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的艺术价值思考

2023-07-14 16:54马苑馨
收藏与投资 2023年6期
关键词:龙门石窟艺术价值石刻

摘要:龙门石窟为中国三大石窟之一,它代表了北魏与唐朝两代皇家管理制度的典型。文章从时代背景、政治原因等方面简要介绍了龙门石窟在北魏、唐朝两个时期所呈现的独特艺术风格及表现方法,并由此说明龙门石窟将石刻这种古代艺术形式的神韵充分发挥出来,其在亚洲文化发展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它在艺术和历史领域都有很高的价值。

关键词:龙门石窟;石刻;艺术价值

龙门石窟是一座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从建立到现在,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它具有宗教、艺术、建筑、书法、服装、医学、经济、旅游业等多种价值,可以说是一座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宝库[1]。随着历史文化遗产的多种价值被不断地挖掘出来,人们对龙门石窟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对它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作为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受到很多关注,也成了很多人游玩的第一选择。文章简要论述和分析了龙门石窟的历史沿革和艺术价值。

一、龙门石窟的历史沿革及其艺术特征

龙门石窟(图1)坐落在距离洛阳市南部五公里伊河两侧的悬崖边,此处的香山与龙门山东西相对,伊水历中北流,远远看去好似一道自然之门,因此被称为“伊阙”。隋代时,它面对的是宫城的末门与郭城的丁门镇,因而被称为“龙门”[2]。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在汉魏时代就已经有了“石子何菲菲,水鸟何翩翩”的天然美景,在唐朝时,这里的风景更是冠绝洛都郊外,再加上天然龙门岩质地优良,适用于雕刻,因此成为一处绝佳的石窟挖掘地点。

(一)龙门石窟历史沿革

龙门石窟的开凿历史,曾出现过两次高峰。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八年在龙门开石窟的高峰时期,在龙门石窟的开凿中可谓首屈一指。在此期间,又陆续发掘出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魏字洞、石窟寺等十余个大、中型洞穴,并有一座交足弥勒佛的露天殿堂。从唐太宗贞观朝开始,到唐高宗永徽朝,再到武后,临阳北部的洞府已经完工,潜溪寺的洞府也已经完工。唐中宗和睿宗登基之后,在东西南北的山上也已经修建了一座小龛。玄宗年间,西山之南及东山之万佛谷中,先后增加了许多中小规模的洞窟。从太宗到玄宗,近百年来,唐朝的开窟一直处于相对繁荣的时期,这是龙门石窟开凿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高峰[3]。

(二)龙门石窟鲜明的特征

龙门北魏洞窟形制别具一格。石窟底呈马蹄状,石窟顶部近于圆形类穹隆顶。从那以后,这种圆形、圆顶、佛龛式的石窟变得更加完善,门庭宽阔,佛像和石窟的布局也很平衡[4]。龙门北魏洞窟也有部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有几个方方正正的洞窟,在石窟的后面,有一座祭坛,上面有一尊佛陀的雕像,两边的墙壁上有一座小龛。龙门石窟的装潢艺术,亦有其独特之处,龙门北魏石窟富丽堂皇,富于变化,已臻至完美之境,其中以古阳洞内的众多灯光为最具代表性。洞窟中浴井和窟顶的装饰主题,有赤身飞天、莲花、唐草和其他的植物图案,组织结构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形状,有棱角,比起佛龛和背光的布置,显得和谐许多。

二、龙门石窟的艺术价值

(一)雕刻艺术的巅峰

龙门石窟雕刻艺术的巅峰,主要集中在北崖的卢舍那大佛、南崖的万佛洞和东崖的文殊院三处。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最早开凿的一组摩崖佛像,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因其丰额重眉、高鼻大耳、衣纹流畅、姿态优美而被称为“东方维纳斯”。卢舍那大佛(图2)通高17米,头高4米,头宽4.6米,耳长1.9米,耳朵厚1米多,头发长达9米。其面部丰满圆润,眼睛明亮有神。佛像高发髻上配有两枚高高的发簪。眉毛修长飘逸,双眉间一条红色细痕清晰地将眼睛画在眉弓上,并用深褐色的朱砂画出眼角。双手自然垂于体侧,两只手的指爪各有一道深深的、规则的凹槽,这是手指上刻出的凹痕。大佛脸部丰满圆润,两腮浑圆,鼻部突出,嘴唇丰满,面相柔和,双眼微启,微笑着注视着四方。大佛的头部、上身、双手和双腿等部分比例匀称,衣纹流畅自然,具有明显的汉式风格[5]。从整体上看,佛像庄严肃穆,表情祥和,表现了北魏时期杰出的雕塑家们对中国古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万佛洞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一个洞窟,开凿于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至武周长安四年(684年)之间,现存洞窟5个、佛龛43个、佛像700余尊。窟内雕凿有佛龛、造像、飞天等,体现了唐初中国雕塑的最高水平。万佛洞的造型宏伟庄严,造像生动逼真,刀法洗练圆润,衣纹流畅自如,具有很强的写实感,其艺术风格在龙门石窟中独树一帜。

文殊院又名“广化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濬为纪念其师道宗禅师所建。文殊院在龙门石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文殊院的主像为文殊菩萨坐像。文殊菩萨是佛教中智慧的象征。佛教认为,人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即六种感觉器官。其中,“意”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和理解。因此,文殊菩萨因其智慧被称为“第一般若”。文殊菩萨坐像通高15米,头戴五佛宝冠,身披璎珞,脚穿云履,肩披天衣,手执一枝智慧之花。其面部丰满圆润,双眉修长而浓密,双眼炯炯有神。其发髻为三股辫,分插三朵莲花。她的两耳垂肩、鼻直口方、耳垂厚实、面颊丰满、肤色如玉、五官端正、形体匀称、身姿优美。从整体上看,文殊菩萨端庄娴静,形象秀美端庄,具有明显的汉式风格。

