷红的头脑中出现,但随着剧情的发展,这些人物逐渐“显”出,突出了殷红对追随先辈足印的强烈情感。这种做法能够让观众通过舞台的即时画面感受到视觉震撼,进而深入了解作品的主题。

二、意境的衍发

(一)意境深邃,三型并举

意境和意象是基本相通的,二者都是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但意境和意象又是有区别的,意象主要强调审美的广度,而意境则更注重审美的深度。意境深邃,意象广阔。意境是意象的升华,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后再造的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于艺术范畴,而意境则是心灵时空的存在的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李可染曾谈道:“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足印》在创作过程中注重建构的“三型”意境营造,展現出新颖的审美特征。

一是写实型意境营造。所谓写实型意境,是指具有写实性和具象性特征的艺术品所创造的意境。它的特点是“情景交融”,将主体之情与客体之景有机结合,使之产生不同于原有情景的新的情思,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景即为意境。舞剧《足印》在表现历史事件时,尽可能地真实还原当时的情景,营造极具真实感的虚拟环境。作品借助于舞美投影、视频背景,直接呈现给观众一张张历史老照片,导演并没给观众展示那种离奇或虚幻的视觉图像,正是他这种平视的眼光和朴实的表达方式,使历史的真实在舞台上得到了“有意境”的呈现。这种意境做到了不夸张、不做作、不故弄玄虚,较完整且客观地展现中国革命史,即客观的存在。例如,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注重刻画有血有肉、真实的人物形象,强调表现真实的人物情感,挖掘“那时、那人”当下的真实情感。为了凸显环境的真实性,舞剧《足印》通过音乐效果的配合、灯光色调的变换,在舞台上营造出逼真的意境,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引发观众的共鸣。

二是象征型意境營造。象征型意境一般指写意性艺术作品所创造的意境。它的特点是“虚实相生”,不以表现客体物象为目的,而是时常超越客观现实,运用适度变形、夸张等手法,理想化地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思,并由此揭示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深层哲理,形成象征性极强的意境氛围。舞剧《足印》中运用的“红绸”这一道具具有非常明显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革命先辈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同时还象征着革命先辈为之奉献的红色道路。在舞剧《足印》的剧情发展中,红绸不仅扮演了象征性的角色,还作为道具扮演了多种不同的角色,例如雕塑墙、雪山、沼泽地、江水等。此外,在动作设计方面,舞剧《足印》也巧妙地融入了象征性手法,例如主角殷红以简单的抬手动作象征着时间的推移,以平举的手部动作象征着空间的广阔。所有这些手法都让观众感受到了象征性意境。通过细节的塑造和细致的表现,舞剧《足印》将象征意向隐喻地传递给观众,使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情与景的统一。

三是抽象型意境营造。所谓抽象型意境是指那些抽象性极强或是纯抽象性艺术作品中创造的意境。这类艺术作品中,纯粹的形式元素及其构成是营造意境的基本条件。创作者的动机以“有意调味的形式”或符号营造出能够表现思维、意念或审美理想的艺术品,创作富有深刻哲理性意味的意境。这样的意境没有具象之物作为参照,因而被称为抽象意境。抽象型意境的表现方式是当代舞蹈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它给观众提供了对作品解读的多条路径和多种可能性,因此赋予作品更多的神秘感和更多的魅力,更能激发观众对作品的解读兴趣,成为当代艺术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舞蹈艺术创作走向当代的过程中,抽象元素的融入是对其健康发展注入一股新鲜血液,使它融入时代精神,与时代同步,更好地、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从而实现舞蹈艺术创作由传统向当代的发展进步。由此可见,抽象元素的引入,在当代舞蹈艺术创作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舞剧《足印》的下半场在表现当下的现实事件时,由于事件发生时间太近,与观众之间缺乏心理距离感,缺少艺术感。为使意境内涵更为宽泛和不确定,便采用了特定的场景和氛围,形成宽泛而具有一定规范的抽象型意境。因此,舞蹈艺术的抽象源于对自然、生活、情感的总结、归纳、提炼,并通过肢体语言呈现出来艺术形象。

