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麦积山石窟相关的历史古道

2023-07-13 02:36董广强
敦煌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麦积山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几条历史资料的分析,结合实地考察,认为北魏时期在麦积山石窟附近存在一条与四川地区连通的道路,其明显的地理坐标是麦积崖,所以将其命名为“麦积崖道”。确认这条道路的存在,对进一步研究麦积山石窟和四川地区佛教艺术之间的交流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麦积山;历史古道;麦积崖道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23)03-0035-07

On Maijiya Road, a Historical Path Related to the

Maijishan Grottoes

DONG Guangqiang

(Maijishan Grottoes Art Research Institute, Dunhuang Academy, Tianshui 741020, Gansu)

Abstract:Based on an in-depth analysis of historical records and extensive field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has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re was once a road connecting the region of contemporary Sichuan with the Maijishan Grottoes as late as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and that this path was frequently used. As the most obvious geographical coordinate along the road is Maijiya, this route has been named Maijiya Road. Confirming the existence of this road is of great value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Buddhist art exchanges between the Maijishan Grottoes and the Sichuan region.

Keywords:Maijishan; ancient road; Maijiya Road

一 前 论

麦积山石窟研究以艺术、考古等作为重点,成果丰硕,但麦积山石窟和地方史之间的文化关联研究较为薄弱,特别是在周边交通道路等方面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主要原因是可借鉴的历史资料较少,致使麦积山石窟地理交通方面的研究长期未能有突破性的成果。

天水地处陇山与秦岭交接处,向东经陇关(现陕西省陇县固关镇)翻越陇山到关中平原,向南经陇蜀道达巴蜀平原。对于陇关道和陇蜀道多有研究成果,但这些道路与麦积山石窟没有直接关联。

麦积山石窟地处秦岭北麓,山间大小河流自然形成了一些道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被人们利用。古人是否利用过麦积山石窟附近这些峡谷道路沟通天水与巴蜀地区,对此前辈学者缺乏探索。经对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梳理,可以认为北魏和宋代的数次战争中,一些将领利用这些山间峡谷作为军事交通通道,并且以麦积山石窟为道路地理坐标点。

二 北魏时期两次战争对麦积山

附近道路的利用

(一)对麦积崖是北魏时期驻军场所的排除

《魏书》和《北史》中各有一条资料涉及麦积山。

《魏书·李焕传》载:

(正始三年/506)会秦州民吕苟儿反,焕仍令长乐等由麦积崖赴援。属都督元丽至,遂共平之。[1]

《北史·李苗传》载:

正光末(524),三秦反叛,侵及三辅。时承平既久,人不习战。苗以陇兵强悍,且群聚无资,乃上书以为:“食少兵精,利于速战;粮多卒众,事宜持久。今陇贼猖狂,非有素蓄,虽据两城,本无德义,其势在于疾攻,日有降纳,迟则人情离阻,坐受崩溃。夫飙至风起,逆者求万一之功;高壁深垒,王师有全制之策。今且宜勒大将,深沟高垒,坚守勿战。别命偏师,精卒数千出麦积崖以袭其后,则汧、岐之下,群妖自散。”于是诏苗为统军,与别将淳于诞出梁、益,隶行台魏子建。子建以苗为郎中,仍领统军,深见知待。[2]

这两条战争资料直接提到麦积崖,但没有引起研究者注意,仅在大事年表中提及却没有深入研究,认为麦积山石窟在北魏时期是一个屯兵场所用于镇压民众起义[3]。

以麦积山石窟来作为屯兵场所难以理解:首先,麦积山石窟附近都是地形起伏较大丛林密布的山林地带,缺乏军队驻扎的必要条件;其次,麦积山石窟是佛教圣地,信众来来往往,驻军不存在隐蔽性,不可能达到“出麦积崖以袭其后”的军事效果;第三,正光末年民众起义完全控制秦州及其附近地区并翻越陇山进攻到现今宝鸡、岐山一带,麦积山石窟如果驻扎数千或更多军队,起义军绝对不可能放任其在自己后方来作为军事威胁。另外很短时间内出现两条有关麦积崖资料,应也不是临时布置的奇兵,所以将这两条资料理解为麦积山石窟是驻军场所完全不对,必须认真分析资料中“出麦积崖”的真正含义。

(二)对“出麦积崖”史料再分析

北魏正始三年(506)秦州主簿吕苟儿反,同一年还有泾州陈瞻、武兴杨集义、氐王杨定、秦州沙门刘光秀等与之应和。对吕苟儿这次进攻行动是由李焕策划组织、石长乐具体实施(由麦积崖驰援),首先须对这两人情况进行了解。《魏书·李焕传》载:

