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b小调第一谐谑曲》创作与演奏分析

2023-07-13 03:58包慧琴罗子康
大观 2023年5期
关键词:肖邦

包慧琴 罗子康

摘 要:谐谑曲是一种源自意大利的音乐体裁,原意为戏谑、搞笑,通常是多乐章作品中的一部分。但是,肖邦将其发展成为一个单乐章的独立作品,并且肖邦的谐谑曲中并未突出戏谑这一特征,而着重体现着悲愤和对自己的挖苦,他完全摒弃戏谑,使其变得更加严肃和深刻。在肖邦所作的四首谐谑曲中,第二首最为人所熟知,而第一首的相关研究较少,给演奏者提供的参考资料也不多。基于此,对肖邦的生平进行介绍,从《b小调第一谐谑曲》的创作背景、创作特征、作品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欣赏和分析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的演奏风格,争取为读者带来新的演奏思路。

关键词:肖邦;谐谑曲;《b小调第一谐谑曲》

一、肖邦与谐谑曲

(一)肖邦生平介绍

肖邦,全名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是19世纪波兰的作曲家和钢琴家。1810年3月1日,肖邦出生于波兰。在他的故乡华沙,肖邦享受了一个无忧无虑、令人向往的童年。由于肖邦的父亲和母亲分别是法国人和波兰人,因此他从小就受到法国和波兰两国文化的熏陶。肖邦天赋异禀,再加上成长环境的卓越和德裔音乐家埃尔斯纳等人的精心培养,他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音乐基础。当他毕业于华沙国立音乐学院时,已经是一位在钢琴演奏和作曲方面取得了相当成就的青年音乐家。

(二)肖邦与谐谑曲

肖邦一共创作了四首谐谑曲,而第一首谐谑曲可以被视为创作生涯的一个转折点,其早期作品中的华丽风格逐渐被肃穆的风格所取代,之后的作品一步步走向成熟。谐谑曲作为肖邦作品中主要的大型单乐章作品之一,结构庞大。在第一首谐谑曲《b小调第一谐谑曲》中,肖邦大胆创新和声,灵活运用等音转调和踏板扩大和声织体等创作技巧,使演奏者始终保持着紧张的心情,同时也要求演奏者表达出细腻的情感。因此,该曲目成为许多音乐会和演奏会上演奏者选择的曲目之一。

肖邦的四首谐谑曲分别是1831年创作的《b小调第一谐谑曲》、1837年创作的《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1839年创作的《升c小调第三谐谑曲》、1842年创作的《E大调第四谐谑曲》。这四首谐谑曲有着戏剧性的长篇幅的音乐结构,充满着深刻的波兰民族情怀,并采用了独特的演奏手法,情感冲突逐渐从激烈归于平和、沉思,展现出辉煌而宏伟的气势。复杂的结构和独特的和声调式使这些作品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深受钢琴演奏者的喜爱。

肖邦创作的四首谐谑曲无疑是谐谑曲这一体裁的发展高峰。同时代的舒伯特、门德尔松和舒曼创作的谐谑曲没有一首能与肖邦的相媲美,无论是在内容、篇幅方面,还是在对乐器技术的探索等方面。

二、《b小调第一谐谑曲》创作分析

(一)《b小调第一谐谑曲》创作背景

1830年11月2日,肖邦告别祖国踏上前往西欧的旅程。当时他并不知道,这将是他与祖国、家乡永远的分别。离开故土的肖邦感到无比不舍。尽管他怀有前往西欧深造的激动心情,但也似乎能感受到与祖国永别的悲凉。刚抵达维也纳不到一个星期,他得知家乡发生了变故。作为市民阶层的肖邦,深受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和鼓舞,这唤起了他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民族情感。在这种心境下,他创作了第一首谐谑曲《b小调第一谐谑曲》。

(二)《b小调第一谐谑曲》作品分析

《b小调第一谐谑曲》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肖邦代表作之一。它采用A—B—A式三段体曲式结构,主部为b小调,速度极快,力度极强,完美地表现了肖邦内心躁动、慌张和无法压抑的情绪。副部为B大调,速度变慢,仿佛焦躁的内心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仔细回想,那是兒时母亲在耳边轻轻吟唱的波兰圣诞歌谣,带给人安静宁祥的感觉。再现部是主部的重现,并且与副部的素材相互叠加。尾声部分,整曲进入极高的沸点,仿佛旋律要冲破琴键束缚,速度极快,情绪高涨,最终以一个小调的变格终止,似乎在表达一种孤注一掷的情感。

