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朝阳市龙城区博物馆馆藏辽代绿釉陶佛的几点思考

2023-07-13 02:52高铁
东方收藏 2023年5期

摘要: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博物馆收藏的辽代绿釉陶佛,可能是目前发现存世体形最大的辽代陶佛像。透过古城历史文脉的厚重积淀,它的出现为当地文博界再添新辉,也能够帮助后人从中探寻辽代历史的蛛丝马迹。文章以该尊辽代绿釉陶佛为鉴赏对象,借助现有的考古资料,从年代鉴定、造像特色、艺术特征以及文化审美四个维度展开探讨,望对读者从事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朝阳市龙城区博物馆;辽代绿釉陶佛;研究思考

历经沧桑的朝阳古城,名字并不响亮,却连绵在山水交错间,其在辽西一方契丹文化的滋养下,底蕴绵长。朝阳市地处辽西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是东北地区的佛教圣地及文化传播中心,发现有诸多辽代文化特性的历史遗迹。斗转星移、时光变迁,一尊辽代绿釉陶佛的出土(图1),惊艳了时光。其较淡而略带杂质的绿色、沉稳厚重的釉面光泽、掌托男女二童的肢体动作、安详端坐的体态,留下了珍贵的时空景象,值得世人去探索和思考。

一、朝阳市龙城区博物馆馆藏辽代绿釉陶佛的年代鉴定

这尊辽代绿釉陶佛,通高82、肩宽25.5、膝宽30.5厘米,莲座高12、底边左右横长30、前后长25、胎厚1.5厘米。它的的现世,实属意外。2011年,其在朝阳市上河首村梵法寺中被发现,当时正在进行市政施工。上河首村是驰名中外的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所在地;梵法寺的前身,据传是千年前的一座辽代寺庙。这尊佛像出土后,由于种种原因,在当时并未引起重视,只是被当作普通文物保存起来,直到后来有关专家学者的介入,对其认知才逐步清晰和明确起来,并将其年代定为辽代。

根据之前的考古发现,很多人对这件文物的年代存疑:究竟从哪一点可以判断其为辽代?有没有可能它是后世仿造的?如果它是辽代的,又是怎样在跨越千年岁月之后,颜色还能如此鲜艳?因此,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尊佛像为辽代的说法被认为只是一种推测,其亟待一个科学的、令人信服的依据来佐证。

笔者认为,之所以判定这尊绿釉陶佛为辽代文物,主要是从其胎质、釉色、工艺、釉面以及出土地点几个方面来考虑的。从胎质来看,这尊绿釉陶佛的胎质较硬,瓷化度较高,使用较厚的化妆土,灰白中闪红,符合辽代釉陶的胎质特点。从釉色来看,是一种较淡且略带杂质的绿色,是辽代呈现出深浅不一的多种绿色中之一种,也是辽代特有的绿色,与其他时代的绿釉颜色不同。其釉色厚而鲜艳,施釉不交融,色泽也较为纯正,体现出率真自然、粗犷大气的风格。从工艺来看,此尊佛像施釉较薄,工艺和纹饰比较粗放,符合辽代瓷器的烧制工艺特征。从釉面来看,釉面少流淌,开片已经裂开,胎、釉间施化妆土,缩釉现象突出。釉面光泽度较强,却沉稳厚重、古旧苍然,尤其像身釉面有多处开片纹,纹理呈现深度缩釉,土浸充填其中,异常明显,此为经历沧桑而出现的老化特征之应有表现。从出土地点来看,这尊佛像出自历经浮沉的辽代寺院遗址。该遗址经考古调查,不仅出土有此尊绿釉陶佛像,还出土过许多建筑构件螭吻和砖瓦等,都具有辽代特点,可知这里原为辽代寺院遗址。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判定,这尊佛像应是辽代的。

二、朝阳市龙城区博物馆馆藏辽代绿釉陶佛的造像风格

(一)造像比例

朝阳市龙城区博物馆馆藏辽代绿釉陶佛,继承了盛唐佛教造像超现实浪漫主义的遗风,学习了北宋佛教造像清新朴实的自然主义艺术手法,体现出汉唐至北宋时期文化的多姿风韵,同时还融入了契丹民族的审美特征。佛像体量较大,舒展大气,伟岸端庄,生动形象,体现出一种浩大的气势,给人以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之感。