秀林从弟焕,字仲文,小字丑瑰。有干用。少与郦道元俱为李彪所知。自给事中转治书侍御史。恒州刺史穆泰据代都谋反,高祖诏焕与任城王澄推治之。焕先驱至州,宣旨晓喻,仍诛泰等。景明初,迁司空从事中郎。萧宝卷豫州刺史裴叔业以寿春归附,诏焕以本官为军司,与杨大眼、奚康生等率众迎接。焕至淮西,叔业兄子植遣使送质。焕等济师,入城抚慰,民咸忻悦。仍行扬州事,赐爵容城伯。军还,行河内郡事。拜司徒右长史。以荆蛮扰动,敕焕兼散骑常侍慰劳之,降者万余家。除辅国将军、梁州刺史。时武兴氐杨集起举兵作逆,令弟集义邀断白马戍。敕假焕西将军,督别将石长乐、统军王祐等与军司苟金养俱讨之,大破集起军。会秦州民呂苟儿反,焕仍令长乐等由麦积崖赴援。属都督元丽至,遂共平之。时氐王杨定进犹据方山,与苟儿影响,焕密募氐赵芒路斩定进。还朝,遇患卒,时年四十四。赠征虏将军、幽州刺史,谥曰昭。[1]844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到,平吕苟儿前,李焕等人先平定了武兴(今陕西省略阳县)杨集起反叛,然后进击秦州。因而率军驰援的石长乐是从武兴出发,而“驰援”的目的是配合右卫将军元丽从长安方向进攻(从陇山道路)。“秦州人王智等聚众,自号王公,寻推秦州主簿吕苟儿为主,年号建明。己卯,杨集起兄弟相率降……戊午,诏右卫将军元丽等讨吕苟儿……秋七月庚辰,元丽大破秦贼,降吕苟儿及其王公三十余人,秦、泾二州平”[4]。两个方向的北魏军队相互配合平息了这次起义。

再看正光年间针对秦州羌人莫折大提起事反魏,前引《北史·李苗传》谓“于是诏苗为统军,与别将淳于诞出梁、益,隶行台魏子建”[2]1665。这里的“梁、益”是指当时北魏统治下的梁州和益州。梁天监四年(505)北魏进攻梁朝,“冠军将军孔陵等将兵二万戍深杭,鲁方达戍南安,任僧褒等戍石同,以拒魏。邢峦遣统军王足将兵击之,所至皆捷,遂入剑阁。陵等退保梓潼,足又进击,破之。梁州十四郡地,东西七百里,南北千里,皆入于魏”[5]。北魏控制了现今陕西南部以及四川部分地区并设置郡县,其中包括梁州和益州。“益州正始中置。领郡五,县十……梁州萧衍梁、秦二州,正始初改置。领郡五,县十四”[6]。《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太和中与梁州同治仇池。正始中改治晋寿,今四川广元县治。时又置东益州,治武兴,今陕西略阳县治。”[7]李苗和淳于诞分别从梁州(四川省广元县)、益州(陕西省略阳县)出兵,表面看从梁州、益州(广元、略阳)方向出兵与“出麦积崖以袭其后”[2]1665没有直接关系。而这次军事行动就是针对秦州羌人莫折大提反魏,但怎么会从四川和陕西方向出兵?

这两条针对秦州地区反魏都提到了“出麦积崖”。北魏军队都是从四川方向的梁州、益州、武兴等地出发,道路参照点是“麦积崖”,那么对这两条资料就只有一种合理解释:从梁州、益州(广元、略阳)方向有一条通向秦州的便捷通道,这条通道出口在麦积崖附近,所以才屡次提到“出麦积崖”。

秦州和川蜀地区较早就存在交通联系,三国时期诸葛亮出兵伐魏是沿着文县、武都、西和(祁山堡)到达天水(祁山道)。从前述北魏军事形势分析,北魏军队并非沿此路到达秦州,礼县祁山堡距离麦积山石窟90公里,史料中不可能表述为“出麦积崖”。

当时秦州起事军队越过陇山攻击粮食主产区关中平原,这对其至为重要;而向南则秦岭阻隔、道路艰险,因而秦岭并不是其主攻方向。为了生存起兵、缺乏军事战略的平民军队很难有在秦岭方向驻兵防备军事进攻的理念。但是这个位置是从汉中、广元等地翻越秦岭到秦州的道路节点,十分重要。这条道路多有分支,如嘉陵道、白水道、青泥道、陇蜀道等,但基本以徽县为枢纽[8]。十六国时期,氐族杨氏以仇池山为根据地,飘摇于南北政权之间,是这段历史时期陇蜀道路上最活跃的力量[9]。