乐曲采用两个极不和谐的下属七和弦作为开头,给人一种紧张、焦虑之感。音乐从ff开始,让人感到措手不及,瞬间变得紧张和严肃。接着,在两个极其不和谐的和弦之后,快速而有力的主题音乐像强风一样席卷而过。紧张和焦虑的主题被突然停止的休止符号打断,出现了紧张、紧迫和不敢大声说话的情绪。尽管不断被打断,旋律仍试图以快速的势头冲出牢笼。在第二段中,第一部分以agitato为标志,像是两个人的问答,从窃窃私语到逐渐变得激烈、疯狂。经过几次反复之后,乐曲的第一部分变成了慢板。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音乐仿佛从现实走向幻想和梦境,象征着肖邦的内心远离现实的混乱。优美的旋律加上铃铛的响声,使得这段旋律能够使听众产生共鸣,回味无穷。主旋律采用波兰民族曲调。这首曲子在肖邦童年时,母亲经常在睡前唱给他听,是波兰的一首古老的圣诞歌曲。

中部主旋律的上方,肖邦使用了一个高声部的fa来充当铃铛的叮叮声。中部主题旋律音乐重复了三次,而在第三次重复时,主题旋律渐渐显得不和谐,仿佛在不断拉扯,试图打破这种平和安宁并将现实的残酷还给这个幻想中的人。最终,歌曲开头旋律穿插的两个不和谐和弦的形式回归到残酷的现实。从幻想回归现实后,音乐也进入了再现段。再现段缩减再现,重复之后,音乐进入整首歌曲的高潮。兴奋和紧张也发展到了极致,旋律不断上升,仿佛下一秒就要挣脱钢琴键盘的束缚。三个连续的不和谐和弦反映了肖邦内心无处可发泄的愤怒。如此强烈的情感表达,在许多音乐家看来“这已经不是音乐,这是赤裸裸的灵魂的呐喊”。随后旋律并未得到缓停,而是以一连串的半音阶冲向顶端,最终以六个和弦的敲击结束全曲。

肖邦的《b小调第一谐谑曲》标志着这位作曲家的创作已经过渡到成熟期,可以说,这是肖邦成熟期的第一首作品。从整个浪漫主义音乐发展历史来看,这部作品也标志着悲剧性、戏剧性这一音乐审美观念的形成,并且成为一种重要的审美范畴,进入了音乐潮流。

20世纪以后,西欧音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转折,但谐谑曲这一体裁并没有随着变化而消失。一些谐谑曲成为独立作品,一些成为组曲中的乐章。然而,其音乐内涵和风格已经不能与肖邦的谐谑曲相提并论。肖邦的作品,包括他的谐谑曲,成为那个时代的产物,带着那个时代的印记。

三、《b小调第一谐谑曲》演奏分析

(一)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的演奏处理分析

在欣赏了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演奏的肖邦《b小调第一谐谑曲》之后,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钢琴家之一,美籍俄罗斯人。早期他就展现出音乐天才的气息,并先后师从于俄罗斯和德国的演奏大师,汲取俄罗斯学派和德国学派的精华。他不仅在演奏技巧方面表现出辉煌潇洒的气魄,而且更趋向于深刻完美地表现出音乐内涵,表现手段更加丰富。他的演奏能够充分地表现乐曲的内容,但并不是盲目地尊重原作。他演奏的曲目相当广泛,尤其擅长演奏肖邦、斯卡拉蒂、舒曼、李斯特和斯克里亚宾等音乐名家的作品。

在演奏中,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苍劲有力的双手在键盘上宛如重生,丝毫不妨碍肖邦《b小调第一谐谑曲》极快的演奏速度。演奏前,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紧闭双眼,在确认自己已融入情境后才开始了演奏。乐曲开头的两个重音铿锵有力,第一个和弦音似乎将心沉下去,第二个和弦音又将心提起,这两个和弦音的演奏都展现出了与常人不同的状态。两个和弦重音过后,一连串的快速跑动清晰干脆,没有模糊和拖泥带水,展现了他强大的手指独立性。第二次旋律模进进行,其旋律比上一乐句更强一分,将听众逐步带入紧张氛围。在一长串旋律后,三个和弦音打破了快速、紧张的氛围,让人们以为有了片刻安宁。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情景更像是经过一长串心理搏斗后,无能为力的失落感和不甘情緒。

在六拍子的空拍缓冲后,进入第二乐段。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处理第二段乐段的方式也是相当生动,开始两个小乐句是模进关系,深刻地刻画出紧张的氛围中两个人小声交谈却不敢大声说话的情境。但随着音乐的发展,他们的音量也逐渐变大,从小声细语到高声争吵,这一转变不是突然的,而是一层层递进的,到后面发展成激动的状态。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演奏出了激动而清晰干净的音响效果,使得听众仿佛身临其境。