(二)意境中“意与境谐”的完整运用

“意”既包括审美认知,也包括审美情感,是两个方面的和谐统一。“境”的内涵不止于“景”,它是指作品中由众多景物、人物以及环境因素所构成的一种氛围。按照审美学家的界定,“意与境谐”是指主体在艺术活动中得以升华的审美精神和生命意识与作品中建构而成的具有浓郁美感氛围的交融与和谐。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强调意境是创作者的主观感受。舞剧《足印》上半场的剧情是由主角殷红的心理和情感变化来推动的,是将主角心里的“意”外化于舞台“境”,再由舞台“境”融入观众心里之“意”。正所谓设境是为了传情,传情是借助于意境。也就是说,主体更高层次的“意”,既生成于此“境”,又高于此“境”,达到“既富有丰盈和深刻的意趣的境界,也可以是‘意与境即‘意与‘境的交融与和谐”。力求达到“意与境谐,情景交融”的高度。

(三)韵味深长,逸意衍发

“韵味”是艺术理论中极为常用的概念,其涵盖面很广。韵味在艺术活动中,是指意境中能够使人得到美的感染的韵致、情趣和滋味。韵味在古代名家中多有论说。唐代司空图就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之说,他的《二十四诗品》就是阐发“韵味”理论的著作。南朝画家谢赫提出“气韵生动”,以及严羽的“兴趣”说,王士祯提出的“神韵”,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与“韵味”相关的意境创作。

舞剧《足印》在处理历史事件和人物情感时,采用了三种艺术手法来营造韵味。

一为“简练”手法。在表现具体历史事件时,舞剧没有过多地描述事件的过程,而是以点概全,运用多样的道具,表现人物之间的亲情和爱情,巧妙地处理告别的场面,让观众如同亲临其境,产生强烈的敬缅之情。

二为“飞动”手法。飞动体现为艺术中一切生命现象的动律和节奏之美,有着无穷的韵味。在《足印》的整体布局中,有不少地方都是以“飞动”这一手法表现的。其中舞剧的下半场较为明显,在表现人们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场景时,整个节奏都处理得较快。在疫情面前,社会各个阶层的医务工作者、街道大妈、大学生、干部、外卖小哥等,在党的号召下积极行动,争分夺秒,团结合作,毫不惧怕,表现生命的灵动,体现了极强的时代感和使命感,深层次地表现了当代中国人内在的精神实质。

三为“含蓄”手法。含蓄体现为意境中一种隽永绵长的韵味,它不将主体的意念和情思直露出来,而是含而不露地予以展示,让鉴赏者在观赏过程中细细品味和咀嚼,从而获得审美享受。舞剧《足印》在处理每个时期的典型事件,以及安排各个舞段结构时,都采用了“含蓄”这一艺术手法,减少事件过程的赘述,让观众在欣赏过程中获得“悟”的妙趣,真正实现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

三、结语

舞蹈是人的生命活力的跃动,是人的精神世界的表露。它是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的一种审美活动。著名学者闻一多在《说舞》中说:“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生命的机能是动,而舞便是节奏的动,或更准确点,有节奏的移易地点的动,所以它直接是生命机能的表演。”原创舞剧《足印》的舞蹈语言极具个性化,是充满勃勃生机的“生命机能的表演”,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导演在舞美、服装、舞蹈、音乐等方面都非常讲究,整个舞剧精彩的剧情、编导精巧的编排、演员们的精湛舞技和表演、简约不乏大气的舞台装置,以及饱含中华民族爱国情感的音乐,使观众不仅能清晰掌握故事脉络,更沉醉于艺术美感之中,由此产生一种其他某些艺术难以达到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引发观众爱党爱国情怀,以及珍惜和爱护生命的强烈共鸣。

参考文献:

[1]陈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神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郁沅.二十四诗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陈志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

王睿偲,硕士,天津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舞蹈。

猜你喜欢
审美文化意境意象
抚远意象等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浅析巴蜀审美文化的特征及发展
浅析现代美术教育的根本目标
浅谈产品设计的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视域下莎士比亚悲剧的电影改编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