当时整体军事态势是北魏王朝从广元、略阳等地派出军队首先到达徽县,按照正常路线从礼县、祁山等方向攻击秦州则属于正常道路,无法达到发起攻击的突然性。如果从麦积山方向出兵,出其不意可以达到攻击的突然性,并且截断秦州通向陇山的交通要道从而达到战役目的。

从徽县到麦积山都是广袤的山岭阻隔,但在山岭之间,有许多河流和河谷平川地带可以连接这两个地点。

(三)对具体道路方向的考察

仙人崖石窟临近麦积山石窟,直线距离仅数公里。开凿于北魏晚期,在南崖保存着北魏时期的大面积千佛雕塑和一些窟龛,东崖保存了许多明清时期的殿宇。大殿前廊两端墙壁上刊立明隆庆四年(1570)《钦赐韩府官地碑》(图1—2),碑文涉及附近许多小地名,其中有“古道峡”一名。明代所稱“古道峡”,可以证明元代这条道路已经存在。经过实地勘察,从仙人崖后川古道峡(现康家崖村)进入,通过山谷便可到达燕子关,然后可达天水党川乡和利桥乡等河谷平川南下进入陕西省境内,这是一条明清时期繁忙的茶马古道。从党川乡向南是宽阔的花庙沟(永宁河上游)河谷,可以直接到达徽县永宁镇。沿着古道峡分支溪谷继续向南,则可到达麦积山正南方向香积山后面溪谷,继续前行翻越分水岭后,可到达长江流域小支流白家河(当地俗称冷水河),这条河流在徽县太白乡注入永宁河(永宁河注入嘉陵江),而徽县永宁镇便位于这条河宽阔河谷地段。

可以看出从徽县永宁镇到达麦积山石窟位置有一条便捷通道,这条道路起点和终点包括中间道路有两条分支,均沿着河流行进,暂且可将这两条分支道路命名为花庙沟道和白家河道(或冷水河道)。虽然没有直接文字资料可以证明北魏这两次出兵是走这条道路,既先到略阳然后翻越青泥岭到徽县永宁镇,最后沿着前述道路从麦积山石窟附近的古道峡来秦州对起事军队进行攻击。根据当时的军事形势和实际山川地理形势,从广元、略阳等地出兵到达麦积山只可能走这条路。

再看史料中这两条有关麦积山的资料,石长乐“驰援”是配合元丽从长安方向向秦州进攻,而李苗、淳于诞则是“出麦积崖以袭其后”,此时秦州起事军队前锋已经到达岐山、宝鸡等地,秦州成为相对空虚的后方,所以从麦积崖方向出兵可达到奇袭的军事效果,由此可见这条道路的重要性。这条道路最明显的地理坐标就是“麦积崖”,并在史料中两次出现,由此也可以看出麦积山石窟在北魏时期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影响,所以暂将从徽县永宁镇到麦积山之间的山间峡谷道路命名为“麦积崖道”(含其分支道路;图3)。

三 宋元时期麦积崖道的利用

(一)宋朝军队对麦积崖道的利用

《续资治通鉴》记载:“(开禧二年/1206)程松遣兵攻天水界,至东柯谷,为金将刘铎所败。”[10]

程松《宋史》有传:“池州青阳人……开禧元年,以资政殿大学士知成都府、四川制置使。侂胄决议开边,期以二年四月分道进兵,命松为宣抚使,兴元都统制吴曦副之,寻加曦为陕西招抚使,许便宜从事。松将东军三万驻兴元,曦将西军六万驻河池。”[11]当时主战派韩侂胄为宰相,对金朝军事斗争中实行强硬政策,在这样背景下程松组织了对天水的军事进攻。

东柯谷位于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唐代就有此名,杜甫躲避安史之乱时寓居于此三月有余。其诗作中曾多次提到东柯谷,如“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东柯河是渭河一级支流,距渭河谷地约20公里。东柯河与发源于麦积山附近的永川河基本平行,与麦积山石窟仅有一岭之隔(图4—5)。