(二)造像体态

整尊佛像为圆雕,正面像,性别表现呈男相。佛像头部为螺发,作小圆平形,肉髻高耸,顶上复出一圆髻。眼大,额宽,颊丰,粗犷生动。体态丰满厚实、庄严俊秀,挺胸,目视前方。莲座底面略呈横长椭圆形,有顶面无底,座内中空,系模制而成,内侧胎面手指拍捏痕迹明显,底座里面未施釉,露胎,胎呈淡红色,泥质较细,火候较高,敲击声音清越。台座莲花瓣丰满呈盛开状,外展式莲瓣宽肥饱满、尖部外翘。受契丹民族审美观影响,该佛像摆脱了庄严肃穆的传统形象,面部神态安详,双眼微睁,双唇微闭,超然端坐于莲台之上。且眉形弯曲细长,肉髻低矮平缓,展示了契丹民族开放、包容、刚健的特征。

(三)造像服饰

该尊辽代绿釉陶佛的服饰风格,与宋代佛造像较为相似,装束则较唐代略显朴素。其胸前颈下戴珠串璎珞,上身斜披络腋,袖口和裙下有曲蛇状衣纹。宝缯从颈后绕过,臂处飘带宛如真丝,衣料质感柔和轻薄,飞舞飘扬,垂于股上。匠人从打仗骑猎常用的护胯裙中汲取灵感,为佛像着大裙,膝下衣纹疏密有度,腿部有一圈衣褶,在质感上较唐代衣纹要来得强烈,体现出明显的胡化风格,这与契丹世俗文化密切相关。

(四)造像色彩

该尊辽代绿釉陶佛的整体设色、沉着,釉呈草绿色,有色泽,釉层较薄,其色略有斑驳。像身有流釉或衣褶沟纹处积釉,釉色为深暗绿色。釉面光泽较强,沉稳厚重,艳而不浮。帔帛环绕,璎珞精细,衣纹简洁流畅、刻画写实。

三、朝阳市龙城区博物馆馆藏辽代绿釉陶佛的艺术特色

(一)从法身到肉身——辽代传统造像艺术的观念背景

作为崇拜的对象,佛像造型在我国不同历史朝代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比如,唐代佛像女性化特点比较明显,宋代佛教造像则轻柔艳丽。从表象上来看,这是各个历史时期美学艺术和社会思想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从深层次来看,其實是民众内心佛像形象的转变,以及对佛的概念的另一种解读及认知。因为,将其刻画成神的样子,虽然在外形上更具威严性和权威性,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距甚远,难以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作为马背上的民族,辽代契丹族有着与众不同的民族审美、文化和性格,如他们崇尚武力,认为威武雄壮才是美;再如崇尚自由等。在造像艺术上,辽代这种民族审美也有所体现,他们在塑造佛像时,继承传统,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民族特色进行创新。以朝阳市龙城区博物馆馆藏辽代绿釉陶佛为例,我们可以发现,辽代造像已经失去规范、标准、传统的规章程序,而是继承了宋代写实主义风格,基于民族审美特色,在造像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如肩部宽阔、胸肌隆起的体态,下身穿着具有契丹族服饰特色的裙子等,使得佛像变得亲切而富有生命力。显然,从该尊辽代绿釉陶佛中可以窥见,辽代造像艺术融合传统佛教造像风格,注重将源于个人切身体会的想象与传统观念下的佛教形象相结合,打造符合民族审美的佛教造像。

(二)从神性到社会性——辽代传统造像艺术的符号转变

宋代提倡用社会性眼光来看待佛教,认为佛像不应当只是寂灭的无相之像,而要善于运用纯粹世俗的审美,赋予造像更多的人类情感,这一点在朝阳市龙城区博物馆馆藏辽代绿釉陶佛中也有所体现。其面相端庄、神态自若,有着一派自如的体态和平易近人的姿态,从形态到神态都犹如现实生活的写照,静思着人世间的兴衰荣枯。该尊辽代绿釉陶佛因情度势,世俗化倾向明显。只见其双臂弯曲,左臂置于胸前,手托一男童,男童上身挺直后倾,紧贴于佛胸前和左上臂,童左臂弯曲贴在胸腹部位,双腿前伸,坐于佛手掌中,身着半袖长袍。右手指部位托一女童,女童神态自若,目视前方,头顶双髻,双臂弯曲贴于上腹部,左手握住右手,身着左衽长袍(图2)。这种造型主要迎合百姓的求子心愿。