卢舍那大佛与文殊菩萨坐像均为唐以后的作品。这两尊佛像代表了唐初佛教艺术的最高水平。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体现在北魏时期。龙门石窟雕刻艺术的发展,与当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密切相关。孝文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胡汉分治”政策。在经济上,他鼓励移民屯田,移民的重点区域是在黄河流域。在文化上,他把佛教作为国家的意识形态依托,推行汉化政策。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魏朝廷开始在平城(今大同)、洛阳等地开凿石窟。其中,龙门石窟就是最早开凿的大型石窟。

(二)佛教艺术的典范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开始实行汉化政策。为了弘扬佛教文化,孝文帝下令在全国各地开凿石窟。洛阳地处黄河流域的中心地带,地势平坦,河流众多,为開凿石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北魏时期的石窟艺术是在北魏都城洛阳和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当时政治中心已移至洛阳,许多在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的石窟开凿工作也随之移至洛阳。当时,全国共有石窟396个,其中洛阳石窟有20余个。洛阳石窟数量众多,且大多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如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麦积山石窟等。

其中最大的一处是位于龙门山北坡的西山北崖,也称龙门山石窟,共有窟龛208个,造像4 900余尊。从北魏孝文帝时期开始至北魏末都曾大规模开凿过,由于当时的统治者奉行“崇佛”政策,龙门山石窟的开凿在全国范围内空前兴盛。根据史料,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至北魏末,我国共开凿了300余个石窟。在这些石窟中,规模最大、艺术水平最高、雕刻最为精美的要数位于龙门山北崖的卢舍那大佛。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时曾下令开凿龙门石窟,由于当时所开石窟的工程浩大,所以有许多工匠死在开凿石窟的道路上。这一时期开凿的卢舍那大佛是一座巨型浮雕像,其头部高达17米,而身体宽达7.7米。佛像全身由泥塑而成,没有装饰和彩绘。大佛面部丰满圆润,表情庄重肃穆。由于造像极为成功,当时洛阳一带的百姓纷纷前往洛阳一睹大佛的真容,洛阳也因成为“佛都”而闻名于世。

(三)文学艺术的宝库

龙门石窟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而且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宝库。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对于龙门石窟的描绘和赞颂最多的莫过于唐代诗人白居易。《旧唐书》记载:“(白)居易卒,葬于洛北龙门山,墓前有摩崖为记。”这就是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它是对龙门石窟艺术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在《龙门二十品》中,魏碑书法占有重要地位,如《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郑文公碑》《李思训碑》等,这些碑刻墓志都是唐代书法中的珍品。这些碑刻是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书法由自然到人书的变化过程。龙门石窟的书法艺术,既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龙门二十品》还以其“秀骨清像”的艺术特色,成为后代文人墨客临摹、学习、研究的范本。

唐代诗人白居易,就以他“好为新诗题木主,不作寻常行乐图”(《题龙门木主》)的情怀,在其诗作《白氏长庆集》中,为龙门石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其中包括《香山寺》《白氏长庆集》《乐游原》等。此外,唐代诗人杜牧所写的《龙门》中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龙门石窟的赞美和对宗教艺术的崇尚。唐代诗人白居易、杜牧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也体现了文学艺术与社会文化生活之间的关系,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作为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宝库,龙门石窟在中国佛教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代文人墨客到龙门石窟游览和观光,留下了大量赞美龙门石窟的诗词歌赋。

(四)文化遗产的瑰宝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是中国佛教艺术的巅峰,也是当时社会文化与艺术的标志。龙门石窟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被誉为“天下第一石窟”。龙门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一座遗址,还是历史和艺术的见证。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物质遗产,更是精神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珍贵的物质财富和人类精神财富,而且是民族、国家和全球共同的宝贵财富。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也成为各国普遍重视的问题。龙门石窟现存窟龛2 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 800余品。龙门石窟造像规模之大、数量之多、类型之丰富,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独树一帜。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年)之前,距今已有1 500多年的历史。龙门石窟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石窟群之一,在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龙门石窟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艺术智慧和创造才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被中外游客誉为“东方艺术明珠”“世界第一露天文化遗产”。

三、结束语

龙门石窟的艺术成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是艺术宝库中的精华,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艺术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以其巨大的规模、鲜明的艺术风格,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高超的雕塑艺术技巧,这一伟大成就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龍门石窟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已经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

作者简介

马苑馨,女,汉族,河南郑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学理论。

参考文献

[1]八木春生,胡皓然,潘仕奇.关于龙门石窟宾阳中洞飞天的研究[J].美术大观,2022(8):10-17.

[2]梁德功.龙门石窟力士造像雕塑语言研究[J].新美域,2022(5):58-60.

[3]韦昊昱.行走的力量—滕固两次龙门石窟考察中的新艺术史眼光[J].读书,2021(7):121-130.

[4]陈文波.当石窟走进博物馆:近期三大石窟艺术展评介[J].美术观察,2020(8):32-34.

[5]韦昊昱,宫大中.迈向龙门石窟与中原美术考古研究新高度—宫大中教授访谈[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20(1):1-7,121.

猜你喜欢
龙门石窟艺术价值石刻
西狭颂摩崖石刻
民居摄影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龙门石窟精品文物展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浅析现代包装插画设计的商业应用
融合与创新:伪满洲国建筑研究
古城墙中所包含的艺术文化解析
浅谈当代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研究
龙门石窟,雕雕凿凿400年