对于程松进攻到东柯谷的这次军事行动,需要梳理清楚程松是从什么方向、什么路线行进到东柯谷的。

前面提道:“(程)松将东军三万驻兴元,(吴)曦将西军六万驻河池。”[11]12078兴元是现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河池是今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两宋时期从天水进入四川的道路主要是白水路:从秦州到徽县然后沿嘉陵江(白水路)而下进入陕西略阳,再进入四川。金兵南侵很可能利用了这条道路,当时称河池为“蜀口”或“川口”,是战略要地,所以上述军事行动中大部分兵力部署在道路节点——河池(徽县),而程松所率东路军布置在后方。程松率领本部人马对秦州进行的进攻,被金兵所败没有达到预期军事效果。

宋金时期经过数次议和,两朝在秦州地区的分界线基本是以“秦州之半”为界,目前行政划分中麦积区归属南宋,以南的秦城区、秦安县等归属金朝,南宋之所以固守天水的南部山区(秦岭山脉),主要是防止金朝利用秦岭山区河谷通道入侵四川。

程松从兴元出兵北伐,应该是按照南郑(兴元)——勉县——略阳,然后沿嘉陵江而上,从白水路到达徽县(河池),再从麻沿河——娘娘坝到達天水,然后对金兵展开军事攻击。但从这次战役程松出现的地点分析,其并没有走这条道路,而从当时南宋军队布局形势分析程松也不会走这条路线,因为吴曦将兵六万布置在河池,如果从这条路线对天水地区金兵进行攻击,应该是吴曦率领的军队。

《金史》记载:“(泰和六年)宋程松遣别将曲昌世袭方山原,自率兵数万分道袭和尚原、西山寨、龙门等关。是日,大雾四塞,既又暴雨,和尚原、西山寨、龙门关戍兵不知宋兵来,松遂据之。”[12]又载 “(泰和六年)宋吴曦将冯兴、杨雄、李珪以步骑八千人入赤谷,将寇秦州。承裕、完颜璘、河州防御使蒲察秉铉逆击,破之。宋步兵趋西山,骑兵走赤谷。承裕分兵蹑宋步兵,宋步兵据山搏战,部将唐括按答海率二百骑驰击之,甲士蒙葛挺身先入其阵,众乘之,宋步兵大溃,杀数百人,追者至皂郊城,斩首二千级”[12]2177-2178。和尚原、西山寨在现今陕西宝鸡。而赤谷、皂郊在今天水市西,是从河池(徽县)进入天水必经之路。金朝泰和六年是南宋开禧二年(1206),这说明程松和吴曦沿着不同的道路出兵,不存在程松通过吴曦防区对秦州进攻的可能。

临近麦积山石窟的东柯谷在多数时期归属南宋管辖,但在拉锯战时期也有可能被金朝占领,从程松这次进攻战例看出在这个时间段东柯谷被金朝占领,东柯以北的渭河谷地(现麦积区、秦州区等)都被金朝占领。如果程松从白水路出兵,经河池到秦州,和金兵遭遇地点也应该是在皂郊堡、赤谷、来远镇等位置,绝对不会在东柯谷与金兵遭遇,可以排除程松从白水路——河池方向进兵的可能。程松应该是从兴元出兵,沿着山间道路向天水进发,从麦积山石窟附近道路出口来到东柯谷,但被金兵堵截造成败局。

从历史资料中军事形势并结合这一区域道路调查,程松从兴元出发来到麦积山石窟附近东柯谷,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一条是前面提到北魏两次出兵道路,即先到达略阳,然后顺白水路到达徽县,之后从永宁镇沿山间河谷到达古道峡最后到东柯谷。这条道路从当时军队布局分析不可能,因为程松和吴曦各自率领东军和西军驻守防地,西军不可能通过东军防区进攻天水;第二条道路是先从兴元到达略阳,然后到达凤县,继续北上到达唐藏镇、张家乡(均在凤县境内),之后到达天水境内利桥乡、党川乡,最后从古道峡到达东柯谷。这条道路在明清时期是一条民间贸易通道,程松所遣军队应该是沿着这条路到达天水的,否则,就不可能到达东柯谷。

(二)元朝军队对麦积崖道的利用

宋朝军队可以利用这条道路,元兵同样可以利用,《宋史·高稼传》记载:“(1235)北兵自凤州入,东军不能御,遂捣河池,至西池谷,距沔九十里。吏民率逃,议欲退保大安。稼白彦呐曰:‘今日之事,有进无退,能进据险地,以身捍蜀,敌有后顾,必不深入;若仓皇召兵,退守内地,敌长驱而前,蜀事去矣。”[13]这条资料记载元兵首先攻破凤州(凤县),然后从两当进攻河池(徽县),“敌有后顾,必不深入”说明,这次进攻是孤军深入的部队。元兵到达凤县有两条道路,一条是攻破宝鸡大散关、和尚原等南宋军队要塞后南下经黄牛铺到达凤县。大散关和和尚原是南宋防御要地。此次元兵攻入凤州并没有大散关和和尚原被攻破的记载,元兵直接到达了凤县,说明元兵不是沿着大散关到达凤县。再者如果元兵沿着大散关、和尚原、黄牛铺等位置进攻到凤县,就不存在“敌有后顾,必不深入”之虞,因为其后方路线都是占领区和军事支撑点,不存在后顾之忧。

