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财经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与思考

2023-07-13 09:26王帆
公关世界 2023年11期
关键词:调查研究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

摘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高校以及社会都具有重大作用,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数据分析的方法,结合财经类大学生职业规划实际情况,对当前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拓展性研究,依据学生年级专业特点、求职意向、择业方向的不同,提出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可行性路径及方法,形成系统性、完整性的全程化专业指导,帮助学生在不同阶段做好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和综合考量,为今后的就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近年来的高校毕业生人数激增,如今,“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1]。国际经贸摩擦加剧,国内经济发展形势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经济下行压力会对就业,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群体的就业产生巨大影响。企业的招聘人数锐减,对应聘者的要求大幅度提高,特别是涉及金融、贸易等主要吸收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重要领域表现的尤为突出,“毕业即失业”,就业成为了高校毕业生面临的最大难题。

在此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更应该在大学生活中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做到认清自己、发展自己,在竞争激烈的招聘中脱颖而出。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数据分析的方法,结合财经类大学生职业规划实际情况,对某财经类高校119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进行了街访调研,以此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拓展性研究,并提出具体可行的规划路径,帮助学生树立自身的职业发展和规划的认知。

一、调研数据采集与分析

前期研究中,本人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问题设计,研究组通过街头采访的方式收集到有效数据119份,研究结果显示:

(一)关于专业偏好方面。70%受访者对所学专业表示满意,30%受访者对专业并不是很满意。

(二)关于学生干部和获奖经历方面。33%受访者表示担任过班委或在学生组织中任职,67%受访者没有任职。38%受访者表示有过获奖经历,62%受访者表示并无获奖经历。

(三)关于自我优势认知方面。80%受访者认为自己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劣势,并且他们认为通过努力能够弥补自己的不足。20%受访者并不了解自身的优劣势。

(四)关于职业生涯规划需求方面。119名受访者无一例外地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十分重要,并且需要学校给予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其中,29%受访者对自身进行过深度的职业规划;34%受访者表示有想要从事的职业,但是并没有对其进行详细的规划;37%受访者表示并没有做过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的职业方向表示迷茫。

(五)关于就业信心及求职竞争力方面。50%受访者认为自己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30%受访者认为能够找到工作,但并不是最适合自己的;20%受访者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下寻找工作很难,对自己的就业方向认识不清。但是,所有受访者均表示,愿意提高自己的求职竞争力,他们认为,组织管理、沟通协调、处理问题等能力都非常重要,学习成绩、社会实践经历、学生干部经历对求职也会有很大帮助。

(六)关于影响择业的主要因素方面。薪资福利,工作环境与前景,工作内容与强度是出现频次较高的前三名,分别出现了79次,64次,47次。学生渴望薪资高、福利好的工作,对工作环境与前景、工作内容与强度十分注重,他们希望能够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工作强度低一些,能够获得足够的假期和福利保障。

(七)关于毕业去向方面。14%受访者表示有保研打算,并在为之努力;45%受访者明确自己会选择考研,表示“想在學校多待几年,等就业环境好转再工作”;6%受访者想要留学深造;25%受访者表示想要直接就业,其他10%受访者并没有想好今后的打算,“在读研与工作之间很难选择”。当问及受访者选择深造的原因时,受访者认为当前社会内卷严重、学历贬值,需要提高自己的学历来寻找更好的工作;也有受访者表示,他们希望在大学里多待几年,并不想过早地接触社会。对于选择出国留学的同学,他们希望能够开拓视野,丰富阅历,倾向于在国外工作,摆脱国内内卷现状。

二、新形势下财经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本次街坊的受访者年级分布是大一年级31人,大二年级43人,大三年级29人,大四年级16人,通过调研可发现,不同年级的受访者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大一年级,在有限的时间填报志愿,很难对财经类专业及未来就业方向有全面的了解和判断,对于相对自由的大学生活,他们更多地是考虑如何享受大学生活,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二年级普遍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工作规划混为一谈,他们认为距离大四毕业还有很长时间,缺少实习经历和机会,对外界的工作环境和内容没有了解,容易错过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黄金期,不能有机地将学习实践与未来职业目标相结合。大三年级普遍缺乏职业决策能力和职业技能,容易出现自我评估不够客观、全面,职业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在制定规划过程中学生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出现“寝室一人考研,其他人都跟风考研”的盲目情形。除此之外,他们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低年级时重心更偏向于学业的学习,忽略了职业技能的培养,导致就业竞争力不足。大四年级容易忽略对未来从事行业的考察,缺乏实际行动和实习经历,对于自身的能力没有清晰的认知,就业期望值过高。在职业发展方向上仅偏向于长期目标,缺乏中短期目标,从而在找工作时盲目失措。一些学生对于到底是找工作还是升学考研犹豫不定,从而错过了秋招与春招的最佳求职时间和机会;一些学生虽然定下了求职目标,但具体的企业类型(国企、民企、三资、党政机关等)和意向行业(金融-证券、银行、信托、批发零售、财务类等)不清楚,经常出现“广撒网”的情况,不能很准确了解当前社会的就业环境。此外,有的学生无法走出“校园舒适圈”,自我角色转换不及时,没有做好从学生到职工、从学校到职场的就业心理准备。