在中部慢板中,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通过演奏突出了每个小主题旋律的第一个音,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想法与风格。

(二)笔者对《b小调第一谐谑曲》的演奏处理分析

笔者在演奏这首曲目的过程中,对其乐曲各个部分的情感变化、音色处理要求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也将个人对这首作品的演奏看法进行阐述和记录。

1.引子

乐曲的引子部分由两个属七和弦构成,对这两个和弦音的弹奏需要一下子紧扣听众的心弦,使听众保持紧张的情绪。第一个和弦音,往上提,第二个和弦音,向下沉,这样的演奏方式能够产生不同的音色和情绪效果,更好地引导听众进入乐曲的氛围。

2.呈示部

在呈示部,乐曲速度非常快,爆发力强,并且乐句的最后一个音的重力很大。因此,在旋律攀升时,演奏者需要注重将手指的力量传递到小拇指上,让小拇指能够稳稳地站住,从而产生爆发性的音效。呈示部乐曲跨度大且速度快,对演奏者的手指要求也非常高。演奏者需要做到清晰、准确地弹好每一个音,同时还要保持旋律的连贯性,避免音符之间出现断裂。这些要求都需要演奏者反复练习,慢速、稳重地弹清楚每个音,不断提高手指技巧和演奏水平。

3.展开部

展开部的旋律与呈示部的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听众带入甜美的回忆,让他们感受到温馨、安逸的安全感。在这段中,温馨朦胧的波兰歌谣和铃铛声相互穿插,为音乐增添了浓郁的情感氛围。在演奏这段时,演奏者需要先让自己的内心平静,静静地想好第一个音到底需要多轻再弹奏,然后将旋律连接起来,不让它断裂。对于两段相同的旋律,演奏者可以适当地对节奏和音色进行变化,从而产生一种推动感,让音乐更加流畅。

中段结尾穿插的两个属七和弦的演奏在音乐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段演奏需要让听众从幻想中猛然回到现实,又再一次沉入幻想、回忆不愿醒来,但随后的敲击却使得听众无法回避现实的残酷。

4.再现部

在再现部,乐曲的速度、爆发力以及小指的站立与呈示部完全一致。演奏者可以在音乐的速度、音色上做一些微调,让音乐更加鲜活有趣,摆脱单调和乏味的感觉。

5.结尾

在结尾部分这首作品达到了顶峰,音乐步入高潮,心中压抑的愤怒在此刻需要得到爆发。在演奏时,随着音乐旋律冲上键盘的顶端,演奏者的情绪也随之飙升,需要持续保持激动和愤怒。特别是在那九个和弦中,声音逐渐加强,紧张气氛渐渐升高,最后一个音需要有很强的爆破感,让听众感受到音乐的强大力量和激烈情感的释放。

四、结语

在中国,人们普遍喜爱肖邦音乐,不断探索、练习、演奏,以揣摩其中的内涵和奥妙。对于肖邦音乐,各人有各自的见解和想法。虽然在揣摩肖邦最初创作的意图时可能会存在偏差,但大家的初心都是尊重原著。作为演奏者,对作品的处理只能属于二度创作,甚至三度创作、四度创作。然而,在尊重原著的同时,适当加入个人独特的想法也是必要的。

通过对肖邦《b小调第一谐谑曲》的全方位研究和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该曲的内在意义,为演奏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只有对该曲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后,才能在演奏中更加准确地把握每个音符、掌握好音乐的节奏、速度和情感转折等细节,让肖邦想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在演奏中得到完美展现。

参考文献:

[1]周龙慧.肖邦第一谐谑曲的创作与演奏分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2]刘倩.肖邦《b小调第一谐谑曲》创作特征及演奏分析[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7.

[3]张丽君.肖邦《b小调第一谐谑曲》(Op.20)演奏技法分析[J].戏剧之家,2019(21):70,72.

[4]刘倩.肖邦《b小调第一谐谑曲》创作特征分析[J].大众文艺,2017(20):131-133.

[5]程敬瑜.肖邦《b小调第一谐谑曲》的演奏分析[J].音乐时空,2014(18):98-99.

[6]韩佳琦.浅析肖邦《b小调第一钢琴谐谑曲》的演奏技法[J].北方音乐,2020(12):70-71.

[7]吴晓勇.悲愤的呐喊 深情的呼唤:肖邦《第一谐谑曲》分析[J].音乐创作,2007(3):90-93.

作者单位:

湖南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肖邦
“钢琴诗人”肖邦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肖邦
肖邦的魔法
肖邦的魔法
肖邦
肖邦故园,在谁的心里——我对《肖邦故园》教学的一点思考
小狗圆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