(三)从外化到民族化——辽代传统造像艺术的创作过渡

辽代佛教造像的创作手法,写意与写实相互借鉴,在实践中既有融合也有区别。从艺术特色上来看,该尊辽代绿釉陶佛体现出“以形写神”的艺术特征(图3),无论是造像面貌、形体,还是肢体动作、色彩、造像内容,都逐步摆脱了前朝或传统佛教造像艺术的程式化造型仪轨,摒弃了追求大象无形神性的艺术原则,整体表现上既有写意也有写实,侧重于对造像精神的追求。其建立在观音送子造像造型基础特征之上,结合契丹族的民族审美与生活感悟,注重追求造型效果,对原有造像艺术注入个人思想,对佛像造型实施民族化改造,使其包含了物象情感的真实,同时又有着人间生活的气息与魅力。

四、朝阳市龙城区博物馆馆藏辽代绿釉陶佛的文化审美

(一)崇尚武力

辽代是一个以兵为本、以武立国的朝代,由于受自然环境、生产方式以及生活环境影响,契丹族天然地拥有草原狂野文化风格,由此,崇尚武力、勇猛善战成为其民族特点之一。朝阳市龙城区博物馆馆藏辽代绿釉陶佛与宋代文气、温婉的造型形式形成鲜明对比,其虽然在与宋朝交流交融过程中逐渐被汉化,但始终保留着自己民族结实高大、威猛神武的血性与风格。即便是对于有着典雅端庄特征的佛像而言,也会通过各种艺术手法,使其符合契丹民族的特点,具备威风凛凛、虎虎生威的气质,这正是辽代民族特征的真实写照。

(二)亲近大自然

纵观历代,佛教造像多塑以金身,以金色为尊,且辽代也存在这样的造像色彩传统。然而,朝阳市龙城区博物馆馆藏辽代绿釉陶佛却以绿色面世,究其原因,乃与契丹草原民族的生活习性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契丹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对绿色情有独钟,对大自然充满着无限的亲近之感,渴望青翠茂绿的风光景色。因此,辽代佛教造像以绿为美,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纳福祯祥的祈盼

器以载道,物以传情。在统治稳定以后,辽代统治者主动积极学习儒家文化,与汉人进行频繁接触,在形成多民族杂居景象的同时,逐渐接受了汉族文化特别是吉祥文化。而子孙满堂、香火旺盛一直被华夏儿女视为人生的福气。朝阳市龙城区博物馆馆藏辽代绿釉陶佛对吉祥文化有着深刻的映照,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族繁盛的观念予以物化与再现。其掌托男女二童,男童光头,额上留有一撮刘海,女童头梳二髫髻,双手捧于胸前。这一方面体现了辽代男女平等的社会观念,另一方面体现出契丹族对吉祥文化的追捧,蕴含着一种子孙昌盛与万代延续的美好愿望。

五、结语

从这尊辽代绿釉陶佛中,可以窥见辽代造像艺术融合传统佛教造像风格,注重将源于个人切身体会的艺术想象与传统观念下的佛教形象相结合,打造符合民族审美的佛教造像,使其在包含物象情感真实性的同时,又兼具人间生活的气息与魅力。

参考文献:

[1]韩国祥.辽宁朝阳博物馆收藏的波斯萨珊王朝银币[J].文物,2013(07):72-74.

[2]陈守义.朝阳新出五方辽代墓志中的历史地理问题[J].渤海大学學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4(04):10-16.

[3]李悦.从赤峰地区辽代佛塔看辽代佛像的造像艺术[J].中国民族博览,2019(02):160-162.

[4]刘桂馨.试述辽代朝阳佛教发展的政治社会根源[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01):101-104.

[5]路敏,刘松松.辽代佛像艺术的艺术风格及特点[J]. 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02):34-35.

作者简介:

高铁(1977—),男,汉族,辽宁朝阳人。大学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考古与勘探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