根据军事态势及地理形势,元兵只可能是沿着东柯谷(或麦积山)——古道峡——党川——利桥——凤县这样的路线进兵。同传还记载“北兵由东道以入,如渊忧之,辟稼知洋州(今陕西洋县)。稼日夜为守御计,以洋居平地,无一卒以守,议移金州帅司军千人驻洋州,而自任其饷给。李心传为言诸朝,不报。及凤州破,制置司始从稼请,调金州兵赴之,而兵不时至。汉中陷,梁、洋之民数十万尽趋安康”[13]13231。这次元兵同样是首先攻破了凤州(凤县),而后向汉中进攻,进兵道路是“东道”,所谓“东道”应该是指这条道路位于秦地入蜀的主要道路白水路东侧。这条道路上没有南宋军队军事支撑点,元兵才可长驱直入。

而通过这两条资料,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前面程松所走的路是凤县——利桥——党川——古道峡——东柯谷。从“北兵自凤州入,东军不能御,遂捣河池”分析,当时凤县是由程松率领的东军负责驻守防御,而沔州(陇南市两当县)、河池等是由吴曦率领的西军负责驻守防御,所以程松的军队不可能穿过吴曦率领的西军的防御区域到达天水,就只有可能走凤县——东柯谷道路。

“东道”从麦积山后的古道峡进入至党川乡,这段道路是麦积崖道的一部分,麦积崖道自党川南行至徽县永宁乡,而“东道”继续东行,到达凤县张家乡后南下至凤县。这条道路也暂可称为“麦积崖东道”。

四 结 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肯定,在历史时期由麦积山石窟附近的东柯谷或古道峡作为起点,存在着一条通往陕西和四川地区的通道, 在数次的军事斗争中都被使用。便捷道路肯定不会只作为军事道路来使用,在南北交通方面也起到一定作用。北魏中晚期是麦积山石窟最鼎盛时期,和南方地区佛教文化交流也应该一定程度上通过这条道路进行,有必要对这条道路进行深度关注。在其他时期这条道路也被屡次使用或部分路段使用,在明清时期这条道路是一条繁忙的民间贸易通道。对此有必要对相关史料、道路遗迹等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发掘其价值。

参考文献:

[1]魏收. 魏书:卷36:李焕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74:844.

[2]李延寿. 北史:卷45:李苗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74:1665.

[3]何静珍. 麦积山石窟大事记[M]//阎文儒. 麦积山石窟.兰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206.

[4]李延寿. 北史:卷4:宣武帝本纪[M]. 北京:中华书局,1974:136.

[5]司马光,等. 资治通鉴:卷146[M]. 北京:中华书局,1956:4549.

[6]魏收. 魏书:卷106下:地形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74:2614-2616.

[7]臧励酥,等.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739.

[8]高天佑. 陇蜀古道考略[G]//苏海洋,王宏谋. 陇蜀古道历史地理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6.

[9]苏海洋. 春秋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祁山道[G]//苏海洋、王宏谋. 陇蜀古道历史地理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155.

[10]毕沅. 续资治通鉴:卷157[M]. 北京:中华书局:1957:4237.

[11]脱脱,等. 宋史:卷396:程松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77:12078.

[12]脱脱,等. 金史:卷98:完颜纲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75:2177.

[13]脱脱,等. 宋史:卷449:高稼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77:13232.

收稿日期:2021-09-2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麦积山石窟第五窟考古报告”(22XKG004)

作者简介:董广强(1969—  ),男,甘肃省天水市人,敦煌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石窟考古、古代建筑等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麦积山
燕昱 天水麦积山石窟 油画作品
晒经石、麦积山石窟
壮观的麦积山
陈然作品
麦积山石窟北方少数民族因素之探析
麦积山
两宋时期麦积山与南方佛教交流——从第43 窟宋代题记谈起
《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调查与研究》介评
麦积山石窟第123窟造像服饰研究
麦积山石窟艺术印谱
——王明亚篆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