三、财经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的内在原因

(一)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当前各高校已经认识到了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严峻性,正在积极开设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课程,但是大部分高校取得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高校能否在适宜的阶段根据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构建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全阶段的教育过程,大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难以适应大学生在各个年级、各个专业、各个阶段的多样需求。一是职业生涯课程作为一种边缘性课程,学时少、时间紧、任务重,在授课阶段难以加入必要的实践环节,导致课程内容和实际的情况出现不匹配性。二是职业生涯课程往往在某一学年集中学习,职业生涯教育欠缺连续性。三是职业生涯指导形式单一,缺少个性化指导服务,且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学生人数众多,无法做到一对一指导全覆盖。四是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中校企合作、家校合作等力量明显不足,没有形成同频共振的教育合力。五是部分高校尚未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和日常教育一体化的机制,对于财经类专业的学科特色、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师资力量、课程规划建设等缺乏系统性建设,对财经类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技能、心理引导、实践引领等缺乏全局性和整体性,容易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求职技能教育混淆,淡化学生职业生涯的职业选择,缺乏对学生的整体教育规划。

(二)学生思想认知存在偏差,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认知存在偏差且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在中学与大学的角色转换方面存在滞后性,进入大学后,中学时期的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思维还在固化,不少学生没有意识到在大学阶段应该制定新的人生目标,并将其目标与时代需求相结合。虽然高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但不少学生还是将此课程当做大学期间的副课,从思想上对职业生涯规划内容不重视,对自身发展认知不清晰,不了解自己的优势与特点,不清楚自己适合什么类型的职业。同时,大学生虽然明白社会生活與校园生活有所区别,但没有意识到社会企业用人需求的严峻形势,不了解财经专业的发展情况、未来工作的性质和特点、行业对从业者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以及财经类专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

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引入一些优秀校友的求职案例,引领学生们向着榜样目标而努力,但是这样的短暂激励时间停留有限,难以彻底推动学生着手实施。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在校园期间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更多地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去获取信息,缺少接触社会的机会,使学生很难真正参与到其中,去思考和感悟社会人才需求、自身存在价值。

四、新形势下财经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行性对策

(一)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重要性,结合专业特点加以引导。高校要注重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要求和内涵,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学生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构建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的重要性产生客观认识,可以在职业生涯课程建设过程中邀请校外经验丰富的专家和学者,共同参与到生涯课程的开发中去,探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个性化指导服务课程,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发展前景,树立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提升其自主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指导活动时,应结合财经类专业的课程特点对学生加以引导,其实无论是对于财经类专业还是对于其他专业的课程教学来说,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及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服务,才能够真正发挥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二)根据不同年级进行分阶段、全程化的专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应是在入学初和毕业前的突击课程,而是应该将其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对学生建立长期且连续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2],帮助学生在不同阶段做好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和综合考量,为今后的就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和自身个性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而且要不断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保证与学生各阶段的发展需求结合在一起。在开始阶段,帮助学生发现自己,了解自己,可借助新媒体技术,开发职业生涯规划平台,引入生涯管理相关课程、教学案例以及职业测评软件等,引导学生完成自我认知、技能提升、就业选择、升学与创业指导。

(三)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搭建就业实践宽平台。目前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有限,真正能让学生走上社会,开展实践的机会大多放在了大四毕业季,但由于目前秋招时间提前,一些企业从大三下学期的暑假就开始发放招聘需求,这就导致学生未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出现简历“空白”的情况。因此,高校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联系,深化校企合作,及时有效地了解到用人单位所认可的毕业生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标准,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和学科结构,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在课程教学期间,开展企业“体验式开放日”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前往不同企业参观,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和工作环境,有助于学生更好体验并科学性地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

(四)建设专业师资团队,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效果。教师作为实际教学者,教学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也同样如此,教师的教学能力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明白这一课程设置的价值。高校要建设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团队,确保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专业教师掌握着职业生涯规划的整套流程和方法,能够对学生所学专业的行业前景和就业发展方向有深入的了解,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效果,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保证。此外,高校要加强对就业指导中心教师、辅导员等师资团队的培训,主动提供在校外短期学习深造的机会,帮助其持续提高职业规划指导能力。在人才引进方面,高校需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整体师资力量,从而更好地满足于不同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

(五)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提高大学生职业认知。高校应该纠正大学生的职业认知偏差,将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3],运用多种方式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认知,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例如,邀请专家定期开展以生涯规划、行业探索、面试技巧、简历撰写等内容的主题讲座;组织就业主题教育活动,向学生解读国家及地方就业政策、社会人才需求趋势等,帮助学生准确判断形势,树立合理求职目标;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建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电子台账,细化分类,精准施策,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持续跟进,做好过程化管理,及时掌握其动向与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运用新媒体传播媒介及学生社团力量,针对财经类学生专业特点及需求,整合社会和校友资源,扩大就业实习信息传递范围,确保学生获得信息的通畅性和准确性,以此拓展学生实践能力。当然,学生要能正确认知自己,把握就业机会,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兴趣特长以及对当前经济形势发展的判断,建立合理的、可行性的职业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付诸于行动。

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从学生入学到毕业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始终,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来不断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推动大学生职业决策理性化,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PR

参考文献:

[1]叶雨婷.2023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58万人[N].中国青年报,2022-11-16.

[2]郭双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品位·经典, 2022(20):89-91.

[3]许珂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22):86-87.

[4]金丹.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途径初探[J].科教导刊, 2022(04):150-152.

[5]庞海荣.“00 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研判与应对策略[J].卫生职业教育,2022(17):30-32.

(作者简介:王帆,职务: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李雪威)

猜你喜欢
调查研究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西安市体育旅游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